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208
颗粒名称: 杨柳青年画
分类号: J218.3
页数: 53
页码: 112-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它兴于明、盛于清,有“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累代相传至今。它以独特的技法,鲜艳的色彩,巧妙的寓意,广阔的题材为特点,堪为一绝。它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早在清代已被各国著名博物馆、艺术馆作为收藏的珍品。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重获生机,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并做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远扬五洲四海,深受各国人民欢迎。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年画 谢玉明

内容

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它兴于明、盛于清,有“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累代相传至今。
  它以独特的技法,鲜艳的色彩,巧妙的寓意,广阔的题材为特点,堪为一绝。
  它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早在清代已被各国著名博物馆、艺术馆作为收藏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重获生机,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并做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内容,远扬五洲四海,深受各国人民欢迎。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初兴
  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代。乡人偶见附近村庄盛产杜梨树木,适于雕刻,因之刻印门神、灶王、钟馗、天师、月宫图之类神〓,逢年遇节进行出售,以为生计。
  明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开通,地方日渐繁荣,南方运来的纸张、颜料比较精细好用,习此艺者渐增,且不断创新,画幅品种增加了消寒图、升官图、寿星图、三祝图、和合二圣图等,此时的年画,一般都用黄色纸,印上黑色或朱色的画线,即告成功,比较单调、质朴。
  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间,出现了套色木刻,改用白纸,用朱、绿、黄、黑等颜色套印,诚为年画的一大进步。这一时期的艺匠,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均无店铺或作坊名称。经过艺人的不断改进,渐有套印加手绘年画,形成杨柳青年画的雏形,仍是全家人自绘,自雕、自印、自己加工描绘、自己推销产品,仅以姓氏为记。
  改立清朝以来,地方承平,销路渐开,随着大清、子牙、南运等河的货船批发,销往各地村镇。
  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戴氏第九代传人首创以自己的名姓、立字号为“戴廉增画店”,并在年画左下角加印“戴廉增”字样,开始雇徒工、请画师,进行出样、雕版、印刷,且有了明确分工和工序,并首先培养一批妇女,利用农闲从事加绘,在年画人物面部敷粉、描眉、点唇、按墨线重勾耳、目、口、鼻(术语叫开相,也叫染脸),用铅粉或描金加绘衣饰花纹图案,使画面鲜明典雅、丰满匀称,题材、品种也不断增加。各家作坊,纷纷效仿,从此把年画艺术提高到新水平。由于产销两旺,又把加工手绘扩大到镇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十六村,便有了“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形成了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画乡。
  每年秋季为销售旺季,随着五河(大清、子牙、南运、北运、蓟运)口岸杂货船批发,远销河北广大农村,开始向北京、内蒙及关东地区扩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 盛期
  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是杨柳青年画的全盛时期,继“戴廉增”之后,“齐健隆”是第二家规模最大的画店,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年画作坊一百多家,有十几家较大的作坊,每家都有五十多个画案,二百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至少能印二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画五百张),全镇年画业从业人员多达三千余人。
  乾隆中期是年画行业的极盛时期,此时,年画作坊鳞次栉比,画牌相招,彩幌遥对,每岁冬至前后,远近各地趸画客商,四方云集,直到腊月初,货色交齐,商旅车马才络绎散去。这一时期,杨柳青年画开始打入北京,占领了京华的年画市场,由此杨柳青年画的声名远扬四海,初有戴廉增、齐健隆、忠兴号、杨正记、增华斋、福成号、三义斋、义和东、双义厚、振记、德记十多家画店,竞相在崇文门外至正阳门一带开设门市,它们秋冬批发零售年画,春夏加工纱灯、扇面。年画是从杨柳青总店运来,也有的在北京开设作坊自印。涿州、易州、通州、良乡、滦水、平谷、昌平、顺义、古北口、延庆、赤峰、内蒙等地客商趸往家乡销售。
  每年腊月是销售旺季,画店同仁也走出柜台,在庙会和繁华街市,搭棚设点销售年画。据《燕京岁时录》戴称:“每至腊月,繁华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当时称年画为画片),妇女儿童争购之,亦所以点缀年华也。”
  京郊农民冬闲进城贩售年画,一次数百张,用苇帘卷起,外边再用一兰布大包袱裹好,在京沿街叫卖,遇有购者,打开包袱、苇帘,供人挑选。
  年画做为贡品,是用绢地彩绘而成,辉煌富丽的《万事如意》、《四季平安》、《授天百禄》、《莲钩密府图》、《风流绝畅图》等,自明代即传入皇宫大内。戴廉增为清宫特制的门神,分为3×5尺和4×6尺两种,每平方尺价银一两,每对价银30至50两,称为“金贡笺”,门神的顶盔贯甲,佩剑悬壶,皆用“堆金沥粉”,用料都用真金金箔。王府、大内的贵人们,各衙门的王公大臣,则贴用“二细子”年画,红楼梦、西厢记、游园惊梦等才子佳人题材的上百种年画深受他们喜爱,盛极一时。
  嘉庆年间(1796—1820),戴廉增画店在丰润县东丰台开设作坊,画版从杨柳青运来,又聘请画师、招募徒工就地生产,相继有十多家画店在此设立作坊,从雕版、印刷和加工手绘,应有尽有,其产品销往唐山、滦阳、玉田、乐亭、兴隆、卢龙等县广大农村,陆续在沈阳建立画庄,开办画市,十几家画店相继去东北开展批发业务,其产品以杨柳青年画名义出售,复盖了东三省,过年贴画成为关东人民的习俗。
  这一时期的杨柳青年画,从题材到形式,都有极大的发展,从技法上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可概分为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娃娃、戏出等类,共有三千多种。
  第三节 衰落
  清道光至民国年间(1821—1948),杨柳青年画业逐渐走向衰落。
  道光年间(1821—1850),戴廉增和齐健隆两家画店,为了扩大竞争能力,先后析产,分立门户,戴氏分出了“美丽”、“廉增利”,齐氏分出了“惠隆”、“健惠隆”,时有“廉增、美丽、廉增利,健隆、惠隆、健惠隆”之说。富裕人家见到年画行业有利可图,纷纷投资开办年画作坊,竞争日趋激烈,但好景不长,随着清廷之势渐衰,尤其鸦片战争后,内外兵事节生,年画销路年年有减无增,年画行业渐入困境。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兵驻静海、杨柳青,兵势强盛,此间年画作品有了改革,增添了歌颂和适应太平天国画幅,但销路受阻,利润大减。
  同治年间(1862—1874),随着清廷日趋衰落,兵连祸接,年画业已步入艰难的运作时期,不得不开发新品种占领市场,爱竹斋、戴廉增画店推出了“洋林”、“格锦”新画种,运销新疆、内蒙等地,艰难地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这两种画没有人物、动物,皆园林、古建之类,深受少数民族喜爱,但在内地则不适销。这时画店作坊大减,据考尚存戴廉增、美丽、廉增利、齐健隆、惠隆、忠兴、增华斋、杨正记、福成、三益斋、义和东、双义厚、振记、德记、和贸怡、玉盛、庆德厚、张义源、忠义厚、李盛兴、义盛合、义盛永等34家,依靠传统销路,仍可断续的销往河北、东北、绥蒙等地。
  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了讥弹腐败官僚的讽刺画和抗御外国侵略题材的年画。自鸦片战争后,政治腐败,割地赔款,苛捐杂税,日甚一日,河流水利无钱治理,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购买力普遍下降,因之年画销路日窄,部分画店为打开销路,降低成本,采取压低人工描绘的工价、使用日本进口的“洋粉连”,远不如国产的“锦连”柔软耐用,切易泛黄,颜料也采用进口的“普鲁士兰”和“禅绿”,一经遇潮即行褪色,而压价加工费导致面画粗糙,使年画失去了淳朴富丽的特色。也有几家仍用国产纸张和颜料,又因成本高,无利可图。两种做法,最终导致失去市场。使年画行业纷纷倒闭,所剩无几。
