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历代画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2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历代画师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9
页码: 156-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年画历代画师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画师名录、画师小传以及附录传说。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画师

内容

第一节 画师名录
  历代画师不被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所重视,认为属于“工匠末技”、“百工之流”,画师地位卑下,其生平业绩及艺术成就,不载史册,今之录者,源自口碑,故难详全。
  一、乾隆至嘉庆(1736—1820)年间画师名录:
  1.戴廉增
  2.齐健隆
  二、道光至民国中期(1821—1937)画师名录:
  1.王本意 13.王绍田
  2.陈玉舫 14.王润田
  3.张俊庭 15.王润柏
  4.周子珍 16.戴立山
  5.王敬斋 17.宋竹轩
  6.马子良 18.韩月波
  7.赵景贵 19.杨续
  8.张耀林 20.丁子敬
  9.张祝三 21.赵子扬
  10.韩竹樵 22.毕子兰
  11.王葆珍 23.张贵轩
  12.成三谢 24.王少亭
  25.王恩祜 33.闫文华
  26.高桐轩 34.玉金甫
  27.髙翰臣 35.张白府
  28.徐荣轩 36.姜先生(佚名)
  29.徐少轩 37.吕九(佚名)
  30.徐恩汉 38.钱惠安(上海籍)
  31.闫美人(佚名) 39.李长泰(娃娃李)
  32.闫玉桐 40.娃娃宋(佚名)
  三、民国至解放后(1913—)画师名录:
  1.张兴泽 5.韩荣春
  2.潘忠义 6.尹清山
  3.房荫枫 7.陆恩荣
  4.霍玉堂 8.王顺安
  四、1950年以后画师名录:
  1.霍秀英
  2.韩秀英
  3.邢富贵
  4.郑克祥
  5.周庆柏
  五、近代著名雕版艺师:
  1.张长忠 5.张聋子(佚名)
  2.牛盛林 6.王先生(佚名)
  3.贾全盛 7.于振章
  4.李文义 8.王永清
  第二节 画师小传
  一、高桐轩
  高桐轩,名荫章,杨柳青十街人,世居经堂庙胡同。生于道光十五年(1875),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七十岁。
  年十五学画,并无师承,常对蛙蝉自练,观其各种姿态,渐能形神兼备,乃画百物,尽得其妙,复画人物,更显神彩。经年研练,画艺日臻成熟,登门求画者日众,而立之年,竟以画像为业。
  同治五年(1866),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到各地遴选民间画师为“西太后”画像,画院总办管金安登门访聘,入馆后终因未能贿赂权阉安得海而被拒,只在如意馆奉事年余,得以出入宫苑,一览皇家辉煌建筑、园林胜景,并在馆中学会“界画”技法,对后来从事年画创作大有影响,此间常为达官显贵画像,作行乐图、揭白(给死人画像),因而名声大噪,誉满京华。
  辞馆后,常往来京津之间,出入王公府第、豪门富户,为人画像或揭白追影,但他只画头像,从不画朝服顶戴及满族妇女服饰,需另由画师焦达安填画,在津则由其徒宋竹轩补绘。
  六十岁以后不再进京,设“雪鸿山馆”于玄帝庙前,专事年画创作,十多年间共创画稿七十余幅,写真入画,形态逼真,件件堪称精品,花样之多、笔法之妙、格调之新,尤为人们醉赏。
  一子翰臣,曾在津开设传真馆,颇有名气,收徒不少,但晚年嗜烟成瘾,至终不及其父。
  二、闫美人 子玉桐 孙文华
  闫美人,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初年,卒于光绪末年,出身于油漆工匠之家,父亲多病,家境贫寒,九岁辍学入戴廉增画店,从师学画人物,二十岁即能独创画稿,擅画仕女,同行皆以“闫美人”呼之,反佚真名。
  咸丰三年(1853)秋,太平天国大军进驻杨柳青,征画师作宣传画,闫毅然应征,深得统帅李开芳赏识,命作“北伐图”样稿呈审,未几军队转移独流,闫亦随往,以后转战南行,至连镇全军覆没逃回家乡,唯恐清军逮捕迫害,乘夜携妻子潜往北京,在前门外增华斋画店从事年画创作,并绘制灯画、扇面,赖以糊口,光绪末年逝于北京。
  其子玉桐,继承父业,供职增华斋,并学会传真技艺,常为官宦仕商画像,所绘年画多以仕女为著。
  其孙文华,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63年。自幼从父祖习艺,精于佛道神像,蜚声乡里,所绘观音大士像,竟与其祖父相媲美,被同行誉为“小美人”。
