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139
颗粒名称:
我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分类号:
K292.1
页数:
9
页码:
40-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野战医院成员的经历,包括千里徒步行军、配合秋季战术反击战救护伤员以及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等。作者回顾了这段历史,认为对于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很有益处。
关键词:
抗美援朝
野战医院
行军救护
内容
我在本世纪50年代,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至1955年11月8日,回国驻杨柳青中国人民解放军9375部队卫生营。1963年6月10日,转业到杨柳青卫生院(现西青区中医医院)。回顾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对于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是很有益的。
一、赴朝千里徒步行军
1952年春节前我们部队由上海乘火车北上,到达东北通化目的地。在通化休整一个星期,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等候上级的命令。大家知道迎接我们的将是一场陌生的、特殊的、艰苦的、同时又是光荣的战斗。
1952年3月7日,我军奉命从夜晚开始,全军指战员,由通化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奋勇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程。
我们部队跨过鸭绿江之后,以强行军速度向志愿军司令部指定的位置阳德、元山开进。部队徒步千里行军所见,鸭绿江南岸一派空旷,路过的城镇乡村,遍地战火硝烟。所有的城镇乡村都是残垣断壁,一片瓦砾,到处可见被屠杀的和平居民的尸骸,被强奸致死的姑娘陈尸荒野,染血的幼儿呼嚎在母亲的尸体旁,令人惨不忍睹。
部队徒步行军到达目的是,要通过100多个封锁线。敌机则三五成群地来往不断,将成吨的炸弹一批又一批地投到铁路、公路和城镇乡村地面上,已经反复轰炸过的目标,到处是燃烧的火光。为了防空,部队夜行晓宿。入夜后,大路上渐渐热闹起来,在四处山沟树林里隐蔽了一天的部队和运输车队以及火炮牵引的车队纷纷拥上公路,挤挤挨挨向南涌动着。在一些岔路口常常有几个军的单位挤在一起,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马车驭手的吆喝声,甩鞭声以及部队行进的脚步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朝鲜战地夜行公路上特有的交响曲。
我们走过10个县没有见到一座完整的民房,部队只得在寒冷的野外露营,14天要走完近700公里路程,其艰难困苦情况是在国内每次行军所少见的。尤其过长津以后,敌机更加疯狂,每夜都轮番不停地轰炸。部队既要防空,又要抓紧天亮前的时间尽快赶路。时值冬末春初,冰雪融化、道路泥泞,实在难走,特别是下雨给部队的行进带来巨大的困难。森林里,部队的宿营地一片凄风苦雨。我们有的几个人撑起一块雨布避雨,有的坐在泥水里树根上背靠背打盹儿。这样大的困难,没有一个人叫苦。同志们说:“只要我们两条腿不断,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得按时赶到目的地。
我们野战医院,在大部队的后边,徒步行军,担负着收容伤病员医疗救护任务。轻伤病员,留院治疗归队;重伤病员,转回祖国。
在徒步行军中,有时在遭到敌机空袭轰炸后,我院全体医护人员在烈火中抢救军民或军用物资。在千里徒步行军中,我有时背双背包,大家你争我抢,互相照顾,全院出现了不少模范,积极分子。部队情绪很好,使不少带病的、脚打泡的同志坚持行军不掉队。白天露营,夜里摸黑走路,敌机又轰炸,吃不好、睡不好、非战斗减员天天在增加。我亲眼看到首长的吉普车一到宿营地,就开回去接有病或行走困难的战士。
二、配合秋季战术反击战救护伤员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役。也是我院接收野战医疗救护人次最多的一次。当时野战医院设在五圣山以北的太阳里。这里条件简陋,我院医药服装粮食供应,全部依赖国内运输,但因敌机昼夜轰炸,道路车辆毁坏严重,得不到及时补充。朝鲜北部的城镇村庄道路桥梁,经过敌机轮番轰炸,所有物资、经济作物,几乎全部被毁。因此,我院所需粮、药物资、生活用品很难到供应,断炊现象经常发生。医护人员宁肯自己挨饿,也尽可能保证伤病员的温饱。
这次战役我院接收了大批伤病员,其中有很多特重伤员需要输血,光依靠本院医护人员献血,满足不了需要。于是,院长郭万毅向军后勤部长彭道清打报告请示。彭部长立即动员后勤部各机关、单位全体干部、战士,报名献血抢救伤员。同志们,都争先恐后报名献血,我曾经献过两次。
我野战医院,由朝鲜东线元山,转战到中线金化和五圣山等主战阵地的后方,是在第二线。
到前线抢救伤病员时,抬提架的全部是朝鲜老百姓。因运输道路被破坏,往后方运送伤员行动十分艰难。朝鲜人民为了支援志愿军打败美国侵略者,冒着敌机轰炸和炮击的危险,不怕牺牲,奋力抢救伤病员。途径大小公路都是敌机和炮击的封锁线,封锁时间昼夜不断,大约每隔40分钟轰炸炮击一次。
