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文两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69
颗粒名称: 附文两篇
分类号: K292.13
页数: 15
页码: 246-26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时期黄河的入海口情况,特别是黄河北流、东流和南流入海的变迁。其中,黄河北流入海曾经经过当城入海河,然后渐渤海。北宋朝廷曾就黄河水患和宋辽战争进行过争议,但最终未能实施李垂提出的黄泛北引的策略。黄河北流和东流逐渐形成两股,但北流逐渐成为两岸的重灾区。到了北宋末期,黄河入海口形成了稳定的南流入海。
关键词: 天津市 海河 遗址调查

内容

一、北宋黄河北流入海河
  据《宋史》记载,黄河曾经北流,进入今海河流域,经当城入海河,渐渤海。北宋时期,以黄泛夺淮为背景,黄泛北流,后又东流,有一个人为与自然结合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与北宋、辽之间的战争有关,当然,黄泛及流经的河渠自然状况是本。围绕此问题,宋朝廷也曾有过争议,争议的内容也随水患和宋辽战争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北宋期间,黄河就有过四个入海口。关于北流,《宋史》载:「至恩(今河北清河)、冀(今河北冀州)、乾宁(今青县当城属之)入于海,是谓北流」。关于东流,「自魏(今河北魏县)、德(今德州)、恩东至于沧(今沧州),入于海,是谓东流」。北流、东流中间还曾有入海口称中流。也曾夺淮入海(称南流)。北宋之前的历史中,黄河北、东、中、南入海早已有之。北流入海,如夏朝、商朝、春秋战国时期均有之。秦朝为中流入海。汉朝至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时期,均为东流。夺淮入海(南流)为南宋、元朝、明朝、清朝(早、中)期。
  北宋时期的黄河入海口,主要是南流、北流、东流入海。南流入海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五月,「河大决滑州(今河南滑县)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民田」,「东南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界入于淮」,称黄河夺淮。此次决口为北流、东流提供了可能。「唯滑与澶最为隘狭。于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于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黄河北流时期,当城尚未建砦(当城建砦于北宋雍熙四年,即公元九八七年)。
  人为欲使黄泛北流。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〇〇四年)九月,「澶州言河决㈠横垅埽㈡」,北宋真宗曰:「城去决河尚十数里,居民重迁」。并命使臣组织人抢修,修成后,「又决于(澶)州东南李民湾,环城数十里民居多坏,又请徙于商河。役兴逾年,虽捍护完筑,裁免决溢,而湍流益暴,壖㈢地益削,河势高民屋殆逾丈矣,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
  此时,著作佐郎㈣李垂奏请:「自汲郡东推禹故道,挟御河,较其水势,出大伾、上阳、太行三山之间,复西河故渎,北注大名西、馆陶南(均河北境内)」,「因于魏县北析一渠,正北稍西迳衡漳直北」,「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大海」。「黄御混流,薄山障堤,势不能远,如是则载之高地而北行,百姓获利,而契丹不能南侵矣」。北宋首提「黄泛北引」第一人为李垂。此时,当城已建砦十七年了,周围宋辽战争不断,因而出此「黄泛北引」为阻辽之策。
