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区最多的一批大学生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64
颗粒名称:
我区最多的一批大学生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情况
分类号:
G645
页数:
6
页码:
195-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大学生在劳动锻炼中,学生们不断深化“改造”,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语录,针对“活”思想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斗私批修”,端正态度,树立重新学习,接受再教育思想。他们认识到接受再教育、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并决心在五七干校这个“熔炉”里锻炼自己,促其内因变化,成为一名“工农兵”欢迎的知识分子。
关键词:
西青
大学生
教师
内容
1970年8月中旬,西郊区从市五所院校分配来65名大学生,我是其中的…名。记得当年8月14日上午,我同天津财经学院另9名同学带着行装从学院来到李七庄西郊区革命委员会报到。接待我们的是当时政工组干部王文明同志。这时,我得知分配到西郊区还有其它院校的大学生。当各院校学生办完报到手续后,王文明同志召集所有学生开了个简短的会。记得内容有:这次分配四郊区的各院校的人数:南开大学18名,其中女生7名;天津质学院18名,其中女生7名;天津师范学院10名,其中女生5名;天津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校9名,其中女生5名;天津财经学院10名,其中女生5名。共计65名。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先到57到校劳动锻炼一年至一年半。然后介绍了区五七干校的现状。给人的印象:干校住、吃、学习及外部环境还是不错的。会议站束后,各院校的学生分乘干校派来接我们的大马车,前往傅村公社大南河村东南约一二里处,即西郊区五七干校所在地。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了干校。干校的主要建筑是前后两排土坯盖起必的“起脊北房,约有二十来间。北排多于南排,在北排东边的是干校的食堂。后来,从我们排的指导员口中才知道这些房子是最早到干校劳动的干部,凭自己劳动盖起来的,下午我们就带着发给的小马扎来到北排东头大会议室,由校领导给学生开会。干校彭校长讲了话,介绍了干校的历史,讲了干部劳动锻炼的意义,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并决定从14日办两天多学班。我们这些学生按干校连队的编制,编为二排,打破院校界限,混合编制了四个班,每班约有12人左右,还有少部分同学分配到后勤,如炊事班、饲养班。我们这些学生按申先安排好的房间分别住下来。我侣二排长是干校的老同志曹玉华,指导员是王钦忠,他们俩住在其中的一间小屋。当时,学习、劳动等各项活动都以班为单位,各班有干校指定的正副班长,团小组组长,五班正副班长是我和任锡俊,六班班长贾悦凡,七班班长史馈淼,八班班长刘聿旺。
从8月16日始,各班办学习班。学习班主要目的是暴露每个人分配到郊区的“活”思想,然后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语录,针对“活”思想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斗私批修”,端正态度,树立重新学习,接受再教育思想。通过劳动锻炼彻底改变旧思想。记得我的“活”思想是,自认为出身好,从小长在红旗下,初中就入了团,一直到大学,都是接受党的教育,思、想上没什么问题。最后通过学习毛主席有关教导,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还是有这样那样的旧思想,认识到接受再教育、劳动锻炼很有必要,并以毛主席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哲学思想,决心在五七干校这个“熔炉”里锻炼自己,促其内因变化,成为一名“工农兵”欢迎的知识分子。其他同学也是由不同的“因”,最后归结到这个“果”。
认识提高了,思想统一了,艰苦的劳动锻炼也就开始8月17日吃过早饭,四个班的同学,带着铁锹、铁镐、扁担、抬筐等劳动工具,结队到干校偏西北边大土道,修整路面。由于过去下雨后重载马车不断碾轧,路面形成了两道深沟,且凸凹不平,十分坚硬。在王指导员和曹排长的带领下,我们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修路大军”由南向北干起来。修路的标准是把路面铲平,把多余的土推向中间,再混合煤灰碴,然后用从远处弄来水泼上路面,再压实。或许由于学习班“斗私批修”的成果,也许开始多数同学间不太熟悉,不论男女和体力强弱,都默默不语,紧张忙碌地干这干那,个个汗流夹背,因此修路进度较快。时间一长,大多数人都感到疲劳了,抡镐舞锹的频率不知不觉都慢了下来,尤其是中间休息后再干更看得出来。这时老天爷也好像是有意对我们这些初干体力活的“知识分子”考验,不仅闷热无风,而且骄阳似火,把每个人裸露的皮肤都灸烤的发红、发痛。由于大量的流汗,大家都不时地饮用送来的绿豆汤。将近中午已完成任务的一半多。收工午饭后,休息时我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就象散了架,四肢疼痛,尤其是经暴晒的皮肤,一摸如针扎一样疼痛。下午,如时结队赶到工地,又开始了紧张的劳动。汗还象上午一样的淌,锹、镐还象上午一样的挥舞,修好的路还象上午一样不时的留在我们身后,不同的是我们手磨出的泡更多一些,暴晒的皮肤更痛,似乎要爆裂。
经过一天的劳动,约一千米的路面修整的面目一新,除了表层不是柏油面以外,其它还真象一条公路。
