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8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盛期
分类号: K250.621
页数: 38
页码: 18-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文史的杨柳青人赶大营的盛期,包括商帮分布、行业分类、经营方式、客货运输、代办协饷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杨柳青 赶大营 盛期

内容

第一节 商帮分布
  光绪十年(1884)前后,随军进疆的第一代杨柳青人,多数改营了座商,从此“赶大营”进入了持续发展的经营盛期。直到民国廿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受其影响,经营受阻,“赶大营”难以为继,由盛而衰。
  “赶大营”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峰,每次持续二、三年,三、五年不等,出现高峰的诱因,都是天津杨柳青一带遭受了特大水旱灾害。
  首次高峰出现在光绪元年(1875),属随军时期;其后两次高峰都发生在“赶大营”的盛期,分别在光绪八年(1882)、光绪十六年(1890)。
  “赶大营”出现三次高峰的特点是:第一次是在征战年代,从肩挑小篓发展为座商,在新疆历史上破天荒的出现津京风貌的店铺;第二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构成全疆的经营网络;第三次,工商分流,发展到“百艺进疆”和多种经营的格局。连续出现在盛期的两次高峰,是“天津商帮”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新疆境内分布
  自光绪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六十多年里,天津商帮在新疆开办的店铺,先后有两千多家,号称“三千户”。商帮店铺最密集的地区是在北疆,且多集中在当年清军进兵的沿线大城。
  迪化是津帮店铺最多的城市,到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在迪化“大十字街”(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几乎全部是津帮商户,“酒肆茶寮,鳞次栉比,其繁盛之状,尤似京华”,时人把杨柳青人集居的街区,称“杨柳青”,迪化城又有“小杨柳青”的别称。
  源源不断进疆的杨柳青人,使迪化“人满为患”,便向南北疆的边城外县扩散,先向迪化的原有大户进货,仍做肩挑生意,经历一年半载,或者数年,待积累了一定资金,便在外县落地改营座商,但实力难与老城大户竞争,便在偏远地区落户,流传有“要想富,上南路”、“要发家、上北丫(北丫,即塔城)”的说法,这些地区向来缺少商业,仍然是发财的好地方。
  “北疆”津帮店铺的较集中的地区有伊犁、古城子(奇台)、哈密、塔城等地。“北疆”商户密集的原因是:依靠省城为政治中心,各方面信息灵通,便于和家乡内地联系,易于掌握商机和行情态态,清军守备力量较强,富有安全感,满汉人口相称集中,消费需求大,而且地近关内,有进退之便。
  “南疆”共有八城,地域偏远,生意好做,津帮店铺较集中的城市是喀什噶尔、阿克苏(温宿)、喀喇沙尔(焉耆)、库车、和阗等城,受地理、交通因素的制约,不如北疆繁华。
  二、河西走廊的分布
  当年清军进军新疆之际,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南面是绵亘两千多里的祁连山,北面毗邻外蒙古的马鬃山,这一狭长地带,宽处数十里,窄处仅里许,故称“走廊”)曾滞留了不少的杨柳青商贩,其后若干年间陆续改营店铺。进入新疆以后成为大字号的商户,如伊犁的文丰泰、迪化的同盛和等,为运转方便,反向“河西走廊”沿线城市设立分号或货栈,开展仓储、中转和批发业务。
  “河西走廊”是进入新的主要交通路线,是杨柳青商人出入新疆的一条热线,在这一带经商,习惯上也叫“赶大营”。
  “河西走廊”店铺较多的城市有肃州(洒泉)、甘州(张掖)、凉州(武威)。这里是历史上的贫困地区,一些字号都与新疆密切往来,依赖和借助新疆的关系,如春茂和等字号,终成巨富。
  三、其它分布
  津帮“八大家”除在新疆的网络外,多数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设有货庄,组织货源、销售回货和融通资金,开办子店、联营店、设立钱庄、银号。
  第二节 行业分类
  清季以来,杨柳青已是商业发达的古镇,受其影响,杨柳青人素有经商才智。在新疆又以商业积累兴办工业、手工业,发展多种经营,行业门类齐全,近乎京津内地。
  津帮的店铺名称,均以内地为范,多取义、利、泰、和、聚、兴等吉祥字号,缀以商品属性为店名。经营范围往往不以店名属性所限,货物品类互有交错,是与内地稍异。
  一、商业
  京货店:以京沪日用百货、京广杂货、绸缎布匹、名特产品为经营主项,兼售洋货(俄货较多)、海货及时令用品;凡内地来货,均可称作“京货”,此类店铺最多。
  杂货店:以洋广杂货,土特产品,生活用品、副食调料为主,品类繁多,间售“杨柳青年画”、窗花、吊钱、风筝等岁时商品,也售地产民族用品。店铺规模大小不一,商品偏缺各异,时有“上有绸缎、下有葱蒜”之说。
  绸布店:有绸缎庄、棉布店之分,多以苏杭绸缎、津沪纱布、俄国洋布为主,间有满汉成衣、纱巾等服饰用品,有的也售“寿衣”杂物。
  鞋帽店:专营男女老幼各款鞋帽,以售天津金九霞、盛锡福名店产品为主,间有印度式的“面斗帽”、清式朝靴以及俄(后为苏联)式进口胶鞋和地产的民族毡靴。
  金店:专营珠宝金饰,贩售黄金,为官绅及津帮商户串换金银饯钞,加工金条、金元宝,加铸印记,新疆阿山地区盛产黄金,边民常以“沙金”、“麸金”往售。
  银楼:以经营银饰品、工艺品为主,加工银器用品,品类繁多,兼可加工金、银锭,金银元宝,贩售金银,串换钱钞。
  国药店:即中药店、药材庄,因专业性强,津帮仅有三户,分布伊犁、迪化二城。收购地产药材,以羚角最名贵,有的来自俄境,返销京津,又把京津乐仁堂、达仁堂等名店丸散膏丹成药销往新疆。有的“京货店”也做收购羚角的生意,售买京津中成药。
  五金杂品店:以经营俄货为主,从伊犁、迪化的俄国洋行进货,有:敝拉器(洋炉子)、铁丝、洋钉、建筑小五金、钢丝床、瓦工五金工具等。
  干货店:收售地产干果,有阿克苏胡桃、吐鲁番葡萄干、杏干、瓜籽等名产,运销关内。
  青货店:收售地产葡萄、哈密瓜、巴旦杏等瓜果,及由天津运销鸭梨、金丝小枣及南货甘蔗、柑桔,应时上市。
  酱园:自制京式小菜、副食调料、腊肠卤肉、津式糕点、山珍海味、京广杂货,俄国罐头、方糖,间有年节时令商品。
  糕点铺:制售京津风味糕点,有名品“萨其马”(满语,京式糕点之一种)。应时商品有月饼、汤元、米粽、年糕、茶汤面等。间售俄货酒、糖、罐头、饼干等。
  袜子铺:采用白细布、土布自制布袜,男女老幼各款齐备,民国年初始售“洋袜”(针织棉线、丝线袜)。
  西药房:出售中西成药,以西药为主,金鸡纳霜、盘尼西林、老虎油等风靡一时。间有座堂西医,可作常规化验、治疗。
  医疗所:以西医治病为主,多为专科治疗,有妇科、儿科之分。一般西医均兼性病、传染病。
  小铺:标以“某记”、“某家”小铺,一般没有字号,大多在偏僻街巷、边远州县开设,经营日用杂品,一般都是“父子店”、“兄弟店”,民国以后渐有“夫妻店”。
  二、饮食服务业
  花轿房:1920前后开业,从天津运来花轿,缀有锦锈、流苏,备有凤冠霞披,配置彩旗、大锣、吹鼓手,使天津婚俗渐入新疆。
  轿车房:备有京式骡马轿车,装饰考究,拉送郊县乘客,应承红白喜事。
