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年景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95
颗粒名称: 十字街年景及其他
分类号: K892.315
页数: 6
页码: 208-213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乌鲁木齐在腊月期间的各种习俗和传统,包括制作年货、祭灶、压岁钱等,以及十字街的年景和各种玩具、年画、对联等销售情况。此外,还提到了春节期间的文艺表演和娱乐活动,以及西河坝的风景线。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乌鲁木齐文化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 乌鲁木齐 风俗习惯 年景

内容

十字街年景
  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和内地的风俗习惯一样,每年一到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忙起年来了。尤其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20世纪30年代的十字街已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常。以升恒茂茶叶庄(现在的大十字五金交电门市部)为中心,向东西南北扩展,行商摊贩准备的各种年货一应俱全。南大街复泉涌(即今大十字糖酒商厦)的津京糕点,货真价实,名不虚传。即便是酱油和醋,也是全市闻名。十字街年货销售量大的除肉类外,还有从外地运来的冻鸡、野鸡、雪鸡、冻鸭,鱼有鲜鱼、鲤鱼、五道黑鱼等。水果除甜瓜外,有库尔勒的香梨、梅梨(香梨冻实后,呈棕褐色。吃时要放在凉水里拔,外面结一层薄冰,清凉可口,沁人心脾,风味独特)等。小孩子们的玩具更是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有各种用红土烧制,可以吹响的彩色小人和形态各异的小狗、小鱼、小猫,有各种戏剧脸谱和大刀、宝剑、钢鞭、四楞剑,有五彩斑斓、形式多样的蝴蝶风筝和蜈蚣风筝,还有小巧玲拢、巧夺天工的灯笼,还有用历史和戏剧故事组成镶有玻璃的走马灯。鞭炮、烟花色彩纷呈,争奇斗艳,变幻无穷,蔚为大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十字街上,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比比皆是。有欢庆春节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有“福星高照”、“年年有鱼(余)”,有中国神话故事中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二圣”,有祝贺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麒麟送子”,有春夏秋冬的“四季美人图”。《白蛇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都画进了年画。
  卖对联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腊月,更是精神抖擞,当场挥毫泼墨,龙飞凤舞。当家长的都愿让自己的孩子去看看怎样写对联,去见识见识那些文人墨客的风采和书写运笔的神韵。对联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有“万象更新”、“黄金万两”、“出门见喜”、“一本万利”等。在众多的文人墨客中,50多岁的天津杨柳青人“飞笔”高子章可谓与众不同,别具一格。高子章的书法功底深厚,笔势豪放,匠心独运,力透纸背。围观者摩肩接踵,赞叹不已。高子章在运笔前,已是胸有成竹。只见他眉飞色舞,然后饱蘸墨汁,于书案5米之外飞步向前,在事先准备好的大红纸上如天马行空,一挥而就,故称“飞笔”。他写的多为“福”字。他的一笔“虎”字堪称一绝,在当时就身价百倍,一字千金,市民争相购买。
  大年三十那天,采购年货和准备过年的气氛达到高潮。但一到下午,十字街几乎就空无一人了,商店关门,集市也早早收摊散伙,人们纷纷赶早回家。无论远近都要争取与家人团聚,吃一年一度的除夕年饭。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年。春节期间市民扶老携幼,欣赏烟花爆竹,观看文艺花会,夜以继日,尽兴游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可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1942年5月,笔者正在迪化第十小学上学,放学后在小教场听到北门外锣鼓齐鸣,铿锵作响,原来是西北大戏院的京剧演员在军校操场为当时的军官学校学员演出踩高跷。除传统的戏剧文艺节目外,有难度很大、技艺高超的“扑蝴蝶”,更有著名的维吾尔族京剧演员达吾提(武生)扮演的讽刺德国法西斯匪首希特勒的戏剧小片段。达吾提演出时特别卖力气,把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法西斯魔王疯狂一时,继而土崩瓦解,最后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狼狈相表现得淋漓尽致,人心大快,博得了全场的喝彩。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古老的民间艺术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思想内容。
  另外,在那时的北梁文昌宫以南,新疆交通处西的排球场上,有时能看到家住梁坡下的天津杨柳青人赵老,在那里传授高跷。凡爱好和擅长踩高跷技艺的人,都积极参加,或是前往观看。甚至连赵老的孙子赵维新,也在高跷队中苦练。赵维新技艺纯熟,正式演出时,大放异彩,别开生面,特别引人注目,为人们所称道。
