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泰和”字号的兴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90
颗粒名称: “祥泰和”字号的兴衰
分类号: F7295.221
页数: 5
页码: 170-174
摘要: 本文讲述了“祥泰和”商号的创始人贾宝祥在新疆奇台县创业并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的故事。贾宝祥起初挑担子在古城子做蔬菜生意,后来开设了杂货店,随后在广泉子和吐鲁番开设了买卖,经营白货生意以及其他商品。
关键词: 津帮商号 工商界 奇台县

内容

津帮商号“祥泰和”,是奇台工商界较为著名的字号,从清朝光绪中期创业至民国初年,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期间经历三代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经营,终于使其成为一家比较完整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为奇台县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绪年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日渐衰微,人民无以为生,大批逃难农民不顾路途艰难,纷纷携儿带女,肩挑背驮前来新疆谋生。特别是受害较重的京津地区,铤而走险者更是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我的祖籍是天津杨柳青。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我父亲贾宝祥与同乡们挑担子来到新疆。因曾听到过西口外的人说,过了哈密向西走七八站路,越过木垒河,有个奇台,那里粮多,水好,是个养活人的富地方。于是,我父亲就来到古城子。他肩膀上只有一副担子的家当,随身盘缠早已花光用完,落脚后马上遇到了安身吃饭的困难。经老乡介绍推荐,到城西北菜园子赵家帮工下苦。当时菜园子的大部分菜农是杨柳青人,他们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同时把家乡种菜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带到了奇台,给落后粗放的奇台农业增加了一个新的门类,也直接丰富了古城比较发达的商业。我父亲虽然是给人家下苦做工,但比起老家吃上顿无下顿苦日子真有天渊之别。给赵家种菜,铲渠浇水,刨埂打墒,翻地倒茬,随种随收,待遇也不错,除了一日三餐的白面刀把子外,年终还有比较可观的工钱。在赵家干了大约一年半的粗活,由于父亲干活地道,深受东家的信任。所以,从第二年夏季开始,我父亲一边干地里活,一边代主人卖菜。当时古城子已是百业繁荣人口兴旺的著名商埠,特别是那些作坊、商号、栈房、饭馆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蔬菜。父亲通过交往,发现在城里做买卖要比地里种菜更容易来钱,加上两年来精打细算,腰里也攒了一些钱,便辞去赵家下苦的差事,置备了一副担子,专门从事零卖蔬菜的生意,挑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当时干这行买卖一是本钱少,不积压资金;二是提货随便,损耗少;三是容易流动,方便顾客,也方便自己。但是不好的一方面是随着季节的变化,一年只能做半年的生意。四月底头道韭菜太少,轮不上挑担子的,到阴历五月半椿子罗卜、小白菜下来才能混着过日子。八月十五一过,西北风一刮,场光地净,全年的买卖就结束了,一个冬天就只好干瞪眼吃老包儿了。我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便在淡季把卖菜赚来的钱拿出来,购办一些针头线脑和不起眼的小百货,又向一些卖菜时熟识的商号赊些布匹、针织品之类,挑起货郎担,出城转地,当起了货郎子。因我父亲为人厚道,讲信誉,那时搞批发的商家字号,如南北店等处都能赊出货来。这样跑着挣钱虽然很辛苦,但是买卖却很顺当。这样的流动生意作了大约六七年,脚跟就站稳了。
  当时古城街上的人大部分是来自津、晋、陕、甘等省份的,他们为了活命吃尽苦头,才到了这里。虽然这些人差不多都是“有两手”的厉害人,但是,要在古城子这个地方立足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经商做生意,更是每天都与各种对手竞争。古城子有这样的俗话:“天上落纱帽,你还得把头伸出去!”这是说在古城这个地方便宜机会到处都有,你不伸头动手是得不到的。我父亲几年来挑担子流动经营除满足家庭费用外,腰包里比过去实在多了。于是,他不失时机地筹集了资金,在满城街中心鼓楼东面的城隍庙附近(现在东风商店西侧)开了两间门面的杂货店,取名为“祥泰源”。我父亲名宝祥,含吉祥之意,因此以祥字命名挂匾。店里经营油、盐、酱、醋及小百货,另外还经营蔬菜、干鲜瓜果等。总之,卖什么能赚钱就卖什么。这样经营的原因,主要是受资金少的限制,所以不能放手大胆从容不迫地做生意。每天都想着减少积压,赶快归还借贷,以便保持信用,继续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当时的鼓楼周围,有进城的农民,有上庙的香客,有过往的行人,还有大量定居的旗人后代。所以销售日用杂货虽无大额交易,比较平衡匀称,但每天都有些许收入。铺面开张以来,我父亲日渐忙碌,深感人手不够,势单力薄,于是给老家寄去了盘缠,不久我爷爷和我伯父也来到这里。
