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追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77
颗粒名称: 喀什追梦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02-106
摘要: 本文讲述了刘体洪回到喀什探亲的历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在喀什的生活和与维吾尔族小伙伴的友谊,描述了新疆和喀什的变化,并表达了对赶大营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文章中提到了杨柳青赶大营的历史和新疆和平解放后的情况,以及作者家人和胞弟在喀什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 喀什 杨柳青人 刘体洪

内容

虽然我早已过了爱做梦的年龄,但仍然反反复复地做着同样的梦。梦中,我又回到了喀什,见到了我的同胞兄弟,见到了儿时那些维吾尔族小伙伴,还有那个曾经从河中把我救起的维吾尔族老汉……
  一
  我出生在新疆喀什,是杨柳青赶大营人的后代。祖父早年从原籍山东来杨柳青给大户人家扛活种地,后随杨柳青人赶大营,解放前病故。
  父亲年轻时在天津红桥北大关茶庄学徒从业。1937年日寇入侵,天津时局动荡,茶庄掌柜被迫带从人赶往新疆迪化(现乌鲁木齐)分号避难,父亲也一同前往。由于战乱不断和交通不便,父亲和许多赶大营的汉族人被滞留在新疆。那时新疆因反动势力干扰,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经营店铺也有被抢的威胁。父亲无心于生意,依靠替人抄写和同伴接济勉强度日。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各民族之间关系有很大改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家父因有些文化又懂维吾尔语,被当地人民政府聘为公职人员,经常下乡搞土改工作。1953年10月,父亲因年迈和体弱多病,加之落叶归根心切,便辞去工作,结束了18年的赶大营生活。8岁的我便随父亲回到天津杨柳青定居,胞弟则随母亲留在了喀什。
  那时,年幼的我还无法理解“离别”的真正含义,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半个多世纪!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半个世纪又意味着什么呢?
  二
  不经意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人们都说:“人越老越怀旧。”特别是近几年,童年的记忆就像梦一样不停地招引着我,以至于我怀疑当初父亲只带回了我的“身”,而遗落了我的“魂”。我有很多次想要回到喀什寻找自己失落的记忆,均未成行。不久前,在胞弟的邀请和家人的支持下,我终于和老伴一起乘上飞机,踏上了赴喀什的探亲之路。
  透过飞机舷窗,看着棉絮般白云在机舱外嬉戏,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
  那时我和胞弟整天形影不离,经常和周围的维吾尔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我们教他们杨柳青孩子喜欢玩的打尜、扇毛片、滚铁圈、捉迷藏等游戏。他们也教我们牵毛驴、吹口哨、抽鞭子等一些当地孩子的游戏。正是这些有趣的儿童游戏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使我们成为如亲兄弟一样的关系,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还到郊外的吐曼河周围玩。
  有一次,上游的水流突然奔泄下来,把没有防备的我卷了进去。我拼命挣扎着,刚想张嘴喊“救命”就被湍急的河水冲了下去。正在我绝望的时候,一个维吾尔族老汉用自己粗壮有力的大手抓住了我,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惜我当时惊魂未定,没来得及向老人道谢,更没有问清老人的姓名,只记住了维吾尔族老人长有长长的山羊胡子,在救我时嘴里不住地说“胡大保佑”。可亲可敬可爱的老人家,现在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您“好人一生平安”了。
  思绪回到现实中。从飞机上鸟瞰新疆大地,天山南北的锦秀河山,举世闻名的楼兰古城、神奇的塔里木盆地,还有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巨幅画卷。
  记得当初,我随父亲从喀什乘敞篷卡车到乌鲁木齐,每天清晨赶路,傍晚住宿,吃的是混合面的焯片汤,住的是土坯干打垒的筒子房,睡的是地下垫着干草的地爬龙大通铺,盖的是各自随身带的行李被,非常艰苦。今天可谓是“乘机日行上万里”,一天就到达了。
  三
  我的胞弟曾在喀什地区伽师县任政协副主席,多年从事农机和广电工作。弟媳是伽师县二中教师,教过不少维吾尔族学生。他们的两个儿子和儿媳有的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有的在学校任教。他们继承了杨柳青赶大营人的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骨干作用。
  如今胞弟和弟媳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在家照顾孙子。多年来,胞弟及家人早已习惯了那里的生活环境,尊重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习俗,能用维吾尔语同身边的维吾尔族同事、邻居和周围群众进行交流,形成了融洽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与胞弟一家在喀什机场相见时,所有的言语都化作了激动的泪水!
  走出机场,看到记忆中的喀什早已变了模样。高楼民居和农村新貌取代了低矮的旧平房,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取代了砂石路和泥土路。市区各处市场繁荣,各种产品应有尽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同内地城市相比并无差别。马路上,头扎各色围巾的女人们,戴着维吾尔族小花帽的男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喀什的绿化也很讲究,高大的树木与各种野草野花混杂在一起,错落有致,给人以置身于自然的感觉。车子驶入市中心时,天渐渐暗了,夜色中的喀什如一个娇羞温柔的少女,在轻快的维吾尔族音乐衬托下,更显出独有的魅力,使人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
  四
  喀什是“喀什噶尔”的简称(意为玉石般的地方),是中国最西端的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这里有瑰丽的山川水色、神奇的名胜古迹,独特的民俗风情,是南疆最重要的旅游地区。因此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
  在新疆探亲的几天里,我和老伴在胞弟及其家人的陪同下,先后游览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香妃墓以及高台民居和噶尔老城。我们在位于喀什中心的人民广场拍照留念,在大巴扎观光购物,还在风味餐馆街品尝各种口味的坑烤馕、羊肉抓饭、新疆大烩菜、酸奶子等特色小吃。并且驱车70余公里到伽师县参观了维吾尔族老乡特色农家院,品尝了当地的无花果、无核葡萄、铁皮甜瓜,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朋友的热情款待。
  喀什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和熟悉,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梦,让我觉得自己从来不曾远离。当我漫步在具有维吾尔族人民古老建筑风格的高台民居时,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慈祥和蔼的面容,闻到了母亲亲手做的手抓饭的香气;当我穿梭于喀什最大的商品集贸市场——大巴扎时,我仿佛又听到了父亲和他那辈人带有浓浓乡音的叫卖声,看到了他们肩挑货郎担、身背小篓徒步赶大营的身影。
  如今,父一辈人都已作古,只有喀什郊外成片的胡杨林、茂密的芦花荡、马路上悠闲往来的毛驴车、草原上成群结队的牛羊,默默地见证着过往的岁月。
  岁月如歌,人生如梦。50多年后故地重游,使我的夙愿得以实现。喀什之行是一次幸福而难忘的团圆之旅,也是杨柳青赶大营人后代的一次寻梦之旅。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西青文史第十一册》

本书分西域商旅图、杨柳青骄子、百业竞身手、文化大融合、寻访赶大营踪迹、寻访赶大营后裔栏目,收录了《赶大营的天津人 》、《已故诗囚王子钝》、《高万发的甜蜜事业》、《礼门公所的性质》、《赶大营的兴衰》、《新疆杨柳青后裔有多少》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体洪
责任者
刘体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喀什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