通过封锁线时:抬担架的朝鲜老百姓和志愿军伤员,有时会被敌机炸伤或被敌炮击中,有的伤员竟身负二次重伤。我们救护人员亲临现场救护,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保护伤员。
三、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志愿军英雄模范层出不穷,各种技术人才应有尽有。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前后方,生活应用灯光火烟,都是敌机轰炸扫射的军事目标。因此,为了做好对敌防空工作,志愿军创造发明了“无烟灶”。从而,使敌机失去了轰炸的目标,减少了损失。
自从有了无烟灶,伤病员能够喝到温开水,改善了生活,提高了伤病员的治愈率。当时,天气正值严冬季节,天寒地冻,居住伤病员的坑道口,没有门。院领导发动群众,想办法克服困难,组织自办木匠,打制坑道口双层封门,在坑道里点灯照明,坑道外边不透光,这是战地最好的防寒防空的设施。
外科手术室没有手术台,野战医院自办铁匠炉,就地取材自制手术台,克服了设备不足的困难,保证了野战外科医疗手术顺利进行。有的轻伤员行动困难,需要柱着木棍和双拐支持行动。就又自己动手制做双拐和木棍,供伤员使用。
四、高粱炒面压缩饼干
中国人民志愿军,自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以前粮食供应,全部是高粱炒面和压缩饼干,是祖国生产的最适合志愿军作战食用。压缩饼干的营养丰富,味道可口。每天吃上2-3块,能保持一天不饿。因特别坚硬,用牙咬不动,我们就用铁锤砸碎,用温开水溶化开,专门供给伤病员食用。本院医护人员的供给以高粱炒面为主。无烟灶的开水需求量,只能维持供应伤病员饮用,全院医护人员饮用生凉水,生活上先伤病员、后自已,白衣战士全心全意、救死扶伤、为伤病员服务的精神,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
五、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1952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日。此间,祖国人民派遣赴朝慰问闭,国内许多知名人士和著名演员都是慰问团的成员,他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直接深入到志愿军前线阵地和野战医院慰问演出。为伤病员演出的节目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清唱、快板书、山东快书、相声等。受到了志愿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伤病员们纷纷表示:要安心养伤治病,争取早日重返前线奋勇杀敌,报答祖国人民的关怀!
赴朝慰问团演出的节目最受欢迎的是歌颂志愿军战士的快板书:“志愿军高高山上安了家,有楼上、有楼下、楼上楼下通电话,这个洞、那个洞、洞洞里面出英雄,志愿军真能干、个个都是铁打的汉,美国鬼子照明弹不管用,好比瞎子打灯笼,改善生活有大豆腐、小豆腐、油炸豆腐、烩豆腐,豆腐渣炸丸子,豆腐浆洗衣服……”这段快板书很快在志愿军中流传起来,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六、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赞誉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赴朝慰问团,给志愿军带来了祖国人民的关怀和慰问品。赠给志愿军的慰问品每人都有:特制茶杯一个,茶杯上题词:“赠给最可爱的人”,含85.8%赤金的金笔一支,毛巾一条,手帕一个,高级香烟一条,还有各种食品糖果等。
赴朝慰问团的同志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奋不顾身的,把慰问品亲手送到野战医院伤病员手中。同时,还帮助伤病员,拆被、洗衣、缝补。使伤病员深受感动,伤病员们纷纷表示感谢,放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七、志愿军战俘营
志愿军设立的战俘营,距离野战医院大约3公里。美国飞机对着涂有战俘营鲜明标志的、他们被俘官兵疯狂投弹、扫射,一次就炸死伤美军俘虏30多人。正在这时,战俘营里我们的卫生队,给我院打来紧急电话,叫我们赶紧派医护人员到战俘营来抢救受伤的战俘。我志愿军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由我院副院长任志率领21名医护人员,携带着医疗器械和急救药品及时赴到战俘营。当时敌机还在低空盘旋扫射,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投入抢救受伤的战俘工作,这种行动使美军俘虏深受感动。翻译官说:“他们说,中国人民宽大,公正,爱好和平”。“这里是一个学校,简直不像战俘营”。许多战俘在我们返回野战医院时,同我们医护人员紧紧拥抱,再三道谢,发誓永远不对中国作战。
我们志愿军对待战俘始终坚持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我们对放下武器的战俘不杀不辱不搜腰包,还发给他们新衣服、毯子、鞋袜和日用品,和我们的战士吃一样标准的伙食。在敌机狂轰滥炸造成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军管理战俘的工作人员宁肯自己挨冻受饿,也尽可能保证战俘的温饱。
