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曾是古战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27
颗粒名称: 杨柳青曾是古战场
分类号: K295.6
页数: 6
页码: 159-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曾是古战场的情况。其中包括乾宁军界河抗金兵、周遇吉伏兵玉皇庙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古战场

内容

一、乾宁军界河抗金兵
  津门古镇杨柳青,在北宋年间尚未形成聚落,只是一片洪荒,然而在这里却发生过有史以来的宋金界河之战,成为两国交兵的古战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1125年灭辽之后,举兵犯宋。
  当时金将完颜宗望为伐宋的东路军统帅,收纳郭药师为麾下。这郭药师原为辽国大将,后降宋,又降金,是一身事三国的投降将军。郭深知大宋军情,献策把矛头指向宋军防守薄弱的边海一带,以便打开缺口,争取时间长驱南下,及时配合完颜宗望夺取宋都汴梁城。
  当年的“杨柳青”是宋朝乾宁军镇守的边防,赖以界河之险踞守,百十年间倒也宁静自安,由于近年烽火四起,加强了守备。由此向西连绵数百里尽是沼泽,间有大小洼淀近百,宋军缘其塘淀设堤埝,挖渠道,使各淀之水相互沟通,又从滹沱、大清诸河引水增蓄,使其常年汪洋,深不可涉,浅不可舟,并选丘阜密林之处布兵设砦,暗设机关地道,深沟壁垒,沿堤广植杨柳莳麻,形成固若金汤的“塘泺屏障”,以阻金兵入侵。此处所种柳麻,并非为了美化景观,实是兵备所需。
  宋宣和七年(1125)秋深之夜,郭药师所部数百骑,奉命进攻当城砦,这里是早年杨延昭镇守边关时所设兵砦之一,仅距“杨柳青”十里之遥,是淤口(今信安)、瓦桥(今霸县)、益津(今雄县)三关以东最大的兵砦。当夜一声号炮,鼓角齐鸣,金兵蜂涌而至,刹时宋营落箭如雨,守军却按兵不动,等待金兵骁骑冲入沼泽,如乘水牛,宋军则乘势四出,远以箭射,近用钩镰枪破之,另由副将冲向金兵后路游击,扰其兵马难以再进,郭药师的前队兵马折伤大半,不敢恋战,拔兵北撤。
  当城砦酣战之时,人嘶马鸣,刀枪铿锵之声,顺西风传到“杨柳青”,借助小莲花淀的十里水波,清晰可闻,此处乾宁军预料今夜难免一战、弓上弦、刀出鞘,严阵以待。原来完颜宗望奉金主之命前来夺路进兵,先令郭药师进攻当城砦,以便掩护宗望在“杨柳青”偷越界河。宗望已把兵马潜伏界北,马摘銮铃,兵戴柳帽,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只见一发响箭射来,金兵跃马齐出,闯上堤岸之后,却不见宋兵迎敌,柳林之中都是草人和遗弃的兵甲。宗望大喜,乘势挥兵越滩,就在片刻之间,大批马队纷纷落入陷马坑。原来堤下设有横三竖九的集群陷马坑,密如鱼鳞,因此也叫鱼鳞坑,坑深丈余,水深八尺,上铺柳棒轻土,夏秋之际杂草丛生,况在深夜金兵全无察觉,即便烈马三跃也难以越过坑群。凡落坑的战马无一生还,幸能跃出的金兵,皆被匿于隐处的宋军乱箭迎射,伤亡惨重,在后观阵的宗望,叹息此种阵法绝妙,不亚当年杨六郎布阵之奇。他久久未见当城宋营起火,唯恐再战失利,乃急令收兵。
  数日后,逃回金营的残兵向宗望探报,得知乾宁军一无大将,二多老兵,常有以父替子从伍,令子回乡耕作之情,并且远离后方,军备常有不济。
