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65
颗粒名称: 卷六 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237-2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位于北宋时期的当城,其千年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当城砦、将军钟、地藏王菩萨庙、关帝庙、奶奶庙、东影壁、高氏家祠和商户“春和祥”、“春立德”。这些古迹和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当城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关键词: 天津 古迹 当城

内容

仅从北宋开始,有着一千一百零九年历史的当城,同样也有着千年的古迹。
  (一)当城砦
  民国三十四年修的《静海县志)》将当城砦编入了「古迹」一项之中,编志时,当城砦城和河西边疆城还非常明显,甚至还记载了当城西河的渡口。二十万平方米的当城村村基,就是北宋时期当城砦的砦基。砦基下层很可能还有更古老的文化层。砦城墙、河西土砦长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的地段还有约两丈高的城基)不等,现在有的虽已不十分明显,仍有遗迹留存,如主村基街道、胡同的走向,提示着城门的位置,还有残存的村周边水坑,是护城河的残迹。
  (二)将军钟(与独流砦同时各铸一尊)
  将军钟置于青砖所建钟亭之内,钟亭位于菩萨庙院内东南角处。将军钟为铁铸,高一米八,头部戴宋军将军头盔。浓眉大眼、高鼻梁、厚唇,神色威严。钟身铸成铠甲衣状,铠甲衣的方格中,铸有几十名叶姓和少数尚姓资助者的姓名。钟底角呈外翻,落地后为八脚八洞,有助声响之作用。此钟为北宋实用之钟,以报紧急军情之用,如果有辽军侵入,敲钟为号,乾宁军所辖之军队,即可前来参战。由于后来弃之无用,为后人建亭置入其中。该钟与亭在1958年时被毁。
  (三)地藏王菩萨庙
  建于明万历四年。清乾隆五十六年重建,道光四年重修。有清进士,任台湾知府徐汝澜(当城高氏第十四世女婿)题碑文为证。址在当城小学老址对面。
  (四)关帝庙、奶奶庙
  关帝庙,供关羽塑像,村民称老爷庙。关羽塑像头戴帝王帽,长方型国字脸,面红,大眼睛,长美须,面容严肃,身塑绿袍,坐在长桌案之上。关羽塑像左侧站立周仓,手持大刀,右侧站立关平,手托《春秋》古书一函数册。均为泥塑,身材与真人同高。关羽身后墙壁,画一浅黑灰色龙,口喷水状,是村民为旱年求雨之意。庙内三壁有壁画,全部壁画为《三国演义》故事,彩色画面清晰,故事情节明确,表现人物栩栩如生。庙始建于咸丰年,大殿四梁八柱,面积七十七平方米,砖木结构,庙顶青瓦,五脊六兽,庙前从地至顶四扇高门,高门庙前有平台,平台四周青石围绕,石台阶,台阶两侧,一边一块条长石,均为青石。条石旁,每边植有一棵老槐树,庙宇结构似有山西风格。传为山西晋祠中关帝庙画师肖某所画,现庙中有题字。
  奶奶(娘娘)庙,位置在关帝庙旁,娘娘塑像面部清秀美丽,温和慈祥,一边站立一侍女。三面壁画,绘有历史传说故事。村民风俗为送子或保佑子女平安祈祷之场所。
  (五)东影壁
  置于当城当街东边,与当城西边关帝庙相对,影壁长约十米,高三米,厚约一米。影壁顶部有脊,布瓦,壁体方青砖筑,壁前后开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
  (六)高氏家祠
  砖木结构,全部青砖,磨砖对缝,分前院后院,前院横长方型,后院竖长方型,两院连接呈「丁」字型。正门在前院,面向南,拱型大门口,两扇大门,门楣上方由四块一尺见方的青砖砌成的匾额,刻有双勾正楷「高氏家祠」四字。后院正厅高大,有台阶,四扇高门,正厅是高氏家族供祖像之处。左右厢房为高氏子弟上学之场所。每年利用族内公产收入,在高氏宗祠内,举办一次「孩儿会」,参加者不分穷富,只要高姓,由母亲带领,大吃一天。「孩儿会」也是认祖排辈分和续家谱的活动时机。后来「高氏族家祠」部分被拆毁,现有正厅和西厢房留存。
  (七)商户“春和祥”、“春立德”
  位于当街中段北侧,七十年代前改为供销社。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