  清末至民国年间(1909—1948),辛亥革命后,创建了民国,政权把持者仍然是逊清的旧官僚、旧军阀,他们对本来风雨飘摇的年画业,借维护旧风俗、旧道德为名进行“甄审”,当时通过画店行贿,才勉强批准了王绍田画师的历史故事画数十张,不久直奉交战,政局动荡,不了了之,同时直隶教育司社会科石印了部分年画,称“改良年画”。因艺术性降低,群众不愿购买。
  民国初年,艺博林画店改为德利生印刷局,专印“改良年画”,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欧战以后,天津市场上有了进口油墨,由张钰甡(已故,南开区政协副主席)创办了富华印刷局,从炒米店等村买去遗存的年画,研究画面特点,聘请画师重绘样稿,后由石印改为胶印,使营业蒸蒸日上,对比之下,杨柳青木版年画,逐渐失去竞争力,画店由大改小,有的成为家庭副业,或每年只印些门神、灶王之类维持生活,迫使最后一批画店齐帐收市,只有新记、德盛恒、永增利三家因东北尚有一些传统关系,断断续续地接受订货,如此维持数年,到1930年九一八事变,成立伪满政府后,因交通中断,即告停业。至此,杨柳青镇再无一家画店,年画艺人改谋它业。
  尤其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在敌人的兵燹马祸践踏下,年画画版劈毁无计,或被敌人用来搭盖碉堡,用来铺路、堵决口,到处是散乱的画版;杨柳青年画的一些珍贵古版,被当做劈材,卖给饮食摊点,焚于炉火,几百年的艺术精华,濒临灭绝的危机。
  第四节 复兴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杨柳青年画重获生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员来杨柳青专门调查了年画问题,向中央做了汇报。
  1953年,在中央政府倡导下由年画老艺人韩春荣、霍玉堂、张兴泽在已倒闭“德盛恒”、“新记”、“景记”年画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又吸收年画老艺人陆恩荣、尹青山、王顺安及年仅十九岁的霍秀英、年十六岁的韩秀英为徒工,在杨柳青镇政府和文化馆支持协助下,恢复了年画生产。
  1956年,互助组发展到十多人,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即成立了“杨柳青镇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地点仍在霍玉堂的私人住宅里,因陋就简,生产普及品,但声誉很高,中央领导同志及全国各地的专业画家,不断来到画社视察、参观,同时苏联等国际友人也不断前来造访,影响逐渐扩大。
  1958年,随着“画社”声誉和影响不断扩大与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合并,更名为“杨柳青画店”,又聘请潘忠义、马云清等民间彩绘艺人,招徒十多名,扩大了绘画力量,在镇政府支持下,厂址迁到杨柳青十六街和平大街1号,厂房规模扩大,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1959年春节期间,周恩来总理专程来青视察了画店,对年画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在周总理关怀下,1960年3月招收了60名学员,成立了“杨柳青年画训练班”,聘请年画老艺人和专业美术工作者授课,大大的增强了年画的专业技术力量。同年,进行大规模的征集工作,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共征得古旧画版4328块,各类年画资料1528件,增加了传统年画的研究,生产实力。
  1960年5月,画店迁往市内,原址改为“杨柳青年画工厂”。
  1963年,郭沫若同志为“天津杨柳青画店”题写了店名。此间,中央领导同志宋庆龄、徐特立、罗瑞卿、周扬、钱俊瑞等先后视察了画店,同时接待了苏联、保加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外宾来访。
  1966“文革”期间,“杨柳青画店”的牌子被摘掉,改为“天津东方红画店”,1973年得以正名,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双百”文艺方针指引下,恢复了传统技艺,推陈出新,创作了大批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优秀作品,丰富了年画艺术宝库。先后搜集整理了传统杨柳青年画资料三千余种,出版近五百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先后共有五百五十多幅新作问世,其中三十余幅赴法国、意大利等国展出,二十五幅被外国收藏,在国内十多个省市及香港举办了展览,扩大了影响,使传统的艺术,进一步得到发扬。
  1978年7月,杨柳青画店的分店在杨柳青镇恢复了经营,产品除西藏、宁夏、福建、海南及澳门外,吸引了全国各省市的画商前来买画,同时港、台和东南亚各国也有批量的订货。在镇内恢复了三十多家业余手绘加工点及裱画作坊,当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开始再现。
  玉成号画庄在改革大潮中,于1990年恢复了生产,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馆为同欧洲进行文化交流,选派玉成号画庄参加在瑞士举办的展览,杨柳青年画作现场技艺表演,顷倒了各国观众。
  1995年玉成号画庄的韩秀英、霍秀英应邀出席世界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举办全国百项技艺表演,他们表演了彩绘杨柳青年画,受到与会领导和世界各国代表的热烈欢迎。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把已消失的杨柳青年画业和濒临失传的年画艺术通过新老艺人的艰辛努力,奇迹般的恢复了新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扬光大,使杨柳青年画这一我国民间艺术奇葩重获生机,深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在走向世界。
  第二章 工艺
  第一节 画工技法
  年画行业的画工,往日被世俗视为“工匠”或“匠人”,不受重视,他们的工艺技法,是以前辈“口授”,世代沿袭下来。画工多粗读经史故事、小说,略通文墨,在技法上虽系师徒递承,墨守遗法,然而对生活有较深理解和体验者,创作出来的东西,各有风趣,独具特色,民间却常尊称画工为“先生”、“画师”,以示敬意。
  画工作徒学艺时,一般为期三年,最初只做研墨调色等杂务,渐次练习笔道(线条),慢慢随师作画,得见底样(粉本),暗记画诀,所以底样和画诀是民间艺匠传代唯一理论和范本,画师决不轻易示人,作坊里有句成语“能赠十锭金,不撒一句春”,“春”即“画诀”,即便同行之间,亦有门户之见,互不相传。过去被文人墨客和鉴赏家,视之为“工匠末技”和“俗物”,不足法取,故画论史籍中无存。
  杨柳青年画,概可分为:勾、刻、印、绘、裱五大工序:
  勾:包括构思、起草、修改、定稿。勾,是指画出“墨线”,完成后尤如一幅木刻画,人物、背景、陈设等,一目了然,构思是关键,画面要“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这是创作年画必须遵循的法则。
  刻:包括拓印和雕刻,拓印是为雕刻作准备,用绵连纸画好“墨线”后,反贴在事先准备的平整的木版上,木版以杜梨木为佳,厚度约为寸许,然后用不同的刻刀、不同的刀法精雕细刻,这“墨线”就是将来手绘加工的依据,叫做“雕版”或“刻版”,也就是“制版”的意思。
  印:包括单印墨线或套色印刷,印墨线时纸和版都需固定在画案上,画纸与画版中间留有一空隙先在木版上刷墨,把纸卡在距离适当的位置,后再翻纸将印好的画纸漏进空隙,每翻一张,再用净刷在纸上匀称的敷平,如此往复运作,叫做“刷坯子”,印好画面的白纸,叫“画坯子”。如印套色,则按此法,印完一色,再印一色。
  绘:是指人工加绘,这是杨柳青年画的最复杂、最细致的一道工序。绘画方式:首先是“上门子”,即把“画坯子”裱在“门子”上,只裱四周的“画边”。“画门子”须直立固定在墙上,一侧有门轴可左右翻动,数个“门子”为一组,固定在同一“轴”上翻动,画幅一般为“横卧”式,如同画面上的人物全都“躺”着,画师右手持有数支不同颜色、大小不一的画笔,或有一支“水笔”(只醮水以润色),左手端一水碗,手指夹一色盘,小指带着一盏小煤油灯。
  裱:与一般裱画的方法相同。形式分为:“托裱”、“画轴”、“镜心”、“册页”等。通常的普及品年画,是不需要装裱的。
  第二节加工模式
  分工制作:一般是指年画作坊,勾、刻、印、画、裱各道工序,都有明确分工,每道工序都有领班的师傅掌握生产。唯有“画”的一道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工夫,因此凡遇有大批的订货,都需要分散给家家户户去外加工,有的裱画也可分散给各家,采取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所以杨柳青镇成为画乡,有了“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美传。
  以师带徒:年画作坊采取以师带徒的办法,通常都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勾、刻、印、画、裱各道工序均有师徒,使生产稳定,师傅兼有验收产品的责任,一位师傅通常带数名或十数名徒工,每道工序可由一到数名师傅分管。
  婆领媳作:南乡三十六村,多为镇内上百个年画作坊承担加工手绘年画的任务,农户妇女利用农闲在家从事绘画,以婆为师,传授绘画技法,这些无名的画家世代相传不息。她们腰围花蓝布,席地对墙染画,乡下有句民歌:“老南乡、吃荣邦,喝苦水,尿裤裆”。可见当年她们生活之苦了。
  外订加工;年画作坊,因绘画任务过重,就把印好的“画坯子”,向外征求加工,一般都有传统的加工户数十户,发给“画样”,按此操作,每年每户可加工数千张、数万张不等,经验收合格,计件付酬。
