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想的尝试:“墨老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62
颗粒名称: 不理想的尝试:“墨老黑”
分类号: J218.3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在20世纪面临的挑战和尝试,包括石印技术的传入、洋材料的使用以及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石印技术的尝试。虽然尝试失败了,但它体现了传统年画不断与时俱进的魄力。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木版年画 技术

内容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就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边都是不同以往的新事物,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现代技术和启蒙思潮的洗礼。此时,西方的石印技术已被外国传教士带入中国,并逐渐在书籍印刷、广告宣传等领域崭露头角。同时,伴随着列强的经济入侵,洋纸、洋色等材料逐渐占领市场,二者的结合便催生了石印年画的出现。石印年画因其画面细致精美、生产速度快、制作成本低、印刷数量大、销售价格廉等优点,一经问世便备受青睐,让传统年画业顿时黯淡无光。
  为扭转这种困境,杨柳青木版年画曾努力尝试通过革新方式来达到石印技术的水平。石印的一大亮点就是能将西洋美术中素描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素描是在黑白单色的强烈对比中,利用点、线、面的组合,通过对光线与投影的捕捉,表现明暗交接的光影效果,突显事物的立体性和空间感。而杨柳青年画向来以艳丽夺目的色彩著称于世,对于画面的明暗处理,因木版线条的层次表现力差而较少涉及,至多在彩绘时有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运用。
  这一次,杨柳青的画师们希望能在画版上下功夫。他们在往常的雕版工艺中加入了细线的刻画,企图用细线的疏密程度来表现物体的明暗效果。其实,类似的方法在俄罗斯民间版画中出现过。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在《中国年画及其俄国收藏者》中介绍:“中国民间年画的画工一般都用单线勾勒轮廓,而俄国民间版画则除用单线勾勒轮廓外,还用短线条渲染,借以造成立体感。”另外,在同一时期的上海,《点石斋画报》也因采取石印法印刷,并将素描、散点透视等西画技法融入民俗画创作中,让人耳目一新。
  可惜的是,杨柳青年画的这次大胆尝试并不理想,由于细线雕刻技术不成熟,印刷时又存在难以准确控制落墨位置等问题,以致最终印出的年画在细线较多的部位乌黑一团,而细线较少的地方又缺乏表现力。这样的作品乏善可陈,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被人们讥笑为“墨老黑”。王树村先生在《杨柳青年画史概要》一文中提及此事:“健隆新记和隆盛画店两家作坊,曾试图用细线木刻方法刻版,以求达到石印明暗的效果,题材也选用了‘时女游园’、‘大发洋财’等内容,印出后乌浊一片,致被后人讥为‘墨老黑’。不久,这类版片(约二百种)就变成历史陈物了。”
  虽然这是一次不成功尝试,但它恰恰说明杨柳青年画在那个历史转折点,试图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魄力。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本书分历史研究、名胜古迹、地方文化、人物春秋栏目,收录了《古镇杨柳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杨柳青药王庙的戏楼》、《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杨柳青年画师与中国近代大事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李福清
相关人物
王树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