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元明清时期的当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62
颗粒名称: 卷三 元明清时期的当城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210-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区的历史,从元朝到清朝时期。元朝时期蒙古和南宋联合攻打金朝,蒙古统一北方后开始在当城屯军种地,设立胡同,实行严格的民族统治。明朝时期,当城被安置了许多退役军人及其家属,尤其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的亲军。清朝时期,当城土地被占很多,但仍有人开荒种地,也出现了半耕半读的家庭追求功名。最后,还提到了清末卖鱼人卖鱼不易的民间奇事。
关键词: 西青区 历史概况

内容

(一)元朝时期
  正当北宋与辽交战,打打停停,历经二百三十八年之际,辽的东边女真族又强大起来,建立了金国。在辽的内部贵族内讧之时,于公元1125年,金灭辽。宋(史称南宋)——又与金发生战争,同样是打打停停,历经一百零九年。之后,北方的蒙古族军事力量又强大起来,公元1234年,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起来攻打金军,这一年的一月初九,金哀宗传位于完颜承麟,次日继位,是为金末帝。随即,南宋军与蒙古军联合,分两路攻入金之京城(位于河南开封),金哀宗自杀,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朝灭亡。蒙古、南宋依然通好,这是因为蒙古军需要收拾金朝的残余势力、巩固所占领地,以统一中国整个大北方,此时的当城村已经是蒙古军的大后方。蒙古(后建元朝)曾在当城屯军种地,或将部分地租给村民,并购耕牛、农具、粮种给租户,马场、放牛台、牛圈子等地名渊源,或许始于此时。公元1237年,蒙古统一了整个北方,蒙古与南宋朝廷间的战争开始了。公元1271年,蒙古正式建立了大元帝国。蒙古军中虽然也有汉军,但其对北方汉人统治也是很严厉的,当城人代代相传下来说:「对切菜的刀只能是一甲一把,而且由甲主掌握这把菜刀。」这与历史记载是一致的。将北宋时所称之厢坊,改称胡同。据《元史》记载,元朝县以下就是村和里甲,五十家为一社,用富有汉人掌教化,由蒙古人任提点刑狱官,对汉人进行监督,派蒙古探马赤军一体入社,村社下仍置里甲,村民二十户为一甲,蒙古人或色目人任甲主,甲主的衣食住行均由这二十户承担,不在纳税之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城村的小男孩头上所留发型,还是当时蒙古人的发型,如有的小孩头右侧或左侧留一桃形发式,或两侧各留一个桃形发式,或头前部留一桃形发式,或头后留一个小尾巴。这都是当时蒙古人所留发式传下来的。元朝时,在当城设义仓一所,义仓存义粮,遇丰年,每户每口交粮一斗。后因义仓管理者贪污仓粮,才允许村民可以自存,也可以叫义仓集中保存。以自存,赋税每户门摊银五两。还另有税粮,民户年交税粮二
  石,外鼠耗分例交粮一石四升,可见赋税之重。租官田者向官府交重租。当城村为元朝(包括前蒙古)统治了一百四十七年。
  (二)明朝时期
  公元1368年8月,即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北上灭元,传说是燕王扫北,实此时期的明成祖朱棣才九岁(封燕王时只有3岁)。明王朝占领北京后(明改为北平),朱棣因年龄尚小,并未到北平的封地,裁减伤残老弱之明军士兵是朱元璋的政策,并允许(或强迫)这些士兵和低级军官,将江苏、安徽老家的妻子儿女带到北方来,分配给自耕土地,安排北方基层官职,管理地方。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北平四周。当城就是其中一个被安置的地方。朱棣十岁到封地北平,成年后带兵打仗,屡立战功。称帝后,继续其父朱元璋的政策,每年都有不适合征战而转地方的士兵,继续补充和巩固北方地区。这些士兵都是对明王朝立有战功的。特别是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取帝位,他的兵力并不比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之军队强,开始朱棣军在战场上并不能顺利南进,因此,战争打的也很激烈。他率领下的士兵,到以后转业时,虽然也是在北方安置,迁移家属,但待遇更加优厚。一般分配土地更多一些,有的还安排地方官职。当城也有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后,安置的退役士兵和下层军官及家属,尤其是驻天津的三卫军队的1.5万人,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亲军,来自安徽宿州,这1.5万人允许带家属,随军来津,逐年转业时也有安置天津四周的。对地广人少的当城,更是被屡次安置的地方之一。因此,明朝在北方安置退役军人及家属,与燕王扫北时期和燕王「靖难」之战以前,安置退役官兵及其家属的情况,当城均有之。
  (三)清朝时期