  李垂并奏曰:「自大伾西八十里,曹公所开运渠东五里,引水正北稍东十里」,「又东三十里转大伾西、通利军北,挟白沟,复西大河,北迳清丰、大名西、历洹水、魏县东,暨馆陶南,入屯氏故渎,合赤河而北至于海。既而自大伾西新发故渎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五里,广深与汴等,合御河道,逼大伾北,即坚壤析一渠,东西二十里,广深与汴等,复东大河。两渠分流,则三四分水,犹得注澶渊旧渠矣。大都河北从西河故渎东北,合赤河而达于海。然后于魏县北发御河西岸析一渠,正北稍西六十里,广深与御河等,合衡漳水,又冀州(今河北冀州)北界,深州(今河北深县)西南三十里决衡漳西岸,限水为门,西北注滹沱(当城西河上游),涝则塞㈤之,使东渐渤海,旱则决之,使西灌屯田,此御边之利也」。
  奏议尚未定,宋辽议和,达成「澶渊之盟」(即:九月河决,十月议奏,十二月达成「澶渊之盟」。因此,引黄泛阻辽之奏,留中未准议。十五年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一0二0年)六月夜,「河决滑州城西北天台山旁,又决城西南岸,历澶、濮、郓、济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及古汴河,东至徐州入淮」(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㈥。所淹之地形洼下,泄水艰难,民苦不堪言。固而,李垂又奏曰:「今决处漕底坑深,旧渠逆上,若塞之,旁必复坏。如是,则议塞河者诚以为难。若决河而北,为害虽少(指减少灾患),一旦河水注入御河,荡易水,迳乾宁军一(当城隶属之),入独流口(今静海独流镇),遂及契丹之境。或者云:因此摇动边鄙。……臣于两难之间」。此指:一边是决河后灾患甚重,一边是黄泛北引,怕得罪于契丹,有失言「澶渊之盟」约。因而,「疏奏,朝议虑其烦扰,罢之」(《宋史》载)。
  景祜元年(公元一〇四九年)三月,「河决商胡(今河南濮阳东北),泛滥大名、恩(今河北清河)、冀(今冀县)等地,其后分为两支,北流于次年形成,合永济渠,至乾宁军(当城隶属之)入海。东流形成于宋朝嘉祐五年(公元一〇六〇年」(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此时,黄河北流、东流,终自然形成两股。但以后北流渐成重灾于两岸,「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六月,河溢恩州乌栏堤,又决冀州枣强埽(今枣强县),北注瀛(河北河间)。七月,又溢瀛州乐寿埽。帝忧之」。「都水监丞㈦李立之请于恩、冀、深、瀛等州,创生堤三百六十七里以御河,而河北都转运司㈧言:「当用夫八万三千余人,役一月成」。此议为筑堤防黄泛危及上述各州(东西两侧河北东路地区),也为防黄泛注入辽域内,怕再引战争。遂都水监丞宋昌与屯田都监内侍㈨程昉共议:「开二股以导东流」。即:引黄泛注东流入海,以解北流之忧患。于是都水监丞(宋昌)奏:「庆历八年,商胡北流,于今二十余年,自澶州至乾宁军,创堤千有余里,公私劳扰。近岁冀州而下,河道梗涩,致上下埽岸屡危。今枣强(县)抹岸,冲奇故道,虽创新堤,终非久计」。固请「并二股河导使东流。徐塞北流」。即:引黄泛东流,逐渐止住北流。并论证可行性曰:「黄御河带北行入独流东砦,经乾宁军、沧州等八砦边界(其中包括当城砦),直入大海。其近海口阔六七百步,深八九丈,三女(今河北三河县)砦以西阔三四百步,深五六丈。其势愈深,其流愈猛,天所以限契丹。议者欲再开二股㈩,渐闭北流,此乃未尝睹黄河在界河内东流之利也」。翰林学士(十一)司马光首先支持开二股,对曰:「请如宋昌言策」,「俟东流渐深,北流淤浅,即塞北流,放出御河、胡卢河、下纾恩、冀、深、瀛以西之患」。
  北京留守(十二)韩琦颇疑修二股,赵抃也认为:「人多以六塔为戒J。二人提出异议。参知政事(十三)王安石驳:「异议者,皆不考事实故也」。「帝(神宗)又问:『程昉、宋昌言同修二股如何」』?王安石以为可治。「帝曰:『欲作签河甚善。』」王安石曰:「诚然,若及时作之,往往河可东,北流可闭」,「帝以为然」。
  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七月,实施修二股,引黄东流。第二年(公元一〇六九年),「封闭黄河北流。而河决闭口以南之许家港,泛溢大名、恩、德、沧(今沧州)东南、永静(今河北东光)五州军」开二股,黄泛东流。熙宁十年(公元一〇七七年),黄泛北流彻底断绝。结束了北宋黄河北流入乾宁军(经当城砦)入海河的时期(十四)。
