当城村遗址调查勘探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70
颗粒名称: 当城村遗址调查勘探报告
分类号: K878.3
页数: 4
页码: 246-2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西青区当城村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情况。该遗址位于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内,是一处相对较高的台地。根据《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当地文物部门的要求,采用了“十”字布孔法进行勘探。勘探结果显示,该地可分为六层,其中第一层为地表层,第二层为褐色淤积土层,第三层为文化堆积层,第四层为褐色淤积土夹大量红褐色土块、粒,第五层也为文化堆积层,第六层为黄褐色淤积土层。根据遗迹遗物初步推断,该遗址可能为明、清时期和宋、元时期的道路类遗址或建筑类遗址。建议需要进一步的勘探工作以详细了解该遗址的情况。
关键词: 天津市 当城村 遗址调查

内容

受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的委托,我公司于2011年7月25日至7月29日对当城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现将勘探情况汇报如下。
  一、相对位置
  当城村遗址位于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内的西部,子牙河东岸,省道110的西侧。
  二、地形地貌
  地形为一处相对较高的台地,现当城村庄。
  三、工作方法
  按《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当地文物部门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台地最高处为中心的“十”字布孔法,向四周勘探,孔距根据地形条件一般采取20——30米之间,根据地层决定深度,从整体上把握该地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堆积层的范围与厚度,以及包含物等。
  四、地层堆积
  大致可分六层。
  第一层:地表层,厚1.2——2.5米,土质相对较硬,含现、近代遗物及大量的建筑垃圾。第二层:深1.2——2.5米,厚0——2.3米,褐色淤积土层,土质相对较松,未发现包含物。
  第三层:深2.5——3.4米,厚0——2.8米,文化堆积层。开口于地层的一层和二层下,测绘地图海拔4米台地的周围,南北约330米,东西约370米(西至子牙河)。呈灰褐色,局部黑褐色,土质相对较松,含碎青花瓷片、酱釉瓷、草木灰、鱼麦粒、红烧土粒、碎砖瓦等,个别探孔发现有踩踏层,厚10厘米左右,质量相对较好,初步推测可能为道路类遗址。因村内建筑等,遗迹单位未能详细勘探。根据遗迹遗物,初步推断为明、清时期。
  第四层:深2.5——3.5米,厚0——2.0米,褐色淤积土夹大量红褐色土块、粒,土质相对较硬,未发现包含物。
  第五层:文化堆积层,深4.2——6.0米,厚0——1.7米。南北250米,东西240米,测绘地图海拔4米台地范围内,5米台地的周围,呈黑色,局部黑褐色和灰褐色,土质相对较硬,大部分为水腐质土,含相对较多的腐朽植物,相对较少的碎砖瓦、烧土粒、草木灰等,个别探孔发现有踩踏层,厚10公分左右,质量相对较好,初步推断为道路类遗址,发现有大块砖未能探穿,疑为建筑类遗址,因村内建筑等条件,遗迹单位未能详细勘探,根据遗迹遗物,初步推断为宋、元时期。
  第六层:深4.5——6.5米黄褐色淤积土层,土质相对较松,未发现包含物,厚度因见水等条件未能探至生土层,厚度不详。
  五、总结建议
  此次勘探结果为初步勘探,只能了解到当城村古代遗址的初步情况,详细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建议此结果作为参考。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当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