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918年来自杨柳青的一封感谢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33
颗粒名称:
1918年来自杨柳青的一封感谢信
分类号:
K292.1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历史上常常受到水灾困扰,1917年和1939年的两次水灾最为严重。社会各界的慈善救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纸成为灾民表达感谢之情的媒介。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感谢信
慈善救济
内容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自古以来就是入海之地,多条河流汇聚于此。加之地势低洼,解放前水利设施又不完善。上游一旦同时涨水,下游便一片泽国。因此三年一小涝、五年一大涝在那时已成家常便饭。纵观民国年间的水灾记载,不难发现形势最危急、局面最严重的还要数1917年和1939年的两次。
民国六年(1917年)夏,天津及周边地区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洪涝灾害。在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天津杨柳青四面水灾图》就生动详实地描述了镇上洪水肆虐的场面。看画面上波涛狂澜、巨浪汹涌,不难想象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残像。大灾之年,必有大爱。社会各界的慈善救济在那个年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官方赈济,还是民间救助,八方人士纷纷解囊相助,一时间天津各地粥场、暖棚遍布,以解燃眉之急,救黎民于水火。
水患过后,每一位受灾百姓,都会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还在当年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词句,“幸蒙甘霖特霈,厚德博施,俾涸辙之鱼顿获西江之水,穷途之鸟攸得北海之云,一饭之恩千古佳话,沾濡雨露不啻载德华嵩承恩江捍矣。铭心镂骨,没齿难忘。”在那个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年代,报纸可能是唯一受众面较大的舆论媒介。也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灾民感谢信,像雪片一样被寄到报社,各大报纸也就在此时集中刊登出名目繁多的感恩之词。我在1918年2月6日的《益世报》上,就看到了一篇杨柳青灾民为表达谢意的信函。题目为《青镇灾民来函鸣谢》,原文如下:
兹接青镇灾民来函云。敬启者:敝镇侨居新疆君关心桑梓乐善不倦。庚子之役,敝镇人民即受惠不浅。本年秋间,洪水泛滥诸君更募新款,专营赈济,并组成团体曰青镇旅新赈务联合会。先散放面粉,继叉添放玉面闻共用银一万五千元之谱,沾惠者竟达七千五百余户之多。当此嗷嗷待哺之时,获此莫大补助,食德之余口名感激云。
可见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同胞,素来关心家乡。在庚子事变中就曾施以援助。民国六年的大水中,为募捐款项又专门成立“青镇旅新账务联合会”。根据报道的数字来看,共用银一万五千元,购买面粉和玉米面以发放赈济,受援助对象超过七千五百户。按照一户三口计算,人数两万有余。据不完全统计,到1948年12月20日杨柳青解放前,全镇总人口才约为二万六千人。这也就意味着,其救济范围至少覆盖整个杨柳青镇。
所谓患难见真情。我想这老报纸上一条短短的报道,就是杨柳青的大营客们心系故土的最好见证吧。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