  民国初年曾在北京响应北洋政府号召,参加绘制“改良年画”。193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在东北成立伪满州国,交通隔绝,画店停业。不久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政府,将东丰台所存画版大批移往沈阳,设店印刷,文华为了生活,只身赴满州从业,1945年日寇投降后返回故里,继续从事年画创作,晚年辍笔,家传画艺遂失传。
  三、张祝三
  张祝三,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末年,卒于民国初年。
  早年,曾入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供职,后来返回故里,受聘于戴廉增画店,毕生从事年画创作。
  平生喜爱看戏,临场必带笔纸,常把剧中精彩情节画于纸上,做为画稿。在其作品中,戏出画占了很大比例,颇受东三省百姓喜爱,引来画商专到戴家画店订购,经年畅销不衰。
  他的戏出画以武打戏最多,所绘三国戏“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古城会”,隋唐传的“临潼救驾”、“罗成叫关”、“锁五龙”、短打戏的“大宋八义”、“大五义”、“小五义”等题材的年画,堪为佳品。
  他是一位多才的画家,无论仕女、娃娃,还是山水静物,乃至翎毛花卉,无一不精。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绘“北京城百姓抢当铺”又是一幅名作,它反映了近百年来社会之畸形状态,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晚年,曾为本镇福源厚杂货店绘制壁灯画“冲霄楼”,被同行视为上乘之作。
  四、张兴泽
  张兴泽,山东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1962年,享年七十二岁。
  光绪末年,山东大灾,逃到杨柳青,在德盛恒画店扛活,画师李长泰,人称“娃娃李”,见兴泽为人憨厚勤快,破格收留为徒,尽传其技,成为新中国建立后承前启后、唯一从业的手绘艺人,他继承了“娃娃李”艺术特点,善画仕女、娃娃,又博众之长,使画面色调鲜艳而不浮燥,达到完美的艺技境界,其调色之妙堪称一绝。
  1950年,伙同他人率先成立年画生产互助组,直至建立“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杨柳青画店”,他讴心沥血,做出积极贡献。使濒临灭绝的杨柳青年画艺术,起死回生,功不可殁。
  1952年,收徒霍秀英、韩秀英,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手绘艺人,且有一定艺术成就,使年画艺术后继有人。
  1957年,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分别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同朱德委员长同桌进餐、合影留念。
  1958年,被聘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晚年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娶了老伴,建立了家庭,1962年冬不幸与世长辞,社会各界在杨柳青画店举行了隆重追悼,悼念他为新中国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建功立业的伟大精神。
  五、潘忠义
  潘忠义,杨柳青南乡古佛寺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年画手绘艺人,因善画仕女,人们称他“潘美人”。
  潘七岁,母患精神病,父游手好赌,八岁时,立志学画,幼时常听母亲讲述人间的不平,亲眼目睹他父亲打骂母亲,尤其母亲挨打时,因脚小跑不动而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地的情景,他对封建礼教狠之入骨。十三岁时父亲从画店领来一批仕女画坯,一看到画面上的缠足妇女,心里就不是滋味,一气之下,尽都改画成大脚,但此举竟惹恼了画店老板,不但不给工钱,反要赔偿。此后,无论哪家画店的画,凡遇有缠足妇女的,他都拒绝加工。
  1938年夏,时年三十七岁,由于妻子出走,婴儿夭亡,潘为改变环境,赖以解忧,便只身闯关东,到奉天(沈阳)谋生,画店慕名前来争聘,潘的条件:凡宣扬“中日亲善”出卖祖国利益、赚昧心钱的画店,一概不应。最后选择了一家小画庄,只画传统年画,概不介入“满州文化”,但工钱较低,因无住处,甘愿在草棚寄宿。刚安顿下不久,于1939年日本当局便查封了这家画庄,诱潘另聘,他决意不从“宁愿饿死,也不干这缺德的活”,毅然返回了故里,隆冬时节,身无棉衣,又缺盘川,一路沿途乞讨,出入卡口稍一不慎还要挨日本人的打骂,从奉天到天津,竟走了四十多天。潘画师反而以苦为乐,最令他高兴的是:“我虽是一个穷画画的,但是没有丧失民族气节”。