  扎彩铺:出售民俗扎彩、天津风筝、纸旗纸花、扎彩装点。
  浴池:该行业开业较早,男女澡塘、池盆两便,设备齐全,不亚内地。多附设理发部,名师可以“朝阳取耳,灯下剃头”。有的在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评为“中华老字号”。
  理发店:迪化仅有津帮一户,理发师盛自云1932年开业,以“推平头”驰名。曾在迪化玉清池、新盛泉浴池(均为津帮商号)从业。
  照相馆:该行业出现较晚,一般开设于1940年前后。黑白摄影、设有布景、玻璃天棚,运用自然光拍摄,有的备有进口转机,可拍数百人外照,堪为一流。
  客店:设备简陋,有的兼营酒餐,可住马车、骆驼。
  草料店:备有干鲜饲草、炒料,供应农户(园田户)及过往客商所需。
  腊味店:制售北味香肠,酱制干肉,适于养驼运输户及客商远行携带食用,很受满汉商民欢迎。
  切面店:初期全用手工加工,称“手擀面”,做工精细,口味独好,各餐馆和津帮商户常有订货。
  鸡鸭行:贩售活鸡活鸭,供应官府厨司、商号伙房、餐饮行业和民需,兼治鸡瘟鸭病。
  饭店:津帮开设的饭店遍及各城,仅在迪化就有百家之多,不乏名店大店。杨柳青向以餐饮业称著,进疆商贩中有不少名师,使天津风味正宗厨艺,名噪边城。曾吸引不少名人来店品尝,有的在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公私合营,并营业至今。
  风味小吃:户数繁多无计,迪化最盛。规模可分:专店、半摊半店、推车摆摊和肩挑手挎和无摊无店应聘献艺。经营历史悠久,天津风味浓厚,花色品种应有尽有,为新疆各族喜爱,津帮商人如履故里。
  三、工业、手工业
  水磨楼:迪化的水磨楼是利用乌鲁木齐河的水作动力,多设在“水磨沟”一带,加工面粉,应供饭馆、点心铺、商户、老住户,可以“三节”结帐,送货上门。
  烧酒坊:俗称“烧锅”,以天津传统工艺酿造白酒,开业年代较早。在伊犁、喀喇沙尔、古城子、哈密都有津帮字号。
  棉花店:新疆盛产优质棉花,津帮操此业者在迪化、阿克苏等城有数十家,常把棉花做为回货,运销津沪,或供出口,在新疆俄商竞相争购。
  建筑作:即瓦木作坊,津帮商贩中多有精巧瓦木工匠,新疆建省后大兴土木,以迪化、伊犁工程最多,津帮建筑作便应运而生,从设计到营造可全部承包,建有津帮商户数百间二层楼阁,津帮住宅区的整条街巷(清式大四合院),官署房舍。著名建筑有:上帝庙、左公祠,尤以“丹凤朝阳阁”最名,并有“阅微草堂”、“醉露榭”、“晓春亭”等。精致雕刻,古典彩绘。
  捞纸坊:杨柳青镇因有甘淳的御河水,善操此业。津帮商贩中持技艺者,为填补市场空白,生产多种纸型,可供书写、商品包装、烧纸、手纸使用,夺回了“洋纸”拢断的市场。
  毛巾厂:迪化仅见一家,初期用木机自织加厚白细布,制作手巾,在当年则是一大改进,产品畅销于市。1940年前后,研制出带毛环的手巾,人称“羊肚子手巾”,一时走俏新疆,远近商家争购。从一台织机起家,扩展到20多台,花色品种渐多,从此新疆有了“毛巾”。
  羊毛加工厂:新疆盛产羊毛,早年多被俄、英商行以低价拢断购买,津商为打破洋行掠夺羊毛资源的局面,自建了许多加工网点,分别由天津、伊犁两地出口。在天津除供应民族工业外仍有大量出口。
  肠衣加工厂:早年新疆的羊肠,当作废物丢弃,渐被俄、英洋行收购出口,津商为争夺市场,依天津的经营关系为后盾,便抽资联合经营肠衣加工厂,(洗净、加盐、装桶),作为重要的“回货”之一,运回天津出口。
  铝品制造厂:津商在迪化独辟蹊径,开发此业。就地利用矿山资源,铸造大小铝勺、饭盒、铝盆、铝铲、门扣手等零杂用品,成为银器、瓷器、铜器、铁器的替代品,因价格低廉,在新疆热销。
  制鞋厂:在迪化有津帮与山东人合营一家,始建于清末,自制各种靴鞋,由杨柳青匠人掌握技术,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制鞋技师,至今薪传数代。
  发电厂:德元电业公司,系杨柳青人在迪化创办,于1920年开业,是新疆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营业性供电,最初只供大十字街一带津帮商户照明,并安装了路灯。
  毡筒厂:在迪化由津商请来归国华侨为技师,自制各式毡筒靴,仿苏式样、畅销边城,常被津商带回天津,成为馈赠亲友佳品。
  四、农牧业
  菜园:第一代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在家乡带来菜籽,经商之余,结伴在迪化郊外开荒种菜,初期十余户,渐有几十家,累代相传为业。当年试种成功以后,又引进了俄国品种,遂适应了官府、商号、饭店等大户所需,可以来园订货、送货上门,填补了新疆缺少“京菜”的空白,尤为津帮商户欢迎。任姓菜农,至今已传六代,均以种菜为业,成为边城“种菜世家”。
  葡萄园:津帮在吐鲁番开办,有十几家。其中同盛和最名,购地五百亩,开凿“坎儿井”(由坡顶引水灌溉的设施,为新疆特有)一道,以种葡萄为主,间种蔬菜、水稻、杂粮及花、果,园内环境优美,既是生财之道,又是休闲的好去处,常接待津帮商人游览。民国初年包尔汉先生一行途经该园,曾停留观光。后因时局变化,出手当地果农。
  菜籽店:新疆地域向来缺菜,自杨柳青人引种蔬菜成功,边民学种渐多,但菜籽紧缺,津帮商贩便回杨柳青收购菜籽,辗转运销新疆。迪化街头还有专售菜籽的摊点,由此对新疆种植业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牧场:多数在光绪末年兴办,较大的牧场都在北疆,以伊犁地区的惠远、额敏、绥定一带最多,全部是津帮富商的副业,时有二十多家,放养牛羊和骆驼。额敏的郭利顺养羊20万只,养牛最多的过千头,养骆驼的一般有四、五百峰,兼养骡马,均派专人管理,多数兼营“支放”(另详),年可获利两番。
  五、运输业
  骆驼队:津帮每年进疆数百万斤的货物,都靠骆驼运输。骆驼善行荒漠,称“沙漠之舟”。驼运大户都在千峰以上,驼运周期较长,每驮约300斤,日行数十里,每遇天气不宜,须就地停宿,从关内(一般在归化,即呼和浩特)进疆到迪化,行程三、五个月。新疆有津帮巨商上百户,货物进疆的运力日益紧张,民国初年,津帮自养骆驼派上了用场,便出现了专搞运输的驼队,因彼此都是津帮,信誉可靠,该业兴旺了二十多年,至民国二十一年驼队衰落,渐被汽车运输替代。
  汽车运输队:在迪化开办于1920年前后,从内地购进美制道吉旧车三部,戴连鹏父子四人都会开车、修车,是津帮第一家民营汽车队,承揽津商由天津至新疆的长短途运输,抗日战争爆发后,只在新疆境内招揽业务,维持到1945年,随着“赶大营”的衰落,已无货可运,被迫停业。
  运输站:仅有一户,1926年始设归化(呼和浩特),承办进出新疆货物运输,天津至归化一段,可办铁路联运,由归化至新疆改用骆驼队运输,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
  货栈:津帮商户进出新疆货物的转运栈,功能是中转、仓储、代客办理托运、招待客商等综合性业务。古城子是进疆的第一大站,位居三岔路口,北路可通伊犁、中路迪化、南路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地,可不经迪化,直线把货物运至南、北疆。古城子是货栈最集中的地区,数量最多,年代最久,伴随天津商帮的经营盛期,存在六十多年。同盛和、文丰泰等“津帮八大家”都有自设的货栈。其次在归化、肃州等地亦有分设。
  民国以后在香港、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出现了“天津商帮”的货栈,多由“八大家”开办。