  几年后,“祥泰源”生意越来越大,于是我父亲在广泉子(今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开了一处买卖,字号名曰“祥泰成”,委托我伯父贾宝善经营。又在吐鲁番开了一个铺面,由我爷爷照应。广泉子山高路远,为偏村僻壤,吐鲁番与古城天山相隔,常路断人稀。为什么我父亲要到这些地方做买卖呢?因为这两个地方有“白”货生意可做。白货是棉花。我父亲在广泉子开了油坊、磨坊、碾坊,进行粮油加工和小商品买卖。吐鲁番则是盛产芝麻,棉花和干鲜果品的地方,我爷爷在那儿实际上是经营一种收购转运的买卖。当时用地产芝麻为原料加工小磨香油,那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产品,销路很好。后来老家有事,伯父回了原籍,广泉子的买卖便由我姑父安大福经营。由于当时的古城在客观上属于待开发地区,各行各业的经营都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父亲不满足这三处买卖的规模,又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在阿山投资开了门面,聘请河北人芦东山经营,一切购进卖出,银钱交往全由他处理。不久,阿山的生意因芦先生料想父亲远在背后鞭长莫及,于是起了歹心,把资金逐步转入私囊,遂以买卖亏损关门大吉而停业。吐鲁番的生意因我爷爷年迈体衰,精力不支,就委托给“瑞样号”代管。广泉子的生意因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泉子发洪水,不但把种罂粟花的地冲没,而且冲夸了碾磨房和油坊,便撤了回来。从此,我家的事业就主要落脚在古城子。这一时期,我父亲一个人照应不过来,就又先后雇请了张先生和两个刘先生,还有阿山负责的芦先生及我姑父安大福。这段时间,我家的经营从单一的商业发展为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商工结合。
  清宣统元年(1909年),“祥泰成”经营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原来的经营土特产蔬菜之类,发展为百货、食品等多种经营,原来的两间门面已不够用。正巧,福将军的后人因吸鸦片负债累累,其中欠我家的钱数目可观,自愿以家产相抵,父亲选中他家在汉城西门的一处大院(今供销社废品公司东北侧)。父亲在正街闹市上得到这么一块地方,马上大显身手,勤加修缮,引进技术,聘请人才,扩大经营,铺面上主要销售从北山驼道上进来的津、晋商品,兼营当地土特产品。在院内开设旱磨、碾坊、粉坊、加工粮食并进行兑换业务。还运用关内的优良酿造技术,生产酱油、豆酱、面酱和陈醋。这一时期,也就是清宣统年间,“祥泰和”达到了鼎盛时期。
  民国十八年,我父亲病故,家里无人主事,我只好离开乌鲁木齐师范学堂回家,经营这摊子买卖。我从小到大没出过力气,刚从学校出来,深感力不从心,没有胆量独立经营,只好请了另一位芦先生和杨先生、杨师傅3人合资经营。投资分配是,我拿出100两黄金,原底子折40两黄金,共计投资140两黄金,他们三人凑足60两黄金,共计资金200两黄金。资金凑齐了,这位芦先生又节外生枝,他要改我的字号,因他名叫芦登园,他要把他的名子显出来,两家争来议去僵持不下,只好把字号改作“祥泰和园记”。这个字号叫起来极不顺口,人们记不住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前后,马仲英闹事,地方不安,人心惶惶,芦登园乘机随意提款到鄯善接亲家,另外两位股东也不稳定,今天要汇款,明天要抽资。我看到这里存在着危机,于是,我主动提出分伙。他们携资去后,我首先恢复了“祥泰和”的名称,然后整顿内部,除原有的醋酱加工业以外,又新开了糕点加工,产品主要是锦八件、红、白、油货和酥类产品。
  1949年,我们的生产没有受到冲击,仍然按部就班地经营着。不同的是,我们雇用的人少了,铺面以自己人为主,工房里只雇用一个工人。在季节性大忙期间如中秋节春节才多请几位技术好的师傅帮工。直到1956年,在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全部加入公私合营的“五星醋酱合作社”。1958年,此合作社转为奇台县地方国营食品加工厂。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贾殿元
责任者
冯万录
责任者
贾宝祥
相关人物
贾宝善
相关人物
马仲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奇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