  综上,北宋时期,黄河北流入乾宁军,过当城砦西河入海,历经二十八年,即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一0四九年),至熙宁十年(公元一0七七年)。黄河开始北流经当城,已是当城砦(寨)六十二年以后了。特别是黄河北流期间,宋辽之间已经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再无战争,北宋也不愿黄河泛及辽(契丹)地,而再次引起战端。因而主黄河东流,而阻断了北流。
  二、北宋建当城砦三个重要问题
  当城建砦于北宋何时?主管建砦的上级行政隶属是何县、州(军)?杨延昭是否参加了建当城砦?对这三个问题,从没有见过详细的考证资料,特别是对前两个问题。
  关于当城建砦于北宋何时。砦是北宋抗辽的军事建筑设施,砦即是军事防守的寨。在北宋时期,砦小于城,大于堡。砦也有大小,最小不低于四万平方米(以今计算),而当城砦则属于大砦,为二十万平方米。砦的建设在北宋还产生了一系列军事建制。砦置砦兵,除禁兵和厢兵外,另设的地方军队,隶属各级巡检司,砦兵则屯驻于各巡检司管辖的各砦。由于砦兵可以带家属戍边,到北宋的后期(公元一〇六八年以后)被称为土兵了。
  当城建砦的背景是宋辽之间的战争,而宋辽之间的战争,是五代时期与契丹(后来之辽国)之间战争的继续。五代是指公元九〇七年至九五九年之间,所建立的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在梁开平三年(公元九〇九年),中原地区汉人各种军事势力战争不断,契丹乘机攻占了营州(今河北昌黎)。公元九一一年,契丹又攻占平州(今河北卢龙)。公元九一六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大辽,为辽太祖。此时,河北燕人(多为汉人)不堪汉人统治者的残暴,纷纷逃入契丹,燕人的加入,使契丹日益强大。此时,契丹的战争主要是为了掠人夺物,并不占地。后梁末期,契丹已经常侵扰涿州、定州、幽州、易县。后唐时期,契丹已经有了今黑龙江、辽宁界内大片领地,以此为根据地逐步向中原扩展。公元九二八年,契丹再攻平州、云州。这时汉人各种军事势力间的战争,有的便想借用契丹势力,以制对方。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则引契丹为援,建立晋,因此,后晋割地「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当城地属被割让的范围内。契丹主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契丹加封石敬瑭为「英武明义皇帝」,并令勿称臣,只称「儿皇帝」。晋遣使往契丹谢赐号。由于晋割「燕云十六州」,辽侵扰已至河北的邢、沧、山西雁门关、河南澶州(濮阳)等地。特别是公元九四五年,契丹攻下邢、洺、磁三州后,几乎是人杀绝,物抢尽。公元九四六年,契丹攻至汴城(今河南开封),转年破城。契丹所占之地必引起反抗,契丹主见中原人难制,离汴北归。途中经相州,屠城中男子,掠妇女北去,城中仅遗七百余人。后汉时期,契丹军攻内丘、饶阳时,伤亡颇重,故再不敢深入。后周时期,契丹与北汉联合攻周之晋州,周军救晋州,契丹、北汉撤走。五代之梁、唐、汉、周,一边与契丹间有战争,一边还有汉人各势力内部的战争。唯晋皇帝石敬瑭(石敬瑭儿子继位后,与契丹发生了战争)与契丹「联合」,但契丹则有自己的野心。
  周显德六年(公元九五九年)四月,周世宗率赵匡胤等自沧州进兵攻辽,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莫州(今河北任丘)均降,此三关均为晋割让之「燕云十六州」范围中的一小部分,现收复,当城之地被割让和此次收复均在其中。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间)又降。
  契丹在五代时期,所占「燕云十六州」以北大片土地,势力壮大,领地巩固。
  公元九六0年,辽侵周,周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北上抗辽,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从此继续了五代朝与契丹(辽)之间的战争。