从此以后,我们这些二十五岁左右的青年人就成了五七干校的壮劳力、重体力活的骨干,哪里艰苦,哪里有我们,哪里劳动强度大,我们就出现在哪里。经过十几天的劳动,不仅我们皮肤脱掉了一层皮,而且手也磨出了坚硬的茧,同时几乎又都穿起一身加了补丁的劳动服。我们的容颜外貌已接近“老校”友了。
但是,好象我们这些人的灵魂”仍未“革命”到理想的境界,还需寻找一些特殊的环境不断深化“改造”。记得九月的某一天,按规定这天正好是学习日。天空阴沉沉的,风一吹气温更加凉爽。大约九点来钟,密密麻麻地开始下起了雨。不一会儿,王指导员吹响了集合哨,通知我们要顶风冒雨下地挠稻秧。对这项“决定”,当时无一人敢妄加评论,但从人们的面孔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人是持异议的。不管怎样人们还是赶紧换上“劳动服”,穿上塑料雨衣,没有雨衣的就找了一块塑料披上在身上,有的女同学还穿上了高腰雨鞋。不一会儿,四个班都集合齐了,指导员也身披一块塑料,面对我们,开始讲话。内容主要是在这种环境劳动,对改造我们思想意义重大,机遇难逢。讲完话,在王指导员和曹排长的带领下,我们就结队到稻田地里开始挠秋。这种活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不知道怎么干,更不知挠秋的作用是什么,肯定象我一样的人还会不少。因为我们这些人,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生长在城市,其余的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有不少人的原籍是不种水稻的。曹排长是个“行家”,据说过去他是某公社的社长,他给我们讲解了挠秧的作用,以及如何干。明白后,我们按要求弯腰在稻秧的根部,两手抓松泥,见到杂草拔掉仍到沟岸匕,我当时对此“决定”也有看法。但看到四十来岁的指导员和排长也这样,我的心就平静了。虽然稻田的水是凉的,雨淋湿了衣服.脚和乎难以承受泥水中尖硬的瓦块碴头的突然袭击,可我还是努力当好…班的“带头人”,默默地把它干好,就这样,找们又在“特殊的环境里”,经受了一场锻炼和考验,肯定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收获。
经过约一个来月的共同劳动锻炼,人也熟了,有人反映学习时间少,劳动时间多,引起众多人的共鸣。校领导为此召开了一次全校人员大会。此时的校长是一位参加革命早,农民出身的老干部。他在大会上针对我们这些大学生的“活”思想,进行批评教育。有几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有的人嫌干活的时间多,你们看看咱们的牌子,五七干校,五七干校,就是干活的学校。他刚说完下面就立即引发一片笑声。他继而又说,珍宝岛的战」:在零下三、四十度;蚊子哄哄,杂草丛生的怡况下,了为保卫祖国爬在地上一动不动。这又引起一场更大的笑声。参加工作后,和这位老同志工作接触中,才知道他不仅为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还是一位态度和蔼,大度乐观,说话滑稽幽默的人。
经过学校的大会教育和分班“斗私批修”,还是归结到继续在这大焰炉里劳动锻炼,好好改造旧思想。
经过劳动锻炼,三、四个月后,我们不仅学会一些农活,增长了见识,而且还强壮了身体。记得装满了稻谷的麻袋两人一搭放在眉上,就能快步扛走。修整水渠,在一人多深的沟渠里,用铁锨掘起一锨泥土,两臂一挥,泥土嗖的一声就扔到岸上,而且连续干上两三天也不感到明显的累。有时赶上下雪天,气温低点,干得头上热气腾腾,满脸是汗,也很少感冒,甚至有个别身体较好的女同学也和男同学一样挥锹挖泥。
总之,我们的劳动锻炼是风雨无阻,酷夏严冬照常。可以肯定,在这段不平凡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有的收获直接影响后来的工作和生活。
到12月底,根据区里的工作安排,从干校抽出一部分男女同学和市里有关局的干部及解放军,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一些后进村队。我也是被抽调的一员,同另一位同学和市交通局的干部及炮团的解放军组编宣传队进驻了张沃公社宫庄子村,直至七一年八月份。
有九月,我们又回到干校,面临再一次的工作分配。9月10日公布了分配名单。医学院的同学基本上都分到区一防院和二防院,还有两名同学分到了王稳庄公社卫生院;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的同学基本上都分到当时区属工厂;其它院校的同学,基本上都分到区有关局,有几位分到区政工部门,还有四位同学分到基层公社,我是其中之一,被分到张沃公社政工组;另有五位同学留在了干校。9月13日,这些同学都按要求分别到各自工作单位报到。恰巧这一天正是林彪、叶群、林立果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温都尔汗坠落,机毁人亡的一日,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最繁忙、最劳神的一日。
至今二十六年过去了,这些同学也都年过半百,大多数已成'为工作岗位上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市农口委、局或市政府某一部门的领导,有的已成为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的成员,较多的是处级领导,还有的是有名的博士、专家,还有更多的人虽然不成名不成家,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做的贡献。他们的成长,或许也得益于五七干校的劳动锻炼。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建中
责任者
王文明
相关人物
曹玉华
相关人物
王钦忠
相关人物
贾悦凡
相关人物
史馈淼
相关人物
刘聿旺
相关人物
曹排长
相关人物
大军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叶群
相关人物
林立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