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与石毓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77
颗粒名称: 石挥与石毓澍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杨柳青石家是清朝中叶到民国初年津西首富之一,家族庞大,分为四大门户和多个小门户。其中二门正廉堂的后代中,石挥和石毓澍是学习最为勤恳,事业最为成功的二人。石挥是石博泉的第三个儿子,家名石毓涛,涉足影坛后共参与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和《鸡毛信》等影片备受好评。石毓澍是石博泉的儿子,是我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前后共培养了6名博士,14名硕士。
关键词: 杨柳青镇 石挥 石毓澍

内容

天津城西的杨柳青石家是一大户,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从清朝中叶到民国初年,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列为颇具影响的天津八大家之一。
  石氏先人在清雍正年间,即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经营。乾隆五十年,石衷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在清朝道光三年,石家由于其家族的庞大,析产分为了四大门户,其中长门福善堂,二门正廉堂,三门天锡堂,四门尊美堂(现杨柳青石家大院为尊美堂仅存宅地),四大门之下,又设十三小门。而在各堂门诸多的后代之中,尤以二门正廉堂后代成就最高,在国内外影响最大。我国著名的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石挥及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石毓澍均出自此门。
  二门正廉堂最早为石献廷二子石宝庆,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考中武进士。正廉堂之下又设六小门,然随着清政府的垮台,我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六个堂名诸多的后代,都逐渐败落了。只有其中三德堂一支石绍廉(博泉)看到大家庭的家境日衰,预感前程不妙,于民国四年(1915年)夫妇二人携全家迁居北京,谋得工作,供子女读书,闯荡出了另一片天空。
  石博泉共生五子,长子石毓浔(石开),次子石毓溥,三子石毓涛(石挥),四子石毓澍,五子石毓尊。石挥与石毓澍便是其中学习最为勤恳,事业最为成功的二人了。
  石挥是石博泉的第三个儿子,家名石毓涛。1915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以后在北京师大附小上学毕业后又断续上了二年初中,然而在高小时期,石挥就表现出了他的表演天赋。那时学校每逢一年的游艺会属石挥最快乐、得意的时候,老师常叫他代表班级表演小独幕剧,他与同班的董世雄(影星蓝马)经常是不可分离的搭档。谁能料到他们俩人后来竟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演员,又同时被评为世纪电影男演员!
  而后来石挥因其父失业,家庭生活困难。15岁时就独立谋生了,先后卖过报,在牙科诊所学徒,当过北宁路列车服务员,真光电影院小卖部会计等。1940年赴上海,后经幼时同学董世雄(影星蓝马)介绍,参加了“明日剧团”,曾来天津演出。几经磨砺,演技逐渐提高,由配角到主角。在四十年代初,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话剧皇帝”。
  1941年石挥涉足影坛,共参与《世界儿女》、《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母亲》、《哀乐中年》、《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关连长》等22部影片的创作,主演了12部影片,在敌伪监视下,他竟大胆的把苏联文艺“夜店”改编为电影拍摄,为人称颂。1950年他自导,自演了由大哥石毓浔(石开,笔名杨柳青)编剧的影片《我这一辈子》,其表演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这一辈子》成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影片,曾获文化部1949-1955私营厂优秀影片二等奖;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揣摩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遭到批判而失踪,1958年上半年,在上海吴淞口外发现一具男尸,经公安局鉴定,确认是石挥。1979年3月2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14位错划的右派平反昭雪,石挥名列其中。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莱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毓澍,1918年出生在北京,此时的石博泉已带全家从杨柳青迁到北京。石毓澍14岁考入北平中法大学高中,1937年去法国留学,194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回国,从事医疗工作。1951到天津总医院工作。1971年调入解放军305医院,1974年转业回到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在此期间,石毓澍创建了心脏病学研究室。成为我国著名的心内科专家,国家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前后共培养了6名博士,14名硕士。曾是天津河西区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会长,《中华内科》杂志副总编,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第十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代表。
  石毓澍在他70岁时,辞去行政职务,被天津医学院授为终身教授,同年被里昂市授予里昂市荣誉市民。1955年,石毓澍在中华医学会成立80年大会上评为我国80名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之一,并获得中华起博电生理学会在中国开创心点生理学奖。1996年移居澳大利亚。
  石毓澍与石挥的感情很好,但由于在北京生活早期,家中生活不是很富裕,父亲失业后,石挥为供养家中生活及弟弟读书,经常在外工作,后来又到上海演话剧。而石毓澍在1937年便到法国留学,抗战胜利后才回国,1951年在天津工作后到1957年石挥去世。他们也一直没有机会再生活在一起,因此俩人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就是在这不长的日子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相依为命的一家人感情就比别的时候来的更加深厚了。那时候在家中,石挥最喜欢拉父亲的京胡,并教弟弟毓澍拉二胡与他配合,后来他们经常配合拉奏从街上铺子里收音机中听到的京戏唱段,这段简单而又短暂的生活给石毓澍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石毓澍对哥哥感情很深,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一些成就离不开在困境中哥哥所做出的贡献。时至今日,他时常会回忆起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童年的往事以及在困境中相互给予的友爱。
  1957年,石挥在上海投江自尽,这为石毓澍及家人带来了重大的打击。石挥死后没有子女,没有一块墓碑。石毓澍说石挥就好像一直飘在空中一样,没有家。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天津市西青区有关部门的之安排下,移居海外多年已86岁高龄的石毓澍老先生专程回国,于2004年9月19日,将石挥之墓安放在了天津西青,去世47年之后,石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石挥的墓碑旁边安放的是他的母亲,石挥生前很孝顺,很爱母亲,这一次石挥永远的依偎在母亲身旁,安静地睡了。
  石挥之墓安放仪式之后,石毓澍老先生专程来到杨柳青石家大院,将其珍藏多年的,其兄石挥的遗物——一件风衣捐赠给杨柳青博物馆,为该馆日后开辟石挥生平展览,提供了一件宝贵的藏品。石老先生说,这件衣服是石挥50年代穿过并送给他的,他一直没舍得穿,经过数次辗转,他以为已经丢失,没想到又找到了,现在他把这些衣服捐赠给杨柳青博物馆,为纪念石挥做出一些事情,也算是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
  石挥与石毓澍,这对从杨柳青走出去的石氏一支的兄弟,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而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为杨柳青石家后代的今昔添上了重重的一笔。他们不但是石家的骄傲,也是家乡杨柳青的骄傲。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本书分历史研究、名胜古迹、地方文化、人物春秋栏目,收录了《古镇杨柳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杨柳青药王庙的戏楼》、《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杨柳青年画师与中国近代大事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宫桂桐
责任者
韩志勇
责任者
于建玮
责任者
石挥
相关人物
石毓澍
相关人物
石博泉
相关人物
石毓涛
相关人物
董世雄
相关人物
文天祥
相关人物
慕蓉天锡
相关人物
石毓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