  家眷车:由杨柳青至迪化的“客运车”。出现在光绪二十年(1894),盛行到民国初年。系用木轴铁瓦的骡马车,支上席棚、架上“前后盘”,可容十多人,前后两侧可坐男客四人,车厢中坐妇女儿童。有“整票”、“半票”之分。整票收银50两,可乘全程,半票收银25两,但只准坐半天,即每日上午或下午依次轮流随车步行。女客及小孩是去新疆投亲的,男客多是初去新疆谋业或投奔父兄亲友的。回程客较少,可为新疆客户托运少量皮货、银线、金子、果品、药材等,回杨柳青后代为赠送亲友,信用可靠。每年正月十五日以后,选择吉日发车,往返足需一年。车上专有“护送人”,好似“列车员”,另收酬资,因有安全感,很受欢迎,有“乔老姑”曾操此业,其父乔如山系古城子商会会长、斥之有失体面,遂不复出。另一护送人刘万荣,途中关照妇女儿童备至,曾被新疆的客主隆重接待,并以“十字披红”的最高礼遇予以表彰。
  六、文化行业
  电影院:1932年开办于迪化,是新疆历史上首家电影院,津商杨德元购用沙俄时期的旧发电机、放映机,放映“无声电影”,席棚板凳,设备简陋,容客300人。轮流放映几部旧影片,内容简单,残缺不全,观众虽不甚明白,竞使各族人民大开眼界,每晚座无虚席。1934年上演过《昆仑盗》、《孟姜女》,抗日期间为配合抗日宣传,从关内租来《孤城烈女》、《壮志凌云》等国产进步爱国影片,1939年多次放映了由苏联摄制的新疆社火的纪录片,曾轰动全城。
  杨柳青年画店:由杨柳青南周李庄赵振声开办于宣统二年(1910),专营杨柳青年画,装裱字画。以前无此类专卖店,由京货店、杂货店兼售。春节前,在迪化大十字街一带,有售卖杨柳青年画的摊点。
  吊钱店:季节性专卖店。杨柳青人“孙老宝”在迪化的宝顺成杂货店,于民国初年每到农历腊月,就把杨柳青的剪纸、吊钱挂满店铺,年年专卖、年年内容推陈出新。当年吊钱中间一般刻有四个字的吉祥词句,如:竹报平安、合家欢乐、天官赐福、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富贵双全等。文字上下刻有“连钱”、鱼鳞、方胜等图案,也有不用文字而用寿星、增福财神、和合二圣图案的,另有大型吊钱只刻聚宝盆、摇钱树、或用金纸刻出单字,如福、禄、寿、喜等,在吊钱中间贴上一个这样的单字,四幅为一组,大吊钱多为商店悬于室内。
  风筝铺:多由“扎彩铺”兼营,自1910年以来,每年春节后,集中在迪化大十字街的数十个杨柳青年画摊点,也有出售,有的是津商从天津采购来的,并有“空竹”等货品。
  书店:津帮在迪化的首家书店,由周梦先创建于民国六年(1917),出售传统书籍、字画、字贴、文房四宝,并售杨柳青年画,上海印制的山水画等。
  民间音乐班:1920年始在迪化组成戴家班、继有肖家班、贾家班、朱家班等职业演出音乐班,都是当年“赶大营”的商贩,本系民间艺人,开始相聚,只为自娱自乐业余活动,后来名气渐大,常被邀请参加天津人的红白喜事和礼门公所的“斋日”,或公众礼仪活动,遂走向职业化。班内民乐设备齐全配套,经常演奏的曲目有:中堂曲、料销曲、和正调、贝普、月谱、宫调等,且大都世代相传手抄古谱,兼能演奏传统京戏、河北梆子等曲调,兴盛数十年后,因后继无人逐渐解体。
  工艺美术社:津帮在迪化经营的新兴行业,开办于1944年,代客书画、出售作品、订做锦旗、牌匾、绘制广告。
  七、其它
  支放:津帮的“支放”有三种情况,其一,在北疆的阿尔泰(黄金产地)、额敏(有丰盛的草原)地区,有三十多家经营“支放”,是以日用商品贷给当地牧民,半年后以牛羊及畜产品抵债,支放户都兼营放养牛羊、骆驼,支放大户每户年可向沙俄出口活羊15万只及羊毛等物,换回花标布、腊烛、塔糖(方糖)、毛毯、铜铁炊具等,运回迪化等城销售,再由迪化购回茶叶、布匹贷放给农牧民,如此循环经营,一年内每只羊可增利四倍。其二,在伊犁的津商,只贷银钱,一年可得利息相当本金三倍。其三,在新疆南路,可以赊销商品,如赊销鞍蹬一套,到秋后还马一匹,赊销茶砖两块,到秋后还棉花100斤等等,利润往往高出数倍。以上三种情况,均属高利贷。
  押当:即“当铺”,多开设南疆的喀什噶尔、喀喇沙尔、和阗、库车、阿克苏等城,共有数十户,迪化也有数家。以前的押当铺都是当地的“巴依”(地主老财)和“伯克”、“阿奇木”(均为地方回官)派人经营,利润很大,大小村镇都有,随着清军进入南疆,退役的工匠、退伍官兵便取而代之。天津商贩也有不少人看中此业。边民素有押当习惯,如一时不便就将家中存放的沙金、玉器、铜铁炊具、水具等抵押贷款,用时再设法赎回。不法当铺在计算当期方面,往往做些手脚,故意误记日期、压价、不久便被当死,常获暴利,当铺最喜收当沙金,在验看质量时倒在柜台上,柜台上有细小裂缝,沙金随即漏在柜下铺有棉花的抽屉里,虽讲价不成,也已偷利。操此业者,因怕遭到抱复,购有手枪自卫。
  贩卖黄金:新疆历史上银钱和钞票变换频繁,如沙俄卢布、清朝银元、铜钱、阿古柏的银币(天罡钱)、建省以后省币、商号发行的“钱帖”等数十种,币制不一,折兑不稳定,且与内地难以通用。因此,津帮商户都有积存和使用黄金的习惯、辅以银元,以便保值,收售黄金便成了一种交易形式,并可运回内地采购货物。津帮商户除在金店、银楼公开贩售以外,大量地是秘密交易,古城子一带货栈是出入新疆的必经之地,一般栈户每年仅零星收购散碎黄金千两以上,津帮在迪化、伊犁的巨商每年黄金流通量都接近万两,新疆的权贵官员也把搜刮的黄金寄存在有信用的津帮商户保存或代为运回京津,一切都在秘密进行,贩售黄金乃是津帮商户的普遍行为。
  贩售鸦片:新疆在历史上就是鸦片流行的地方,早年多从印度、阿富汗流入,英商“东印度公司”每年都有大量鸦片进口,通过西藏、新疆流入内地。新疆也有“地产”鸦片,在新疆和陕甘偏远乡村,多有种植,在旧社会一直没有禁绝,当局采取“禁种不禁吸”的政策,满汉官员吸食鸦片亦不鲜见。大多数津商不敢接触此业,偶有夹带回津,用作馈赠亲友。唯少数津商如春茂和京货店在时任(民国初年)甘肃省长的潘龄皋暗中支持下,贩售鸦片猖獗一时,当时的德泰恒、广兴和、振丰恒、义善长、福泰成等津帮商号都从春茂和进货。春茂和在迪化、酒泉、归化等地设立分号和在天津设有货庄,使鸦片流入内地,复盖新疆、内蒙、陕甘和内地市场,至1920年以后渐衰。
  第三节 经营方式
  一、进货
  津商的经营范围广、商品种类多,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经营盛期,大宗商品始终以津京百货、洋广杂货为主。京津百货中,包括沪、杭、浙、鲁、等地的名优特产;洋广杂货中,包括沙俄商人的洋货和闽、粤等地的南货。主要货源和品种有:
  (一)沙俄商人进境商品:花标布、洋油(煤油)、洋蜡(石油蜡烛)、洋火(火柴)、方糖(白糖压块)、罐头、毛毯、皮鞋、肥皂、纸张、铜铁炊具、五金杂品等;
  (二)新疆地产商品:土特产品、民族生活用品;
  (三)外省商品:湖南、四川、陕西等地行商带来的商品,有:茶叶、绸缎、土布、特产杂品;
  (四)天津商品:布匹、绸缎、针织用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五金杂品、油漆颜料、文具纸张、书画用品、海味佐料、烟酒茶糖、筒装饼干、传统药品、冬夏时令商品;
  (五)杨柳青镇商品:杨柳青年画、吊钱、窗花、刺绣花样子、菜籽;
  (六)北京商品:丸散膏丹、旗袍清装、满族妇女饰品、喇嘛用的衣帽、文房四宝、古玩字画、股扇、熏香、鼻烟、水旱烟具、马具、山东产的春绸、华丝葛、明华葛、夏布等。
  欧战以来,英俄商品短缺,津商在内地进货增多,仅京津两地每年进疆货物均在两万驮(每驮300市斤)以上。清末民初仅同盛和一家每年运销新疆的海参、明骨、鲍鱼、鱼翅、干贝、唇肚等干鲜海货就有300多驮。
  二、回货
  回货也叫“回标”,当年新疆货币与内地不能通用,更无邮汇之便,津商把资金运回内地十分困难,路遥万里,风险极多,便以“回货”方式,把资金变相运回内地。随着盈利的增多,虽有大量回货,仍难将巨额资金倒回内地,便以“回货”为伪装,从中夹藏黄金,暗中带回内地,采用此法达30年之久,从未发生事故,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因“曹万子骆驼队”被叛匪所劫,津商损失夹藏黄金两万多两,从此不敢夹带。
