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乡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64
颗粒名称: 卷五 乡音
分类号: H07
页数: 2
页码: 235-236
摘要: 本文探讨了当城等地的乡音渊源及其与其他语音的融入。当城等地的乡音特点主要反映在汉语拼音字母上的发音差异和四声确定的差别,这些特点与北宋时期建立的军事防线有关。根据姓氏分布的迁移数据,可以确定当城等地的乡音来源于黄骅海兴县的灾民,被宋朝廷募养为兵,就近守边防。其他语音的融入则带来了不同地区的词汇和个别生活习惯。
关键词: 天津 当城 乡音特点

内容

(一)乡音之渊源
  当城乡音特点。确定乡音特点,需要有一个比较语言,只能用普通话作比较。首先,是反映在汉语拼音字母上的特点。有些字普通话发音第一个字母为「a」,如挨打的「挨」,普通话拼音是「ai」。而当城话拼音是「nai」;有些字普通话发音第一个字母为「sh」的字,当城话发音为「s」,如老师的「师」,普通话拼音是「shī」,而当城话拼音是「si」,读成「撕」的音;有些字普通话发音的第二个字母为「i」的字,当城话发音字母为「ei」,如钢笔的「笔」,普通话拼音是「bǐ」,而当城话拼音是「bēi」,读成「背」的音;有些字普通话第一个字母为「zh」的字,当城话汉语拼音字母为「z」,如渣子的「渣」,普通话拼音是「zhā」,而当城话拼音是「zā」,读成「扎」的音等等。当城话这种发音所体现的字,虽然不是全部,但也不是少量。第二,是拼音后确定四声方面有区别。有些字普通话是第二声,当城话是第一声如菊花的「菊」,普通话是「jú」,而当城话是「jū」;有些字普通话是第二声,当城话是第四声,如繁殖的「繁」,普通话是「fan」,而当城话是「fan」等等。如若细究还有很多。
  这种乡音的范围。除了当城和当城附近各村外,还有独流及附近各村,沙沃及附近各村,这恰恰与北宋时期所建立的当城砦、独流北砦、独流东砦、沙沃砦不无关系。另外,还有杨柳青、咸水沽(天津市津南区)、贯庄(天津市东丽区),也是这种语音,应与北宋移民为兵有关系。上述各地语音虽然也有某些小的区别,但是相同处大于区别处,总的语音基本相同,是一个小的地方语区。个别不同之处,应是外来语音对当城等地的语音产生小的影响所致。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外来语音均不是本地这种语音的原生地。
  上述各地同种语音之源。这要从北宋时期考查说起。按照北宋饥荒年募养灾民为兵、就近守边防、可以带家属的制度,寻根溯源,只有黄骅海兴县的部分地区完全具备这种条件。首先,海兴县部分地方的人说话与这种语音完全相同;其次,海兴县离上述当城等地不算很远;第三,海兴县在历史上经常闹灾荒,因而成为饥民,有可能被北宋朝廷募灾民为兵,就近守边防,符合宋朝募民为兵,可就近戍边的措施。因此,当城砦、独流北砦、独流东砦、沙沃砦等的砦兵,均来源于海兴县的部分地方同种语音地区。北宋灭亡前后,当城砦等还有部分人口,又分散在四周围建村。而杨柳青、咸水沽、贯庄(为宋朝时期的水寨)及周围地区,在北宋时期均是沽水多的地区,也应守防,这三个地方也是来自会使船地方之海兴人。在这三地周围及以东地方。北宋时期仍然是在沽水或海水之中。因此,上述四砦和杨、咸、贯等各地之语音完全相近。当城语音来自海兴县是可以肯定的,这属于跳跃性语言迁移,形成了当城等地的乡音。另据《中国姓氏》一书中载:「利用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分布,计算这个空中人群迁移率,反映人群的主要流动方向和地域间人群的相对迁移动向」。我们可以利用宋朝、明朝两个时期的姓氏分布的数据,得宋明时期间的姓氏人口迁移走向,其中宋朝时期,有河南向苏、浙一条线,明显是北宋朝廷向东南迁移建立南宋朝,这是百官、百姓和军队的大南迁。还有山东向河北西、中部地区的一条线,这也很明显是河北西、中部地区筑关建砦,宋朝廷征山东灾民募养为兵戍边,致使河北西、中部地区的居民语音是接近山东的语音,甚至这种山东语音延至今日沧州、河间、静海的南部。那么,黄骅海兴县有关地区灾民,被宋朝廷募养为兵,戍令之静海东北部各砦,包括当城砦在内,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姓氏》中的上述两条线的走向,一是防守抗辽由南向北的迁移:二是战争失败由北向南的迁移,这是两条主线。如果我们确认人口小的迁移,也可以划条线,由黄骅的海兴县通向上述的各地方。
  (二)其他语音的融入
  以宋代当城形成的乡音为本土音,融入者处于劣势,融合人少,即使第一代不能融入,第二代一定会融入,如其他散迁入当城之人户。即使迁入的人户以后发展的人口再多,超过了原住民,这些繁衍的后代,也一定会融合到这种乡音之中,如高氏家族,第一代一定是山东语音,从第二代开始,或至第三代孩童时期就会改变过来。「燕王扫北」带来的吴、沈、汪等姓氏人口,也完全没有了江苏和安徽和语音。「大槐树」迁来之山西人,也没有了山西语音。这也说明了当城古老的乡音,从北宋至今是稳定的。上述的融合也带来了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本地的词汇,如一些方言,还有个别的生活习惯。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