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古代军事要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61
颗粒名称: 卷二 古代军事要地
分类号: K922.1
页数: 13
页码: 197-20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州天下合者时,当城本属内地,分时,也多属某诸侯国或分裂国的内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城是燕国防齐的军事驻地。五代和北宋时期,当城成为了战争的边境。五代时期,一方为梁、唐、晋、汉、周,居南部,另一方为辽(契丹)夏金元,居北部。北宋时期,一方为宋朝(史学家称北宋),居南部;另一方先是辽夏,后是金元,居北部。其战争边境均有当城这一段,当城为南部北宋一方所辖。
关键词: 天津 古代 军事要地

内容

九州天下合者时,当城本属内地,分时,也多属某诸侯国或分裂国的内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当城为燕防齐之军事驻地是有可能的。五代和北宋时期,当城明显成了战争的边境。五代时期,一方为梁、唐、晋、汉、周,居南部(因为此前历史中曾有过梁朝、唐朝、晋朝、汉朝、周朝。所以,后来的五代时期这五国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另一方为辽(契丹)夏金元,居北部。北宋时期,一方为宋朝(史学家称北宋),居南部;另一方先是辽夏,后是金元,居北部。其战争边境均有当城这一段,当城为南部北宋一方所辖。
  (一)五代时期
  公元九0六年,唐朝亡,九州大地分裂。从西部、西南部、南部顺序说起,在中国的大地上,分别建立了许多的割据小国,有党项、前蜀、后蜀、昆明、牂柯、南平、楚、吴、吴越、南唐、殷、闽等。中原先后建有梁、唐、晋、汉、周。五代西北部还有定难、北汉两小国。北边则是辽(契丹),占领北部大片领地。辽东都是女真(即后来的金)。这时期,对抗较强的历史舞台主角,主要是梁、唐、晋、汉、周(梁亡,唐立,唐亡,晋立,晋亡,汉立,汉亡,周立。)分别与辽(契丹)国之间的战争。当城则是双方战争五代一方的最前线。战场是从黄河河套大弯段的东角起,至东部的当城,并延伸至芦台,其中包括史称幽云(或称燕云)十六州的地区。需说明一点,此时的当城,不是现在的当城旧址,而是「第二期古当城遗址」之处(见北宋当城砦示意图),或者包括现在当城旧址下,还有更早的古老当城原址(以后称古老当城均包括上述两处)。
  后梁时期
  唐(前唐)天佑四年,即公元九0七年,朱温即帝位,国号梁。废唐昭帝,次年杀之。公元九0九年,梁与辽交战。后辽攻取营州(今昌黎),又陷平州(河北卢龙),梁帝朱温攻辽至枣强(今河北枣强县),又攻蓨县(今河北景县)。此时,汉人在河北轮番割据的地方残酷欺压百姓,致使百姓纷纷逃往契丹(辽)统治的境内。公元九二三年后,辽多次攻幽州地区,战争已在当城附近发生。此时期古当城属梁辖之地。
  后唐时期
  公元九二三年,唐(后唐)立,李存勗称帝,为后唐庄宗,年号同光。庄宗昏庸,择民女三千人入后宫,兵民均存异心。公元九二七年,唐遣军三千五百人带家属戍芦台(今天津宁河芦台),以防辽,所遣兵乱,被后唐所派乾宁军镇压,杀三千五百官兵及家属,共达万余人。此时,河间通芦台之间,亦在古当城老城驻兵。公元九三二年,唐筑良乡、潞县(今北京通县)、三女(今河北三河东)三城,以保通蓟州之路,筑三城为保蓟州,以阻击辽骑兵的攻扰。筑当城(虽然城很简单只为驻军)为河间与芦台的连接点。此时期,唐与辽之间的前线,还在古当城的北部附近。
  后晋时期
  公元九三六年,唐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反后唐,建立晋,辽主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戏称儿皇帝。因此,石敬瑭割幽(今北京)、蓟(今蓟县)、瀛(今河间)、莫(今任丘)、涿(今涿州)、檀(今密云)、顺(今顺义)、新(今涿鹿)、妫(今怀来),寰(今朔县东部)、蔚(今蔚县)、儒(今延庆)、武(今宣化)、云(今大同)、应(今应县)、朔(今朔县)十六州。史称幽云十六州,或燕云十六州。当时,当城属河间,亦属被割让之地。割地后,辽主顺利抵达云州,实为晋引辽南进。此期间,辽从汉仪,允与汉人通婚。公元九四四年,辽军进至邢(今邢台)、沧(今沧州)等地,次年又至邯郸、祁州(今无极县),又进阳城(今保定西南)。公元九四七年,达卞城(今开封),因辽太宗认为中原人难制,离卞北归。路经相州,屠城杀男子,驱妇女北去,城中仅剩民七百余人。当城南之沧、祁等地已有战争。公元九四二年,石敬瑭(晋帝)死,齐王石重贵继位。二年。晋辽交战,辽陷贝州(令河北省清河西),又进至黎阳、恒、邢、沧等地,直达河南。此时当城仍为被割让之地属辽。