  宋辽之间的战争是当城建砦的直接原因。正当宋统一境内战争之时,公元九六八午,宋乾德五年,辽兵攻扰宋益津关(今河北霸县)。公元九七0年,辽攻宋定州。宋将田钦祚以少胜多破辽军于满城,遂城(今河北徐水西),时号称「三千破六万」。公元九七六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欲收复五代时失地,夏季,移军攻辽,至辽南京(今北京)城南,辽耶律休哥率军增援,破宋军于高梁河(今北京城外一带),追至涿州而止。辽又攻宋至满城,公元九八0年,宋将杨(继)业破辽军于雁门。辽任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职,总管南边事,以对宋。公元九八六年,宋雍宗三年,宋大举攻辽,二月至四月,宋始获胜。宋将潘(仁)美克云(今山西大同)、朔(今朔县)、寰(今朔县东北)、应(今应县)。宋将田重进克飞狐(今河北涞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宋将曹彬克涿州。辽萧太后领辽军南下应援。四月,曹彬军粮尽,退回雄州(今河北雄县),再北上攻涿州,被耶律休哥所败,五月退至巨马河(今霸州白沟)南。七月,潘(仁)美率军南撤。因潘(仁)美与监军王侁指挥失当,造成杨(继)业弧军战败被俘,在辽营三日不食而死。杨(继)业军是守关军,潘仁美、王侁军是野战军,守关军不能擅离屯戍地。辽军遂共扰河北各州县,所至纵掠,俘壮丁,杀老幼。宋在河北东路北路战场失利。
  公元九八二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调整战场布局,将高阳关南撤至河间(原称关南,即高阳关南),并改名(河间)为高阳关。新高阳关成了宋前线的「胸部」,而失利的河间西北、东北两侧,则成了伸出的两条「胳膊」。
  战争形势的变化,宋朝廷于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决定「增筑河北东部城堡,防辽兵攻扰」。当城地处高阳关东北方向伸出的「胳膊」末端,如果说霸州等地是高阳关伸出「胳膊」的手「部」,那么,当城地则是这只「手」的东侧面,东侧面诸地的军事战略位置就更突出了。在东侧面地带布军设防,一是使霸州、雄州、任丘地更安全;二是可以防止辽军通过这一地区抄高阳关的后路。
  综上,宋辽战争的形势。当城等地的战略位置,不但说明宋决定「增筑河北城堡」,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了在雍熙四年,即公元九八七年,始建当城砦。
  当城建砦时隶属何县、州(军)。据《宋史》记载:河北「东路。府三:大名(今河北魏县)、开德(今河南濮阳)、河间(今河北河间)。州十一:沧(今河北沧州)、冀(今河北冀县)、博(今山东在平)、棣(山东无棣)、莫(今河北任丘)、雄(今河北雄县)、霸州、德州、滨(今山东滨城)、恩(今河北清河)、清州(今河北青县)。」还有上述各地所置行政军(如乾宁军)。行政军辖地与县有重叠,但比县辖区大,行政级别相当于州。
  北宋时期的行政、军事管理制度,初期为府、县两级。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几年。就在府这一级的上边,增加「路」这一级的行政设置,即: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府、州、军、监为行政同级。虽然辖属路,但也可以直对中央朝廷。当城地理位置,应隶属河北东路,但又应属于哪个县、州、军管辖呢?
  《宋史》记载:「清州,下,本乾宁军。幽州芦台军之地,晋陷契丹。周平三关,置永安县,属沧州。太平兴国七年置军,改县曰乾宁隶焉。大观二年,升为州。政和三年。赐名曰乾宁」,「砦六:钓台、独流北、独流东、当城、沙沃、百万」。
  又载:「沧州,上,景城郡,横海军节度」,「县五:清池,望。熙宁四年,省饶安县为镇入清池,(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无棣,盐山,乐陵,南皮」。
  还载:「河间府,上,河间郡,瀛海军节度。至道三年,以高阳隶顺安军。旧名关南,太平兴国七年,改名高阳关。庆历八年,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十州军。本瀛州,防御。大观二年升为府,赐军额。县三:河间、乐寿、束城」。
  上述三州(府)记载内容,其属地互有交叉,清州地名下记沧州、乾宁军、乾宁县,还记有当城砦,当城隶属永安县,永安隶属沧州。但沧州地名下又无永安,更无当城砦;河间府地名下又记乾宁县。这样使当城砦隶属的上级,涉及到沧州、永安县、乾宁县、乾宁军。那么,当城砦建砦时,究竟属谁管辖?
