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杨柳青公社搬运大队技术革新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411
颗粒名称: “大跃进”时期杨柳青公社搬运大队技术革新运动
分类号: F1297.121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介绍1958年,杨柳青镇搬运大队在“大跃进”形势下,开展了以改革工具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由于货物运输量增加,人力不足,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搬运大队掀起技术革新热潮。通过发动职工思想,群策群力,各种新型工具不断出现,实现了码头装卸半机械化。同时,炊事人员也结合土洋经验,制作了和面机和切菜机等自动化工具。技术革新运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强了职工的协作精神。
关键词: 杨柳青 “大跃进”时期 公社搬运大队

内容

1958年,全国工农业进入全面大跃进时期,高潮一浪高过一浪,整个社会“大跃进”空气逐渐膨胀起来,同时,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各个部门,也同样奋起直追,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大跃进”运动当中。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不断深入发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当时的一个相当尖锐突出生产矛盾。为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开展以改革工具为中心的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已势在必行。
  杨柳青镇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水旱码头,扼天津通往河北省腹地要冲。杨柳青镇解放后,将原镇脚行工会改为中国搬运工会杨柳青第一分会,会址设在镇内某水局内,其搬运工人工资定为计件分成制。新中国成立后,该镇货物运输除负责天津专区物资吞吐外,还承担霸县、文安、永清、安次、武清、大城等天津专区所辖各县物资到发任务。由此,杨柳青镇成为河北省东部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1950年开始,天津专区在杨柳青镇相继建立棉麻、木材、石油、煤炭、食品、花纱布等商业公司,导致杨柳青镇货物运输量陡增。
  1958年9月,静海县杨柳青人民公社成立,旋中国搬运工会杨柳青第一分会改称杨柳青搬运大队,隶属公社公交部,有搬运工人820人,主要承担铁路装卸任务。随即而到的“大炼钢铁”运动,原天津专区所属部分县所需的煤炭及铁矿石等物资,皆经杨柳青到发。在一般情况之下,每月要负担约30万吨物资搬运任务,每人每天要承担15吨左右的物资搬运工作。因人少货多,即使加班加点,也时常发生物资运转滞塞积压的现象,影响各县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搬运还是全靠拼体力,仍停留在肩挑背扛原始状态。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之下,搬运大队党支部及时总结和分析了工人们思想状况,首先发动全体职工就革新工具问题展开鸣放、辩论,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党支部号召广大职工开动脑筋,克服各种困难,群策群力,迅速掀起革新工具的热潮。职工安万元苦干三昼夜,终于将自己设计的电力粮食输送机制造成功了,经过试验效果良好,比人工装卸提高功效12倍。搬运大队党支部立即召开现场会议,予以鼓励和表彰。由此以来,一个热火朝天的技术革新运动开展起来,新的奇迹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了。职工岳玉成创造出手推刷桶机,以前用人工每人每天只能刷5个桶,使用手推刷桶机每人每天能刷30个桶,提高功效6倍。职工郝德平创造出来的“运转车”,获得全国工具改革三等奖。以彭兆元为首的5名共青团员利用旧工具办起一个小铁木厂,车队一般的工具与机械坏了,小铁木厂都能修理。他们还制造出来码头木溜装煤机和53辆滚珠轴承小推车,既省力又提高了工效。由原来每人一天上船装煤15吨提高到45吨,从而实现了码头装卸半机械化。
  新的创举一件一件地出现,激励着全体职工的干劲,同时也启发了炊事人员的创造精神。搬运大队的职工食堂最多时有大约1000人在此就餐,虽然有20多名炊事员,但因吃饭的人多,往往影响职工干部正常进餐,造成正常的工作时间出现延误。炊事人员在岳玉成师傅的协助下,土洋结合,制作出来和面机、切菜机。和面机每小时就能和好25公斤面粉,降低了炊事人员的劳动强度。
  搬运大队的广大职工干部,在革新工具运动中发扬了勤学苦练精神,找师访友,到处求教。职工安万元在研制粮食输送机时,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工艺问题,某些零配件自己加工不了。他就到地区动力机厂虚心拜师学艺,终于感动了贾佩山师傅,这样贾师傅就利用业余时间帮他加工了一些零配件。粮食输送机在开始使用中经常出现小毛病,安万元又到面粉加工厂请技师田池清师傅讲解输送粮食动力原理,帮助解决粮食输送机在运行当中出现的技术故障。搬运大队领导还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到天津、北京等地的技术革新展览会参观、学习,这样既丰富了广大职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职工对改革工具的热情和信心。
  为进一步发扬职工的协作精神,为使技术革新运动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搬运大队以党支部为核心,选拔了技术革新中的积极分子共250人组成一个技术研究会,并划分成14个研究小组,发挥了集体研究,共同创造,将独创精神和群众智慧相结合起来。有些技术问题一个人解决不了,通过研究所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就很容易迎刃而解,因而也增强了职工们集体主义观念,促使技术革新运动能够蓬勃发展。搬运大队各级领导及时帮助职工解决在技术革新所需的各种物资,只要能够及时解决的,就想方设法及时解决。有些职工怕试制的一些工具或机械不成功,在领导和群众面前丢脸,在各级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潜伏在某些职工头脑中的思想顾虑很快得到消除。职工只连和在试制“定中运转机”时,一次未能试车成功,产生了顾虑,不敢再研制下去。党支部发现后,及时给予启发和鼓励,并且指定专人进行协助,并解决了物料问题。只连和重新组装、试车,苦战六昼夜,终于试制成功了定中运转机。
  搬运大队的广大职工干部解放思想,打破保守,发扬敢想敢干大胆创新精神。在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短短的11个月的时间里,创造出装卸搬运等新式工具100余件,其中较大型的有转运车、粮食输送机、手摇起重机等67件。这些经过技术革新加工的新式工具、机械一般的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甚至有的高达14倍。例如过去24小时工作量,如今4小时便可以完成。从此杨柳青镇的车站、码头再没有出现货物积压的现象。对于支援当时河北省一些县的工业、农业生产,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技术革新运动,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一批较比先进的生产机械、生产工具,然而其中一部分缺乏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导致浪费了人力与物力。自1960年10月开始,党对“大跃进”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错误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这种所谓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热潮开始全面降温。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西青文史 第十三册》

本书分寻根成果、风物掌故、传说故事、当城砦考栏目,收录了《津西民间文化调查》、《田连元习武杨柳青》、《杨柳青老平房结构中的“天沟”》、《杨柳青插柳驱联军》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刚
责任者
岳玉成
相关人物
郝德平
相关人物
彭兆元
相关人物
贾佩山
相关人物
田池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