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衰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衰落
分类号: J218.3
页数: 3
页码: 115-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在清道光至民国年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鸦片战争后年画销路受阻,利润大减,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年画行业陷入困境。在民国时期,政权把持者对年画行业进行“甄审”,但由于艺术性降低,群众不愿购买,最终导致年画行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画店逐渐减少甚至倒闭。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年画艺术面临濒临灭绝的危机。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衰落

内容

清道光至民国年间(1821—1948),杨柳青年画业逐渐走向衰落。
  道光年间(1821—1850),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画店,为了扩大竞争能力,先后析产,分立门户,戴氏分出了“美丽”、“廉增利”,齐氏分出了“惠隆”、“健惠隆”,时有“廉增、美丽、廉增利,健隆、惠隆、健惠隆”之说。富裕人家见到年画行业有利可图,纷纷投资开办年画作坊,竞争日趋激烈,但好景不长,随着清廷之势渐衰,尤其鸦片战争后,内外兵事节生,年画销路年年有减无增,年画行业渐入困境。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兵驻静海、杨柳青,兵势强盛,此间年画作品有了改革,增添了歌颂和适应太平天国画幅,但销路受阻,利润大减。
  同治年间(1862—1874),随着清廷日趋衰落,兵连祸接,年画业已步入艰难的运作时期,不得不开发新品种占领市场,爱竹斋、戴廉增画店推出了“洋林”、“格锦”新画种,运销新疆、内蒙等地,艰难地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这两种画没有人物、动物,皆园林、古建之类,深受少数民族喜爱,但在内地则不适销。这时画店作坊大减,据考尚存戴廉增、美丽、廉增利、齐健隆、惠隆、忠兴、增华斋、杨正记、福成、三益斋、义和东、双义厚、振记、德记、和贸怡、玉盛、庆德厚、张义源、忠义厚、李盛兴、义盛合、义盛永等34家,依靠传统销路,仍可断续的销往河北、东北、绥蒙等地。
  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了讥弹腐败官僚的讽刺画和抗御外国侵略题材的年画。自鸦片战争后,政治腐败,割地赔款,苛捐杂税,日甚一日,河流水利无钱治理,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购买力普遍下降,因之年画销路日窄,部分画店为打开销路,降低成本,采取压低人工描绘的工价、使用日本进口的“洋粉连”,远不如国产的“锦连”柔软耐用,切易泛黄,颜料也采用进口的“普鲁士兰”和“禅绿”,一经遇潮即行褪色,而压价加工费导致面画粗糙,使年画失去了淳朴富丽的特色。也有几家仍用国产纸张和颜料,又因成本高,无利可图。两种做法,最终导致失去市场。使年画行业纷纷倒闭,所剩无几。
  清末至民国年间(1909—1948),辛亥革命后,创建了民国,政权把持者仍然是逊清的旧官僚、旧军阀,他们对本来风雨飘摇的年画业,借维护旧风俗、旧道德为名进行“甄审”,当时通过画店行贿,才勉强批准了王绍田画师的历史故事画数十张,不久直奉交战,政局动荡,不了了之,同时直隶教育司社会科石印了部分年画,称“改良年画”。因艺术性降低,群众不愿购买。
  民国初年,艺博林画店改为德利生印刷局,专印“改良年画”,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欧战以后,天津市场上有了进口油墨,由张钰甡(已故,南开区政协副主席)创办了富华印刷局,从炒米店等村买去遗存的年画,研究画面特点,聘请画师重绘样稿,后由石印改为胶印,使营业蒸蒸日上,对比之下,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失去竞争力,画店由大改小,有的成为家庭副业,或每年只印些门神、灶王之类维持生活,迫使最后一批画店齐帐收市,只有新记、德盛恒、永增利三家因东北尚有一些传统关系,断断续续地接受订货,如此维持数年,到1930年九一八事变,成立伪满政府后,因交通中断,即告停业。至此,杨柳青镇再无一家画店,年画艺人改谋它业。
  尤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在敌人的兵燹马祸践踏下,年画画版劈毁无计,或被敌人用来搭盖碉堡,用来铺路、堵决口,到处是散乱的画版;杨柳青年画的一些珍贵古版,被当做劈材,卖给饮食摊点,焚于炉火,几百年的艺术精华,濒临灭绝的危机。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