  适应季节:年画生产季节性很重要,每年秋冬是销售旺季,一年的生产量,全靠下半年特别是腊月推销,外地远途客商,早在秋季即来趸货,陆续到年底远途的就不再来,又转为近途客商,零售进了腊月才有画市,直到腊月底。春节一过则无人问津了,因此春夏忙于生产,以便秋冬应市。
  第三节 绘画口诀
  一、总诀
  金人物(画人物要画得如平地起金山,摆在画面上要鲜艳夺目,使之突出),玉花卉(花卉要画得洁净鲜美,如玉石般晶莹可爱)、模糊不尽是山水(指山要画的一眼望不尽止境,模糊中显出高远、深邃的妙境)。富道释(画佛、道中的人物要有富像,切忌寒伧),贫判官(钟馗),辉煌耀眼是神仙(铠甲和袍带要画得华丽)。灵美人(要画聪明伶俐),呆番夷(画异族番邦人物要眼直神定),凶颜恶面是鬼卒。活虫鱼,死蔬果,天宫玉阙是宫室(画虫要写生,画得生动才美;蔬果则要画成熟后摘下来的,颜色好看;宫室则要画得精巧非凡象天宫一样才好)。彩走兽,墨竹兰,朱墨二色画蝠判(走兽要带颜色,竹兰可以先用墨的浓淡湿燥来代赭绿诸色,画钟馗或云蝠只有朱黑二色,画出来也很好看)。
  二、人物画总诀
  画将无脖项,画女少肩膀,佛容要秀丽,神像须伟壮,先贤意思淡,美人要修长。文人如颗钉,武夫势如弓。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要时样。若要脸笑,眼睛下弯嘴上翘;若要人带愁,两眉紧锁皱。心神畅者手拈须,气怒狠者眼拱张,手抱头者心惊荒,急步行者势紧张。怒像眼挑把眉拧,哀容头垂眼开离。喜像眉舒嘴又俏,笑样口开眼又瞇。
  三、画历史故事等人物诀
  (一)画美人诀: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蚁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
  (二)画娃娃诀:短胳臂短腿大脑颏,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凑,千万别把骨头露。
  (三)画鬼魔诀:头如斗,眉如帚,称砣鼻子火盆口。铃铛眼,胡桃脸,锯齿獠牙带耳环,胳臂腿肚生筋腱,袒胸露腹衣不全。
  (四)画贵者像诀:双眉入鬓,两目精神,动作平稳,方是贵人。
  (五)画财主像诀:腰肥体重,耳厚眉宽,项粗额隆,行动猪样。
  (六)画寒士(贫苦者)像诀:头小额窄,口小耳薄,垂眉促肩,两脚如跛。
  (七)画卑者(坏人奸臣)像诀:口斜胸凸,头低仰视,齿露眉错,必是细作。
  (八)画贵妇像诀:目正神怡,气静眉舒,行正徐缓,立如山立。
  (九)画丫环(婢女)像诀: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
  (十)画贱妇诀:薄唇鼠眉,剔牙弄带,叠腿露掌,依榻托腮。
  四、画戏出人物诀:
  (一)旦:画旦难画手,手是心和口,若要用目送,神情自然有。
  又:青衣手捧心,武旦急如风,闺行目下行,花旦插腰巾。(二)小生:风流又潇洒,举止多文雅,歪头目传情,呆立易显
  傻。(三)武生(净):脚为武将根,立要丁字样,两臂向开扎,必是拉
  弓架。(四)丑:缩头又耸肩,蜂腰搭架手,脚翘腿下蹲,坐行如摆柳。(五)身段:武将扬手过盔头,文官捻髯露半手,小生不作直立
  像,美人摸鬓侧面瞅。(六)动作:(以扇为喻,余可推及,故不多录)老生扇胸,净角扇
  肚,小生不过唇,黑净到头顶,旦掩口,僧道扇袖,媒婆扇
  两肩,小丑扇耳朵。五、画朝衣大像诀(一)神将(天王):顶盔贯甲护肩布,九吞八扎沙鱼带,巾带包
  肚登云靴,挺胸鼓肚摄魂魄。(二)火神(灵官等):太子盔,风火轮,天衣风带,腰系水裙,腰
  衬,战靴,立水江涯袍。(三)玉帝(关帝,秦广王等):冕旒冠(玉皇旒珠十三串,其它诸
  神十一串),天衣披肩,腰衬腰裙、托布镇圭,靴画勾云、飘
  带绕肩,挺带下垂。(四)文财神:丞相冠,如意翅,蟒袍玉带五绺髯,脚登朝靴手托
  钱(元宝)。(五)武财神:将军盔,满髯脸,护肩包肚袍色玄(黑),虎皮高靴
  手托鞭。(六)菩萨:结带长裙,天衣缠身,垂首合目,坐骑莲盆。(七)佛像:天冠颈缨,天衣中裙,结跏趺坐,背光罩身。(八)胡仙等(清朝官服):朱顶花翎纬帽,罩褂窄袖蟒袍,薄底
  一色皂靴,两手一对马蹄。
  (九)三星:“福”(吏部天官),耳不闻天官帽,立水加花江涯袍,
  朝靴抱笏五绺髯;“禄”(员外郎),青软巾帽,绦带绿袍,携
  子又把诰命抱;“寿”(南极星),道冠玄氅系裙巾,薄底云
  鞋,拐杖龙头。
  民间全神共三百尊,画师都有粉本,总的形式不外上述几种,画时可作变化,塑造泥胎金身时也可通用此诀。
  六、画飞禽走兽诀
  (一)总诀:
  龙脸愁的像,出现必升降,龙身遍体甲,其数却无量。吊眼白额虎,正中写三横,虎尾斑点匀,为数十三整,朝日啸的风,姿势欲翔腾。哭的狮子脸,嬉球又跳升。若要画肥猪,腿短拖地肚。昂头挺胸马,画法三块瓦。抬头羊,低头猪,怯人鼠,威风虎,鸟噪宿,马〓蹶,牛行卧,犬吠篱。画嬉猫,常洗脸,画白兔,前爪短,画凶鹰,两只眼,画蝌蚪,墨点点,画青蟹,横长些,画青虾,一弯月,画麒麟,头似龙,画鲤鱼,尾鳃鳍。
  (二)画鸟诀:
  先画眼,后画嘴,画完了全身再画腿。
  (三)画马诀:
  先画头,后画胸,画完了马背填当中。
  (四)画鹿诀:
  先画角,后画颈,画完了胸肚再按腿。
  (五)画蛇诀:
  画嘴两条舌,方头细小脖,盘成团团当中坐。
  (六)画龟诀:
  蛇头蛇尾,没有大腿,如虎尖爪,八卦上背。
  (七)画草虫诀:
  先画头、后画领,画完翅膀添后腿。
  七、画配景要领:
  (一)画村落,庭苑,车马桥梁,楼亭榭廊为画中托头,车马以示往来,桥梁显出广阔,亭楼点出高巍,廊榭画出精致。屋舍有当用正向的,有当用侧面的。或茅草,或青瓦,都要有窗露于外,有门通于内,还要有高有低,有远有近,亭楼要有窗棂门隔,且要分清高下华朴。榭廊要曲折不尽,依水傍柳,方臻妙境。车马有往有来,有缓有驰,缓者游山逛景,驰者五谷丰登,往来方显繁华。草桥须依流水绕于村外,不然则改野渡为宜。御苑之桥多玉石,不宜木架。湖亭水榭之桥加栏更妙,桥前没树,桥后无屋,切要记住。
  (二)画景远处要有湖溪小桥方显远邃,院落须有树石芭蕉,才显雅贵。堆石须按第宅华敞而分,太湖石宜罗列于园林庭榭中,宜兴石缀于竹林水溪旁,长石(锦川石)便于插立在宫苑花间树下,大青石宜堆砌于草庐间。园林设山,宜就厅前,阁殿掇山,莫若于侧,楼台叠山,离远为佳,书斋设山,以小为妙。
  (三)十有:
  木有老木、枯木、封壁木。柳有村柳、堤柳、宫墙柳。石有松石、林石、后庭石。水有流水、江水、天河水。桥有石桥、铜桥、腰断桥。船有渔船、战船、画舫船。酒有亭酒、宴酒、闹事酒(客店中酒常是饮酒闹事,如“十字坡”等),寺有杀寺(不见庙)、游寺(见庙)、金山寺(只见庙门)。云有飞云、横云、祥彩云。楼有绣楼、画楼(王宫府第楼)、打杀楼(如“艳阳楼”、“鸳鸯楼”等)。
  (四)三分:
  屋分斋榭亭轩,楼阁书房,厅堂别墅,厢房草堂。山分厅山、楼山、园山、阁山、池山、庵堂山、内室山、书斋山。景分山林、地池、村落、郊野、傍宅、江湖、庭苑、宫室、市井、仙境、庙宇、天宫。
  (五)石有老嫩俏玲珑,水要淡而明洁同,树势参差方为美,远流断续是良工。云烟穿聚升腾势,野径迂回路远通,竹叶暗藏禅堂意,松柏楼阁气势雄。庭园更宜朱栏小,村居鸦噪意更浓,山景最好松揽翠,野渡酒帘一点红。厅阁摆式瓶炉架,内室陈设几榻屏,画中美景说不尽。
  八、画室内布置要领
  (一)堂室:长几案,悬古画,东坡椅,屏八扇,英石盆,香熏笼,悬古琴,盆里花,多宝架,壶碗盘,多古样,窗外竹,门里榻,锦幔帐,彩灯挂。
  (二)书斋:树根椅,古木几,古锦褥,花牙榻,图史经,满书架,冬宜竹,春宜花,笔墨砚,桌上陈,古窑瓶,插拂尘,左壁剑,左壁琴,一切颜色忌金银。
  (三)亭榭:彩瓷墩,花石桌,一副楹联,一块匾额。
  (四)室内:地屏天花,熏笼衣架,香奁台桌,绿织绣榻,宫灯香几,精巧玩器,花果盆景,朱栏彩画。样样绚丽,才透闺阁秀气。
  (五)层楼:楼推三面,官桌四方,琴棋书画,笔墨砚笺,香盆熏炉,吉祥绣墩,画灯高挂,夜饮壶盅。
  九、画节气分时要领
  (一)春有早晚和雨雪(早春雪、晚春雨。以花卉点景时,早春画雪梅,晚春画雨后梨花),夏有小满和大暑(初夏黄梅季节旅行多持伞,末夏近暑多挥扇),秋分早暮与风月(暮秋有风扫落叶萧瑟之景,早秋有皓月桂花之佳色)、冬有小雪和大雪(小雪尚暖,大雪结冰)。
  (二)四时点景诀:正月张彩灯,二月放风筝,三月花丛丛,四月放棹艇,五月酒帘红,六月荷塘生,七月看天星,八月月当空,九月登高阁,十月调鸟虫,十一月摆盆景,十二月桃符更。
  (三)画岁时节令景物诀:贺年放纸炮、劝农鞭春牛(以上春节)。穿灯景,演杂戏,放烟火,猜灯谜,吹打唱,闹元宵,抖空竹,踢毽球(以上灯节)。坐花醉饮,共赏牡丹(以上二月十二日“花朝”)。抽陀螺,放风筝,踏青草,打秋千(以上清明)。长堤杨,绿坡马,金母诞,花仙寿(以上三月三、上巳日)。抽胡芦,绒毛虎,火判官,夭师符,石榴花,剪五毒,编方胜,扎蝙蝠,吃角〓,龙舟渡,饮药酒,安菖蒲(剑)(以上端午节)。赏金鱼,浮巧针,拜银河,穿花针(以上七夕)。盂兰盆,流河灯,放焰火,歌管弦,扎法船,游画舫,演秧歌,跳狮子(以上中元节)。蝉鸣柳,风吹笙,斗蟋蟀,枣垂红(以上立秋)。拜月祃,吃月饼,供泥兔,聚宴饮,赏冰轮,游夜景(以上中秋)。登高望,赏菊黄(以上重阳节)。风筝毽,步步登(琉璃喇叭),太平鼓,抖空竹,蹴石球,走马灯,调禽鸟,戏秋虫(以上十月立冬,画儿童玩耍诸景)。蹴鞠戏,拖床(冰上撑滑而行)乘,消寒会,熏笼生,花入室,陈盆景,积雪狮,吟柳絮(以上冬至节)。迎新岁、贴挂钱,燃爆竹,窗嵌画(贴剪纸),贴春联,送财神,悬灯彩,鼓乐喧,迎灶王,挂门神,敬天地,先像悬,纸牌戏,以消夜,包饺子,合家欢,陈供果,签八仙,迎春鼓,又一年(以上除夕)。
  附录一:
  人物像赞
  1.番将架:身高七尺,年过三旬,面如青皮枣,身躯似狼形。头戴一顶银鼠帽,身穿一领锦貂裘,腰系一条丝鸾带,袋插一枝追风雕。坐下一匹青龙马,手持一只狼牙棍。
  2.大将架:头戴登龙青缨烂银盔,身披黄金鱼鳞甲,穿一领绣花牡丹双凤绛红袍,腰横七宝鲛绡带,一双云根虎皮靴,弯一张龙角六钩弓,插一壶雕翎箭,坐骑一匹枣红骝。
  3.诸王架(指武功出身后登王位者):头戴一顶嵌龙金幞头,身穿日月九龙绣云袍,腰横金绡锒玉带,足踏双金云根朝靴,手拿一柄日月乾坤定宝刀。
  4.军师架:如意冠,锒玉翠,素道袍,色绛绡,腰中系,皂罗裘,右手中,羽扇摇,里贴穿云甲,稳坐金雕鞍,文武双全称师范,胸中韬略神鬼瞒。
  5.武小生架:蜀锦鞍套宝镫光,青色骏马玉玎珰,衬甲花衣细织金,麟靴带束绿鸳鸯。腰中利剑冷森森,点铜燕尾箭羽长,银丝枪矛手中持,白面朱唇武威扬。