  后汉时期
  公元九四七年,晋将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汉与辽交战。公元九五〇年,辽攻北汉,并陷内丘、饶阳。之后,汉将军郭威攻檀州时,发动军变,黄袍加身,建立后周。后汉只存三年。此时,当城仍被辽占领。
  后周时期
  周为固边,加强村制,百户为团,置耆长三人。据《宋史》记载:后周显德六年四月,即公元九五九年,周世宗自沧州攻辽,逼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雄县南)、莫州(今任丘)均降,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东部一角。《静海县志》也曾载:「周世宗显德六年三(应为四)月北征自乾宁军(后唐、后周均置过乾宁军)御龙舟战舰首尾数十里。瓦桥关守将迎降」。当城属此次收复地内,后周置永安县(今青县地)当城隶属之,当城地随永安县隶属沧州,亦归后周。
  公元九六〇年,周朝廷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兵抵抗辽兵,军行至陈桥驿(开封附近),发动兵变,还京师,推翻后周,称帝,建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祖籍为燕云十六州内之涿州,因而力主收归十六州,然而宋朝始终没有达此目的)。
  五代时期,已经「孕育」着当城将成为抵抗辽的前线,其条件是,双方战争已经逼近当城附近,五代时期,辽已经打到瀛(河间)、莫(任丘)、蓨(景县)等地。北宋时期,战争又发生在白沟、霸州等地,当城军事战略位置更加突显。包括当城在内,晋割让燕云十六州(包括当城地被割让),周又小部分收回(包括当城地被收回),也说明了当城及周边地区,在河北东路的战争重要位置。
  (二)北宋时期
  五代之后周灭亡,宋朝立,接续了五代时期北方的边界,北宋与辽的战事逾加紧张。北宋朝廷,在五代时期的古当城所建临时军事驻地,决定建砦。《宋史》记载:「清州乾宁军芦台地置永安县。属沧州管辖,乾宁,砦六:钓台、独流北、独流东、当城、沙沃、百万」。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宋雍熙四年,即公元九八七年,「宋增筑河北城堡,防辽兵攻扰」。古《静海县志》也记载:「当城方兴纪要。北河可涉。宜有城守。以备北边。诏筑城。其地谓之当城」。上述表明:第一,在乾宁县设六砦,从此当城正式有文字《宋史》记载的名称,称当城砦;第二,「诏筑城」,是根据皇帝圣旨建当城等砦,使当城建设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有军事意义的土城池并有边疆城墙;第三,当城人现在所称之西河(子牙河)宋朝廷称北河,「可涉」是指辽兵可能从此过河南侵,迂回包抄河北西路宋军的后路(包括河北东路的高阳关);第四,当城砦隶属乾宁县,北宋朝廷又设乾宁军,乾宁县隶属乾宁军管辖。乾宁军既属河北东路,又直属北宋朝廷管辖。
  当城砦建立的历史背景,主因是宋辽战争逼迫。当时,北宋军与辽军经常交战于瀛州(今河间)、益津关(今霸州)、瓦桥关(今雄县)、巨马河(今白沟)等地,而当城等六砦之地,居于上述战事之地的半包围之中,特别是宋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杨(继)业因潘(仁)美领兵南撤与监军王侁指挥失当,杨在驻军地艰苦奋战,后力尽被俘,守节而死,至辽军南扰,抢壮丁,杀老幼。守将曹彬所率之军队也因粮尽,退至瓦桥关(今雄县),后又退至巨马河(今白沟)。宋河北路西、中部地区战争失利,也就是高阳关的西北和东北方向地区战争失利,当城等地,可能成为辽军从东部当城地,迂回包抄宋军高阳关后路之可能。军情紧急,因之第二年,宋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始建当城砦。而当城砦之规模为六砦之首,位置居六砦之中心前线。