  回货量逐年增多,至民国初年达到回货的旺期,每年都有近万驮货物运回内地。回货中的黄金叫“黄货”、鸦片叫“黑货”。回货的种类有:
  (一)药材:最早以药材为回货的是伊宁的德心堂药店(郭德奎经营),始自光绪十年(1884),以随身背负方式,携带鹿茸、羚羊角,麝香等名贵药材,徒步返回北京与同仁堂成交。清末以来由于猎户滥杀,羚羊减少或北迁俄境,羚羊角后多由沙俄进口。以后又增加犀角、红花、枸杞、贝母、雪莲、熊胆、黄芪等。此后非专营药材的津商也常把名贵药材做为“回货”。
  (二)鸦片:最早以鸦片为回货的是德恒泰京货店(李汉臣经营),始自光绪十三年(1887),从南疆采购鸦片,运往归化,卖给蒙古的王公们;又把甘肃产的鸦片运到北京,由前门外半壁街合义店代销,当时官府的政策是禁种不禁吸,长途贩运只上印花税,即可公开卖买,为了运输安全,采取打入羊毛捆包中夹带,明运羊毛,暗运鸦片。
  (三)黄金:最早以黄金为回货的是同盛和京货店(周乾义经营)、始自光绪十一年(1885),将新疆产的沙金、麸金及块金(俗称狗头金)、金条、金元宝、金饰、金器等分别打入“棉花包”夹运,此后津商纷纷效仿,都把黄金做为必有的回货。
  (四)羊肠衣:以羊肠衣做为回货始于民国六年(1917),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新疆的白俄洋行停止了向俄国的商品输入,一直由俄商垄断90%的羊肠衣和兽皮,市场上大量积压,一时羊肠衣被大量废弃;民国九年(1920)津商的“直新公司”(安辅臣开办)便大量收购、加工肠衣,运往天津卖给洋行出口。民国十九年(1930)伊犁的“复忠玉肠衣加工厂”成立,(宋杰生等开办),把产品分别由天津、伊犁两地出口。
  (五)羊毛:自光绪七年(1881)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仅在迪化的俄商即有“八大洋行”,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发展到30多家,共有俄国商人800多人,同时还有英国、美国、德国的洋行,新疆盛产羊毛,是他们赚价掠夺的商品之一。自光绪十年(1884)以后,在羊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津帮许多商户也以羊毛为回货运至天津,转售天津的洋行出口。
  (六)棉花:新疆盛产优质棉花,自光绪十年(1884),即成津帮商号的大宗回货,因为内地需求量大,便于出手。
  (七)兽皮:始终是津商的重要回货之一,主要有各种羊皮,兽皮有猞猁、旱獭、貂鼠、银鼠、灰鼠、红狐等,但兽皮产量逐年减少,至民国初年已成“稀货”。
  (八)其它:做为回货的杂品有:吐鲁番的葡萄干、阿克苏的胡桃和杏干、生蘑、马尾等。
  津商通过“回货”缓解了携带巨额资金的困难,通过进货和回货,一来一往,盈利倍增。
  三、售卖
  (一)批发
  津帮批发商,前后约有百户,其中巨商20多户,其注册资本由2万元至十万元(银元)不等,注册资金都低于实有资金数倍。津帮批发商最为集中的城市有三处:
  1、古城子:是津帮进疆商品的第一站,是分别去迪化、伊犁的必经之地,也是最大的“腰站”。这里设有“进疆货物稽征所”,统一收取进疆货物税。有二十几户津商巨商自设的货栈,负责进疆商品的仓储、转运和接应,由此换用骆驼队把货物把货物运往迪化或伊犁,并由此栈开始批发货物,供应远近数百里之间的城乡客户,趸货者多是津帮中、小商户,因借乡谊之便,适时掌握来货时机,捷足先登及时选购,可就近调拨,批发商减去了去迪化的运输成本,售价可适当降低,买卖双方均感划算,最大的自设货栈是伊犁的文丰泰和迪化的同盛和,名冠全疆。
  另一类是公用栈货(类似交易市场),专为没有自设货栈的批发商服务,接纳仓储、协办转运、提供食宿,并为客户“跑合”或留购某些货物,囤积倒卖以从中取利。最大的公用货栈是德泰成,由张玉山、乔如三开办。此类货栈也有十多家。
  2、迪化:据宣统三年(1911)迪化总商会的统计,迪化城内共有商户1134家,其中商店764家,手工业作坊370家。津帮工商户约占九成,是津帮商户最集中的城市,每年都有很大的批发量,约占进疆货物的三分之二。津帮八大家,占据批发业务的优势,构成京津来货的主渠道,并辐射南疆八城。迪化的“八大家”是最大的批发商,尤以同盛和京货店为最,此店由周乾风、周乾义昆仲创办,在喀什噶尔等城设有批发分店。
  3、伊犁:清代设有将军府、驻有沙俄领事馆、是新疆的第二政治、军事中心。光绪七年(1881)中俄签订《改订条约》,规复了伊犁,依据《改订陆路通商章程》,给予俄商很多优惠,享有十年不纳税的特权,成为沙俄掠夺新疆资源的重要口岸。同时驻有满汉军政守备力量和历史上迁来的“八旗贵胄”的后裔,有丰盛的农牧产品、县城棋布、人口密集,毗连盛产黄金的阿勒泰,使伊犁地区经济活跃,对内地商品需求迫切,为津帮在此开发创业,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成为仅次于迪化的津帮商户密集地区,批发生意红火,覆盖北疆的广大地区。批发巨商当属进疆最早的“津帮第一家”,由安文忠创办的文丰泰京货店,其商品批发量名列津帮前茅。
  (二)零售
  津帮在新疆全境的零售商,前后共约3000户,规模不等,行业齐全,以京货、杂货为主体,从业者一万多人,数十年间一直保持“津商卖津货”的特点,形成批发与零售互相依存的格局。津商零售店,多数都有正规的铺面,一般保持中等规模,容纳后续进疆的亲友参与经营,年青人可以入店“学卖买”。少数是“兄弟店”、“老少店”、“合营店”,民国以后出现了“夫妻店”。零售商户机制灵活,可以跨行业经营、可以从洋行进货,由于天津商帮的掘起,大量商品源源进疆,零售商品供应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洋货的作用。
  批发商都开办零售业务,谓“批零兼售”。一般都有豪华店堂,专司零售。紧俏商品,只供门市,不作批发,讲究商品丰满、货不断庄,极缺商品,只展不卖,或作珍藏,遇有特殊关系或重要需求,尚可割爱,虽价高一等,也顺便送了人情。
  四、店堂
  (一)建筑格局: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以后,原有的草泥建筑,已不适应扩大经营的需要,津商纷纷改建店堂。在迪化、伊犁具有代表性,都采用京津风格,也最考究,一般是砖木结构,起脊挑檐,前廊后厦,二进三开或五开,明柱屏风,前脸上嵌“女儿墙”或有异型装饰,宽门低窗,中开或旁开穿堂门,可通后院的上房、下房及仓库。也有简单的店堂,不拘一格。
  清末,天津商帮一般都积累了足够的财富,竞比豪华、显示富有,在迪化大十字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一带竞相翻建清式楼阁店堂,朱漆彩绘,雕梁画栋,趋向豪华,至日寇侵华时期,逐渐危陋,新中国建立后,数十年间陆续改建。
  (二)室内设置:通常都有“栏门柜”,柜台式样不一,行业不同,摆放也异。柜台上必有算盘。店堂内侧设有帐桌、摆放“钱板”(上有凹槽,似搓板状、备放银元、铜钱之用)等物,跨间内供坐堂经理(俗称“掌柜”)办公。另侧跨间供藏货等用,常挂半截布帘,门上悬一匾额,上书“藏珍”,长方形、扇形均有。店堂内侧摆放“架眼”(货架)。
  柜外两头摆放茶几、坐位,或摆“春凳”(宽板凳)以备招待顾客之用。室内常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言不二价”等小字木牌,或用红纸书写,民国以来又有“莫谈国事(是)”字样,召示顾客。
  其它设置,则按行业不同,种类繁多,如:布案、试衣镜、酒篓、糖缸、玻璃合子等等。
