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年画作者陈炳文与《百子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42
颗粒名称: 100年前的年画作者陈炳文与《百子图》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炳文先生的《百子图》展示了杨柳青年画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关键词: 杨柳青镇 陈炳文 百子图

内容

今年盛夏,酷暑异常,我冒着似火骄阳,走进了杨柳青镇运河南岸的“圣芝园画店”。主人陈树青先生热情接待了我.并按我请求,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方盒,里面盛放着其祖父陈炳文老先生的遗作《百子图》(四条屏)。当我亲眼目睹这幅十分珍贵的年画珍品时,心情充满了激动的波澜。因为,我见到的是一百多年前杨柳青先人的遗迹。我看到,他们在那衰败的社会制度下,是如何对生活充满理想渴望的。
  《百子图》采用四条屏挂轴形式,用于生活中的喜庆场面。陈炳文先生在描绘《百子图》时,采用了吉语标题: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子孙万代,福自天来。在“桃”图中描绘了25个童子,“榴”图中描绘了26个童子,“子”图中描绘了25个童子。“福”图中描绘了24个童子,共计百名。在构图上均采用“花会”表演的组合形式,在造型上又采用了童子的生活形态,在题材内容上完全表现了吉祥语的大一统理念。例如:蟾宫折桂、连中三元、步步高升、平升三级、葫芦万代、子现眼前、福自天降、福寿三多等等,可以说把自己的理想希望全部表现在这幅作品中了。
  这件绢本的《百子图》在吸收宋元风俗人物画的特点里,用劲健的线描和秀丽的色彩,把欢庆和热闹的气氛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作是陈炳文先生为杨柳青的戴氏家族得子而作。通过画面的表现可以想见戴氏家族盼子得孙的殷切希望和志得意满的生活满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子亡逝,其母每见其画作便悲伤不已,戴氏后人只好将画作送还陈炳文之子陈家印(现年90岁)。虽经社会多次变革,陈家印先生一直东藏西藏,千方百计把《百子图》保留至今。为杨柳青年画的复兴又添一佳作。
  陈氏是杨柳青的老住户,据传是杨柳青最早的住户之一。陈炳文(字彩章)(1887—1942)出于清光绪13年,著名的民间画师,常年为京津的画店作画,故在家乡反而默默无闻。困陈脾气怪异,作画总爱把自己封闭在画室,子女不得入内,由此可见当年画师们的封闭性。按其子陈家印先生的回忆,陈氏画业源自祖上传承,陈炳文的画艺得其四叔陈富顺先生的亲授。而陈富顺先生在光绪初年即是京津一带民间名师,也是名闻乡里的儒雅之人。陈炳文的祖父陈宝庆先生则是一代民间著名画师。其“揭白传影”之艺也是得自家传。现陈炳文先生之孙陈树青先生,在工作之余,重振陈氏画艺,携其女陈雪丽开设了家庭式作坊。从有序的排列来看,陈雪丽、陈树青、陈家印、陈炳文、陈富顺、陈宝庆等至少七、八代,可见传承之深了。
  我做了数次家访。陈家印先生以90高龄向我讲述其父陈炳文的轶事。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有日本人来其家请陈炳文先生去奉天(现沈阳)作画,陈炳文以其家贫人口之众和身体多病谢绝了日本人的邀清。陈炳文先生在病逝前两年,应杨柳青镇东街众人之邀,于病逝前绘制了一套街灯,取材于评书《三侠五义》。在灯画中陈炳文先生塑造了北侠欧阳春、南侠展熊飞、五义士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等忠臣义士形象。博得镇东百姓的一片赞扬。直至解放后,这套灯画还在每年正月十五灯节期间展出,一直广受人们的欢迎。可惜的是,这套灯画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彩绘画工一直是两个层次:民间画师主要是为画店铺面提供画稿采样和店铺订制的高档绘画作品;彩绘画工则是在木板刷出线稿或套色稿后加工敷色。故而民间画师的作品大都是自己创作后,留有底稿,当有客户需求时,便应用宋、刘宗道的方法绘制,勾描彩绘也必须自己亲自创作,故而形成了具有地方并具个性特点的风格。
  陈炳文先生的绢本《百子图》(四条屏)验证了中国传统人物画往民间流传的长久传承性,为我们留下视而可见的历史渊源。再一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两个信息:(一)民间画师的作品以其少而精,通过预约订制为上层社会阶级人物服务及作品商业化。(二)画工的作品是在木板刷印线稿或套色稿后敷色加工的普及品,以价廉物美而享誉广大北方的农村市场,故现今称为“木版年画”。
  陈炳文先生的《百子图》再一次启示了我,新时代的杨柳青年画,应开创一个百花齐放、具有创新风格但又不失传承的地方性画种。如具有独特风格的“过稿年画”、兼具版味的“木版年画”、价廉物美的胶印年画、线骨色韵的“丝漏年画”等。为新时代的旅游文化和涉外文化提供更高质量的杨柳青年画,涌现出更多的具有深厚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的高级民间美术人才,为明天的杨柳青年画筑路搭桥。
  这便是陈炳文先生年画精品《百子图》深刻的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宝铭
责任者
陈炳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