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画师小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画师小传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4
页码: 158-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这几位画师都是中国画界的知名人物,他们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高桐轩是杨柳青十街的画师,擅长画像和年画创作,曾在北京如意馆工作,后回到杨柳青从事年画创作。闫美人也是杨柳青人,擅长画仕女,其子玉桐和孙文华都继承了他的画艺。张祝三在戴廉增画店工作,以画戏出画著称,作品深受东三省百姓喜爱。张兴泽是“娃娃李”的徒弟,继承了其艺术特点,擅长画仕女和娃娃,为杨柳青年画的复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画师

内容

一、高桐轩
  高桐轩,名荫章,杨柳青十街人,世居经堂庙胡同。生于道光十五年(1875),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七十岁。
  年十五学画,并无师承,常对蛙蝉自练,观其各种姿态,渐能形神兼备,乃画百物,尽得其妙,复画人物,更显神彩。经年研练,画艺日臻成熟,登门求画者日众,而立之年,竟以画像为业。
  同治五年(1866),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到各地遴选民间画师为“西太后”画像,画院总办管金安登门访聘,入馆后终因未能贿赂权阉安得海而被拒,只在如意馆奉事年余,得以出入宫苑,一览皇家辉煌建筑、园林胜景,并在馆中学会“界画”技法,对后来从事年画创作大有影响,此间常为达官显贵画像,作行乐图、揭白(给死人画像),因而名声大噪,誉满京华。
  辞馆后,常往来京津之间,出入王公府第、豪门富户,为人画像或揭白追影,但他只画头像,从不画朝服顶戴及满族妇女服饰,需另由画师焦达安填画,在津则由其徒宋竹轩补绘。
  六十岁以后不再进京,设“雪鸿山馆”于玄帝庙前,专事年画创作,十多年间共创画稿七十余幅,写真入画,形态逼真,件件堪称精品,花样之多、笔法之妙、格调之新,尤为人们醉赏。
  一子翰臣,曾在津开设传真馆,颇有名气,收徒不少,但晚年嗜烟成瘾,至终不及其父。
  二、闫美人 子玉桐 孙文华
  闫美人,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初年,卒于光绪末年,出身于油漆工匠之家,父亲多病,家境贫寒,九岁辍学入戴廉增画店,从师学画人物,二十岁即能独创画稿,擅画仕女,同行皆以“闫美人”呼之,反佚真名。
  咸丰三年(1853)秋,太平天国大军进驻杨柳青,征画师作宣传画,闫毅然应征,深得统帅李开芳赏识,命作“北伐图”样稿呈审,未几军队转移独流,闫亦随往,以后转战南行,至连镇全军覆没逃回家乡,唯恐清军逮捕迫害,乘夜携妻子潜往北京,在前门外增华斋画店从事年画创作,并绘制灯画、扇面,赖以糊口,光绪末年逝于北京。
  其子玉桐,继承父业,供职增华斋,并学会传真技艺,常为官宦仕商画像,所绘年画多以仕女为著。
  其孙文华,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63年。自幼从父祖习艺,精于佛道神像,蜚声乡里,所绘观音大士像,竟与其祖父相媲美,被同行誉为“小美人”。
  民国初年曾在北京响应北洋政府号召,参加绘制“改良年画”。193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在东北成立伪满州国,交通隔绝,画店停业。不久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政府,将东丰台所存画版大批移往沈阳,设店印刷,文华为了生活,只身赴满州从业,1945年日寇投降后返回故里,继续从事年画创作,晚年辍笔,家传画艺遂失传。
  三、张祝三
  张祝三,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末年,卒于民国初年。
  早年,曾入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供职,后来返回故里,受聘于戴廉增画店,毕生从事年画创作。
  平生喜爱看戏,临场必带笔纸,常把剧中精彩情节画于纸上,做为画稿。在其作品中,戏出画占了很大比例,颇受东三省百姓喜爱,引来画商专到戴家画店订购,经年畅销不衰。
  他的戏出画以武打戏最多,所绘三国戏“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古城会”,隋唐传的“临潼救驾”、“罗成叫关”、“锁五龙”、短打戏的“大宋八义”、“大五义”、“小五义”等题材的年画,堪为佳品。
  他是一位多才的画家,无论仕女、娃娃,还是山水静物,乃至翎毛花卉,无一不精。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绘“北京城百姓抢当铺”又是一幅名作,它反映了近百年来社会之畸形状态,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晚年,曾为本镇福源厚杂货店绘制壁灯画“冲霄楼”,被同行视为上乘之作。
  四、张兴泽
  张兴泽,山东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1962年,享年七十二岁。
  光绪末年,山东大灾,逃到杨柳青,在德盛恒画店扛活,画师李长泰,人称“娃娃李”,见兴泽为人憨厚勤快,破格收留为徒,尽传其技,成为新中国建立后承前启后、唯一从业的手绘艺人,他继承了“娃娃李”艺术特点,善画仕女、娃娃,又博众之长,使画面色调鲜艳而不浮燥,达到完美的艺技境界,其调色之妙堪称一绝。
  1950年,伙同他人率先成立年画生产互助组,直至建立“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杨柳青画店”,他讴心沥血,做出积极贡献。使濒临灭绝的杨柳青年画艺术,起死回生,功不可殁。
  1952年,收徒霍秀英、韩秀英,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手绘艺人,且有一定艺术成就,使年画艺术后继有人。
  1957年,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分别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同朱德委员长同桌进餐、合影留念。
  1958年,被聘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晚年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娶了老伴,建立了家庭,1962年冬不幸与世长辞,社会各界在杨柳青画店举行了隆重追悼,悼念他为新中国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建功立业的伟大精神。
  五、潘忠义
  潘忠义,杨柳青南乡古佛寺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年画手绘艺人,因善画仕女,人们称他“潘美人”。
  潘七岁,母患精神病,父游手好赌,八岁时,立志学画,幼时常听母亲讲述人间的不平,亲眼目睹他父亲打骂母亲,尤其母亲挨打时,因脚小跑不动而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地的情景,他对封建礼教狠之入骨。十三岁时父亲从画店领来一批仕女画坯,一看到画面上的缠足妇女,心里就不是滋味,一气之下,尽都改画成大脚,但此举竟惹恼了画店老板,不但不给工钱,反要赔偿。此后,无论哪家画店的画,凡遇有缠足妇女的,他都拒绝加工。
  1938年夏,时年三十七岁,由于妻子出走,婴儿夭亡,潘为改变环境,赖以解忧,便只身闯关东,到奉天(沈阳)谋生,画店慕名前来争聘,潘的条件:凡宣扬“中日亲善”出卖祖国利益、赚昧心钱的画店,一概不应。最后选择了一家小画庄,只画传统年画,概不介入“满州文化”,但工钱较低,因无住处,甘愿在草棚寄宿。刚安顿下不久,于1939年日本当局便查封了这家画庄,诱潘另聘,他决意不从“宁愿饿死,也不干这缺德的活”,毅然返回了故里,隆冬时节,身无棉衣,又缺盘川,一路沿途乞讨,出入卡口稍一不慎还要挨日本人的打骂,从奉天到天津,竟走了四十多天。潘画师反而以苦为乐,最令他高兴的是:“我虽是一个穷画画的,但是没有丧失民族气节”。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桐轩
相关人物
宋竹轩
相关人物
闫美人
相关人物
孙文华
相关人物
于光绪
相关人物
闫毅然
相关人物
李开芳
相关人物
闫亦随
相关人物
张兴泽
相关人物
李长泰
相关人物
霍秀英
相关人物
韩秀英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庄诱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