  (三)门脸点缀:(1)匾额,刻写字号名称,清代都用传统书法,竞相访求名家书写。民国初年盛行“潘体”(潘龄皋,前清末科状元,曾任甘肃省长),潘与津帮有交,仿者有之。(2)旗幌:清代商家,多用旗幌,张挂门外。形式多样,有牙旗、条旗等形,质料色彩不相雷同,突出商店特色或标榜物美价廉。幌子更具形象性,如:中药店挂葫芦、膏药串,鞋帽店挂帽子、鞋子、袜子铺挂一只“大袜子”(有的挂高约两米的“大袜子”。因店东姓赵人称“赵大袜子”),油漆颜料店挂“红绿棍”、糕点铺挂点心盒,饮食店挂彩纸圈、客店挂“笊篱”及酒牌、茶牌等下面缀以红布穗,意在吉祥醒目。(3)楹联:讲究的门脸,门外明柱上悬挂木制“抱柱匾”,选词各适其业。增添文化气息,以示高雅。
  五、人员
  (一)职分:津商店堂人员、除非亲故,不轻用外藉。京货店设员最多,津帮八大家的每处店堂均在二、三十人上下,按照天津商俗,各司其职,概分内柜、外柜、批发、零售等经营结构,因需组合,人员设置各有名目:
  东董:也叫“东家”、“资东”,是开办人、出资人的通称,有“自东”、“股东”之别。大字号的东董,一般不坐堂执事,另聘“经理”掌庄。
  经理:俗称“掌柜”,一般中小商店的资东,通常自兼经理。大店的经理、分号的经理、常由资东委派,负责店铺经营和人员管理,遇有重大决计或变故,须向东主请命。
  大同仁:俗称“二掌柜”,指资深或领班营业员,可襄助经理执事。
  同仁:泛指本店从业人员,但不包括学徒和佣人。
  店伙:店堂的低等从业人员,一般专指杂佣。
  师兄弟:学生意者按进店先后,互称师兄、师弟,称谓仅用于叙事场合,用以表达相互关系。
  掌柜的:业内人员对资东或经理的通称;顾客对营业人员的泛称。
  老掌柜:指年高或资深的店主;
  少掌柜:相对老掌柜而言,通常专指其子侄;不在本店从业的,也可诩称。
  内掌柜:通常不是本店的从业人员,而是专指资东和经理的配偶,微有贬义。
  (二)仪表:津帮商人虽在边城,也很注重“买卖人”形象,讲求衣着整洁,仪表大方。大店名店要求更严,不得篷头垢面、酒气熏人,袒胸露背、嬉笑失态等等。光绪年间,店员必穿长衫,洁白内衣反折袖口,不论少长皆蓄长辫。民国以后,年长者剪掉半截辫子,前额仍剃光,后边保留长发至颈,称“马其盖”,或剃光头,青少年学徒则趋求新潮,盛行推平头。
  津商崇尚礼貌待客,旨在“和气生财”,注重捆包装匣技巧,力求顾客满意;坚持“唱收唱付”,一手钱、一手货,防止意外差错。如此商风沿袭数十年无变。
  (三)语言:津帮商人自从担篓进疆伊始,即与少数民族时有交易往来,边民多用“维语”,久之皆可略通。津帮商店都有善解维语的人员,专门接待少数民族顾客。大店名店必有熟通维、俄语言的职员。清末民初,迪化的德聚公百货店、德聚和绸缎庄,要求全体店员学习维、俄用语,招徕黄发碧眼顾客,甚得其益。
  (四)用人之忌:一忌行为不端,诸如见财忘义、贪占瞒昧及“吃喝嫖赌抽大烟”等染有不良嗜好者;二是忌用妇女、在清代的津帮商人,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从不招佣妇女进店,既便厨师、杂佣,也皆男丁。民国以后进疆眷属增多,尤自“五四运动”以后、天津出现女子商店,受其影响,一扫当年禁忌,进而引发了津帮饮食服务业的繁荣。其三,忌用“三爷”,即:舅爷、姑爷、少爷。通常认为“三爷”地位特殊,恒难约束,难免潜有弊端,尤为受聘的经理们怵用。明智的东主,则将“三爷”推荐给友商谋职。
  六、薪酬
  (一)工薪:清代普遍实行“年薪制”,店员每月可在柜上支取零用钱,或领小额津贴,如有特殊需要也可酌支银钱,但予支金额不得超过半数,极限金额不得超过年薪。
  结算时间,以每年春节前为结算时间,一次性发给年薪,但要扣回零星支取,个人如不便保管,可寄存柜上,可以年年累存,待回乡探亲时一并提取。
  (二)花红:也叫“红利”,是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岗位、资历的不同,分出等级差别,年终时一次性的奖励。
  (三)伙食:津帮店铺,均免费供给伙食,店内自有伙房、厨师,由学徒充当帮厨。有大灶、小灶之分,大同仁以上享受小灶待遇。平日店员不得饮酒,既便自购也不允许。学徒用餐,必须依次先给别人端饭、送菜,更需提前“撂筷”(先吃完),以示礼貌,每遇细饭,往往不得一饱。
  (四)休假:(1)年假:早年津帮不带家眷,常年不设假日,仅在春节期间,可以自由活动,一般由腊月三十至初五作为假日。如需“连市”,另外补假或轮休;(2)长假:每隔七年休假一年,谓“探亲假”,店主酌赠盘费。各店“有假”的同仁,相约结伴而行。(3)事假:在故乡的家属因病、丧等情,需回乡料理善后,或回乡完婚等情,可请事假,事假期限灵活,但最长不超过一年,而后的“长假”则顺延七年。
  长假、事假期间,照发薪酬及红利,逾期则减。非正规的店铺,均不设固定假期,因事返乡,则谓“休假”。
  七、设庄
  (一)设庄概况:津帮商户在天津及外省市设立的经营机构。设庄的目的和作用:采购商品、组织货源,向新疆发送货物;接收和推销来自新疆的回货;沟通与驻地工商企业、金融界的联系,掌握商品行情及动向,为新疆的企业提供情报;借贷存储、兑换金银及吸收投资。
  津帮设立“常庄”(常年设立)的商户共有20多家,每家设庄的城市与设庄的多少,分布不尽相同,以迪化的同盛和京货店、伊犁的文丰泰京货店设庄最多。天津卫是津帮设庄最多的城市(每家在同一城市只设一庄)依次是归化、北京、上海等地。
  常盛不衰的同盛和京货店,民国时期在武汉、广州、香港等地设有常庄,连同天津、北京、古城子、伊犁、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地的分支机构近二十处,从业人员二百多人,其经营规模,名冠全疆。
  (二)津庄纪略:津帮在天津设立常庄的密集地点有:北门外针市街的隆顺里、耀远里、永德里、及公议栈、集祥公司,曲店街的同茂栈,官银号、北海楼及北门里一带。津庄都有自购房产,足用的仓库,少数常庄仅有几间客厅,作为谈生意的场所,也接待本号由新疆的来津人员。有关经营人员叫做“驻常庄”。
  津庄的经营和办事方式:大体上每天上午在驻所办公,接待来访津城各工商字号的推销员,了解商品涨落行情及同行业各家进货情况,提出本号欲购商意向;下午到有业务联系的工商企业看样订货;晚上自由活动或赴厂商邀请,时有赴宴或看戏等。
  津庄在津联系的行业:津经经营广泛,包罗万象,清末民初时期资本更加雄厚,广与津城名商大厂增加往来,按行业归分:有棉布业的敦庆隆、元隆、华竹、华林、天祥;海货业的隆昌、源丰永、复丰成、义成裕;鞋帽业的广聚和、同升新、同升和、长兴、泉记、金九霞、盛锡福;染料业的长圣裕、玉兴泰、万义、万聚恒;药材业的隆顺榕、义和祥、惠通祥、忠义成、同兴公、达仁堂;茶叶业的有正兴德、元兴、公裕、元泰;金店业有义湧勇、正阳、三阳、天兴德、鸿祥;银钱业有天瑞、裕源、中裕、中兴、和生。
  津庄在津的联系对象分为三类;一是工商企业的经理,在互有需求,并有可能做成大批生意的情况下,互相邀请,以此促成签约的机会,兼可验证“走街的”、“跑合的”所云虚实,以求稳妥;二是“走街的”即津城工商企业的推销员,也叫“上客房的”,每日串街走访各家津庄,宣传推销产品,邀请买方人员看戏、吃饭等,遇有机会,以示酬谢。金店与银钱业也有“走街的”,收购金银、拉拢存款。三是“跑合的”,即经纪人,有的企业人手少,没有人走街,就依靠“跑合的”,拿样品撮合成交,一般由卖方付给3%的佣金。比较有名的“跑合的”有:跑药材的韩剑泉、戴荣山,跑肠衣的周利生、李迪生、牛景岩,跑皮货的李荫棠、王纪堂、任子玉等。经纪人之间互有联系,相当多的回货依靠他们脱手成交,涉及到许多小厂、小商、小作坊。
  八、资本
  (一)资本积累:津帮资本积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随军西征时期:沿途肩挑贩售,本银甚少,一般每人仅有十几两银子,新疆收复之时,每人资金都积累了一、二百两银子,个别的约有三百两。