  清朝建立之初,朝廷贵胄实行跑马占地,当城被占之土地甚多。当城人代代辛勤劳作,开荒种地,但因人少荒地多,未恳荒地仍然很多,因此,多被清贵族圈占。当城人私有土地多在莲花淀一带,东淀只有离村近的少许土地。清贵族圈占的待垦土地,招租迁民,租给无地农民。后来,又采取层层下租的办法,不知中间有多少环节,但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城少许人成为转出租人,转租给当城直接耕种的农民,当城这少许转出租人,就成了二地东家,直接耕种人通过交租,租粮又层层上交,各环节层层扣留自己所得,直接耕
  种人是最底层的租粮人承担者,负担甚重。如果说在明朝以前,当城人只是致力于耕种,那么,到了清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不少半耕半读的家庭,他们开始走科举道路,追求功名。据《高氏族谱》记载,已经有人在外地做官,一般是七、八品官员。还有许多没有官衔,而穿官服的低级知识分子,如:贡生、佯生、秀才、举人等,还有武秀才。上述出人头地之人中,在外地做官,以门当户对之礼,与外地做官之户结亲,据《高氏族谱》记载女方有江苏、山东、陕西等地。
  清末时也出现过一些民间奇事。据《高氏族谱》记载,在清朝末年,一卖鱼之人卖不出去,很便宜地卖给了一高氏人,这家人以为可食,便做熟误食,一家三口死亡。很可能这些金鱼正在产卵期,而金鱼卵是有毒的。
  当城有死于甲午海战之中的清兵。据四门《高氏族谱))》记载,四门高氏有人参加了清朝陆军营,乘坐运兵船通过营口去朝鲜参战,该船行至距营口附近,被日本炮舰击沉,逝于海中。
  十八年「溜轴」不翻身。当城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件事,当城村十八年「溜轴」不翻身,其实,这何止是当城一个村的事,而是影响子牙河两岸,特别是东淀洼有耕地的所有村庄的事情,这事发生在清咸丰至光绪年之间,有时间断,有时连续性干旱无雨,子牙河累计干涸了十八年。靠子牙河洪水的东淀不能种植小麦,莲花淀也因水位下降,缺水减收成。正常年景东淀种植小麦,收割后脱粒靠「溜轴」,不能种小麦,「溜轴」当然就“失业”了,当城村人就叫它「溜轴」不翻身,而且持续了十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子牙河上游叫滹沱河,以献县为分界,献县以下叫子牙河,以上叫滹沱河,正常情况下滹沱河水(特别是洪水期之洪水)流入子牙河,并淹没东淀,子牙河两岸上游种植水稻,下游洪水泄后种植小麦。子牙河流经的东淀洼,全靠每年秋末洪水灌淹灭草保墒,洪水泄后可种麦。对十八年干旱,仅举一例:同治七年六月,即公元1867年,滹沱河上游洪水猛涨,靠近永定河的西岸决堤,大清河河床高于或持平于地面,致滹沱河洪水流至晋州、藁城时,决堤改道北上流入永定河,并淹没永定河流域,子牙河也就没水了。一方面是洪水巨灾,淹没大城、雄县、任丘、饶阳、安平,文安受灾最重,成了文安洼。因利益的关系,文安筑塞御水,雄县则聚众挖堤泄水入文安洼,竟用枪炮、器械伤毙文安守堤民夫数人,当城西
  河也就无水空着急,东淀就是靠洪水每年一水一麦,因无洪水流经,一等就是18年。此事,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曾经上奏朝廷,其《陈滹沱河水患大概析》称:「滹沱河既已北徙,旧河断流,向之由西河运盐至顺广、正赵等处者,今则舟楫不通,盐商误运」。同治八年十二月(此次滹沱河水患已经两年了),曾国藩奏折还称:「滹沱河未能兴工,一则因潘库难筹经费,一则因该河别无去路,是以久未定议」,还称:「臣正虑筹款之无着,又恐巨款付之一掷,不得不徘徊瞻顾」,又称:「此患疆吏之责,本不必重烦廷议,唯水患迫近畿郊,当此众说纷纭,或办或否,得在廷臣工讨论裁夺,则是非得失,可以折衷至当」。从曾国藩的奏折看出,他首先关注的洪水危及京「畿郊」,以引起清朝廷重视;其次,是已经两年,还「难筹经费」;因此,还在「不得不徘徊瞻顾」,而奏报朝廷「讨论裁夺」。当城村能不等十八年,才能「溜轴」翻身吗?再说,滹沱河、永定河、潘库须筑堤、建坝、清淤,子牙河也需要疏通、筑堤,如此浩大工程不是三、五年可以解决得了的。何况,由于各地利益冲突,治河方案久不得统一,筹款也就难以实现,曾国藩都举棋不定,时间拖得如此之长,也就可想而知了。经查史考证,从咸丰六年开始(公元1856年)至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24年中,断断续续有18年干旱。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矣」。当城确确实实是块宝地,不只是其丰年的「供献」,就是灾年,它也是在为当城人提供着度荒的食物。历史上,每到灾年,当城东淀,莲花淀,就为当城人提供着天然生长的鸡头米、乌苓、蒲棒花粉、野莲藕、地梨儿、毛根、白根等等,帮着当城人度过荒年和青黄不接的季节。然而,每到丰年,这些野生的可食之物就大减,或寻之难上加难,「奇哉」,何以不称「乐土」,何不叫人「爰得我所矣」。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完颜承麟
相关人物
金末帝
相关人物
金哀宗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徐达
相关人物
常遇春
相关人物
朱棣
相关人物
朱允炆
相关人物
朱棣军
相关人物
曾国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