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运古河水调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54
颗粒名称: 南运古河水调头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57-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青区南运河历史悠久,曾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对经济发展和历史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有多次泛滥成灾的问题。
关键词: 西青区 南运河 经济发展

内容

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运河,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汇清、浊两漳河和卫河,合于称钩湾名卫运河,临清以下名南运河。南运河上承漳卫河水,平均径流量大,洪水峰高势涌,又有潭河水混浊,具有善淤积、善迁徙特性,其水源丰沛,利于航运。
  西青区境内之南运河段,南起辛口镇三箱涵洞,流径向北继而折向东,经辛口镇、杨柳青镇、中北镇、西营门乡,汇入天津市区三岔河口。在西青区管界内东至小元村,流程30.4公里。
  古老文明的南运河历史悠久。
  公元206年(东汉建安十一年),曹操为征乌桓,正值夏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受阻,押运粮草更为困难。为便于运输,从是年起先后开凿平虏(相当于今南运河从河北省青县至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之间的河段),泉州、新河三条运渠,将今天天津附近的水路联接起来,使船舶能从白沟等地直达天津附近。
  公元608年(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令今河北地区100余万人凿通水济渠(南北大运河北段),南起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长达240()公里的南北大运河通航,使海河航运网进一步得到发展,江、淮、黄、海四大流域的船只可直达天津,使天津成为主要的水路咽喉。
  北宋末年,水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当时,中都不但有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大量的驻军,而且住有20万户居民,每年都要消耗大批的粮食和其它物资。尤其是粮食需由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征集,然后经南运、子牙、大清等河汇集到今天津市老三岔河口一带,这些粮食当时被称为“漕粮”。
  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加强对南方军事控制和从江南取得粮食,陆续对大运河进行了整治。
  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所需漕粮与日俱增,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已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渠道。
  清朝建立后,大运河上的漕船达1万只左右、运丁达14万人。每值漕运季节,南船北至,帆〓络绎,各地商人也携带本省土特产品沿河而来,一时间,市声鼎沸、百货云集。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西青区农业的发展,著名的沙沃萝卜就是靠南运河水浇灌而闻名于天下的。同时,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也为杨柳青带来了繁荣,使一个普通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码头和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因之遐迩闻名。
  历史上,南运河在今西青区所辖流域内,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历史进步,同时也因历代王朝治水不善而造成多次泛滥成灾,秧及平民百姓,人民群众屡遭涂炭。西青区地处九河下梢,属易旱易涝地区,遇洪首遭淹没、遇旱赤地百里。其中1917年、1924年和1939年三次大水灾,给西青区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彻底根治水患,采取截流与泄洪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在上游修建了多处节制闸工程,使黄河北来之水得到有效地遏制。
  1951年,为承泄上游洪水,决定开挖独流减河,南运河在大杜庄附近被减河所横断,为保留南运河故道为城市送水,在岳家开独流减河河底建三箱涵洞,同时,又于横断处之上、下游进行改道。
  上游改道工程:从独流镇开挖新渠(称上改道),至十一堡与子牙河汇流,因子牙河河底较南运河河底低约2米,改道后,为调节水位及维持航运,在合流处建船闸及节制闸各一座,其上,各附桥梁以利交通。
  下游改道工程:南运河被减河横断之后,其水源由上游改道入子牙河。为使南运河下游航运、灌溉及引用水源不致断绝,于第六埠村北约一公里处开挖新渠至大沙沃村南与南运河连接(称下改道),为挽水流归南运,并与新渠上端建节制闸一座(现名小口子闸),以资调节,闸上也附设桥梁以利交通。
  南运河下游改道新渠工程,全长4.247公里,渠底坡降为水平与南运河底等高,渠底宽15米,堤顶高程为9米,左、右堤宽各为4米。此项工程由天津专区专员公署负责承做,于1951年1()月1()日开工,同年11月17日竣工,出动民T4881人,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竣工造价18.62万元。
  进水闸位于下改道之上口,建闸2孔,每孔净宽6米、高3.9米,在不必要闭闸时,闸门可经常全启,以便尽量引水入渠,较小船只亦可通行。至于南运河上游与天津间往来船只,可经四河通行。
  1968年,独流减河拓宽浚深,因展堤废弃底三箱涵洞,至此,流经西青区之南运河变成无水之渠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本区多年春旱连伏旱,北运、南运、大清、子牙等河都先后断流,天津市为确保市区海河水位,下令停止引用西河水源,本区诚内之南运河水已近干枯,变成死水一'潭,水质很坏。
  1972年,为根治海河,将杨柳背镇内南运河段裁弯取直,从镇内南迁,挖挖家山至三宫庙对河一段,因此,文昌阎、饭店子一带均由运河南岸变为北岸,遗留故道遂成泥湾,为兴利除弊、造福人民,于此后将1100米运河故道建成杨柳青带状公园。
  因南运河下游河段(由姜井桥至三岔河口)横穿市区不能进行疏浚,为此,西青区委于1973年做出决定。引西河济南运,进一步改造南运河,以解决南运河当时成为秃尾巴河的现状,此项工程北起怡合村,穿津浦铁路及西青道入南运河,打通西河与南运河,旱季可引西河水源入南运河,雨季乂可将南运河沥水排入西河(上述河段均为西河闸下段),全长4.6公里(即现在的东场引河),设计流量为10米3/秒,上方32.5万立.方米,工程于1973年12月20日开工,1974年1月5日竣工。
  东场引河的挖通,使古老的南运河又焕发了生机,将东场引河、南运河和下改道河连通在一起,可以西水东调或东水四调,必要时还可以北水南调,为鸭淀水库蓄水。
  今之西河闸,虽座落本区,但隶属于海委下游局调度管理“当大清、子牙、中亭各河上游来水行洪时,为确保市区安全,令西河闸闭闸,从天津外转经独流减河导洪入海;至海河水位偏低时,提启西河闸,为海河补充水源,以确保城市工业用水;当独流减河与西河闸上游缺水断流时,仍闭西河闸以保留海河水位不至回流。
  本区在南运河水源调度时也随之审时度势、机动灵活:当西河闸上外河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可提小口子闸自流调水灌溉;但在常规情况下,即外河水位低或枯水干旱季节,则由新东场开车调滦河水,经东场引河、南运河,水的流向一反常态,山东向西逆流而上,使其河水调头,送水直达大杜庄,以保南运河两岸西营门、中北、杨柳青和辛口四个乡镇的6万亩园田灌溉川水及部分麦田用水,保障天津市区城市居民的疏菜供应均衡上市、四季常青。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房学勇
责任者
曹操
相关人物
隋炀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