  6.番王元帅架:戴三叉紫金盔,插两根雉鸡尾,穿一件黄罗裘,披一对狐狸尾,贴一副镔铁甲,登一双银根鹰爪靴,背插飞刀二十四把,持一条浑铁点钢叉,坐下一匹银色梅花马。
  7.番魔将架:身高一丈,膀阔三停,面如朱色,须若金针,耳生两翼,齿似狼牙,目似铜铃,盖顶兰发,要像八臂哪咤离天阙,开山小鬼下山来。
  8.随军嫔妃架:头戴貂裘翠帽,身披猩红双凤斗蓬,杏脸桃腮,朱唇晧齿,湘裙紧系,锦带徐飘,似出塞昭君,如仙女离开蓬岛。
  9.骠悍猛将架:身高丈二,膀过三停,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翻二窍,口似火盆,面如黑枣,压耳毫毛,头戴荷叶盔,身披一副锁子连环甲,腰系一条黑鸾带,足登一双虎头豹皮靴,腰悬一条竹节鞭,手执一柄丈八矛。
  10.大元帅架:戴一顶前抹额、后扇肩、缨飘烈火紫金冠,穿〓豹铺、蛟龙盘、猩猩血染大红袍,贯一副能工手、神火炼、九吞八扎皓月甲,束一条八宝钻、玛瑙锒、盘胸勒甲丝鸾带,佩一把沙金鞘、钻珑钉、削铁如泥昆仑剑,带一张龙田背、虎筋弦、黄花画面宝雕弓,走兽壶插伤军射将连珠箭,手中擎拿追魂取命亮银枪,坐骑—匹日行千里白龙骝。
  以上常用武将架赞十条,凡袍带故事题材均可依此赞来斟酌描绘人物袍甲装束。
  附录二:
  画马分类
  画师创作历史戏曲小说故事题材时,常依据书中描写的人物坐骑,以颜色来区别其品种,故画马时颜色极为重要,看其坐骑的颜色,即可区分人物性格及忠、奸、强、弱,不可弄混,否则易减大将之勇,增末将之威。
  1.青马:又叫白马,全身雪白无杂毛(如赵云、杜确等所骑)。
  2.赤兔马:全身深红或栗皮色(吕布、关胜等骑)。
  3.枣红马:全身赤红,尾鬃黑者(艾谦、马岱等骑)。
  4.油赤马:全身赤色或赤赭色(番邦女将多骑之)。
  5.黑枣马:全身深赭,护蹄毛及鬣皆黑色(汤怀、五霸等骑)。
  6.沙片青:芦花色毛兼有园钱斑纹者(魏延、辛文礼等骑)。
  7.黑马:全身黑者(黑凤帕高旺、尉迟恭、呼延庆等骑)。
  8.银河马:毛灰白或黄褐色者(廖化、司马望等副将骑)。
  9.海灰骝:毛灰白或黄褐,尾鬃黑暗,脊上有黑线者(一般猛将如许褚、李元霸、王彦章等骑)。
  10.酱紫马:栗色毛深红者(除元帅外,如闫德威等大将均可用此色)。
  11.黄骠马:呈黄色发白者(秦琼,黄忠等骑)。
  12.兰青马:马浅黑兰色,兼白毛不匀者(盖苏文、苏海等骑)。
  13.银聪马:(粉青)毛着芦花色。
  14.白聪马:(铁青)黑白两色相杂偏黑者。
  15.梭罗灰:全体有不正形的青黑大斑者(以上三种多是偏将或番邦大将所骑)。
  以上马品十五种,大凡文官、武小生、元帅或女将多骑一色青马,大将骑带色马;猛将骑杂花、鸟骓或枣红马;番将则是兰青、梭罗灰或黄色马;副将可以掺杂用些杂花者。可视情节加以变化,偏将、副将的马色,如红的多则画灰的,白的多也可画红的。
  第四节 画理精华
  一、画龙要分上中下三节。角似鹿,眼要怒,耳似牛,虫样腹,虎掌鹰爪鱼鳞背,鬃髭肘毛现升降,张口易取巧,合口最难肖。
  二、画鱼,鱼为日常习见,写生易于传达神态,使观者能知其为“逆流破浪”,抑或“顺流畅游”。
  三、闭口龙,开口猫,翻身狮子,转颈的牛最难画。画时要分头、分正侧毛、分园肥,骨随毛隐伏,目随头向定精神。
  四、画鸟先学画爪嘴,走兽先学画首尾,虫蝶先学画翅膀,鱼龙先学画头尾,人物先学画嘴脸,屋宇先学画榱椽,花卉先学画瓣蕊,点景先学画山水。
  五、画鸟雀须分水、早、肉、谷各类禽鸟之形体(水禽嘴长、肉食禽嘴尖、谷食禽嘴钝),自嘴、眼脑毛、披蓑毛为一部;又窝翎、梢翅、背毛为一部;又肚毛、腿胯、毛翎至拳爪为一部。三部清则成一体,画无不像。
  六、画人物形态闲雅朴野,应取之市井世人,令观者如识其人,自然感到亲切。
  七、画历史故事人物,必先略悉古人之冠带袍靴、干戈仪仗,随朝代更易,服饰也略有差异,须参读经史或古刊本故事小说。
  八、画衣褶古有定法,视人物性情而定粗细园曲。
  九、袍带戏出杀打的场景多是背郭临城,野景居多;武侠短打的背景常是亭园楼室,外景少见。
  十、画牡丹贵妇要衬于雕梁画栋、琼楼玉宇之下,否则损减富丽之容姿。
  十一、牡丹芍药配孔雀凤凰,增添富贵;苍松古柏要配鹰鸷寿带,易显英迈豪姿;荻滩芦港配寒雁水凫,生平远辽阔之景;山村草舍要填鸡鸭,更增鸡声茅店之感。
  十二、冬树不画叶,夏树不露梢,春树叶点点,秋树叶稀稀。
  十三、春兰有异香,夏竹引风凉,秋菊多佳色,冬梅对雪芳。
  十四、画树难画柳,画柳亦不难。无叶柳要分枝得势,点叶柳要前枝工细,春柳要无叶柔绵,秋柳要衰败垂直,夏柳全染。
  十五、画树,远要疏平近要密,无叶枝硬有叶柔,松皮如鳞柏如麻,花木参差如鹿角。
  十六、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山无皱,远阁无基,远船无帆桅。
  十七、山要高,用云挑,石要峭,飞泉流,路要窄,车马塞,楼要远,树木掩,近山不可接远山,远水倒可连近山,旅舍不宜半山腰,小桥最忌无去路。
  十八、大船桅在当央、粗而直,小艇桅在前、细而弯。船头东向者若张帆,西向者不应挂帆露桅,风帆西行,树梢炊烟皆应西向,相背者谓之“戗线”。
  十九、(补景法)远山要插庙塔,傍道要安旅舍,柴门添牛马,瓦屋添袍褂(穿带整齐的人物)。池塘妙女采菱,长川老渔放艇,亭湖人游画舫,江海立桅挂帆。路要曲折无尽,水要源远流长,城池不宜放在正中,兵马忌在山腰。春景游人踏青,渔牧唱归,花木隐约,远山笼翠;夏景林木苍郁,人物摇扇依亭,行旅背伞喝驴,渔翁披蓑戴笠;秋景水天一色,雁横长空,美人玩月,田园丰收;冬景雪压枯木,老樵负薪,围炉宴饮,酒帘孤村。
  二十、风雨景不分天地,行人撑伞,渔夫披蓑衣。画雪景不画炊烟,人行雪迹,即已表明山有人家。晓景树挂残月,景物清而疏,幕景山衔落日,户掩柴扉,景要密而模糊。雨收云敛,天碧水清,湖光增丽,万物一新。雪景树山楼屋都用淡墨加靛染,接天处用粉勾填景自出。
  二十一、巧样并不难,须有一慧眼,新眼奇样到处有,看你拣不拣。
  第五节 画法分科
  画工与艺师之间也分门户,每家各习一科,题材、画法也互不相杂。最初,门户之分非常严格,艺徒只能专从一师、专学一科,如拜双师谓之“跳坎”,多因缺少学画才能,才另拜他师,再从头学起,常不受同行尊重。
  徒工拜师所学,包括临摹粉本、勾描划线、起稿用笔、画题选择、讲释经史知识等,统由一师传授。
  清末以后,外辱内患,兵连祸接,民间艺术日趋衰落,画师改业渐多,课徒诀法和作坊行规不像往日那般严格。此时画样已有两千种之多,各种画法及绘画题材极为丰富,足资参考,学者兼长多种题材并不鲜见,但对画法较难且很少动用的画种,如巨幅全景楼台殿阁界画,竟无专工,至今多已失传。
  下面是民间画工里的画法分科:
  一、界画:腾王阁、黄鹤楼、蓬莱仙境、西湖十景、大观园等。
  二、朝衣大像:神道菩萨、门神灶王、上关(羽)下财(赵公明)、鲁班、药王、艺祖先师等。
  三、娃娃样:百子图、莲年有余、子孙万代、门童等。
  四、时样节景:庄家忙、渔家乐、大过新年、三教九流、渔樵耕读等。
  五、财迷样:财神斗宝、大发财源、宝马进财、三星在户等。
  六、十样锦:格景(静物)、全境山水、番画、鱼龙雀兽、塑像、壁图等。
  七、吉祥富贵图样:天仙送子、麒麟送状元、麻姑献寿、三星高照等。
  八、戏出故事:
  (一)文相:
  1.小说故事:红楼梦、今古奇观、西厢记、珍珠塔等。
  2.小八出:双锁山、穆柯寨、查关、卖绒线等(按舞台戏出妆扮来画)。
  (二)武相:
  1.袍带:三国演义、列国志、东汉演义等。
  2.枪马:英烈传、岳家将、杨家将等。
  3.神怪:西游记、封神演义、圣僧传、聊斋等。
  4.短打:绿牡丹、小五义、施公案、通天犀等。
  (水浒是袍带、枪马、神怪、短打综合题材。)
  九、杂画:春牛图(历画)、升官图、灯笼方子、窗花等。
  第六节 画本分类
  一、过稿:画师创作一幅作品后,以此原作为底稿,而后以簿纸覆在原稿上,照摹百数十张,谓之“过稿”。
  二、印本:以墨线版印出画样,不着色,不套印它色,也有以单线版刷印红色者,统称“印本”。
  三、拓本:印本是版上刷色,覆纸印刷;拓本相反,版不刷色,纸覆版面,以墨或朱色捶拓纸面而成。
  四、粉本:《图绘宝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盖其草草不经意处,有自然之妙”。民间年画粉本不多,因画师之稿刻版后,粉本多不愿收藏。世人又轻视画工之作,故年画粉本十分珍贵。
  五、绘本:即画工的原作,并非过稿之物,这类作品在年画中十分稀罕,故较难得。
  六、印本着色:以墨线印出轮廓,而后用笔填色,或根据简单轮廓由画工简单涂抹,更富有生趣。
  七、彩色套印:是以红、绿、黄、兰、橙诸色版套印而成,不加绘工,成本较低。
  八、套色笔绘:为了体现绘画效果,常用黄、绿、橙、灰四色套刻印出画坯后,再用粉兰、淡红、湖色等颜色,以手工绘制其它衣装饰物,并且还用铅粉、淡赭等色,开脸(画五官)。与手工填补空白而不开脸者有别。
  九、淡墨套版:淡墨套版又叫“繖兰”,也叫“伞兰”。是早期年画着色方法之一,即以深墨淡墨两种颜色套印而成,也有间用黄、兰、绿色加绘者,但不用红、橙等鲜明颜色。
  十、朱墨套印:是以红和黑二色套印之年画,式样不多,晚清已很少见。
  第三章 特色
  第一节 体裁
  天津杨柳青年画,画艺之精,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它的对象,不只当地人民,而过去还畅销到皇都大邑,近海通商码头,口外的牧民猎户,以及边陲的少数民族。随着年画销量的增加,促使年画体裁的不断发展,更加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贡尖”:贡尖又叫“宫间”,也称“工尖”,是杨柳青年画中最普通的一种。尺幅长112公分,高63公分,如同中国画的“横披”。“贡尖”一词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因杨柳青年画畅销北京后,宫中“贵人”亦多受其艺术魅力感染,遣人选购贴入内室,故年画作坊逐年都将初版彩印拔尖新品,先贡献于后宫“贵人”挑选。后来作坊遂将这类整张横幅粉纸印刷的画样,统称作“贡尖”。“贡尖”内容既有《渔家乐》、《庄稼忙》和《水浒》、《杨家将》的故事,也有《潘安掷果》、《京兆画眉》等古典文学故事,题材广泛,几乎是无所不有。
  二、板屏:又称“立屏”、“立工尖”,尺幅与“贡尖”大小相等。形式又分单张、对幅两种:内容又有禄、喜、寿、福之分。禄屏多是《天官赐福》、《和合二仙》等,都是单张;喜屏则是双幅成对,内容有《天仙送子》、《麒麟送子》、《吹箫引凤》等;福屏是新年所挂的吉庆画,单双都有;寿屏有《寿星图》之类。