  当城砦分主砦城和砦边疆域,主砦城即现在的老村基四边城,边疆城是指河西沿河边的土长城。主砦城城基占地面积约有二十万平方米,中间最高处(今量)相对高度有十米零七,四周相对较低,北边高,南边低。中间最高处建有砦监指挥所,其位置是近代和解放前后的村公所、乡公所所在处,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红医站等所在之处。主砦城四周建有土城墙,其势成方形,城墙高于主砦城城基。城墙外有护城河,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城村四周仍有十余条水坑环绕,水坑形状有长形,有圆形,村角处呈直角形,十余条水坑为北宋亡后,推城埋河,将护城河分割成各段,实为护城河的遗迹。主砦城设城门五处,为西门、南东门、北门。五门中唯南门特殊,进砦门后坡度不大,与今南街位置基本在一个平面上,呈「丁」字型,但南门进门的南北通道两侧,为高高的砦土台基,使得该南门通道相当于沟。既可以为雨季集中城内雨水泄入护城河,又可以方便通行。作为军事要塞,此南门为弱势,但当城砦南方为宋之后方,弱势一面靠近自己的后方,军队进出和关键时撤退方便。其他四门则进门就登高台阶,便于防守。城中当街和南街当时还没有,砦监指挥所(此为宋时名称),置于现在当街中间的北侧,靠近当城砦北门,因为北门是防守的重点。主砦城中间地带,即现在的当街和南街之间,为砦军官兵家属居住区,家属区外围为军事活动区。
  砦边疆域称当城砦土长城,以当城砦为中心,砦边疆城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在北河(今称子牙河)的西河沿,砦边疆城向南至独流北砦土城相接,两砦的分界为今独流减河,(独流北砦即今十一堡之地)。砦边疆域向北至原黄家房子,黄家房子以远则是沽水面地区。当城砦边疆城全长约九华里。当城砦土长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仍有遗迹存留,如当城西河过渡口向北,至黄家房子,延河西沿边有一条长长的两侧平缓的土丘带,黄家房子就建在这个土丘带的最北边。西河边渡口向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还有当城十几户人家的房子,建在高高的长条形土丘岗上,这一段土丘相当高。在向南仍是两侧平缓的土丘带,然后,又与今水高庄村五十年代初的长条形村庄土高岗相连接,这个村庄也是建在高高的土丘岗上。上述两段平缓的土丘带与黄家房子、当城部分人家、水高庄村高高的房基土丘岗带,连成一条线,这就是北宋当城砦土长城的遗址,是北宋防辽的砦边疆域。从土丘两侧平缓的坡度占土量推测,当时的土长城高度也应有近三丈,宽度也应有两丈。据宋城特点,土城上应有垛口,垛口上有望孔。特别是宋朝时期对砦城规定,砦城外挖「田」字沟,所挖「田」字沟像围棋盘一样,不适宜辽军骑兵行进,特别是当城砦城外「田」字沟,沟中有水,更增加了辽军骑兵行进和后退的难度。清光绪年间,因西河改道,将当城砦西城墙与当城砦隔离。
  当城砦砦兵兵源。北宋时期,实行禁军和厢军制度,禁军是中央直辖军,可以流动作战。厢军为防守关城的军队,驻扎于前线各关(守关之军为正式厢军)。砦兵,为地方兵,府兵(砦兵后来称乡兵、再后来又称土兵)。禁军(为野战军)和厢军(亦有野战军,在辖区内)互相监督,厢军反,禁军弹压,禁军反,厢军勤王,以利于共同守边防。禁军和厢军的高级将领还经常调换,使之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上述两种措施,维护了宋皇权的统治(到南宋时期,宋军已经产生了将识下级,下级识兵的情况,因为各自为战,各军情况复杂,有的不但不抗金,而且出现兵变、火并、降金,甚至反水后攻宋,如宋保宁军节度使刘全等。但宋之禁军仍如前制未变)。后来,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向宋皇建议:「修武备约府兵法,募辅疆壮为卫士,以助正兵」。三时务农,一时教战。并说:「宋制以民养兵卒,至兵惰民瘠,可惜也」。北宋时期,北方边疆各砦,如河北西路、河南、陕西等地村庄密,砦兵的来源是选自户籍,而河北东路,如当城地方村庄稀少,则采取募灾地之民为兵,迁往守地,这就是当城砦的砦兵来源,长期实行「三时务农,一时教战」。后来,当城砦长期无战事,当城砦兵又变成了宋王朝规定的乡兵(或土兵)了。当城砦砦兵和后来所称的乡兵(或土兵),守当城砦一百四十年(公元九八七年至北宋灭亡的一一二七年),此期间当城住民,户户代代出兵。当城砦军各级首领为世袭。行政归乾宁县管辖,乾宁县隶属乾宁军节制。当城砦兵军需给养,通过「三时务农」自给一部分,其余由附近村庄的税赋补充一部分,当城砦军军户免税赋。当城砦长官称知砦(砦监或砦监押),下设若干都使正,分正副,砦军隶属各级巡检官、巡检使(相当今之各级武装部)统领,防守隶属高阳关战区,发生战争均属禁军(野战军)节制。