  附录:传说
  一、乾隆看年画
  杨柳青忠兴画店分店设在北京前门外大街,每到春节前的年画销售旺季,照例在店堂内外悬灯结彩,以便招徕顾客。乾隆五十年(1785)底,一天中午方过,有一位顾客来到门前,欣赏门外的画片(当年称年画为画片),信步走入店堂,见迎面高悬彩灯六盏,画有二十四孝全图,这精湛的民间工艺,吸引了客人的兴趣,随又翻看画片样本,客人流连观赏,长久站立,似觉疲倦,不断扶倚柜台,略加休息。店里的掌柜,看来客仪表不俗,服饰华贵,腰间系一丝绦,挂有笔囊、镜盒、荷包等物,显然是一位八旗贵胄,随即搬出小座凳来,请客人坐下休息,随后敬茶一怀,向客人介绍商品,应答温和典雅,使客人很感满意,赞许说:“你真是一个买卖人啊!”说完站起来出门而去,紧接着有两个僮仆模样的进来,在屋里低头转了一圈,随后也就去了。
  第二天上午,大兴县(北京东城属大兴西城属宛平两县分管)的地保,进门道喜,讨要酒赏,并告知“昨天来的那位顾客,就是当今万岁”,店主人一听很是惶恐,继又一想,当天接待的没有忤慢之处,机灵一动,立即在大街上摆好香案,铺好红毡,燃烛焚香,行三拜九叩大礼,望阙谢恩,然后鞭炮齐鸣,刹时群众围观,车马堵塞,相邻店铺也都前来祝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了九城,来店参观、买画的人络绎不绝,还没到除夕,年画就销售一空,从此忠兴画店远近知名。
  后来店主人找来木匠,做了一个椅圈,把乾隆皇上坐过的小座凳镶嵌其中,还用黄布做了椅套,供奉在货架上方,每逢年节,焚香参拜。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圆明园,忠兴画店也为乱兵抢掠,供奉的座椅也被捣毁,平复后画店迁回天津。
  民国以后永增利画店的王经理,他祖父原是忠兴画店的一名刻版工,提及此事,能尽详原委。
  二、一年古一张
  人人都说杨柳青年画“一年古一张,不知落哪方”。
  这年,王三夫妇,每天为面铺的东家磨面,因买不起牲口,全靠人抱着棍子推磨,夫妻二人累得够呛,一天下来磨面不过五斗。
  年节临近,东家要求多磨,至少得要八斗,如磨不出来,全不付给工钱,这回愁坏了王三,偏又赶上磨脐子坏了,只得停工到集市上请人来修,偶而看到买年画的十分热闹,便挤上前去,看了看年画,哪张都不如意,咱家没有大福大贵,就是贴上“摇钱树”也是枉然,不如买张“毛驴拉磨”,盼着有一天攒够了钱,真的买头小毛驴,好替咱拉磨,也就心满意足了。王三的老婆一看这画,咱天天拉磨,过年不买张吉祥的年画贴,干脆贴在磨房里。谁知,到了夜深人静时,王三夫妇都听见磨房里嗡嗡作响,好像是推磨,便去看个究竟,一看神了!原来是小毛驴在推磨,再看哪张年画,画上的小毛驴没有了,王三夫妇一声不响,跟着磨起面来,一夜之间磨了足有一石粮食,鸡叫了,小毛驴一闪就没有了,再一看还在年画上。一连数日都是这样,王三夫妇天一亮就把磨好的面送到柜上,比东家要求的八斗还多二斗,东家好奇怪啊!按说八斗就顶天了,怎么还能多磨?找来王三盘问,王三是个老实人,也就实话实说了,当天夜里东家藏在磨房外边,偷看得一清二楚,天一亮就逼着王三交出那张画,最后答应给王三买头毛驴换了。
  东家把画拿到手,如获至宝,又仔细看了一遍,就把那张年画锁在柜子里。从此,小毛驴再也没下来,认凭东家怎样试验,也不灵了!东家急忙找到画店老板请教,原来是那个毛驴被锁在柜子里给“闷”死了。
  三、春宫避火图
  画坊有秘传春宫画,亦称避火图,画面男女人物皆不着服饰,姿态卑俗,此类画幅,难登大雅之堂,虽如此,价贵百倍,且非一般购者所能买到。
  画坊秘制此类画幅,监管甚严,一般画工难得一见。画幅有多种形式,有单页配诗文、或再加绫裱,双折如书册,有连环画全图,约宽一尺,长二尺,上画二十四个分图,折叠后可供袖内吞藏携带,故亦称作“手卷”。
  旧时名门闺秀临嫁之前,由陪房老妪专到画店内柜,说明陪嫁之用,方可购得,以红布裹好取走,将此画置于嫁妆箱内,只供秘密观赏,不能贴挂。古代闺阁大女,多有愚昧,以示开导。
  又书香之家,于书房藏书之室,在书缝中夹藏此画,用作“避邪”,传说是为防火。
  相传,祝融仅有一女,爱如掌上明珠,常抱“火鸽子”到处游玩,时而放出,即在民间酿成火灾。书房为易燃之处,遇有此图者可以幸免,祝女未婚,羞见此图,便远离而去,故无火灾发生。书生欲购此图,派遣书僮往购,也须专找画店内柜,称买避火图,以兰布裹好取走。
  此画仅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大店有售,版本各异,那个时代,多封建愚昧,此类习俗,皆为无聊,乃画店为图暴利而为,信以为传。
  新中国建立后,为破除封建迷信,禁止流传,况此画早于三十年代即已绝版。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