  当城砦有一个隶属永安县、永安县隶属沧州管辖的时期。「清州,……幽州芦台军之地,晋陷契丹」,是指:清州(今河北青县)之地在五代晋朝时,属幽州芦台军之地(当城地在其内),为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给了契丹。「周平三关,置永安县,属沧州」,是指:「后周显德六年四月,世宗自沧州进攻辽,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雄县西南)、莫州(今河北任丘)均降」,「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间)降」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宋史》—上海辞书出版社)。由于青县地在上述的三关州之南,三关州降,其南边的青县地当属后周一同收复了。周世宗恢复上述失地后,将青县地置为「永安县」,隶属沧州。当城地随永安县,也隶属沧州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宋朝建立后的太平兴国七年。
  当城砦隶属乾宁县、乾宁军时期。青州地在「太平兴国七年置军,改县曰乾宁县隶焉」。也就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九八二年,宋在永安县地,置乾宁军(因为此时此地驻军多,居民少),并改永安县为乾宁县,乾宁县隶属乾宁军。这就说清了,公元九八二年之前是永安县,属沧州,之后是乾宁县,属乾宁军了。
  之所以将永安县属沧州,后改为乾宁县属乾宁军,记在了清州地名下,这是因为:《宋史》以大观二年或以后的资料为本,先确定清州地名,在清州地名下,记下了置清州之前的演变,也就是记下了太平兴国七年,曾是永安县,属沧州,后变更乾宁县,属乾宁军的过程。
  《宋史》中关于河间府的记载,说明了河间府在河北路北边战争失利之前,行政位阶很低,隶属于其北边的高阳(今河北高阳),当时河间称关南,即高阳南边,关南随北边的高阳归顺安军管辖。战争失利后,将高阳关移至关南(河间),即后来新变更的高阳关。后来的高阳关(河间)变成了大军区所在地,外辖战区四面八方二百公里。庆历八年(公元一〇四八年)提升高阳关为路,也说明了问题,即高阳关路统瀛、莫、冀、雄、贝、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十州军,与高阳关大军区的管辖范围相当,其中就包括了乾宁军,当城砦属乾宁军。因此,高阳关作为大军区时,乾宁军、乾宁县(当城砦属之),就属这个大军区的战略统区之内。
  综上,当城地在五代的周朝时,隶属永安县,永安县隶属沧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九八二年,才变永安县为乾宁县,乾宁县隶属同时置设的乾宁军,这一变化以公元九八二年为时间界限。当城建砦正是在这之后的公元九八七年,即宋雍熙四年。可以肯定:当城建砦时,属乾宁县,乾宁县属乾宁军,统在高阳关大军区的战略地区之内。
  杨延昭是否参加了当城建砦。「杨延昭(生卒于公元九五八年——一〇一四年),杨(继)业第六子。太平兴国中以荫补供奉官。父死,擢崇仪副使,知景州。历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等职,防守北边,屡败契丹。景德二年(公元一〇〇五年),任高阳关都部署。官至莫州防御使。为人沉默寒言,不问家事,而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身先士卒而推功于下,故乐为人用。守边二十余年,契丹畏服,呼为杨六郎。」(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上海辞书出版社)。