  2、新疆建省之前:首批进疆商贩,已有七至十年的经历,当局致力恢复战后经济,边民生活逐年好转,购买力增加,周转加大,津帮由肩挑、摆摊向座商过渡,多数有资金一、二千两,初具改营座商的条件。
  3、新疆建省以后:津帮抓住建省之后的发展机遇,撂下挑子改了座商,有了字号,买卖越做越大,至民国十年(1921)的三十七年间,成为津帮的“黄金时代”,形成了“八大家”,号称百万大户,其中,也有“非商所得”,出现兼任掌管地方钱财的官吏、利用协办军饷、走私贩私、放高利贷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暴富、又把多余的资金抽出,到天津等地开办银号和各种企业、购置房产、在杨柳青镇修建豪华住宅等,与一般中、小商户拉开了档次。进疆较晚的商户,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一般拥有几千元(银元)的资本,但也年年有余。
  民国十年(1921)以后,进入新疆谋业者每年约有百人以上,小商小店骤增,因错过了发展机遇,一般没有较大发展。彼时津帮老户处于稳定营经的阶段,他们历经每次变革和动乱,认为新疆历史上是“多乱之地,功成名就,不可久留”,某些巨富人心思归,暗把多余资金抽回,在天津另谋发展。
  民国十一年(1922)迪化商会,普查登记“津帮八大家”各户注册资金,均在15000-25000元之间,实非全部资金,大打了折扣,其原因是:一怕纳税,二怕露富。
  (二)融资手段
  津帮殷实商户中,利用与官员的关系为后盾,代发“官票”和发行“本票”,从中融资取利。
  1、代发官票:阿克苏城的聚兴永京货店,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道员袁镇允准,以现存官票三万两,拨给该店代办发行,当年二月一日起计息,年息一分,按季交库,五年为期;自第六年发行官票三万两,分做两年归还。通过发行官票得到巨资周转,兼得“钱色”折扣,在兑换“红钱”(铜钱)和杂币时从中吃取差额,充实了资本。
  2、发行“本票”:迪化城的永裕德京货店,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杨绍洲任经理期间,杨以担任商会会长的权利之便,经官方批准,取得发行“本票”的特权,用木板印行的“油布本票”,盖有本店字号印记,凭票兑换红钱(硬币)400文,可在市面流通,从中融资获利,使资本迅速膨胀,一跃成为迪化最大的商号,跻身“老八大家”之首,以“无中生有”之技,颇令同行咋舌。
  九、货税
  新疆建省以后,仍依旧制征收进疆货税及附征厘金和加捐。民国三年(1914)省主席杨增新察觉偷漏税行为严重,遂邀津帮巨商三十多户,共议承包进疆税事,准由同盛和、复泉湧勇、广兴和、德聚公、振丰恒、义善长、中和成、聚兴德、明德号、利顺成、文丰泰共十一家联合承包,建立“进疆货税稽征所”,设进疆首驿古城子(奇台),站址在津帮德泰成北栈,委派该栈经理张玉山、乔如山兼任稽征员。在喀什、和田、塔城、霍城、哈密、迪化等地设代办所,公推迪化庆春和经理钱仁斋(敦煌籍,与津商合资人)与商会代表为总管,负责汇总结算。
  每年进疆货物总值1300万元左右,津帮独占600百多万元,其余各帮的进货总值占700万元,每年应收税款60多万元,实际承包额定为30万元,每年分两季向省衙交清。承包商各户平均先交1.5万元入股垫底,每年予计共得红利30万元。
  总管办事处设迪化庆春和后院,客厅备有鸦片、麻将牌、茶果等,每日恭候省衙各道及财税主管,三节、喜庆都要敬奉官员,平日不泛各类应酬,历行十多年来相安无事,但到年终结算,各项应酬费竞与红利持平,各股所分无几,只是尽了义务。
  第四节 客货运输
  随着时局变化和交通条件改善,各时的运输方式、路线均有不同,所遇险阻也异,赶大营的客货运输,概分三个时期:
  一、西征时期:
  随军肩挑贩售为特点。清军在陕甘一带镇压回民起义军之际,于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元年(1875)期间,始有杨柳青商贩追随清军后尘“跑西北”,奈因战事飘忽,商贩随之盘旋,远不离军,货不离肩,常在一地逗留数日、数月不等,总的路线方向是:从杨柳青出发,经开封越潼关而达西安,备足货物再往西行,渐临战区、而入陇南,每行必视战事激烈程度,或进或停,然离乡至此已周旋数年。在董志原(镇原)、金积堡(吴忠)、河州(永靖)一带,远及庆阳、鄜州(富县)因有较大战事,商贩所至,每遇旌旗遍野,号炮连天,沿途血迹斑斑,竞日不得饮食,俟至打通河西走廊至攻克肃州(酒泉),商贩皆随军而进,清军集结肃州,城内空虚乏物,军民日需极缺,商贩四出采办,常往返觅寻数百里,难有固定路线,偶可乞乘军车(马车)。获知清军欲征阿克柏,继有“跑西北”者,累至不绝、均伺清军动向,修担加货,以备出关。
  光绪二年(1876)至三年,是清军进疆作战时期。各路清军以十二万主力进疆,杨柳青商贩多从嘉峪关通过,随分布在关外三县(玉门、安西、敦煌),以玉门为中心,西去阳关大道,经星星峡,到达新疆东部第一大城哈密,清军在此设立大本营,商贩趋至;随后推进巴里坤、而至古城子,地临三岔路口;一通西北,可达北疆阿勒泰、布尔津;一去正西直往迪化;一去南疆各城。
  以古城子为基地,向西拉开五百里战线,商贩轮番支前,即克迪化,清军矛指南疆,商贩多滞留迪化及周边,少数分流南疆,前程仍有三千里,清军边打边进,商贩亦步亦趋,经喀喇沙尔、轮台、库车、阿克苏、直至喀什噶尔、和阗等城。陕甘进军沿线及北疆局部,均有清军分占,后继商贩星布其间。北疆重镇伊犁,早被沙俄占据,清兵未达,一时商贩无迹。
  二、清末时期
  新疆平定以后,直到清末,主要路线有三条:
  (一)走大路:从天津杨柳青出发,既可步行,也可用驴骡、骆驼、马车代步的一条路线,途经静海、沧州、德州、临清、馆陶、濮阳、过黄河到河南省开封、郑州、洛阳抵豫陕交界的潼关,再经西安,从宝鸡、天水、伏羌(甘谷)到兰州,过乌鞘岭、古浪、循长城脚下,往西抵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出嘉峪关、过玉门、安西至星星峡(1884年新疆建省与甘肃的分界处),进入新疆戈壁滩的“苦八站”,其中又以苦水(思甜)、烟墩两站地段最为艰苦,两站间全长180里,沿途气候干燥,缺少水草,到站之后才有残破不堪的小店,还需用毛驴到远处去驮水,尽管水质苦咸,饮后往往腹泻,每碗还要两枚铜钱。谚语说“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过此之后,才能到达哈密、古城子和迪化。这条路是当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把一些旧路修整后连接一起的,是部队运输、军事投递的驿道,由杨柳青至迪化,全程九千里,步行半年才能到达。
  (二)走外蒙:此路以骆驼运输并经大草原为特点,适宜大宗货物运输,人烟稀少,数百里不见村庄,此路是十八世纪初,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时,由兆惠将军所辟,从北京、经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百灵庙、进入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大草原,再分成两条路:一条往西北,经科布多转入新疆,抵达阿勒泰、布尔津,折向西南至塔城、伊犁,约经外蒙古3500里大草原;一条向西进入新疆的巴里坤、古城子至迪化,约经外蒙古2000里大草原。新疆平定后,内蒙和晋帮老商户(阿古柏入侵前的商户),都利用这两条路线驮运货物;左宗棠用兵新疆,口北的军粮也经外蒙运抵巴里坤、古城子。进疆客货凡经此路,均以归化为转运枢纽,在此雇用骆驼队(此地骆驼运输业最多),方能通过大草原,往返于新疆之间。