  板屏内容,多选自神话传说、戏文故事,以表现吉利、喜庆为特点。
  三、条屏:条屏有四扇、八扇之分,是从古代屏风绢画演变而来,内容以连环故事画居多,如《三国》、《隋唐》、《西厢》、《白蛇传》等,也有山水花卉及《无双谱》、《烈女传》等仕女人物。
  四、屏对:屏对是专配于单幅板屏两旁的条对,内容与“板屏”相谐,有勾填楷字的,底纹印有龙凤图案。尺幅窄长,高低与板屏相等。
  五、横三裁:也称“三才”,即整张粉纸横裁三开,内容广泛;有历史小说、神话故事、虫鸟花卉、走兽山水、名胜古迹、时样节景等,尤其是娃娃画最多,它和“贡尖”一样,是年画中印数最多而最普通的一种。
  六、立三裁:立三裁又名“窗傍”,北方多砖土之屋,窗户深厚,两旁需用图画装饰,作坊因有“立三裁”一式,以应其需,纸型与“横三裁”同,改用立式,两幅为一对,贴于窗户两旁,内容为成对美人最多,也有戏出(不带背景)、娃娃等,取材远不如“横三裁”广泛。
  七、炕围:北方居民多以泥坯垒炕,入冬则烧火取暖,杨柳青年画中有一种“炕围”,尺幅如“横三裁”,外边印以图案,内画诸般戏文、历史故事或花卉博古,沿炕粘贴,以增华饰。
  八、门画:门画约分两种:一为门神,一为门童。大凡贴于临街大门者多是门神,贴于室门者则是门童。门神又有文武之分,门童也有单双两种,门神之人物传说姑且不谈,门童则常是成对麒麟送子、古装美人,或“乐不够”娃娃,或“进宝童子”等。这类“门童”也用于婚庆。尺幅如“立三裁”,也有小至一半者。
  九、历画:历画也是年画中印数最多的一种,几乎农家每户必贴,以便参照图上刻印的“节气表”按时耕作,历画尺幅略小于“三裁,上印“廿四节气”,下印芒神或灶君。此外还有“消寒图”、“三年早知道”等,皆属历画一类。
  十、灯画:北方各地,每逢除夕,家家户户皆悬方灯一盏于门首。杨柳青年画中的“灯画”,尺幅约30公分高、20公分宽,内容有《西游记》、《封神演义》、《五代残唐》等故事,四幅为一套,糊于秫秸扎成的灯框上,即成灯画。是仿京都彩画宫灯之制。
  十一、斗方:过去民间影壁,新年必贴一方福字,也有悬一方形壁灯者。斗方是专用于壁灯或贴于影壁上的,尺幅63公分见方,形式有以四时花卉组成福字,或画娃娃于荷叶上,也有福禄寿三星等样,夜晚灯光画色,交相辉映。
  十二、缸鱼:天津等地风俗,新年水缸上必贴一幅鱼画,以象征吉庆有鱼、连年有鱼(余),系因天津为五河下梢,网鱼之户较多,津人喜鱼之故。年画中的“缸鱼”,大者如整张粉纸,小者如“三裁”,为其它年画产地所罕见。
  十三、窗花纸:窗花纸有两种,一种为套色印成,直接贴于窗棂上者,另一种只印墨线,专供剪纸艺人按图镂刻的。前者多是炉瓶博古,或四季花卉;后者有金鱼嬉莲、牡丹富贵、折枝花样,每图三寸见方。
  十四、格景:格景是专为西北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印刷的,尺幅大者丈余,小者如“三裁”,内容画多宝格,上陈盘果瓶花,或画“繖兰”风景,建筑如中亚一带楼亭格局,然绝无人物和带有生息之鸟兽虫鱼,是为尊重民族习尚。
  十五、选仙图:俗称“升官图”,是儿童博戏之一种,尺幅如斗方,早期内容有《庄稼忙》、《八仙上寿》等,后有《小五义》及《文武官禄》(品禄以字书名,无图形)等。
  十六、洋片:洋片又叫“西洋景”,过去民间艺人以演唱此种洋片为业者颇多,年画中有此体裁,以“细活”供应演唱艺人,内容都是各地风景,有《蓬莱仙岛》、《西湖景》、《天津紫竹林》、《北京万寿山》等。
  十七、月光:月光也称“园光”,即园形画,多喜庆内容,有《指日高升》、《必定如意》、《双喜临门》、《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等,用处不定。
  十八、天地家堂:供奉家族祖先专用,外边有花边装饰,上端画以屋宇宝顶,两侧形似门框,中部素色无华,加以黑色格线,以便填写先辈名讳之用,尺幅一般如“立贡尖”大小,加裱成立轴。
  十九、祖师神〓:过去民间流传的七十二行都有“祖师”,各种神仙也多不胜举,各有画像、符图,尺幅大者如“大贡尖”,称“朝衣大像”,小者约30×20公分。一般大者作长期供奉之用,小者作为“烧祭”。
  第二节 题材
  杨柳青年画取材广泛,约三千种之多,各类年画名目浩繁,兹就各类题材,分别举例若干,可见一斑。
  一、神话故事:
  花仙上寿、洞宾度真真、吹箫引凤、驱邪逐魔、大秀山(菩萨得道)、盗仙草、赵州桥、狐嫁女、仙芝祝寿、福山寿海、二十八宿、十二护花神、群仙祝瑞海市蜃楼、琵琶洞、捉拿九头狮等。
  二、历史典故:
  孟母断机、文王爱莲、四艺雅聚、三阳开泰、邑伯考进贡、鲤鱼跳龙门、蒙笔伦纸、写经换鹅、华封三祝、臣卧君床、榴开百子、公冶长作雁词、姑苏台、十八魁等。
  三、小说传奇:
  昭君出塞、琴传心事、百花赠剑、文姬归汉、吕蒙正赶斋、盖红霞挂印、登台拜相、卸甲封王、木兰从军、张良吹箫破楚兵、李白醉写番表、眉山秀(苏小妹)、打金枝、六月雪、二度梅、虹霓关、春秋配、七子八婿满床笏、宋太祖三下南唐、南清宫仁宗认母、杨州赴会,丁山征西、金玉奴棒打无情郎、王定保借当、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赵云截江夺阿斗、宇宙锋、艳阳楼、拿潘美、浔阳楼、丁郎寻父、马芳围城、义释严颜、陈泰借兵、古城聚义、董承受诏、大宴铜雀台、火烧胡芦谷、二顾茅庐、芦花荡、时迁盗甲、李逵负荆、藕香榭吃螃蟹、刘姥姥游园、暖香坞雅制春灯谜、牡丹庭曲艳惊芳心,博庭欢宝玉赞孤儿、芦雪亭争联即景诗、杏元和番、萧湘馆、明月楼、施公捉拿关升等。
  四、师祖神祃:
  (一)七十二行祖师:
  1.刘海蟾仙(针线业祖师,七十二行祖师之首,在庙会或市集上,只有针线业开市交易,其它行业才能进行买卖),2.神农氏(庄稼人),3.轩辕皇帝(裁缝成衣),4.妃禄仙女(刺绣作),5.梓潼帝君(刻字印刷),6.文昌帝君(书籍南纸),7.梅葛仙翁(染坊),8.孙膑真人(靴鞋),9.白头佛(皮匠),10.蔡伦(抄纸坊),11.吕祖(制墨),12.蒙恬真人(造笔),13.子路贤人(砚工),14.吴道子(油漆、扎彩、雕塑),15.王维(画店),16.陈七子(梳子、栉工),17.白衣观音(玉器作),18.老郎神——唐明皇(戏班),19.公输般——鲁班(石、木、瓦、绳匠),20.罗祖真人(假发、理发店),21.郭公真人(烧窑),22.杜康(造酒烧锅),23.毡彩老祖(绒毡、彩线),24.麻衣仙翁(风鉴祖师),25.胡敬德(倾炼炉火),26.胡鼎真人(铜、锡、秤匠),27.欧岐佛(金银首饰、小炉匠),28.老君(煅冶、开矿),29.陈辛真人(打铁匠),30.马皇后——朱元璋帝后(网巾),31.机神祖师(纺织),32.胭脂大王(御药),33.园林神仙(果树园),34.青苗神(菜园),35.牛马草明王(车马店),36.白虎神君(磨坊),37.传花姐姐(花店),38.井泉童子(水铺),39.总管河神(船户),40.煤窑之神——老鼠(煤矿井窑),41.无敌火炮将军(鞭炮店、炮药库),42.管号之神(当铺、库房),43.韦真人(草药),44.至圣孔子(学塾),45.姜太公(卜命、相馆),46.灶王帝君(厨师),47.女孤仙(妓乐),48.眼光娘娘(眼医、眼药),49.玄坛赵元帅(钱庄),50.王二爷神(车脚行),51.音帝童子(吹打弹拉、响器祖师)。
  (二)画坊诸神存目:
  1.三清,2.三官,3.三圣,4.文昌,5.朱衣,6.孔子,7.鲁班,8.梅葛仙翁,9.吴道子,10.金龙四大王,11.药王,12.雨师,13.圈神,14.青苗神,15.家宅三圣,16.弥勒佛,17.财神,18.关公,19.玄武,20.真武,21.瞻坛佛,22.韦驮,23.风雨王,24.雷祖,25.城隍,26.土地,27.十殿阎君,28.招魂童子,29.瘟神,30.仙姑,31.痘疹神,32.送子娘娘,33.碧霞元君,34.赤帝,35.天王,36.四大金刚,37.青龙、38.白虎,39.太阳,40.太阴,41.太岁,42.和合二圣,43.贵神,44.天地龙车,45.福禄三星,46.西方接引,47.玉皇,48.四值,49.葛天师,50.许真人,51.二十八星宿,52.十二星辰,53.五岳山神,54.太上老君,55.利市仙官,56.招财童子,57.三皇,58.床公床母,59.眼光娘娘,60.平浪王,61.灶君,62.门神户尉,63.南海观音,64.马师,65.天地三界,66.破土,67.收瘟,68.东岳大帝,69.五大仙君,70.〓蜡神君,71.轩辕皇帝,72.神农,73.妃禄仙女,74.白头佛,75.孙膑真人,76.吕祖,77.蔡伦,78.罗真人,79.郭公真人,80.蒙恬,81.杜康真人,82.毡彩老祖,83.欧岐佛,84.唐明皇,85.胡鼎真人,86.刘海,87.麻衣仙翁,88.陈七子,89.子路贤人,90.王维,91.十大医神,92.天地真宰,93.喜神,94.柜神,95.地藏工,96.十八罗汉,97.幽冥,98.千手准提,99.四十八祖,100.车子神,101.本命星君(寿星)。
  五、仕女:
  十美画八仙、玉美人画风筝、兰室教读、富贵延年、女八音图、龙舟大会、洗剑弹琴、荷亭消夏、攀桂喜乘龙、攀桂登云、加冠仕女图、叶子戏仕女图、春游仕女图等。
  六、娃娃:
  杨柳青年画中的“娃娃”,其数是一百种(实际达二百多种),取其“百子图”祥瑞之意,都是两幅一对(也可单用),装饰性强,各种图案运用恰到好处,构图饱满匀称,用手中所持器物或背景(如荷、莲、蝠、鹿、桃、鱼、戟、罄等),谐其音或比喻,形成吉祥用语。
  画坊百幅娃娃画题存目:
  1.天地长春,子孙万代。 2.加官进禄,冠带流传。
  3.耄耋富贵,福寿双全。 4.莲年有余,乐有余荣。
  5.富贵有余,年年吉庆。 6.贰甲传胪,连仲三元。
  7.龙鲸进宝,金鱼呈祥。 8.二八登科,福寿三多。
  9.金榜题名,喜自天来。 10.月月进宝,年年发财。
  11.堆金积玉,宝聚财丰。 12.红梅结子,绿竹生孙。
  13.万代居官,百代流芳。 14.金鱼献莲,龙鲸富贵。
  15.乐子得金,欢喜生银。 16.贵子卧莲,喜得龙鲸。
  17.金鱼贵子,富贵荣华。 18.吉庆有余,满堂富贵。
  19.莲科登第,钦加太师。 20.龙门跃鲤,鱼龙变化。
  21.榴开百子,桃献千年。 22.三多九如,八百千秋。
  23.簪缨继世,万代流芳。 24.官居一品,禄位高升。
  25.一品当朝,凤凰来仪。 26.四时如意,八宝庆寿。
  27.莲生贵子,富寿绵长。 28.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9.年年如意,月月平安。30.福禄善庆,鹤鹿同春。