  与其他史书结合理解。上述说明:杨延昭初任官职较低,为宁边军部署,相当于今之上尉或大尉。宁边军为北宋时的今河北省博野县,宁边军部署为宁边军的下级军官,宋时称「下班祗应」,属未入流衔。后荫补为「崇仪副使」,相当于今中校或大校衔,「知景州」为今正或副地司局级,「崇仪副使」是职级,「知景州」是现职。杨廷昭「荫补供奉官」的理由是其父阵亡,即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之事。杨延昭「荫补供奉官」的时间,是在其父死后的一段时间,一是杨(继)业被俘、死因要调查清楚;二是与潘仁美、王侁责任有关联,如果此二人有责任,杨(继)业属死的英烈;否则,杨(继)业还有败军之责。三是杨延昭被「荫补供奉官」还有一段时间,杨(继)业如有败军之责,杨延昭不但不能荫补,而且还要考虑是否重用的问题。查之结果潘、王二人有责,对潘(仁)美先是停职,后被「削秩」,即今之开除公职。杨延昭离宁边军部署职候荫供奉官的这一年,正是当城建砦,也是杨(继)业阵亡的第二年,即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杨延昭在这一年参加了河北东路的东部各砦的增筑工程,其任务是参与监督施工应是最有可能的,而且是丧期结束后,带孝赴任。杨延昭不可能将前线的宁边军(驻扎河北省博野县)的部队撤下来建砦,何况他只是在宁边军下属任部署职,率兵不过千人。
  杨延昭此时年二十九岁(公元九八七年),有守边和参战的经验,其率领少数参加建砦的各项工作,也属有守边经验地区的人,到新建砦地区「支援」工作。当然,这种「支援」应属监督施工性质,也不会只负责当城一地之建砦任务(但因当城是大砦,杨延昭赴任时可能居当城较多)。各砦建成后,杨延昭受荫,历任「知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今河北保定)。在此期间,杨延昭击败辽军于遂城(今徐水西,保州辖区)。据杨延昭前后任职之地,为高阳关西北之保州、西部之博野,南部之景州,加之参加了东北部诸地增建砦(包括当城砦)的工作,以河间为中心,四个方向二百公里之内,正是高阳关所统的战略地区范围。遂于宋景德二年(公元一00五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官秩为莫州防御使,相当于今之大军区副司令员,时年四十一岁。
  从地域上说,杨延昭任职的河间西北方向的保州、西部博野、南部景州,仅为高阳关统区的一半,而东北部方向是另一半,没有对这一半的熟知,而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也是不能具备条件的,而且,又是高阳关四周经常发生宋辽战争的重要地区之一,战略地位又有极为重要的特殊性,守则主动,不守则被动。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杨延昭有条件参加当城一带的建砦监施任务,这使杨延昭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之职的条件更加充分。当城人祖辈传说当城是杨六郎所建,不无道理。
  当城砦,即为当中的城砦,「当中」为重要,「城」是大砦。城区占地面积二十万平方米。最高处相对高度为十点七米,均为人工堆积。城区有城墙,四面有城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区内有军事活动区,砦兵官家属居住区,砦监指挥所,报警将军大钟。砦城外的西边有约九华里的土长城,土长城外有「田」字沟,为防辽之骑兵。北宋时期,军事驻防地多关、城、砦、堡,关为驻防军区,城为属所之一地驻防,砦为防守关节,堡相当哨所。当城砦是仅次于城的大砦。当城砦长官为知砦(砦监或砦监押),下设若干都保正、副都保正。当城砦隶属乾宁县,军事上隶属各级巡检官、巡检使,统称军使,军使相当今之各级武装部长。防守属高阳关统,如果发生战争,均属禁军(野战军)节制。
  当城砦的军事作用历时一百四十年,即北宋建当城砦的公元九八七年,至北宋灭亡的公元一二一七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当城村遗址调查勘探报告
  受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的委托,我公司于2011年7月25日至7月29日对当城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现将勘探情况汇报如下。
  一、相对位置
  当城村遗址位于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内的西部,子牙河东岸,省道110的西侧。
  二、地形地貌
  地形为一处相对较高的台地,现当城村庄。
  三、工作方法