  当城砦兵来自什么地方。宋太祖赵匡胤实行厢兵募养制度,他认为:「饥岁莫忘于防民为盗,而防盗莫忘于募民为兵」。还认为:「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因此,这是「上可以足兵之用,下可以去民为盗,一举两得之」。而且,所募之兵组成府兵(府兵强壮者经比赛选入厢军,厢军经比赛选入禁军,各军经比赛可选拔弩兵,组成弩兵营)。府兵之一部分守砦,为砦兵,到附近之需要防守的城砦,砦兵还可以带妻子和未成年儿女。到达所需驻防之地,分给家属可开垦之荒地,磐兵「三时务农,一时教兵」,还可以领到部分兵晌补充家庭,称为厢兵募养制。宋太祖还曾得意地说:「可以百代利用,唯养兵也」。当时,河北省黄骅地区连年饥荒,宋朝庭降旨从海兴一带募兵数千带家属,分配驻守当城砦、独流北砦、独流东砦、沙沃砦,并将所募兵中会弄船之人,单独组成水兵,分驻于今杨柳青和咸水沽以及贯庄(今天津东丽区内)等地,驻扎于沽水之间的地面上,有的也建有水寨。而各砦知砦、砦监、砦押监、正副都使等头目若干,均由乾宁军或府兵中选拔派遣,按宋制,这些大小头目均可带家属,官职为世袭。
  当城砦的建筑工程。当城砦工程量浩大,远大于其他五砦,当城砦城是堆土而成,面积二十万平方米,最高处高于地平面十余米。并有四周土城墙、护城河,还有土长城(重点地方用青砖),这不是新募砦兵和家属所能独立完成了的。当城砦城应是继前朝老基础而建,在五代时期,梁、唐、晋、汉、周,除晋之石敬瑭时期外,均与辽发生过战争,而且战争已经打到当城附近。在后周时期,永安县(今青县)辖至芦台(今宁河附近之芦台),中间隔约近二百华里,中间地带不可能没有军队守防,即使是乾宁军的军队流动守防,也应有临时驻地。如后唐曾遣军三千五百人及家属共达一万人,前去戍芦台,不可能是孤军派往,而中间二百华里不可能不予防守和控制。特别是瀛(今河间)、蓨(今景县)、莫(今任丘)一带已有战事,上述各地之东城及周边地方,已成军事要地。永安县辖区(今青县)至芦台(今宁河附近)两地之间,加强中间地区的军事布防,或配合瀛、蓨、莫等地而防辽迂回战,均不可忽视当城这个中间地带。因此,五代时期在当城应该有筑寨工程,以供军队驻扎,只是建筑规模不如北宋。另外,在宋雍熙四年,或曾经有过基本工程,主要是当城砦城,建至达到能起防敌作用的程度。以后各年,不断扩建、维修等。关于建砦人员组成,宋朝时期,经常采取征某砦周边数县民工数万,参加河北东路、河南北部、陕西北部建砦工程,当城砦也不例外。另有乾宁军之厢兵,地方之府兵、本砦砦兵等参加是肯定的。当城村民代代传说,是杨六郎(即杨延昭)领兵兜土所筑。杨延昭领众兵参加建当城砦不大可能,但不等于杨延昭没有参加。据《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上海辞书出版社)记:「杨延昭(公元九五八——一〇一四年),杨继业第六子。太平兴国中以萌补给奉官。父死。攉崇仪副使,知景州。历任保州缘边巡检使、宁边军部署等职,防守北边,屡败契丹。景德二年(公元一0O五年),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官至莫州防御史。为人沉默寡言,不问家事,而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身先士卒而推功于下,故乐为人用,守边二十余年,契丹畏服,呼为杨六郎」。