  31.青蚨飞入,宝马钱龙。32.居家欢乐,教子成名。
  33.太师少保,带子上朝。34.金蟾同乐,高登一品。
  35.琴棋书画,芝兰芙蓉。36.鱼献珍宝,海屋添筹。
  37.受天百禄,麟吐玉书。38.兰孙贵子,指日高升。
  39.花开四季,富贵长春。40.驾福望喜,燕喜呈祥。
  41.长命富贵,瓜师绵延。42.金银满堆,元宝成山。
  43.凤舞文明,龙飞武昌。44.读书封侯,禄位加官。
  45.欢天喜地,竹报平安。46.和合献瑞,海市蜃楼。
  47.文韬武略,利禄功名。48.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49.梅呈五福,竹报三多。 50.麟游献瑞,龙凤呈祥。
  七、戏出:
  凤凰楼,马上缘,药王卷,庆顶珠,莲花湖,剑峰山,望花亭,思志成,伐子都,文昭关,巴骆和,双锁山,三岔口,春秋配,拾玉镯,辕门射?,钟馗嫁妹,花园赠珠,贵妃醉酒,鞭打芦花,二进宫,三疑计,忠孝全,蝴蝶杯,满园春,胭脂虎,牧羊圈,风仪亭,紫金关,沙陀国,镇潭州,牧虎关,赶三关,南阳关、定军山,捉放曹,群英会,李良生殿头进宫,吕蒙正接彩球,打龙袍,法门寺,断桥等共三百出以上。
  八、吉祥图样:
  福禄祥集、天官赐福、双喜临门、三星在户、寿天百禄、万福攸同、吉庆有余、八仙庆寿、红梅多结子、共庆太平春等。
  九、财迷样:
  文武财神一堂聚会、摇钱树、金钱世界图等。
  十、山水花卉:
  芦塘落雁、博古花卉、吉祥花瓶、富贵花开等。
  十一、时样:
  春雷惊蛰、丑末寅初、纺纱绩麻、打麻将、八扯图、闲忙图、货郎图、女子自强、太平军北伐图、刘提督水战得胜图(中法战争)、义和团大破洋兵、收复天津(聂士成)、庚子回銮图、爱国大朴满(国民捐)、北京城百姓抢当铺、女学堂演武、唐山真迹图、大沽海口、山海关,天津北门外北马路全图、天津河北新浮桥、天津图、飞艇图、铁道火轮车图、热河围场图、外蒙古抢羊斗胜、洋人打围、大姐拴娃娃、庄家老作知县官话不通等。
  十二、历画:
  九九消寒图、三年早知道、十二时辰全图、东厨司命、上天双灶等。
  十三、灯画:
  以小说连环画形式,每四幅为一组,可连续数十组为一全套,以绢作画,置于灯内,专供元宵节观赏。手工精绘,并无复制,弥足珍贵,今已不存。主要题材: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大隋唐、大宋八义、七侠五义包公案、刘公案、施公案等。
  另:有“文昌帝君阴骘文”灯画(壁灯)一组,共24幅,延请名画师作画、时人名流题写(每幅请一人题写),作于清末,宣扬封建思想,以忠孝节义,乐善好施,提倡积造阴德为内容,今残存十八幅,藏杨柳青博物馆。
  十四、风筝纸:
  以套色印刷,专供糊制风筝艺匠使用,品种不多,只有少数年画作坊印制,品种有:
  木兰从军、西游记、鹰鸟等。
  此外,尚有刻花纸、升官图等类杂画。
  第三节 着色
  一、染色:
  杨柳青年画的着色,也就是手绘加工,是年画生产的重要工序,年画成色的好坏全在于手绘,而手绘所需时间约占年画制作过程的百分之九十,是与其它各地年画的不同之处,使每张年画都如原作、胜似原作,色彩艳丽而不俗燥,层次细腻、浓淡有别,达到完美和谐的效果,仅“染脸”(即“开相”、画“五官”)一项,即须二十多道工序(如画娃娃脸),使面容红里透白,粉润玉洁,青发如生,眼睛传神,可谓鬼斧神工,使杨柳青年画别具一格,成为上品。
  二、颜料:
  传统方法,多采用植物与矿物颜料,俗称“真色”,虽年久也不褪色,鲜艳如初。著名作坊戴廉增、齐健隆等,用色考究,均自行泡制颜料,多达百缸,各色分类齐全,互不混淆。
  三、工具:
  绘画工具主要是画笔,但需大中小号十多支,各有不同的用处。
  常用画笔名称及用法
  (一)单兰描:半寸羊毫,画小幅作品勾线用。
  (二)双兰描:寸长羊毫,画大幅人物勾衣纹飘带用。
  (三)小画笔:开眉眼,画细部花纹、衣褶用。
  (四)须眉:画发丝、须髭等最细部分用。
  (五)大虎爪:晕水、染天地用。
  (六)小虎爪:染脸、烘衣纹用。
  四、技法:
  (一)用笔六法
  1.蚕丝描:用狼毫尖笔勾画衣纹,描法要园匀劲细,如春蚕吐丝不可断笔,画仕女常用此法。
  2.莼叶条描:用小画笔匿锋成藏笔,笔势蜿转,秀润园浑,出衣纹如风动,忌首尾怒降,笔道肥壮。
  3.紧衣描:用尖笔(勿湿润)匿锋而出,落笔要匀停,笔纹多作重叠,以示衣褶紧窄。此法作金甲袍带人物最妙。
  4.兰叶描:用羊毫尖笔正锋描画。行笔转折有顿挫,如写书法,要简洁,务去华藻,方能望之飘逸。画山林隐士、古代先贤最适宜。
  5.柳叶描:以羊毫正锋下笔,忌钉头、飞白(干笔)、直下,使笔如柳样柔,出线如柳方能秀润而有余妍。画娃娃或大形菩萨、仙道最为合适。
  6.钉头鼠尾描:用狼毫尖锋,起笔下捺,使之成钉头形,随运笔直下便成鼠尾,宜画释道或老人等。
  (二)点染笔法(三点、三染、两笔)
  1.戮点:以笔头直指画纸上点,常用于点花树、衣花、地毡花纹装饰。
  2.擢点:笔法同上,但住笔后往上挑,宜画水草。
  3.细点:用法较广,如点人物眼睛,花蕊、木叶等。
  4.斡染:用淡墨(或色)重叠渲染,如晕染衣纹、脸庞等。
  5.渲染:以墨水(或水色)饱笔,多用染大片景物或不分深浅的衣袍穿戴上。
  6.刷染:以水混墨(或色)平刷,常在染天子(天空)时用。雪景是墨色,余皆用兰色。
  7.皴笔:以笔横卧擦画,用于画肖像、石纹、枯木椅、树干等处。
  8.描笔:即勾线,处处皆用。
  (雕版技法、裱画技法等均略)
  第四节 风格
  一、杨柳青年画,受宋元明画院的影响,继承了传统技法,尤其是清代画院派的“透视画法”的影响,地近京华的杨柳青,接近画院,不少画师与画院人士时有交往,多有临摹和借鉴,从技法到着色,也以画院为范,是明末清初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点。
  二、乾隆以后,从临摹进化到反映现实生活,画面干净洗炼,木刻年画的风格和特点逐渐成熟,使沉滞的调子,一变而为明朗轻快,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好转,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要求得到反映,这一时期的年画从品种上大为增加,在技术上发展到最高阶段,是杨柳青年画的“黄金时代”。
  三、嘉庆、道光年间,有所改进,除继续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技法外,加强了背景的氛围和运用,使画面更加突出主题,丰满匀称。
  四、增加了“繖兰”(伞兰)品种,是各地年画中独一无二的。嘉庆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驾崩,“圣谕”凡民间年画不准用红紫诸色,谓之“断国孝”,创年画“繖兰”色调之品种,即用兰黑等色素画,后演变为民间丧期也可适用。
  五、同治、光绪年间,别出新意,出现了风景画,使年画品种益增。《天津图》是代表作。
  六、光绪中期,年画流派渐多,上海画家钱惠安北游,来杨柳青为年画增添不少新体裁,多以典故与前人诗句为题,色改淡匀,高古逸俊,使年画别出一格,受到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钟爱,对于丰富年画品种,有所贡献,然农民群众多不欢迎。代表作如“洗桐图”。
  七、清末,年画风格更趋于向民间普及,年画题材贴近广大农民,更加适合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口味,这一时期戏曲题材明显增多,受到当时皇室醉心于戏曲的影响。当时国难频频,人民赖以追寻平安乐土,除暴安良,主持正义的思想倾向,戏曲中的英雄人物,迎合了这一心理要求。
  八、清末民初,出现颂扬现实爱国英雄人物的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又一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出现了“讽刺画”,针砭时弊,这是年画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九、杨柳青年画,长期以来对儒、道、佛三教影响兼容并蓄,从神仙妖怪到世俗生活各种现象,无一不含,取材广泛,是又一大特点,在天仙海怪之外,举凡世俗生活里的渔樵耕读,士商兵学、医卜星相、三教九流;历史故事中的功臣良将,清官廉吏,英雄义士、游侠剑客,孝妇贤母、顺子烈女,诗人才子,儒林隐士,僧道神佛,以及名山胜迹,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飞虫游鱼,乃至马路街景,矿山机器,学校洋房等,大千世界,皆有纳取。
  第四章 老号店铺
  第一节 画店名录
  一、清初至民国杨柳青画店名录(不全):
  1.戴廉增 19.享通 37.庆德厚
  2.齐健隆 20.积玉厚 38.张义源
  3.戴廉增敬记 21.锦玉成 39.华茂
  4.戴廉增公记 22.颜庆和 40.宪章
  5.健隆新记 23.义成永 41.松竹斋
  6.美利 24.万盛恒 42.爱竹斋
  7.廉增利 25.艺博林 43.吉玉厚
  8.惠隆 26.忠兴 44.荣昌
  9.健惠隆 27.杨正记 45.义益
  10.积德成 28.增华斋 46.福庆隆
  11.永裕和 29.福成 47.忠义厚
  12.万泰 30.三益斋 48.李盛兴
  13.永盛德 31.义和东 49.义盛合
  14.存义永 32.双义厚 50.义盛永
  15.庆德 33.振记 51.新记
  16.大兴 34.德记 52.德盛恒
  17.隆昌 35.和贸怡 53.永增利
  18.隆盛 36.玉盛
  二、道光至民国炒米店村画店名录(不全):
  (当时,津保公路从炒米店村中穿过,人行车辆盛极一时带动了该村商业发展。现有老房仍有前店后厂多处。)
  1.德盛祥(炒米店) 16.祥和顺(炒米店)
  2.德义祥(炒米店) 17.宝和顺(炒米店)
  3.大吉祥(炒米店) 18.万兴隆(炒米店)
  4.义盛发(炒米店) 19.惠博生(炒米店)
  5.义顺发(炒米店) 20.万盛恒(炒米店)
  6.永和德(炒米店) 21.华兴隆(周李庄)
  7.增兴(炒米店) 22.万寿长(炒米店)
  8.成庆永(炒米店) 23.永庆和(不详)
  9.万泰长(炒米店) 24.纯义永(不详)
  10.永和号(炒米店) 25.福兴隆(周李庄)