  驼队运输方式:驼队规模由数百峰至一千多峰不等,备有骆驼轿、骆驼车、壮驼供押运者、客商、眷属乘用。养驼大户,常年雇用镖师,可代客押运现银和贵重物品。按惯例,骆驼每年外出八个月,从秋季白露节到次年谷雨节止。其余月份因天气太热,骆驼需进山放牧脱毛,故远去新疆每年只能一次往返,每日行程60—80华里。驼队有领队、帐房、伙夫、看夜、脚夫和杂勤若干人,以脚夫为多,每2名管理骆驼20头,用绳索链住,排队前进。骆队备有帐篷、毛毯等用品,大帐篷可容百人,供驼队人员使用,小帐篷可住十几人,为客商、眷属使用,驼队备足风干馒头,或煮面片加盐,客商自备“路菜”,用炸酱、腊肠、牛肉干佐餐。大草原荒无人烟,只听驼铃响,不见驼队行。
  结算运费是在终点站古城子,卸货验收无误付款,如有丢失由驼队赔偿,遇到天灾、劫匪则由货主自负。
  (三)乘俄台
  “俄台”即沙俄的火车。清末沙俄修筑了海参崴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其中一站距我国东北满州里很近,来去新疆的客商因得此便,往返于天津至塔城、伊犁之间。路线是从天津乘坐北宁铁路火车,至长春、哈尔滨、经扎兰屯、海拉尔到满洲里,住进悦来店(由洗手的胡匪开办,深谐俄境情况),并由客店代办出国手续及购买车票。约需一星期,店家派人送出国境,直至外贝加尔斯克车站(华语称此地为“十八里”),乘车西行七昼夜,到达阿勒泰支线的阿亚古斯(斜米)车站,下车后渡过阿业古斯河住进旅店,距我国的塔城还有500里,雇用“六根棍”马车再行六天就可进入我国新疆,全程约需25天,每人路费300余元。
  三、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赶大营的路线有了变化:
  (一)走大路的变化:民国初年津浦、陇海铁路通车,从杨柳青乘车到徐州,转陇海路到观音堂,共计2400里,仅需四天,过去需步行40天,后来陇海路延长900里至宝鸡,距兰州尚有900里旱路,间有汽车搭载,从兰州至迪化通汽车,隔数日发车一次。盘费拮据的杨柳青人,酌坐一段火车,余途步行或乘牲畜大车,虽需日多,但很省钱。所经宁夏、甘肃偏僻山区,军阀马鸿逵、马步芳驱民种烟(鸦片)补饷,限制种粮,人民缺食,又乏文钱,因此争相揽客,脚力很贱。军队如匪,打劫行旅,“去的不劫,回来的劫”,去的皆为谋生,油水不大。津商视为畏途,富者多乘火车以避。
  民国十九年(1930)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实与美国合营,飞行员皆美籍,飞机很小,仅容十数人,票价昂贵,航速甚慢。从迪化起飞,需到酒泉加油,当晚抵宿兰州,次晨飞郑州再降,午餐休息,下午又飞、天黑到达北平(北京),行程两天,乘客以军政要员居多,津帮巨商仅为应急偶而一用。
  (二)走外蒙的变化
  宣统三年(1911)沙俄遗使外蒙,煽惑哲布尊丹巴活佛,趁辛亥革命清帝逊位之机,赶走清廷驻库伦(今乌兰巴托)办事大臣,宣布独立,继夺新疆边城科布多(今在蒙古国境内),断绝了驼队行经乌里雅苏台大草原的交通。津帮商贩改走内蒙、甘肃之间的长城内外,选择水草丰盛地带穿行,这段路取名“小草地”,也叫“走甘边”。
  迨至民国八年(1919)俄国内部战争尚频,难顾外蒙,驼队因便复行乌里雅苏台大草原,至民国十四年(1925)苏、蒙局势稳定,又被禁止通行。
  民国以后进疆货物逐年增多,欧战爆发,俄、英进口停滞,促使内地商品购销两旺,进疆货物倍增,原避居新疆的白俄商人多属巨富,纷改中国国籍,将新疆皮毛、棉花运津出口,致使驼运业接应不暇,大草原或小草地成为往返新疆的交通热线,有九成货物赖此通途。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哈密事变,尧乐伯斯叛军大肆掠劫商旅,驼队运输从此衰落。
  最早的天津商帮在津采购货物,要自雇车船运到北京,经德胜门外骆驼店运到归化,再等候大驼队转运新疆。自京绥铁路建成,实行联运,津商把货物交到天津东站货场,就算办妥,只等归化接货。
  民国十七年(1928)春,新疆省长杨增新出资,委用亲随朱炳,开办“绥新汽车公司”于民国二十年(1931)运营,并由天津“博达书馆”张善修组织由天津至迪化的全程联运,缩短了客货在途时间,加快了商品和资金周转,津帮商人称便。迄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内蒙古的德王与李守信的蒙古军在日寇扶植下,成立了“蒙疆政府”,控制了运输线,隔断了去新疆的通途,绥新汽车公司只运行了七年被迫停废。
  (三)乘俄台的变化:自国内铁路、驼队、汽车实行联运,津商不再舍近取远入俄乘车,且东三省也为日寇占据,商途被阻。
  附录一:
  津帮家眷车车夫范玉春记录的“赶大营”路单
  (所列地名均系清末民初的沿称)
  (杨柳青) (至)
  1 良王庄 二十五里
  2 静海县 二十五里
  3 唐官屯 五十里
  4 兴济 六十里
  5 沧州 四十里
  6 半壁店 三十里
  7 南皮县 二十五里
  8 东光县 四十五里
  9 连镇 二十里
  10 桑园 五十里
  11 德州 五十里
  12 苦水堡 四十里
  13 恩县 三十里
  14 要塞 三十里
  15 高唐州 三十里
  16 郭平 四十五里
  17 东昌府 四十五里
  18 沙镇 四十五里
  19 深县 三十五里
  20 潮城县 四十五里
  21 贯城县 四十五里
  22 观音庙 四十五里
  23 开州 四十五里
  24 白道口 五十里
  25 李道口 六十里
  26 奇门 四十五里
  27 卫辉府 四十五里
  28 新乡县 五十里
  29 贺甲县 五十里
  30 徐羊铎(驿) 三十五里
  31 木狼店 三十五里
  32 大司马 五十五里
  33 温县 四十五里
  34 召贤镇 三十里
  35 孟县 三十里
  36 郭村 十五里
  37 黄河口 十八里
  38 鈇谢 三里
  39 河南府 四十五里
  40 磁涧 四十里
  41 新安县 三十里
  42 鈇门 三十里
  43 渑池县 六十里
  44 观音堂 四十里
  45 硖石堡 二十五里
  46 张茅 二十里
  47 磁钟 二十五里
  48 陕州 三十五里
  49 桥头沟 十里
  50 灵宝县 四十五里
  51 大字营 四十里
  52 阕乡县 二十里
  53 盘头镇 二十里
  54 文底里 二十里
  55 潼关城天下第一 二十里
  56 花庙 三十五里
  57 柳子 五十五里
  58 池水 四十五里
  59 渭南县 二十五里
  60 零口镇 三十五里
  61 临潼县 四十里
  62 西安省 五十里
  63 咸阳城 五十里
  64 店张驿 四十里
  65 醴泉县 三十里
  66 铁佛寺 四十里
  67 将军镇 四十里
  68 永寿县 四十里
  69 代玉 四十里
  70 邠州 三十里
  71 亭口 四十里
  72 长武县 四十里
  73 高家鸟 六十里
  74 泾川县 四十里
  75 白水 七十里
  76 平凉府 七十里
  77 安国镇 四十里
  78 瓦亭 五十里
  79 和尚堡 十五里
  80 六盘山
  81 隆德县 三十里
  82 神林铺 四十五里
  83 静宁州 四十五里
  84 高家堡 四十五里
  85 清江驿 四十五里
  86 会宁县 九十里
  87 青莲山 九十里
  88 安定县 四十里
  89 程口驿 五十里
  90 甘草店 四十里
  91 响水子 八十里
  92 兰州城 四十里
  93 于家湾 四十里
  94 红城子 一百里
  95 平番县 九十里
  96 岔口驿 七十里
  97 镇羌铎 五十里
  98 湘子庙
