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津西古镇凭何去?舟船车马皆可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35
颗粒名称:
津西古镇凭何去?舟船车马皆可行
分类号:
K292.1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齐吋糸草拟了一份“杨柳青旅程一览”表格,罗列了七种交通方式,包括火车、汽车、洋车、轮船、小船、骑自行车或步行、大车。文章回忆了作者自己和杨柳青老人步行和坐船的经历,以及作者自己骑车和坐公交的经历。
关键词:
杨柳青镇
齐吋糸
交通方式
内容
1935年4月1日,《益世报》上一篇名为“春光明媚的杨柳青”的文章,让广大读者领略了阳春三月津西古镇的鸟语花香。娴静淡然的田园风光使众人为之心驰神往。在这陶醉的人群中,当数本报编辑们最为痴迷。也正因此,《益世报》在当日便随同该文刊发了一条出游启事。由报馆组织,读者报名,进行杨柳青一日游。为便于读者们选择行程路线,《益世报》请“春光明媚的杨柳青”的作者齐吋糸草拟了一份“杨柳青旅程一览”表格,刊登于转天(1935年4月2日)的报纸上。
齐吋糸是杨柳青本地人,对此间的路途极为熟悉,所以表格中不仅罗列出往返两地的交通工具,还注明所需花费、起程地点、全程时间、出发钟点等多个事项,包罗万象、颇为详尽,为我们了解三十年代津杨两地的交通提供了历史依据。表里共开列七种交通方式,分别为:火车、汽车、洋车、轮船、小船、骑自行车或步行、大车。按附言所述,各具优劣。其中,火车最快,可一旦晚点反倒误事;汽车最好,怎奈沿途风景不佳;洋车最贵,且容易上当;小火轮便宜,并能一览沿河风光;雇小船不如火轮快,但能灵活掌握时间;骑车或步行时,如能约伴通往,当属惬意;若坐大车,速度最慢,唯价格最廉。
天津自古就有“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美誉。区区三十里路,竟能走出七种方式,这也可说是绝无仅有。在我采访过的杨柳青老人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坐船。民国以前,青镇通往外界全为土路,平日颠簸、雨天泥泞,行人多为不便。这就使沿河而生的人们把运河视作沟通世界的通衢大道。尤其是从镇上赶往市区,乘船一路顺流而下,极为省时省力。这也正应了鲁迅先生那句话,“这个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把“水”称作“路”,这在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是稀松平常,可换作华北平原的燕赵之地,也许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了吧。
另一种在当年颇受青睐的便是步行。我与戴虎贤先生相熟,最初认识源于他是戴廉增画店的戴氏后裔。他戊寅虎年(1938年)出生,排行戴家“贤”字辈,由此得名“虎贤”。老人自小生长在镇上,至初中二年级时全家迁入市区。他回忆搬家时,一切家当全是用船拉到天津的。几条小船能载下一户人家,运河对杨柳青的重要性由此便不言而喻了。不过他还是喜欢步行于津杨两地。他记忆中第一次步行是上小学时,由学校组织来市区参观展览,整整走了一天时间。时至今日,戴老已七十五岁高龄,可他依然保持着步行回杨柳青的习惯,就在去年十一国庆节,他还走过一次,如此的身体与精力实在令我佩服不已。
说完别人,再说说我自己。我第一次去杨柳青是在上初二时,自己骑自行车去的。当时沿着西青道一直向西,感觉怎么也骑不到头。中间几次想半途而废,还好坚持到了最后。第一次去杨柳青上学是坐的便民公交线。下车后要步行好远一段才能到。直到2005年高三下学期,学校门口开通了824路公交。自此之后,回家才方便许多。上学时,相比起坐公交,我更喜欢骑车。当年的中北大道两旁是一望无垠的菜地,一条双向一车道的公路如同田埂一般。有时为了躲避大货车,我不得不在公路外窄窄的土边道上骑行,生怕跌进路边的田地里。那时因为住校,只能在周末回家。所以每次回家时都是心情欢愉的哼着小曲飞奔在这希望的田野上。而每到周日下午,再次踏上返校的旅途,这里又总留下我对家中的恋恋不舍。如今,刚刚几年光景,记忆中的景象已被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楼取代,一切都只能在蓦然回首时寻觅,在灯火阑珊处追忆了。
附
1935年4月2日《益世报》
杨柳青旅程一览
吋糸拟表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齐吋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