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唤起同胞觉醒而纵身投海的杨柳青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94
颗粒名称: 为唤起同胞觉醒而纵身投海的杨柳青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305-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翻阅老报纸时,作者读到了一篇关于一个杨柳青年轻人在1933年投海自尽的报道。这个年轻人叫张恩鸿,他在遗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垂亡和日本可恶的愤怒,呼吁国人团结起来,迅速救国。作者认为张恩鸿的死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为了敲响警世钟,宁可苟且偷生的活,不如气宇轩昂的死。杨柳青应该为张恩鸿而骄傲,我们也应该为张恩鸿而骄傲。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张恩鸿 年画

内容

在平日里与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聊天时,每每谈及他们的童年记忆,我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亡国之悲、离别之苦。正如杜甫在《春望》中吟诵的那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情感可能是我们这些八零后难以体会的。今天在翻阅老报纸的过程中,我再一次被这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不同的是,这次的主人公不再是信仰坚定的革命先烈,不再是一腔赤诚的英雄志士,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杨柳青的一位鲜为人知的年轻人。1933年2月26日的《益世报》对此做了报道,题目为“青镇一少年投海自尽遗书劝国人急起救国”,全文如下:
  “杨柳青通讯:本镇有张恩鸿者,年二十五岁,住油房胡同。少年英俊,气度不凡,去岁因事赴青岛,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到达该市。当赴伊之表兄戴子良家,戴历任海军舰长,为沈鸿烈部属,驻防青岛,该张恩鸿每一谈及东北事变,辄抱恨终日,旧正月初二日,戴子良舰队奉令开拔他调,是日上午六钟,张亦穿好马褂外出竟日未归,初疑失踪,及初三日下午,张之尸身为波浪冲上海滩,始知投海自尽,并在身旁检出遗书四纸,用油纸包好,内有“中国垂亡,日本可恶,望国人团结起来,急速救国”等语,文词散乱,书法甚工,即由戴之弟备棺成殓,并电告张之家属,俾便运柩回里云。”
  文中所言的沈鸿烈,为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干将。亲身参与东北海军的创建工作,是该部队的实际缔造者之一。曾先后担任东北渤海舰队副司令;东北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东北海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等职务。相信这样一位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必然深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因此沦陷流亡、国之不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其属下感同身受,国耻家仇自然异常强烈。张恩鸿的表兄戴子良即在其列。正是在此的感染下,才有了这位杨柳青人——张恩鸿的纵身一跃。他的死难道是对生命的轻视吗?不!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也有人说,“宁可苟且偷生的活,不如气宇轩昂的死”。张恩鸿用自己的死来为同胞们敲响不当亡国奴的警世钟。这种死重于鸿毛。
  杨柳青应该为张恩鸿而骄傲,我们更应为张恩鸿而骄傲。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位杨柳青的年轻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们留下的诀别,“望国人团结起来,急速救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本书分历史研究、名胜古迹、地方文化、人物春秋栏目,收录了《古镇杨柳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杨柳青药王庙的戏楼》、《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杨柳青年画师与中国近代大事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杜甫
相关人物
张恩鸿
相关人物
沈鸿烈
相关人物
张亦穿
相关人物
张之
相关人物
张作霖
相关人物
张学良
相关人物
戴子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