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帮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商帮分布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3
页码: 18-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赶大营”是指随军进疆的第一代杨柳青人改行做商,在新疆经营繁荣的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在光绪十年前后出现了三次高峰,持续时间不等。杨柳青人在新疆开设了两千多家店铺,主要分布在北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其中迪化是店铺最多的城市。津帮店铺的分布主要受到政治、经济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除了在新疆开设店铺外,津帮还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设立了货庄和钱庄。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盛期 商帮分布

内容

光绪十年(1884)前后,随军进疆的第一代杨柳青人,多数改营了座商,从此“赶大营”进入了持续发展的经营盛期。直到民国廿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受其影响,经营受阻,“赶大营”难以为继,由盛而衰。
  “赶大营”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峰,每次持续二、三年,三、五年不等,出现高峰的诱因,都是天津杨柳青一带遭受了特大水旱灾害。
  首次高峰出现在光绪元年(1875),属随军时期;其后两次高峰都发生在“赶大营”的盛期,分别在光绪八年(1882)、光绪十六年(1890)。
  “赶大营”出现三次高峰的特点是:第一次是在征战年代,从肩挑小篓发展为座商,在新疆历史上破天荒的出现津京风貌的店铺;第二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全疆的经营网络;第三次,工商分流,发展到“百艺进疆”和多种经营的格局。连续出现在盛期的两次高峰,是“天津商帮”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新疆境内分布
  自光绪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六十多年里,天津商帮在新疆开办的店铺,先后有两千多家,号称“三千户”。商帮店铺最密集的地区是在北疆,且多集中在当年清军进兵的沿线大城。
  迪化是津帮店铺最多的城市,到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在迪化“大十字街”(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几乎全部是津帮商户,“酒肆茶寮,鳞次栉比,其繁盛之状,尤似京华”,时人把杨柳青人集居的街区,称“杨柳青”,迪化城又有“小杨柳青”的别称。
  源源不断进疆的杨柳青人,使迪化“人满为患”,便向南北疆的边城外县扩散,先向迪化的原有大户进货,仍做肩挑生意,经历一年半载,或者数年,待积累了一定资金,便在外县落地改营座商,但实力难与老城大户竞争,便在偏远地区落户,流传有“要想富,上南路”、“要发家、上北丫(北丫,即塔城)”的说法,这些地区向来缺少商业,仍然是发财的好地方。
  “北疆”津帮店铺的较集中的地区有伊犁、古城子(奇台)、哈密、塔城等地。“北疆”商户密集的原因是:依靠省城为政治中心,各方面信息灵通,便于和家乡内地联系,易于掌握商机和行情态态,清军守备力量较强,富有安全感,满汉人口相称集中,消费需求大,而且地近关内,有进退之便。
  “南疆”共有八城,地域偏远,生意好做,津帮店铺较集中的城市是喀什噶尔、阿克苏(温宿)、喀喇沙尔(焉耆)、库车、和阗等城,受地理、交通因素的制约,不如北疆繁华。
  二、河西走廊的分布
  当年清军进军新疆之际,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南面是绵亘两千多里的祁连山,北面毗邻外蒙古的马鬃山,这一狭长地带,宽处数十里,窄处仅里许,故称“走廊”)曾滞留了不少的杨柳青商贩,其后若干年间陆续改营店铺。进入新疆以后成为大字号的商户,如伊犁的文丰泰、迪化的同盛和等,为运转方便,反向“河西走廊”沿线城市设立分号或货栈,开展仓储、中转和批发业务。
  “河西走廊”是进入新的主要交通路线,是杨柳青商人出入新疆的一条热线,在这一带经商,习惯上也叫“赶大营”。
  “河西走廊”店铺较多的城市有肃州(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这里是历史上的贫困地区,一些字号都与新疆密切往来,依赖和借助新疆的关系,如春茂和等字号,终成巨富。
  三、其它分布
  津帮“八大家”除在新疆的网络外,多数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设有货庄,组织货源、销售回货和融通资金,开办子店、联营店、设立钱庄、银号。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