  按《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和当地文物部门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以台地最高处为中心的“十”字布孔法,向四周勘探,孔距根据地形条件一般采取20——30米之间,根据地层决定深度,从整体上把握该地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堆积层的范围与厚度,以及包含物等。
  四、地层堆积
  大致可分六层。
  第一层:地表层,厚1.2——2.5米,土质相对较硬,含现、近代遗物及大量的建筑垃圾。第二层:深1.2——2.5米,厚0——2.3米,褐色淤积土层,土质相对较松,未发现包含物。
  第三层:深2.5——3.4米,厚0——2.8米,文化堆积层。开口于地层的一层和二层下,测绘地图海拔4米台地的周围,南北约330米,东西约370米(西至子牙河)。呈灰褐色,局部黑褐色,土质相对较松,含碎青花瓷片、酱釉瓷、草木灰、鱼麦粒、红烧土粒、碎砖瓦等,个别探孔发现有踩踏层,厚10厘米左右,质量相对较好,初步推测可能为道路类遗址。因村内建筑等,遗迹单位未能详细勘探。根据遗迹遗物,初步推断为明、清时期。
  第四层:深2.5——3.5米,厚0——2.0米,褐色淤积土夹大量红褐色土块、粒,土质相对较硬,未发现包含物。
  第五层:文化堆积层,深4.2——6.0米,厚0——1.7米。南北250米,东西240米,测绘地图海拔4米台地范围内,5米台地的周围,呈黑色,局部黑褐色和灰褐色,土质相对较硬,大部分为水腐质土,含相对较多的腐朽植物,相对较少的碎砖瓦、烧土粒、草木灰等,个别探孔发现有踩踏层,厚10公分左右,质量相对较好,初步推断为道路类遗址,发现有大块砖未能探穿,疑为建筑类遗址,因村内建筑等条件,遗迹单位未能详细勘探,根据遗迹遗物,初步推断为宋、元时期。
  第六层:深4.5——6.5米黄褐色淤积土层,土质相对较松,未发现包含物,厚度因见水等条件未能探至生土层,厚度不详。
  五、总结建议
  此次勘探结果为初步勘探,只能了解到当城村古代遗址的初步情况,详细情况还需作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建议此结果作为参考。
  当城村地下考古勘探始末
  周健
  当城村位于西青区辛口镇,子牙河东岸,当杨公路穿村而过。村西保存有战国时期红土岗遗址,因宋代在此设立“当城寨”,沿用地名至今,是我区现存的仅有几处采用宋代地名的村落之一。2011年,区文广局组织相关单位对现有村落部分地块进行了初步考古勘查,现将有关勘探资料整理如下:
  一、开展考古勘探的原因
  2008年,西青区开展了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在调查辛口镇当城村当城寨址时,征集到高若敏所著《当城砦考》一书。高先生为当城村人,多年研究当城历史,所著《当城砦考》结合了历年来村民间口口相传之口述史整理而成。尤其是书中所录宋代当城砦平面示意图,其规模与建置引起大家的关注。为考证其真实性,区文广局邀请了天津市原考古队队长、天津市原文物处处长陈雍先生到现场进行了勘查。陈雍先生多年从事天津的考古挖掘工作,且一直致力于寻找挖掘宋代寨铺的相关资料,《当城砦考》引起了陈老先生的浓厚兴趣。于是由政协副主席胡友刚同志邀请了高若敏先生,以及方兆麟等相关的文史专家,召开了当城砦文史工作座谈会,会上高若敏先生介绍了其历年来的对当城寨的研究工作。据其介绍:今当城村老庄窠为宋代当城砦址,原址四周有夯土围墙,城内有各种军事设施。会后,相关专家到当城村进行现场勘查,陈雍先生在老庄窠东侧捡到宋白瓷片数枚。此次座谈会的内容引起了区文广局的高度重视,时任文广局书记的孙国春同志责成区文保所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要求制定了勘探方案,准备进行勘察。
  二、勘察过程
  文保所制定的勘探方案主要是对村中老庄窠以最高点为中心,间隔1米孔距向四周辐射进行勘探,不设边界及深度,彻底了解该地区的地层堆积和文化堆积的范围。不过当城村的实际情况是建筑物密集,且地下管线众多,不能保证勘探探孔间距。如果要进行勘探就要破坏地表设施,这样就需要修补赔偿,初步估算需投入资金40万元以上,此外勘探费用也超出了当时文物保护的经费。该方案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被放弃了。