  11.恒元盛(炒米店) 26.义成永(南赵庄)
  12.新记(炒米店) 27.永兴(炒米店,设天津)
  13.盛恒(炒米店) 28.元和(炒米店,设天津)
  14.德盛恒(炒米店) 29.和平顺(炒米店)
  15.万顺恒(炒米店)
  第二节 年画世家
  一、戴廉增
  戴氏先人自明永乐年间,携画艺从江南随漕船北上,定居杨柳青,经营木版年画,到民国时期,戴廉增敬记画店停业,传至十九代,历时五百年。
  戴廉增是戴氏第九代传人(1735—1795),乾隆中期,首创以名姓为店名的“戴廉增画店”,始在年画的左下角加印“戴廉增”字样。时为杨柳青规模最大、年画品种最多的画店。
  嘉庆年间,戴氏人丁逐渐兴旺,为扩大经营,遂分居析产,分立了“美丽”(今猪市大街上马石胡同)、“廉增利”(今二街马号院内)画店。戴廉增老店规模最大,杨柳青御河沿一带共有十一所大四合院,其中戴家实胡同七所,对过河边六所,均作画店作坊之用,内设石碾石磨研制色料,仅自制色料常有一百多缸;分为储存纸料、成品库房、店堂门市和加工作坊等用。借以舟楫往来之便,随船到苏州采购颜料纸张,又把年画运销京华、西北和东北等地,年销量可达两千多件(每件有年画五百张)。
  乾隆至嘉庆年间,为戴氏画店经营盛期,有家传从业者近百人,兼有雇工二百余人,聘请名师专事创稿,驻店画师百人以上,并有雕版、印刷、手绘、装裱及经营管理人员,除精品自行绘制外,又将大量的手绘工序分流到炒米店、张家窝、老君堂、古佛寺等村加工,有助南乡一带肇兴画风。
  戴廉增画店于乾隆后期在北京建立分店(绒线胡同)、专设作坊(打磨厂),就地生产年画,风靡京华远近。特制“金贡笺”专供皇宫内府,兼营灯画、扇画及文房四宝。
  嘉庆年间,在丰润县东丰台设立分店,聘师招徒,扩大经营,将年画运抵奉天(沈阳)设店批发。光绪年间,又在归化城(呼和浩特)建立分店;使其产品就近复盖了东三省及外蒙等地。
  清末,画业江河日下,戴氏后裔仍锲而不舍,最后又分立了“戴廉增敬记”、“戴廉增公记”画店。自乾隆至光绪,戴氏共建画店九处。占据了我国北方画业的优势。
  戴廉增其人,自幼聪颖好学,刻苦钻研画艺,创始“套印加手绘”技法,形成了杨柳青年画的独有风格。加以能雕善画,留下许多传世佳作,终成一代名师。因他一生操劳过度,晚年竟致双目失明,仍为画店坚持运筹至终。
  相传,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曾一度莅青泊于镇外,微服来戴家老店观画,更富传奇色彩。
  戴氏经营的画店,遐迩闻名,是我国北方最负盛名的画店,迨至民国以来,因受战乱影响,每况愈下,被迫一一衰落,至1937年最后“敬记”画店终于停业。
  戴氏家族历代传人均善画艺,十七代传人戴立山善画人物,传世的有四条屏《春秋配》、六条屏《大西厢》。十九代传人戴敬勋珍藏了家传的“点套粉本”多卷及历代名品三百余件,在“文革”中被毁和散失。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由画业老艺人和新建的“杨柳青画店”重新收集了大量年画资料,其中不少戴廉增画店年画被复制成功,弥补了历史留下的遗憾。
  自清代画业兴盛以来,戴廉增画店的年画,不断的流向国外,今俄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奥地利和我国台湾均有大量藏品,仅原苏联十多处博物馆都有收藏,戴廉增画店早已名扬中外,直到近年仍有不少海内外人士慕名来访“戴廉增画店”,影响深远。
  二、齐健隆
  齐氏自康熙年间自山东迁来杨柳青,始以裱画为业,嘉庆十九年(1815)兴建“齐健隆画店”,时与“戴廉增画店”齐名,规模稍逊戴氏,然画艺之精堪居首位,仅套色可达20多版(戴氏最多可达10多版),使画面色彩层次细腻,人物能传神送情,跃然纸上,更善“武样”(武打场面),多见传世精品,至今尚有佳作流传。
  嘉庆末年,分立“惠隆”、“健惠隆”画店,并在北京前门外、丰润县东丰台建立分店,及至奉天(沈阳)设庄,产品复盖东三省及京华附近广大农村。
  齐健隆,精于画艺,兼善“揭白传影”。
  “齐健隆画店”位于杨柳青御河沿,与戴廉增画店毗邻的健隆胡同,通条胡同皆为齐氏画业作坊,有画师和雇工250多人,各种工序齐全配套,年画品种丰富多彩,是杨柳青年画特大作坊之一,南乡一带多为其加工手绘。
  光绪末年,国内政治风云多变,画业衰势已见端霓,齐氏后裔毅然弃画从文,投入教育科技领域,孜孜以求,试图救国济民。后辈多移居津门,画店遗存大部散失,仅有部分画版经历了“刀兵水火”之劫流传至今。
  三、玉成号
  玉成号画店,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第一家民间年画作坊。霍氏第五代传人霍玉堂创办。
  霍玉堂,丰润县东丰台人,其父霍福森自光绪末年来杨柳青为戴少臣画店做工,后由霍玉堂继承父业。1926年(民国十五年)自己开办家庭作坊,仅能维持生计,后因销路不畅而倒闭。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由霍玉堂联合印刷艺人韩春荣、彩绘艺人张兴泽,恢复年画生产,后又吸收年画艺人陆恩荣、尹清山、王顺安等办起了画业生产互助组,从此走向合作发展的道路。
  1980年,逢改革开放初期,耄耋之年的霍玉堂,率子庆友、庆顺自己雕版,搜集整理旧版旧画,念念不忘恢复年画艺术生涯,1986年利用自家庭院举办年画展览(二街河沿街243号),年年举办,年年扩大规模,深受群众欢迎。
  1992年,玉成号画店,正式面市营业,1993年在“杨柳青画店”退休的女儿霍秀英、干女儿韩秀英,为玉成号增加了技术力量,她二人师承张兴泽、潘忠义,继承了年画艺术精华,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彩绘艺人。1995年“二秀英”应邀代表天津市参加世界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会上举办全国百项表演,二秀英表演了彩绘杨柳青年画,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1994年春,中国科学技术馆在瑞士举办文化交流展览,并将中国民间技术作现场表演,展品共有十一大类,作现场表演的项目有六项,其中之一就是杨柳青年画,霍庆顺代表我国民间画业作坊参加了“中国知识摇篮展览团”,在瑞士卢赛恩市交通博物馆进行表演,历时四个半月,受到瑞士及欧洲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玉成号画店受到国内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台湾电视台等反复多次来到画店拍摄,有的还制作了国际交流节目。并有日本、韩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波兰、英国等国际友人来画店参观访问。
  玉成号画店以正统纯真的民间年画艺术,展示了画乡唯一现存的民间画业作坊的风采,现生产“贡尖”、“三裁”、“册页”等大小精品,年产8000多幅,远销东北、西北和南方各大城市,也销往德、英、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第五章 历代画师
  第一节 画师名录
  历代画师不被当时统治者及士大夫所重视,认为属于“工匠末技”、“百工之流”,画师地位卑下,其生平业绩及艺术成就,不载史册,今之录者,源自口碑,故难详全。
  一、乾隆至嘉庆(1736—1820)年间画师名录:
  1.戴廉增
  2.齐健隆
  二、道光至民国中期(1821—1937)画师名录:
  1.王本意 13.王绍田
  2.陈玉舫 14.王润田
  3.张俊庭 15.王润柏
  4.周子珍 16.戴立山
  5.王敬斋 17.宋竹轩
  6.马子良 18.韩月波
  7.赵景贵 19.杨续
  8.张耀林 20.丁子敬
  9.张祝三 21.赵子扬
  10.韩竹樵 22.毕子兰
  11.王葆珍 23.张贵轩
  12.成三谢 24.王少亭
  25.王恩祜 33.闫文华
  26.高桐轩 34.玉金甫
  27.髙翰臣 35.张白府
  28.徐荣轩 36.姜先生(佚名)
  29.徐少轩 37.吕九(佚名)
  30.徐恩汉 38.钱惠安(上海籍)
  31.闫美人(佚名) 39.李长泰(娃娃李)
  32.闫玉桐 40.娃娃宋(佚名)
  三、民国至解放后(1913—)画师名录:
  1.张兴泽 5.韩荣春
  2.潘忠义 6.尹清山
  3.房荫枫 7.陆恩荣
  4.霍玉堂 8.王顺安
  四、1950年以后画师名录:
  1.霍秀英
  2.韩秀英
  3.邢富贵
  4.郑克祥
  5.周庆柏
  五、近代著名雕版艺师:
  1.张长忠 5.张聋子(佚名)
  2.牛盛林 6.王先生(佚名)
  3.贾全盛 7.于振章
  4.李文义 8.王永清
  第二节 画师小传
  一、高桐轩
  高桐轩,名荫章,杨柳青十街人,世居经堂庙胡同。生于道光十五年(1875),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七十岁。
  年十五学画,并无师承,常对蛙蝉自练,观其各种姿态,渐能形神兼备,乃画百物,尽得其妙,复画人物,更显神彩。经年研练,画艺日臻成熟,登门求画者日众,而立之年,竟以画像为业。
  同治五年(1866),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到各地遴选民间画师为“西太后”画像,画院总办管金安登门访聘,入馆后终因未能贿赂权阉安得海而被拒,只在如意馆奉事年余,得以出入宫苑,一览皇家辉煌建筑、园林胜景,并在馆中学会“界画”技法,对后来从事年画创作大有影响,此间常为达官显贵画像,作行乐图、揭白(给死人画像),因而名声大噪,誉满京华。
  辞馆后,常往来京津之间,出入王公府第、豪门富户,为人画像或揭白追影,但他只画头像,从不画朝服顶戴及满族妇女服饰,需另由画师焦达安填画,在津则由其徒宋竹轩补绘。
  六十岁以后不再进京,设“雪鸿山馆”于玄帝庙前,专事年画创作,十多年间共创画稿七十余幅,写真入画,形态逼真,件件堪称精品,花样之多、笔法之妙、格调之新,尤为人们醉赏。
  一子翰臣,曾在津开设传真馆,颇有名气,收徒不少,但晚年嗜烟成瘾,至终不及其父。
  二、闫美人 子玉桐 孙文华
  闫美人,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初年,卒于光绪末年,出身于油漆工匠之家,父亲多病,家境贫寒,九岁辍学入戴廉增画店,从师学画人物,二十岁即能独创画稿,擅画仕女,同行皆以“闫美人”呼之,反佚真名。
