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初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初兴
分类号: J218.3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最初是乡民利用附近盛产的杜梨树木雕刻印刷神像等图案。明永乐十三年,大运河开通后,纸张和颜料的运输方便,使得年画业发展起来。在清代乾隆年间,戴廉增画店的创立使得杨柳青年画得以规模化生产,并开始加入手绘和加工等环节。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年画逐渐向北京、内蒙古和关东地区等地传播,并成为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概况

内容

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乡人偶见附近村庄盛产杜梨树木,适于雕刻,因之刻印门神、灶王、钟馗、天师、月宫图之类神〓,逢年遇节进行出售,以为生计。
  明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开通,地方日渐繁荣,南方运来的纸张、颜料比较精细好用,习此艺者渐增,且不断创新,画幅品种增加了消寒图、升官图、寿星图、三祝图、和合二圣图等,此时的年画,一般都用黄色纸,印上黑色或朱色的画线,即告成功,比较单调、质朴。
  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间,出现了套色木刻,改用白纸,用朱、绿、黄、黑等颜色套印,诚为年画的一大进步。这一时期的艺匠,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均无店铺或作坊名称。经过艺人的不断改进,渐有套印加手绘年画,形成杨柳青年画的雏形,仍是全家人自绘,自雕、自印、自己加工描绘、自己推销产品,仅以姓氏为记。
  改立清朝以来,地方承平,销路渐开,随着大清、子牙、南运等河的货船批发,销往各地村镇。
  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戴氏第九代传人首创以自己的名姓、立字号为“戴廉增画店”,并在年画左下角加印“戴廉增”字样,开始雇徒工、请画师,进行出样、雕版、印刷,且有了明确分工和工序,并首先培养一批妇女,利用农闲从事加绘,在年画人物面部敷粉、描眉、点唇、按墨线重勾耳、目、口、鼻(术语叫开相,也叫染脸),用铅粉或描金加绘衣饰花纹图案,使画面鲜明典雅、丰满匀称,题材、品种也不断增加。各家作坊,纷纷效仿,从此把年画艺术提高到新水平。由于产销两旺,又把加工手绘扩大到镇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十六村,便有了“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形成了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画乡。
  每年秋季为销售旺季,随着五河(大清、子牙、南运、北运、蓟运)口岸杂货船批发,远销河北广大农村,开始向北京、内蒙及关东地区扩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