八、接收遣返我方战俘伤病员
1953年7月28日,抗美援朝战争停战。于8月20日,双方在板门店开始交换伤病战俘。我院全体医护人员担负医疗救护任务。
这是一个令人不忍目睹的场面:板门店的一块空场上,中间用石灰粉划了一道白线。白线两边站着交战双方警卫人员,排着一辆辆画着红十字的救护车。记者们端起了照相机,摄影机,都在“抢占”最有利的拍摄位置。空场上人很多,但都出奇地安静。人们都在紧张地注视着双方空地上的动静。
终于,在我方人员的视线中,出现了美军的一队救护车和带篷卡车,车队在白线前停下来。车门打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战俘手中挥舞着。
愤怒的我方伤病战俘把他们身上的美式军装,脱下来,扔在美军警卫的脚下,他们只穿着短裤走下了汽车。
战俘们扑在我院医护人员怀抱里失声痛哭。我院全体医护人员望着那归来的悲惨的行列,哭成一片。
面黄肌瘦的轻伤员拄着木棍跌跌撞撞地走过来……
失去四肢的重伤员被抬过来……
双目失明的瞎子被人领过来……
神经病患者被人搀扶着走过来……
许多伤员身上留着一条条、一道道、隆起的、凹下的伤疤,有的伤疤刚刚长粉红色的嫩肉,有的伤口被污染还在流血,一滴滴洒在那条白线上,那是战俘营里的暴行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证。
许多二十多岁战俘,头发已经脱落得一根不剩,有的已经变得疯疯癫癫,那是战俘营里的电刑留给他们的终身痛苦。
二十一名残废战俘被抬过来了,被俘时他们只是负了点轻伤,在战俘营里他们被砍掉四十多条腿。
一个瞎子指着自己臂上剌的“反共抗俄“四个字,在控诉美军实行血腥镇压,他那空空的眼眶里流下一滴滴泪珠。
一个失去双臂的战俘被抬过白线时,他一轱辘滚下了担架,大声呼喊“我回来了,祖国亲娘!”
志愿军首长在收容所里迎接他们。文工团前来慰问他们。那些能歌善舞的演员们,看着这些备受摧残的战俘们,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只说出了“祖国……”这两个字,就已泣不成声。
1959年9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召开了控诉和声讨美军当局迫害和屠杀志愿军战俘的罪行大会。会场设在一个新支起来的帐篷中,由于物资条件有限,布置简单而庄严。拼在一起的五张桌上铺着军毯,周围摆满了两排长凳。大会主席宣布开会,战俘伤病员,他们列举了确凿的事实,控诉了美方怎样迫害,屠杀战俘,战俘们越揭发越悲愤,声泪俱下。愤怒和仇恨剧烈地燃烧着战俘们的心!
美方对中国战俘进行的肉体催残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手段首先通过生活的虐待,使战俘长期处于饥寒疾病交迫的苦境,再加强迫劳役对战俘进行体力折磨。施“电刑”、关“水牢”,水牢是在“浴室”内以高压水抢给予“淋浴”,更为恶毒的是强行在战俘身上用墨汁写字,然后用针刺刻下永久洗不掉的反动字样及反动图案(如国民党徽和国旗)。开始是刻在手臂上,以后则刻在前胸后背,最后竞刻在额头上!
九、朝鲜停战后重建家园
1954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进行重建家园,恢复经济建设,参加农业生产。这时,我们野战医院的任务是:“接收帮助朝鲜老百姓重建家园和参加农业生产的志愿军工伤疾病的医疗保健”。这项任务艰巨繁重,十分艰苦。施工初期,正当严冬季节,不仅天寒地冻,施工作业也缺乏器材。当时朝鲜城乡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在施工现场很多废墟里,有敌机扔的定时炸弹,施工战士有的被炸身亡,有的被炸受伤,有的被寒冷冻伤,有的积劳成疾而病倒。
经过1年多的施工,朝鲜城乡建设面貌换然一新。朝鲜老百姓喜气洋洋的由山洞坑道里陆续搬进新房,赞不绝口的赞誉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好的军队。朝鲜老百姓,都衷心的祝愿毛主席万岁!金日成元帅万岁!
停战后,被敌机炸毁的铁路、公路、重新修复。由祖国运往朝鲜的物资通行无阻。志愿军的生活得到改善,能够吃上大米白面、肉食品和熟菜,军需日用物资,获得及时供应。志愿军为帮助朝鲜人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调动大批部队,先把敌机轰炸的累累弹坑垫平,然后,重新播种稻谷。从而,农业连续几年获得大丰收。为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做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八册》
本书设史海钩沉、红旗招展、峥嵘岁月、武林轶事、乡土百说、人物述林、故里采风、以史为鉴、文物古迹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钱根来
责任者
郭万毅
相关人物
彭道清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53年7月28日...
相关事件
1959年9月10日...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