  西河坝风景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河街(现新华北路)、泰山水磨(现新华北路市政府联合办公大楼所在地)和隆兴水磨(现乌鲁木齐市贸易中心西面)中间有一屠宰场(现新华北路乌鲁木齐市税务局附近),每天有数百只羊和少量牛在此宰杀。屠宰场附近,不但狗很多,而且膘肥体壮。但很少听到有人吃狗肉,更没有听说有买狗和卖狗的。泰山水磨与隆兴水磨之间,有十几棵百年以上的参天老榆树。平时一些老鹰在上面栖息,并常常在高阔的天空中盘旋。它们的眼睛极为敏锐,曾有人在此地遭受过鹰的洗劫,即有人买了羊肉用盘子端着被鹰窥准了,鹰由空中滑翔下来,一掠而过,把羊肉抢走。被劫者损失了东西不说,还要虚惊一场,
  清代文学家纪昀在他的《乌鲁木齐杂诗》中写道:“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写出了乌鲁木齐的地势和泉水的流向,也是对西河坝真情实况的写照。乌鲁木齐有北梁、小东梁、南梁,惟城西低下。呈东高西低之势。而西河坝芳草鲜美,绿树成荫,和泉城山东济南相形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家家杨柳,户户泉水,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这里风景宜人,可谓瀚海明珠,塞外江南。
  西河坝地下水位极高,挖地一尺即可见水,因此每家都有一口一米多深的井泉。周围用石板砌成圆形的井壁,上装木制井盖。用马口铁水桶打水,比现在的自来水还方便省时。泉水透明,清澈见底。井里面的泉眼,因泉水涌出而细沙喷射翻腾,高约寸许,别有一番景观。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水位的高低却受乌鲁木齐河河水涨落的影响。
  西河坝和和田街之间南北走向的乌鲁木齐河,常年河水滚滚川流不息。夏天天山冰雪融化和下雨时,河水暴涨,波涛汹涌。沿河居民首当其冲,深受其害。这时庭院中井内泉水上涨,巷道河水横溢,即便是牛羊踏过的蹄印处,也可冒出水来。而一些低洼的地方,泉眼使细沙翻滚的奇观更是屡见不鲜。
  从大西门出西哨门不远,有一座横跨乌鲁木齐河的木桥,这便是中桥。现中桥已被新建的人民路立交桥所取代。当时乌鲁木齐河除西大桥外,中桥是第二座桥。这座桥有过它的辉煌和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有过它的艰难历程。1944年春,中桥曾进行过维修,当时施工是在工程设备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即由五六个人推着轮轴,并通过滑轮把千斤砸拉上大约8米高的轨道(近乎现在的龙门吊),然后放下千斤砸,把木柱砸入地下。这样反复砸打到一定程度,木桩便成为桥墩。然后再在上面纵横架上木梁,铺上厚实的木板,用特大凹字形铁钉固定,这样一座简易的,完全木结构的桥梁就修建好了。工程极为艰巨,工期长达半年之久。但东去西往再不必绕道西大桥,既可行人,又可走车,大大缩短了行程,方便了群众。红色的中桥,在洪水暴涨时,真有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感觉。
  西河坝地广人稀,大多是独家独院。因水源充足,树木极易成活。院子里种上杨树或柳树,花盆和花池里种上各种花草,夏天在院子里用席子搭上凉棚,饭后茶余在树阴下乘凉、看书,也是一种享受。每家门前都有一渠泉水,它的源头是一洼清泉,一年四季长流不息。有时渠内有一些狗鱼在水中游窜,和堤边柳树的多姿多彩,婆娑摇曳相映成趣。
  乌鲁木齐城里的大家闺秀,尤其是一些天津杨柳青的老太太,在夏天晚饭后,总喜欢头上插一朵鲜花,带上儿媳妇和孙子孙女,兴冲冲地坐着六根棍车(一种专供人坐的马车)到海子沿(即今之人民公园)赏花游玩,以享天伦之乐。而一些小家碧玉则喜欢早饭后到家住西河坝的亲朋好友家串门洗衣服,因用水方便,倒水方便,晾晒衣服也有广阔的场地。西河坝的气候凉爽,当时真不愧为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家住西河坝的人,闲情逸致,游哉悠哉,怡然自得。
  冬天西河坝则是别一番景象。当时乌鲁木齐冬天的气温常在摄氏零下二三十度以下。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乌鲁木齐河是一片银白世界。唯有河水腾发着白色的水气,天气越冷,水气越大,和冷空气相遇,形成了雾凇(树挂),银装素裹,蔚为壮观。门前垂柳,凝霜挂雪,似玉树琼枝;参天杨如秋菊傲放,远看如团团白云,近看似雪蝶纷飞。人在河边走路犹如腾云驾雾;身上、头上甚至连眉毛上都挂满霜雪。说话时“吞云、吐雾”,俨若一位风雪老人。
  最敬佩那些以卖羊杂碎为生的人,他们不畏严寒,在冰冷的水磨沟里翻洗着收购来的羊杂碎,尽管手己冻得紫红僵硬也契而不舍。
  拴娃娃
  20世纪初,迪化的天津杨柳青人,好多人的家里都有一个娃娃哥哥,放在炕上的被搭子上(一种上面可以放箱子和被褥,下面可以放衣服和包袱的木器家具)。也有的放在屋角炕上的红漆圆形木桶上(里面放一些针线、碎布和小包袱的木器家具,上面有盖)。
  娃娃哥哥是在娘娘庙拴来的。娘娘庙在现在的东风路口以南一带,后迁至城隍庙(现新中剧院),以后又迁至红山嘴(红山脚下)及老红庙子里,香火很盛。当时民间盛传拴娃娃的习惯。拴娃娃亦称抱娃娃或偷娃娃,指婚后为求“早生贵子”,纷纷到娘娘庙抱或偷走一个小泥娃娃,以示娘娘所赐之。有钱人可向庙里道士打个招呼,抱走一个,放下可观的香钱;贫寒人家则背着道士偷,可少放或不放香钱。但只能抱或偷走一个。有的还在脖子上系上一根红头绳,以表示“拴住”了,是自己的孩子了。回家后如果真的怀了孕生了孩子,这泥娃娃便成了这家的长子,俗称娃娃哥哥。以后不管生多少孩子,这泥娃娃都排行老大。
  家中的泥娃娃哥哥,也要给他穿上小衣服,面前摆上小玩具,每年请人洗一次。由小变大,每年也长一岁。逢年过节还要供上糕点和水果,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倍觉亲切。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健飞
责任者
达吾提
相关人物
赵维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乌鲁木齐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