  99 龙沟堡 四十五里
  100 古浪县 四十五里
  101 大河驿 六十里
  102 凉州 七十里
  103 丰落堡 七十里
  104 永昌县 九十里
  105 水泉子 六十里
  106 新河 约九十里
  107 山丹县 四十里
  108 东安县 四十里
  109 甘州城 七十里
  110 沙河 七十里
  111 高台县 八十里
  112 花墙堡 七十里
  113 盐池 六十里
  114 临水 一百里
  115 肃州城 六十里
  116 嘉峪关 七十里
  117 惠回堡 九十里
  118 赤金峡 一百里
  119 玉门县 九十里
  120 三道沟 五十里
  121 布隆吉 九十里
  122 小湾 九十里
  123 安西州 七十里
  124 白墩子 大九十里
  125 红柳园子 七十里
  126 大泉 八十里
  127 玛莲井子 七十里
  128 猩猩峡 八十里
  129 沙泉子 九十里
  130 苦水 八十里
  131 盐墩 大九十里
  132 长流水 七十里
  133 黄土岗 八十里
  134 哈密 七十里
  135 头堡 七十里
  136 三堡 七十里
  137 三道岭 七十里
  138 辽墩 九十里
  139 一碗泉 九十里
  140 车古轮泉 六十里
  141 奇个井子 七十里
  142 头水 九十里
  143 大石头 六十里
  144 三个泉子 一百二十里
  145 木垒河 九十里
  146 奇台县 九十里
  147 古城子 九十里
  148 济木萨尔 九十里
  149 三台 七十里
  150 滋泥泉 九十里
  151 阜康县 九十里
  152 黑沟 七十里
  153 红庙子迪化县 大六十里
  民国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注:黑体字均为省府或险要关山)
  第五节 代办协饷
  一、协饷由来
  左宗棠西征所需军饷,盖由户部按照钦定额数,向各省、关摊派,按月解交,以资军需,称为“协饷”。
  (一)协饷经过:协饷始自左宗棠奉调入陕,由同治五年(1866)谕定,首批协饷自同治六年七月解到,至民国元年(1912)告停(杨增新任督军主政时期)。清廷自道咸以来,连遭列强屈侮,割地赔款,国库极为空乏;左宗棠西征,调动兵勇伕役多达150000万人,前防后路及沿线所需甚巨,度陇以来,前线饷匮财殚公私耗尽,户部无力拨发,全部依靠协饷应付。协饷初期,各省、关把银两先解户部,再转“西征粮台”分拨各大军帐,如此转运很不及时,又增耗费,难缓“停兵待饷”之急,后改各省、关直解,户部只办备案手续。西征前后数十年来因攻打太平天国、追剿捻军、镇压回民起义、又有中法、中日战争,各省财力已近枯竭,俟至征讨阿古柏期间,致使积欠协饷为数过巨,竟有累欠三年之省份,前线告到御前,也无法解决,迫于形势,则向私商、缙绅筹借钱物,以解燃眉。
  (二)协饷数额:清军西征每年所需协饷4000多万两,分别由山东、四川、福建、浙江、广东、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等省负担,以东南省份为协饷大户;并由江海、闽海、江汉、粤海、浙海各海关抽银支应,尚有两广盐运司、长江水师等捐资帮助,各省地方米捐局、捐饷局、军需局均予襄助,但因解运迟缓,成为西征的后顾之忧。
  (三)协饷用项:主要用于分路采购军粮,南达四川,北至蒙绥,首保军食,次为兵勇月饷,每人每月3至4两,营官衔阶递加。再为购买枪炮弹药、军装、皮衣、铜帽、驼马、车辆、草料、帐篷,支付伕役、工匠、脚力,修补工事,赈抚优恤,统由协饷包揽,尚有支撑战区官吏薪奉、杂支等。
  战时利用协饷以军用为主,新疆建省后,抽资用于地方修治。改行厅道州县,需筑城修堡、建衙立署、开街兴市、安迁流民、赈助屯种、资迁兵弁等项仍赖协饷,但因押解不利、屡有大量款额,新疆当局苦无良策。
  二、津帮代办
  (一)代办因由
  1、押运困难:光绪十年(1884)新疆初建省府,地方行政尚不健全,清政府决定每年补助库银84万两,作为各级行政经费,也以协饷名目列支。省府派库员进京向户部领款,全部镖箱共重40000斤(内装银钱),需用镖车40辆,马80,帐篷、行李、粮秣大车20辆、跟随护送兵马军卒一营(五百人),押运官、随员数十名;往返路程一万八千里,每领一次需时一年,途中耗费巨大。领取当年的经费,需在头年赶到京城,回到新疆己是盛暑。
  2、津帮谋划:迪化津帮大户居多,自恃财力雄厚,且有社会声望,并与军政要员多有过从,深知省府每年进京领饷困难,常聚首谋划,拟代省府进京领饷,明为报效官府禅护之德,实为从中取利,迪化津商代表郑子澄、杨绍洲打通关节,游说布政使魏光焘(后为巡抚),因津帮独有交通地理之便,事半功倍,魏某正因办理进京领饷,常年忧劳,苦无良策。津帮实力为诸帮莫及,况有资产千数百万,协饷万有一失,后退有路,省府却能节耗免忧,坐收饷银,虽暗惠津商,又与省库无损,魏乃举意奏报朝廷,陈情津帮义举,名正言顺,户部深谐个中原委,于是省、部一拍即合,刻期得到御批照办,于光绪十八年(1892)津帮八户巨商联合,首次进京代办协饷。
  (二)代办方式
  1、代办商户:津帮代领协饷的迪化八商,有:同盛和的周乾义,复泉湧勇的杨润棠,永裕德的郑子澄、杨绍洲,德恒泰的李汉臣、王德云,公聚成的王锦堂,忠利祥的王兴芝,升聚永的周质臣,聚兴永
  的肖连第。
  伊犁效仿迪化办法,将军府的饷银,由文丰泰的安文忠独揽。
  2、代办经过:迪化八商进京,由省府选派库员同行,先赴户部办理手续,津商遂将库银充作资本,连同自备资金,分别在京津两地购进大宗货物,按户分运新疆,省派库员监控购货实情,以杜挪支荒用,又陪津商押运回省,一切应酬开支均由津商承担,货到新疆限期结算,收交库银入库。
  3、抵押具保:迪化八商认领饷银,须事先向省府交纳保证金,要求诸多殷实商户“托保”,诸商无利可图,却担风险,拒绝为他们(津商八户)担保,又经商会斡旋,改为“八商联保”,方予定案照办。
  光绪二十二年(1896)适饶应琪巡抚在任,再改“八商联办”为“分户单领”,但须予交半额归库,俟货物进疆,限30天结算交清余额,逾期欠款责由省官钱局垫交省库,加收滞交期的利息。同盛和常率先入库,官府信任,因此利用饷银最多,得利倍加,跃为“八大家”之首,与伊犁文丰泰齐名。
  4、官商合一:伊犁文丰泰的安文忠承包代领协饷,系经将军府幕僚、帐下协标马玉昆(马三元)推荐,由长庚将军为盾,委加安文忠以伊犁官钱局总办名义,采取直到各省解调协饷办法,使安成为一大官商。去往各省催讨饷银,具按官场行事,凭户部照准数额,就地支取用以趸货,回疆变银交库,其实“钱属官有,利是私得”。常购湖南、湖北的茶叶,四川、浙江的绸缎布匹,军需民用之物包罗万象。
  光绪二十七年(1901)长庚将军奉调回京任兵部尚书,马亮接任将军后,鉴于安文忠代办协饷得力,委以实任“官钱局总办”,兼办“官茶局税事”,仍握代办协饷实权,使文丰泰京货店富甲新疆,号称“津帮第一家”。安曾把这段经历自诩为“六出玉门,八涉瀚海”。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九册

《西青文史 第九册》

出版者:天津市西青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本书发表了两篇重要史料:《赶大营》和《杨柳青年画》。《赶大营》是一篇以保卫祖国和艰苦创业为主题的史料,展现了中国边疆历史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杨柳青年画》则展现了西青人民的伟大创业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具有文化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