  上述说明(与其他史书结合分析),杨延昭初任官职较低,为守边军部署,相当于今之上尉或大尉。宁边军(今河北博野县地)相当今之团级,杨属下级军官,称「下班底应」,属未入流衔,当时领兵并不多。因父死,荫补为「崇仪副使」,相当于今上校衔,「知景州」为今正司局级。「崇仪副使」是级别,「知景州」是现实职。其父死于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杨延昭「荫补供奉官」是在其父死后有一段时间,一是杨(继)业被俘、死因要经过调查;二是潘(仁)美、监军王侁是否对此战有责任,也要调查。如果二人有责任,杨(继)业死的英烈,杨延昭当属「荫补供奉官」。否则潘、王二人如无责,杨(继)业还应负败军之责,杨延昭也不会「荫补供奉官」。查之结果,潘、王二人有责,所以,先是对潘(仁)美停职,后又被「削职」,即相当今之开除公职。在此调查期间,杨延昭离开宁边军部署职,候「荫补供奉官」期间,正是当城建砦同一年,也是杨(继)业死亡的第二年,即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杨延昭此时被调出(不只是一人)负责监施河北东路的东部各砦的增建,应是最有可能,而且是杨(继)业丧期结束后,杨延昭带孝赴任。
  杨延昭此时(当城砦筑建时)年二十九岁,已有守边经验和参战经验,其参加监筑当城及周边诸砦,也属有经验地区支援新建地区,监筑新砦包括:选址、设计、规模、各砦不同结构、筑构质量、工期等等。建砦任务完成后,杨(继)业战事要查清的问题,已有结果,杨延昭才被「荫补供奉官」。杨延昭所任官职均为重要地区,在高阳关任过部署职,在高阳关正北边任过「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南边任过「知景州」,东北边任过新增诸砦的监职建砦,均在离高阳关为中心的二百公里之内。在这范围内,属统一的防御地区。并多次带兵击退辽军,曾击败过萧太后、圣宗领兵攻遂城之战。遂于崇德二年(公元一〇〇五年),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属今大军区副司令员,时年四十一岁、杨延昭参加高阳关东北地区监施建当城等砦,这片地区设计建砦占高阳关战区的一半,不熟悉这片地区而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其条件是有不足。在宋时战争年代,只有通过战争任职,有熟知所任区域战情的经历,才有利于任守边关职,而没有先任职后,再了解任职区域的情况。因而杨延昭参加过当城砦监建是非常有可能的。
  当城砦厢兵之军需。军需主要是兵器、吃、穿,兵器主要是矛、刀、弓箭、弩,是由朝廷统一配发,或乾宁军将替换下来的兵器,再修造利用。而吃、穿绝不是当城砦砦兵能自给自足的。建砦初,是将有参战能力的兵源之家编入砦军,驻守当城砦。而没有参战能力之丁员的家庭,在各砦周围另建村落开荒种地交粮纳税,以补砦兵军需之不足。过去,生产队搞农田基本建设,当城村民(在河西)曾挖大铁锅两处十余口,每口锅一尺半高,还出土有马蹬、刀、古钱等,均应为当时的军需物品。若干铁锅集中一处,不可能为农家所为。农耕也主要是人力和牛,假如使用替换下来的老马农耕,农耕之马是不会有马蹬的,而且,马蹬相当宽大,能容下古军鞋。因此,马蹬在当时是一种军用品。
  当城河西地名现仍有马场、放牛台、牛圈子等,此也应是古时期留下来的古地名。
  (三)失去军事要地意义之变化
  公元一二一五年,辽被金(女真人)所灭,当城砦曾短时期仍是边界,但是,金军很快从河北西路大举南侵,直逼开封,俘获钦徽二帝,夺运财宝物资人员的车辆长达近三十华里,钦徽二帝曾被金军押住在霸州白沟,也说明这一地带(包括当城)已是金之大后方。北宋灭亡,当城砦已经成了金领地。蒙古(后称大元朝)灭金,当城又成为先蒙古后元朝的后方,当城砦失去了军事要地之意义。至此,当城宋之砦兵至少已传八至十代,北宋朝廷所派砦官,由于是世袭,他们与砦兵本不是同一个原籍,加之他们是当城砦的上层人物,极易被敌方满门抄斩,不能安居于当城砦。北宋的灭亡,金人占领前,这些人便举家随大宋军主力南迁。金人对后方的统治是很严厉的,占领后,立即下令「收缴各地汉人武器,禁民习武角抵枪棒,犯者治罪」,对北宋朝在北方各地的领军人物更不会放过。因此,原北宋当城砦领兵人物不得不全家南迁。而当城砦原砦兵,后称乡兵(土兵),与金军并未交过战,敌对心情不深,并且在当城砦已经生活了二百三十八年,也相当于当城的常驻村民了,有地可耕,住下来对金人无害,还可以向金朝缴税纳粮,以供金军养兵,所以,未遭屠杀,而战争频发地之砦兵及家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城砦所筑之军事设施,当时即遭破坏,更不会重修加固,至今又历八百八十余年,风吹雨打,几百年的年年洪水冲刷,人为毁坏,当城砦城和砦边疆城,残留于今这样一个古军事村落遗址。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