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17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272-274

内容

赶大营事件是西青区、杨柳青镇在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天津市的一件大事,因此,市、区、镇领导一直都很关心、重视。
  赶大营事件应从1869年算起,因为,安文忠是在那一年为左宗棠的湘军运送物资来到西安,由纤夫改行为货郎,追赶湘军大营做生意的。如此算来,赶大营事件由开始至今正好140周年。
  如果从朝廷授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组建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开始算起,则是光绪元年(1875),至今当为134年。
  赶大营的故事在西青区境内世代口碑相传,可谓人人皆知。以前,常听老人说“西大营”,三年困难时期饥荒严重,又有很多家庭动心“上西大营”去求生存。可见赶大营对后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最早看见记录“赶大营”事件的文章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青文史》上,王鸿逵、宋义民二老都有讲述。尤其王鸿逵、于焕文、谢玉明三先生在《西青文史》第三辑中发表的《天津商帮“赶大营”始末》一文,可谓史料集聚,是鸿篇巨制,对“赶大营”始末记述得比较详尽。数年后,上述四位老先生有三位相继过世,谢玉明先生又将“赶大营”史料分类、细化,添加进新得到的内容,在《西青文史》第九辑以《赶大营》为题重新发表。从那以后,关于“赶大营”事件的文史记载一直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进入21世纪之初,西青电视台、西青报社和文化局联合举办一次“重走大营路”活动,之后又有《今晚报》社的王振良、赵宝起两位记者深入新疆采访。两次活动都各有所得,成绩不菲。
  这一次“寻访赶大营后裔”采访活动是由市政协与西青区政协联合举办的,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方兆麟与西青区政协副主席胡有刚带队,一行六人。西青报社和西青电视台各派一名记者随往。寻访团于2009年5月14日出发,5月28日返回。寻访团在新疆的寻踪采访活动得到新疆各地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寻找并采访到众多杨柳青人赶大营后裔。
  这一册“赶大营”文史专辑,主要特点是资料全新,都是在《西青文史》上没登载过的。其资料来源有四:一是从新疆各地政协文史及报刊选载而来;二是一些“赶大营后裔”的亲笔手稿;三是从新疆归来的“赶大营后裔”撰写的回忆文章;四是寻访团成员的采访所得。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从新疆各地政协文史及报刊选载来的文章,有些作者至今联系不上,望知情者或作者本人及家属亲朋能捎信或跟我们联系。联系地址是,天津市西青区政协专委会办公室,电话:022——27396942邮编:300380电子邮箱:xqzxta@163.com
  此次寻访团新疆之行虽有收获,但因时间短,地域广,路途间距远,寻找、摸底(包括文物)和采访活动都远远没到位,只能留待日后再有人去做。
  本册文史资料专辑经“天津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审阅,专家们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专家说,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创举,它不但是杨柳青史上的大事,也是天津地方史上的大事,更是早期西部大开发的先驱。杨柳青人完全可以和“闯关东”的山东人、“走西口”的山西人相媲美。如今,在社会上兴起了杨柳青人寻根热。远在新疆的“大营客”后裔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惦记着远方的亲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希望与远在万里外亲人们进行联系。而身在杨柳青的“大营客”亲人也在关注着远在新疆的“大营客”及其后裔的情况。写好杨柳青人“赶大营”的这段历史很有必要。因为杨柳青人“赶大营”不仅是杨柳青的骄傲,也是天津的骄傲。研究、写好这段历史,不仅可以发扬杨柳青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弘扬杨柳青家乡文化,建设好杨柳青,建设好新天津,同时,也为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落实,为民族团结,为建设和谐的新疆,维护祖国统一更具有现实意义。
  专家老师所言正是我们心头所想,也是新疆和杨柳青两地赶大营后裔们早就盼望的。赶大营历史事件的意义的确是多层面的,很有整理弘扬的价值。
  在“赶大营”文史专辑问世之际,借此向新疆各地政协及所有关心和支持“寻访团”的友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并祝所有新疆各族同胞和赶大营后裔世代平安、幸福,携起手来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晨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