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药王庙牌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49
颗粒名称: 杨柳青药王庙牌坊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88-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药王庙牌坊是杨柳青老人们心中的记忆,毁于1948年。根据记载,牌坊正面书“保元寿世”,背面书“寿国寿民”,推测应该成为“保元寿世寿国寿民”。关于牌坊名称的记载有出入,《续天津县志》中称为“法传素问寿国寿民坊”,但牌坊上可能原本没有这个名字。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澄清这个问题。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名胜古迹 寺庙

内容

对于杨柳青的老人们来说,有一座建筑是烙刻在心中,难以忘怀的。它就是药王庙牌坊。在与老居民的闲谈中,经常能够听到爷爷奶奶们讲起儿时在牌坊下嬉戏玩耍的故事。可能当年的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也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但是它却与这帮孩子朝夕相伴。以至于时至今日,很多老人回忆起童年往事,首先想起的就是药王庙门前的那座大牌坊。
  由于牌坊毁于1948年,所以当年曾亲眼见过它的居民年龄至少也要如今在70岁左右。我不曾目睹它的雄伟,也不曾见过它的照片,因此一直以来总觉得它有几分神秘、几分传奇。
  多年来,我一直在查找各方资料,希望能尽可能多的还原这座牌坊的历史信息。
  我目前发现有关于此的最早记载,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印的《津门保甲图说》。其中的第二十三图中展现了杨柳青西街的景象。画面正中间,药王庙以南,御河北岸的街道上有一座四柱三间的大牌坊,那就是药王庙牌坊。
  清同治年间的《续天津县志》卷三附坊表中记载,法传素问寿国寿民坊,杨柳青药王庙内。这是第一次对此牌坊名称的记载。
  而在近年来由刘文生、郭忠萍先生发表的《杨柳青庙宇的来历与传说》一文中,对其有更详细的描述。“山门前与戏楼相对的是一座雕梁画柱的3进门牌坊,高约1丈5左右(抱柱台高1丈2)。中间一大门,两个抱柱台上各有一门。牌坊心柱顶花上悬一块匾额:
  正面书:(中)保元寿世
  (左)调元
  (右)赞化
  背面书:(中)寿国寿民
  (左)医宗
  (右)丹圣
  其中“保元寿世”匾额为本镇大户天锡堂石元熙之长子石作云所赠。光绪18年,因其母病重来庙祈祷、许愿。两月后,其母病稍好,便来庙内还愿,除赠匾外,还捐资对该庙大加修缮,将庙内的神像重新塑彩,为10大名医像做了木格扇承尘,并为药王、药圣更换了袍履。大殿内外山门、牌坊、旗杆等也丹塑一新。可惜,戏楼尚未来得及粉刷,其母便寿终正寝了。
  当年,杨柳青一带曾流传过一句民谣:“杨柳青,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三宝之一便是药王庙前的牌坊。据说,牌坊的独特之处在于由10个角构成3个柱,柱的垂头儿是每个小狮子口里含有一个小铃铛,为青铜制作十字摆。无论刮什么风,铃铛都会叮当作响。
  从这里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牌坊正面书“保元寿世”,背面书“寿国寿民”。由此推理应该成为“保元寿世寿国寿民”。这就与《续天津县志》中所说的“法传素问寿国寿民坊”存在出入。
  是《续天津县志》记载有误,还是牌坊正面匾额原为“法传素问”,后来因为石家还愿赠匾“保元寿世”,将原来的“法传素问”替代,这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西青文史第十二册》

本书分历史研究、名胜古迹、地方文化、人物春秋栏目,收录了《古镇杨柳青的民间禁毒历史与传说》、《杨柳青药王庙的戏楼》、《杨柳青年画<霸王出世>图考》、《杨柳青年画师与中国近代大事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博
责任者
刘文生
相关人物
郭忠萍
相关人物
石元熙
相关人物
石作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