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情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305
颗粒名称: 瀚海情深
其他题名: 寻访“赶大营”踪迹之六
分类号: F729.522.1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介绍在新疆考察时,天津商帮的后人尚处长提醒他们要用天津话与赶大营后人交流,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在与赶大营后人接触后,作者了解到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即使他们已在新疆出生且很少回天津,但仍然保留着故乡的方言和习俗。作者带了一些具有杨柳青特色的小礼品给在新疆的老乡,他们都非常高兴和喜欢。赶大营的后人们都希望能尽快挖掘这段历史,以传承天津人在边疆艰苦创业的精神。
关键词: 杨柳青人 赶大营 新疆

内容

一到乌鲁木齐,新疆政协负责安排此次考察的尚处长就很认真地对我们说:“你们见了赶大营后人一定要说天津话,他们很想听乡音。”我以为是玩笑话。因为据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新疆出生的,而且很多人没有回过天津,他们对故乡有这么深厚的情结吗?后来在与这些赶大营后人接触后,才体会到他们内心中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每每与赶大营后人接触,西青区政协副主席胡有刚都操着浓重的杨柳青话与他们交谈,他们听了非常高兴,说:“我们家祖辈父辈都是这种口音,而且为了不让我们忘记故乡,在家里一定要说杨柳青话。”乡音对每一位离乡背井的人来说,大概都是最亲切的,也是一生中最难改变的了。尽管这些赶大营的后人不是在杨柳青出生,尽管他们与家乡已很少往来,但他们语言中都带着杨柳青口音,甚至还有些地方土语,因此彼此相见显得格外亲切。真是“亲不亲故乡人”。在乌鲁木齐有位王先生,是从邮电系统退休的,说着一口杨柳青话,他父亲解放前曾当过奇台县县长,后因官场黑暗而弃官归隐,解放后担任乌鲁木齐市佛教协会会长,直到1991年去逝。这位王先生知道很多有关赶大营的事,几次打电话约我们去他家吃饭,我们考虑不便麻烦老人家,就说因时间关系可以到家里拜访,饭就免了。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不来吃饭就不接待,也休想从我这得资料!我不怕晚,你们几点来我们几点吃饭!”见老人如此坚决,只好登门讨扰,王先生非常高兴,做了丰盛的晚餐,还拿出珍藏的祖辈的照片让我们拍照。
  在新疆的杨柳青赶大营后人不仅保留了自己的方言,而且还保留下来很多天津一带的习俗,如“二月二”吃煎闷子,端午吃粽子,连过春节的很多习俗也传到了新疆,包括高跷、法鼓等民间花会,直到现在还有逢年过节还有演出。
  我们此行带了一些具有杨柳青特色的小礼品,如杨柳青年画、印有年画的扇子、扑克牌等,见了在新疆的老乡就送上一份,以表示家乡的情意。赶大营后人们见了都非常高兴,也非常喜欢,爱不释手。有人把扑克牌一张张摊开仔细的看,有人把扇子细细把玩,都说这是最好的礼物,让人睹物思乡。一次吃饭时,我挨着赶大营“八大家”之一“螃蟹郑”的后人郑策先生坐,郑先生原是新疆军区歌舞团的著名演员,据说曾是李双江的老师,今年已86岁,他为人很风趣,与王骆宾交谊甚笃。他看我抽天津的“江山”烟,问我是天津烟吗?我说“是”,他说:“那我可得尝尝家乡的烟。”他点燃吸了一大口说:“家乡烟真香!”看到他这浓浓的乡情,我把身边仅带的两盒未开封的“江山”烟都给了他,他非常高兴。,没想到,饭后杨柳青石家的后人、乌鲁木齐师范大学的石教授轻声问我:“你的烟还有吗?我想留一盒作纪念。”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我儿子吸烟,我想让他也感受一下家乡的烟。”
  在我们所拜访的赶大营后人中,有很多人早已写好了厚厚的回忆录,特意带给我们看,里面有照片、有家史、有自己一生的回忆,非常珍贵;有的人还带着珍藏了许久自己抄写的家谱,看到这些我们非常感动,深感我们赶大营的历史必须抓紧抢救了!几乎所有见到我们的赶大营的后人都有一句共同的话:“你们来的太晚了,这次来的时间太短了!”他们都希望我们能抓紧时间再次到新疆,把赶大营的历史好好挖掘出来。听了他们的话,我们深感这种历史责任的的沉重,但我们也深信,这段历史不会被埋没,因为它体现着天津人在边疆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段令天津自豪的历史一定会记入史册。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兆麟
责任者
胡有刚
相关人物
郑策
相关人物
李双江
相关人物
王骆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