  咸丰三年(1853)秋,太平天国大军进驻杨柳青,征画师作宣传画,闫毅然应征,深得统帅李开芳赏识,命作“北伐图”样稿呈审,未几军队转移独流,闫亦随往,以后转战南行,至连镇全军覆没逃回家乡,唯恐清军逮捕迫害,乘夜携妻子潜往北京,在前门外增华斋画店从事年画创作,并绘制灯画、扇面,赖以糊口,光绪末年逝于北京。
  其子玉桐,继承父业,供职增华斋,并学会传真技艺,常为官宦仕商画像,所绘年画多以仕女为著。
  其孙文华,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卒于1963年。自幼从父祖习艺,精于佛道神像,蜚声乡里,所绘观音大士像,竟与其祖父相媲美,被同行誉为“小美人”。
  民国初年曾在北京响应北洋政府号召,参加绘制“改良年画”。193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在东北成立伪满州国,交通隔绝,画店停业。不久汉奸殷汝耕成立冀东政府,将东丰台所存画版大批移往沈阳,设店印刷,文华为了生活,只身赴满州从业,1945年日寇投降后返回故里,继续从事年画创作,晚年辍笔,家传画艺遂失传。
  三、张祝三
  张祝三,杨柳青人,约生于道光末年,卒于民国初年。
  早年,曾入北京皇家画院“如意馆”供职,后来返回故里,受聘于戴廉增画店,毕生从事年画创作。
  平生喜爱看戏,临场必带笔纸,常把剧中精彩情节画于纸上,做为画稿。在其作品中,戏出画占了很大比例,颇受东三省百姓喜爱,引来画商专到戴家画店订购,经年畅销不衰。
  他的戏出画以武打戏最多,所绘三国戏“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古城会”,隋唐传的“临潼救驾”、“罗成叫关”、“锁五龙”、短打戏的“大宋八义”、“大五义”、“小五义”等题材的年画,堪为佳品。
  他是一位多才的画家,无论仕女、娃娃,还是山水静物,乃至翎毛花卉,无一不精。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绘“北京城百姓抢当铺”又是一幅名作,它反映了近百年来社会之畸形状态,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晚年,曾为本镇福源厚杂货店绘制壁灯画“冲霄楼”,被同行视为上乘之作。
  四、张兴泽
  张兴泽,山东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1962年,享年七十二岁。
  光绪末年,山东大灾,逃到杨柳青,在德盛恒画店扛活,画师李长泰,人称“娃娃李”,见兴泽为人憨厚勤快,破格收留为徒,尽传其技,成为新中国建立后承前启后、唯一从业的手绘艺人,他继承了“娃娃李”艺术特点,善画仕女、娃娃,又博众之长,使画面色调鲜艳而不浮燥,达到完美的艺技境界,其调色之妙堪称一绝。
  1950年,伙同他人率先成立年画生产互助组,直至建立“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杨柳青画店”,他讴心沥血,做出积极贡献。使濒临灭绝的杨柳青年画艺术,起死回生,功不可殁。
  1952年,收徒霍秀英、韩秀英,成为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代手绘艺人,且有一定艺术成就,使年画艺术后继有人。
  1957年,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分别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并同朱德委员长同桌进餐、合影留念。
  1958年,被聘为天津市政协委员。晚年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娶了老伴,建立了家庭,1962年冬不幸与世长辞,社会各界在杨柳青画店举行了隆重追悼,悼念他为新中国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建功立业的伟大精神。
  五、潘忠义
  潘忠义,杨柳青南乡古佛寺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著名的年画手绘艺人,因善画仕女,人们称他“潘美人”。
  潘七岁,母患精神病,父游手好赌,八岁时,立志学画,幼时常听母亲讲述人间的不平,亲眼目睹他父亲打骂母亲,尤其母亲挨打时,因脚小跑不动而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地的情景,他对封建礼教狠之入骨。十三岁时父亲从画店领来一批仕女画坯,一看到画面上的缠足妇女,心里就不是滋味,一气之下,尽都改画成大脚,但此举竟惹恼了画店老板,不但不给工钱,反要赔偿。此后,无论哪家画店的画,凡遇有缠足妇女的,他都拒绝加工。
  1938年夏,时年三十七岁,由于妻子出走,婴儿夭亡,潘为改变环境,赖以解忧,便只身闯关东,到奉天(沈阳)谋生,画店慕名前来争聘,潘的条件:凡宣扬“中日亲善”出卖祖国利益、赚昧心钱的画店,一概不应。最后选择了一家小画庄,只画传统年画,概不介入“满州文化”,但工钱较低,因无住处,甘愿在草棚寄宿。刚安顿下不久,于1939年日本当局便查封了这家画庄,诱潘另聘,他决意不从“宁愿饿死,也不干这缺德的活”,毅然返回了故里,隆冬时节,身无棉衣,又缺盘川,一路沿途乞讨,出入卡口稍一不慎还要挨日本人的打骂,从奉天到天津,竟走了四十多天。潘画师反而以苦为乐,最令他高兴的是:“我虽是一个穷画画的,但是没有丧失民族气节”。
  附录:传说
  一、乾隆看年画
  杨柳青忠兴画店分店设在北京前门外大街,每到春节前的年画销售旺季,照例在店堂内外悬灯结彩,以便招徕顾客。乾隆五十年(1785)底,一天中午方过,有一位顾客来到门前,欣赏门外的画片(当年称年画为画片),信步走入店堂,见迎面高悬彩灯六盏,画有二十四孝全图,这精湛的民间工艺,吸引了客人的兴趣,随又翻看画片样本,客人流连观赏,长久站立,似觉疲倦,不断扶倚柜台,略加休息。店里的掌柜,看来客仪表不俗,服饰华贵,腰间系一丝绦,挂有笔囊、镜盒、荷包等物,显然是一位八旗贵胄,随即搬出小座凳来,请客人坐下休息,随后敬茶一怀,向客人介绍商品,应答温和典雅,使客人很感满意,赞许说:“你真是一个买卖人啊!”说完站起来出门而去,紧接着有两个僮仆模样的进来,在屋里低头转了一圈,随后也就去了。
  第二天上午,大兴县(北京东城属大兴西城属宛平两县分管)的地保,进门道喜,讨要酒赏,并告知“昨天来的那位顾客,就是当今万岁”,店主人一听很是惶恐,继又一想,当天接待的没有忤慢之处,机灵一动,立即在大街上摆好香案,铺好红毡,燃烛焚香,行三拜九叩大礼,望阙谢恩,然后鞭炮齐鸣,刹时群众围观,车马堵塞,相邻店铺也都前来祝贺,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轰动了九城,来店参观、买画的人络绎不绝,还没到除夕,年画就销售一空,从此忠兴画店远近知名。
  后来店主人找来木匠,做了一个椅圈,把乾隆皇上坐过的小座凳镶嵌其中,还用黄布做了椅套,供奉在货架上方,每逢年节,焚香参拜。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焚毁圆明园,忠兴画店也为乱兵抢掠,供奉的座椅也被捣毁,平复后画店迁回天津。
  民国以后永增利画店的王经理,他祖父原是忠兴画店的一名刻版工,提及此事,能尽详原委。
  二、一年古一张
  人人都说杨柳青年画“一年古一张,不知落哪方”。
  这年,王三夫妇,每天为面铺的东家磨面,因买不起牲口,全靠人抱着棍子推磨,夫妻二人累得够呛,一天下来磨面不过五斗。
  年节临近,东家要求多磨,至少得要八斗,如磨不出来,全不付给工钱,这回愁坏了王三,偏又赶上磨脐子坏了,只得停工到集市上请人来修,偶而看到买年画的十分热闹,便挤上前去,看了看年画,哪张都不如意,咱家没有大福大贵,就是贴上“摇钱树”也是枉然,不如买张“毛驴拉磨”,盼着有一天攒够了钱,真的买头小毛驴,好替咱拉磨,也就心满意足了。王三的老婆一看这画,咱天天拉磨,过年不买张吉祥的年画贴,干脆贴在磨房里。谁知,到了夜深人静时,王三夫妇都听见磨房里嗡嗡作响,好像是推磨,便去看个究竟,一看神了!原来是小毛驴在推磨,再看哪张年画,画上的小毛驴没有了,王三夫妇一声不响,跟着磨起面来,一夜之间磨了足有一石粮食,鸡叫了,小毛驴一闪就没有了,再一看还在年画上。一连数日都是这样,王三夫妇天一亮就把磨好的面送到柜上,比东家要求的八斗还多二斗,东家好奇怪啊!按说八斗就顶天了,怎么还能多磨?找来王三盘问,王三是个老实人,也就实话实说了,当天夜里东家藏在磨房外边,偷看得一清二楚,天一亮就逼着王三交出那张画,最后答应给王三买头毛驴换了。
  东家把画拿到手,如获至宝,又仔细看了一遍,就把那张年画锁在柜子里。从此,小毛驴再也没下来,认凭东家怎样试验,也不灵了!东家急忙找到画店老板请教,原来是那个毛驴被锁在柜子里给“闷”死了。
  三、春宫避火图
  画坊有秘传春宫画,亦称避火图,画面男女人物皆不着服饰,姿态卑俗,此类画幅,难登大雅之堂,虽如此,价贵百倍,且非一般购者所能买到。
  画坊秘制此类画幅,监管甚严,一般画工难得一见。画幅有多种形式,有单页配诗文、或再加绫裱,双折如书册,有连环画全图,约宽一尺,长二尺,上画二十四个分图,折叠后可供袖内吞藏携带,故亦称作“手卷”。
  旧时名门闺秀临嫁之前,由陪房老妪专到画店内柜,说明陪嫁之用,方可购得,以红布裹好取走,将此画置于嫁妆箱内,只供秘密观赏,不能贴挂。古代闺阁大女,多有愚昧,以示开导。
  又书香之家,于书房藏书之室,在书缝中夹藏此画,用作“避邪”,传说是为防火。
  相传,祝融仅有一女,爱如掌上明珠,常抱“火鸽子”到处游玩,时而放出,即在民间酿成火灾。书房为易燃之处,遇有此图者可以幸免,祝女未婚,羞见此图,便远离而去,故无火灾发生。书生欲购此图,派遣书僮往购,也须专找画店内柜,称买避火图,以兰布裹好取走。
  此画仅有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大店有售,版本各异,那个时代,多封建愚昧,此类习俗,皆为无聊,乃画店为图暴利而为,信以为传。
  新中国建立后,为破除封建迷信,禁止流传,况此画早于三十年代即已绝版。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