  不日,界北烟尘四起。金兵大队人马急至阵前,仍然不见宋军兵卒,宗望顿感疑惑,乃命先放二百空骑闯入堤下,奈此处陷坑多已暴露,已不可阻,继而金兵选径缓进,如入无人之境,乃又策马急进,以为得逞。其实,宋军以退为守,早在数里之外沼泽浅滩上,布下了连环绊马索.在遍地柳墩上以麻绳打成连环扣,暗浮水层之中,只需套住一蹄,便可如蝇粘胶,落个人仰马翻。乾宁军善用钩镰枪破敌,又以弓矢刀予射杀,金兵前队已溃不成军,大挫了锐气。宗望连连失利,不敢断然再进,且战且退,返回中都重整兵马。
  是年冬至,宋军戍守的塘泺防线千里皆冰,这是乾宁军防守的艰难时刻,便在冰封之前,砍伐了大量柳树枝干,编插堡埝之上,以待来年逢春发芽,增加匿兵之处,眼前又可形成冰上鹿柴,坚不可拔,高不可越,以阻敌兵。
  正当冰坚之时,金兵果然卷土重来,驰马冰原,如入平川,及近鹿柴重重,大肆举火焚毁,遂破界河之防,金兵始能长驱南下,宋军已失天时地利,无险可踞,连失当城、沙窝、小南河各砦,迫退乾宁(今青县)。
  古战场遗留下的丛丛杨柳,日久年深,茂密成林,成为后人把此地谐称“柳口”的依据,然而,口碑相传的“宋金界河鏖兵”却被渐渐湮没于古柳丛中。
  二、周遇吉伏兵玉皇庙
  明崇祯十六年(1643),镇守天津卫的周遇吉将军于杨柳青,伏击大清国满洲兵,以弱克强,以少胜多,成为明清战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正当皇太极御驾亲征,攻打明朝辽东诸郡之时,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也正在转战于大江南北。大明王朝面临内外夹攻,形势危急,客观上给清兵大举南侵以可乘之机。
  这年春天,皇太极察觉到明朝在关内兵力空虚,便在辽东一带大摆战场,全线展开鏖战,拖住明军的主力,于是又趁机调兵遣将,沿着北边长城,分路破关入塞。由努尔哈赤的第六子,皇太极之弟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内大臣图格尔为副将,统帅七万满洲兵南下伐明。在明崇祯十五年隆冬之季,兵出燕山主峰雾灵山下穿越兴隆山峦之间,掩旗息鼓,一举突破黄崖口(即今黄崖关),败明将白腾蛟等于蓟州,遂即挥师南下,连破河间、景州;直下山东。占领了曹州、濮州,兵临兖州城下,相继横扫了莱州、登州、青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沿途连下九十六城,势如破竹,一路掠获丰足。但这支大清国满洲兵盘踞山东已近半年之久,远离后方三千里,阿巴泰大将军恐有孤军深入之失,况且山海关一带兵戈未定,难料胜负,乃于崇祯十六年春率军北归,携回掠获的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有余,以及名贵特产、细软之物,均以辎重车随军运行,所经之地,士民逃散,明军官吏也多弃守而避。清军则每日缓行四五十里,朝发午息,并常以酒宴犒军,部下如有烧杀奸掠之情,也不以为过,致使将骄兵懈,没有来时的那般整肃和威风。