  针对前期方案的不足,文保所根据陈雍先生的建议“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及时调整了勘探方案。采用了一种“十字”布孔的方法,即:以庄窠最高处为中心,成“十字”形状沿街道胡同布孔,孔距可随地形调整,控制在20-30米即可。这种方案探孔较少,对居民干扰少,勘探费用较低。通过陈雍先生介绍,区文广局与洛阳古韵钻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文广局出资一万元委托其进行了考古勘探。
  经过专业公司的勘探,在当城村地下发现六层地层堆积,其中在第一、三、五层发现文化堆积层。第一层1.2至2.5米处为地表层,含近现代大量的建筑垃圾。第三层位于地表以下2.5米至3.4米,发现部分青花瓷片、酱釉瓷片等标本,初步推断为明清时期的遗物。第五层位于地下4.2米至6米,仅发现较少碎砖瓦。
  进行资料整理时,勘探队认为在第五层的文化层断代上,由于未发现重要的断代标本,建议将文化层命名为“明代以前文化层”。陈雍先生看过资料后,认为第五层的文化层应该为“宋、元时期”。理由有二:其一,在试勘探中,曾在第五层中发现宋白瓷残片。虽属试勘探,未做记录,但仍算作标本;其二,“明代以前”本身即涵盖“宋、金、元”,不如直接称之为“宋元时期”。正式的调查报告中,第五层文化层被推断为“宋元时期”。
  三、后续反馈工作
  勘探结束后,工作人员将勘探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由陈雍先生向区文化局领导做了详细的介绍。
  此次勘探虽然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发现了一些线索。受布孔数量的影响,技术资料不足,对该遗址的用途、布局、形成时间等不能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鉴于该遗址位于村下,地表建筑密集,缺乏详细勘探的条件。故将勘探档案作为内部资料存档,暂不对外发表及公布,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与当地政府,做好相关保护工作。
  2014年12月,西青区政协拟将当城村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册。故此,文保所将当时的工作概况做一简要介绍。

附注

注: (一)决:河堤被水冲缺口。 (二)埽:为治水工程用以堵决口、护岸之器材,一般木桩作龙骨,用秫秸、芦苇捆绑而成。 (三)壖:无树草丛生的空地,泛水在此流速急。 (四)著作佐郎:掌修纂日历官。 (五)塞:阻堵河堤缺口。 (六)本文所引历史依据,除注明者外,其余均为引自《二十五史·宋史》。 (七)都水监丞:主管内外河渠堤堰事务的官,由员外郎以上官员担任的,称都水监。辅佐都水监管理上述具体事务的,为都水监丞。 (八)都转运司:宋设省级行政机构称路,路下设都转运司,长官为都转运使。专管水利和运输。 (九)屯田都监内侍:掌屯田事务的官,也称屯田使。 (十)开二股:指引黄泛行东路,即经今河北沧州南向东入海,以解流经乾宁军(当城隶属砦之)的黄河北流黄泛压力。 (十一)翰林学士:掌起草制、诰、诏、令之官职。 (十二)北京留守:北京指今之河北省大名。宋置三京留司御史台,三京为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每地置一官,由朝官充任。掌拜表行,纠举违失之事。北京留守为留司御史台。 (十三)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之职,辅助宰相处理政事。神宗与王安石对话「二股」事时(为熙宁元年,公元一〇六八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职,数年后升任参知政事。 (十四)黄河北流期间,正常时,经今河北省大名、清河、冀州,进子牙河,过独流,于当城砦西河进海河入海。子牙河、黄御河之黄河水在独流汇为一流,固该地因汇为一流而称独流。但在黄泛期,黄河水尽侵北流诸河,北河下游河堤不高,形成水灾,淹乾宁军地,当城砦亦在水灾之中。「开二股」东流,也解除了当城砦的黄泛之灾。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