  当阿巴泰回师到了沧州,天津巡抚已接探报,急与守将周遇吉密商退敌之策,并分头做了布置,遂令周遇吉将军引兵出战,拒敌于郊。周即亲自挑选了五百骑精兵,乘夜潜入杨柳青附近,次日只带了几名亲兵,都扮作平民模样,探察布阵地形,忽闻运河南岸钟磬之声,遥见一座庙宇,顺便前来看个究竟。只见庙前一片无际荒丘,错落起伏,怪柳丛生,深可掩马没人,多属狐獾出没之地,在不远的运河岸上是条通衢驿道,当是清兵北归的必由之路。路旁庙门紧闭,上书“玉皇庙”,呼之出一道童引进,周将军看到山门内“四大天曹”、“雷公电母”诸神栩栩如生,精神为之一振,顿生神灵保佑之念。这时有一长老躬身迎入正殿,周祈拜了玉皇大帝,顺手讨了一签,周将军看后面带惊色,失声长叹。
  长老颇感跷蹊,只见佛签所写“遇难呈祥、逢凶化呈”,便问施主讨了好签,为何反而惊叹?周将军暗想.这八字之中竟然隐含着自己的名讳,“吉”被化了,又有“遇难”之词,分明是不祥之兆,但怕泄露军机,只好婉言托词。长老见来人不俗,断定必有因由,就请周到禅房相叙,周乃得知长老就是遐迩闻名的天泉法师,望乞指点一二。天泉笑答贫道俗姓弓长张,先祖乃金陵人氏,曾随燕王扫北到杨柳青。实不相瞒,这佛签都是人为之物,佛法也常有不灵,贫道设此是为招徕善男信女,讨些香火钱,乃是糊口之计,望勿深信,况且古今万事之成败,多在人为。周见天泉如此坦诚,遂以实情相告。天泉本是俗人,镇内尚有家室,听罢愿为守土佑民助周一臂之力,便将附近可做隐兵之处和进退捷径一一相告。
  隔日,正是端午节,阿巴泰清晨率军由静海继续北进。久闻杨柳青是个繁华古镇,去年南下走的雄霸之境,今日北归果将到此,传令下去待到进镇之后犒军三天。副将图格尔进言此地是天津重镇,不可轻敌。阿巴泰则不以为然,言及国朝大兵南下数千里,各地明军闻风丧胆,欲进杨柳青易如吹灰拔毛,若取天津也同探囊取物一般,何足为惧?说话之间,前队满洲兵已到杨柳青地界,纷纷卸甲饮马,周遇吉伏兵隐处暂且按兵不动,不久大队清兵拖踏而来,也都弃戈挂弓,争相饮马,或围坐赌博,也有争抢酒葫芦的,乱作一团。周遇吉见状急放二百骑猛冲过来,清兵措手不及,伤亡甚重,余皆夺路南逃。阿巴泰在中途闻报大惊,各路探马也报津西和卫南一带旌旗招展,炊烟弥漫,似有重兵压阵。阿巴泰甚疑,一是明军从来没有这般声势,二是明军为何而来?莫不是山海关一带清兵失利?也许明军主力就是我而来?躲在沙窝村坐阵的阿巴泰深感不妙,图格尔虽觉其中有诈,却不敢冒然行事,悉听主将吩咐。因情况紧急,只好派出一个骁骑营挡住周遇吉的兵马,以见虚实再作打算。周遇吉依靠熟悉的地形,又增二百骑把满洲兵骁骑营拦路分割成几段,酣战于玉皇庙前,天将傍晚还是难解难分。正当黄昏时刻,伏于玉皇庙后的最后一百骑明军,突然摇旗呐喊,狂呼大军已到,战场上尘沙飞扬,难辨虚实。清兵见势信以为真,在溃逃时也边退边喊明军追上来啦。阿巴泰北归心切,又见连败二阵,为了自保实力和已得的战功,决计“走为上策”,东岸的败兵立即渡过南运河,连夜向西北溃逃,绕经三河、密云,远离天津而去。当夜周遇吉仅以所剩的三百多骑尾追清兵,赶在沙窝村截获了一批辎重车,还有阿巴泰匆忙逃走时丢下的狐皮帐棚,大胜而归。史称:“(满洲兵)壬癸入关之役,往来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唯见此一战耳”。
  如今,玉皇庙虽已荡然无存,但在杨柳青一带有还流传着周遇吉伏兵玉皇庙的故事,当年惊天动地的古战场所在,已经变成一片美丽的街市。

附注

注:“连下九十六城”,史称:“克八十八,降八”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玉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