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天津“皇会”及其在津西的流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6017
颗粒名称:
天津“皇会”及其在津西的流传
分类号:
K89
页数:
6
页码:
139-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的皇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盛会,起初是为了庆祝天后圣母的寿诞。在乾隆皇帝的赏赐下,娘娘会和黄会改名为皇会。姜家井的捷兽会和西园法鼓是皇会中重要的表演节目。该盛会历来有严格的次序排列,虽然现在已经衰落,但捷兽会和西园法鼓的精彩表演依然保留至今。
关键词:
天津市
皇会
流传
内容
天津“皇会”做为当年北方重要的民俗盛事,则有悠久的历史,闻名中外。其起始年代约在清康熙年间(一说为康熙四年,一说为康熙三十年不一)。“皇会”最初称为“娘娘会”,或曰“黄会”。是为“天后圣母”寿诞之庆典。有关“天后”神话的来由,据说为宋代福建蒲田县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有一次其兄经商航行海上,突遇特大风浪,舟几颠覆。林女瞑目片刻,神出救助,须臾风平浪静,转危为安。后林女二十而卒,被沿海渔民奉为海神,受到虔诚的敬奉。宋宣和年间奉诏立祠,海内遍祀之。天津立庙则始于元代。据《元史·泰定帝本纪》记载:“泰定三年八月(一三二六年)作天妃宫于海津镇”(见《天津县志》卷八),即今东门外“天后宫”是也。清康熙三年朝庭又晋封“天妃”为“天后”,民间则俗称为“老娘娘”。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寿诞之辰,民间便自发出会庆贺,以求祛灾赐福,这便是天津“娘娘会”的起始。
由“娘娘会”、“黄会”改称为“皇会”,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为乾隆皇帝下江南巡幸,途经天津三岔河口适逢会期,各会赶来接驾,便竭力表演,精彩无比,受到乾隆的盛赞。其中,尤对城内乡祠的“跨鼓会”、津道“鹤龄会”、西乡姜家井(即今西青区东、西姜井村)的“捷兽会”(即耍狮子)更为赞赏。当即御赏“跨鼓会”黄缎马褂四件(四名鼓手各一件);“鹤龄会”四位鹤童每人金项圈一个,其外龙旗两面;赏给“捷兽会”黄马褂一件,以示厚爱。大会受此宠幸,又因接过“皇驾”,从此“娘娘会”、“黄会”便改称为“皇会”了。一直到前清末叶,为“皇会”的鼎盛时期。此说广为流传,并见载于民国初年的《天津皇会考纪》一书。
另一说却颇有意味。清高宗年间,白家洼地方王氏夫妇生有一女,在家务农,有一年王女下地为父亲送饭,路上见一大树下有一道士,饥饿无比。道士遂呼王女问曰:“所携何物?”王女答曰:“黄金塔碧玉汤耳。”“黄金塔”即小米面窝头,“碧玉汤”即绿豆汤也。道士见此女口气之大,心中不由大喜。遂乞食之,王女慷慨以进。道士食毕,随同王女来到田间向王翁道谢。王翁见此道士气宇轩昂,非常人可比。于是邀至茅舍待茶。道士过意不去,遂收此女为义女,临走时赠一绢巾,略书满文,钤印其上,告诉父女俩说:“有急难之事时,可持此巾去北京相寻,一问便知。”当时王女早已许配于陈家沟陈姓子,后陈姓子乡举考中,不齿以王女为配,为找借口悔婚,扬言说:王氏下定礼时,必须有功名者三五辈襄助其事,否则退婚毁约。王氏父女在万般无奈之际,想起道士临行之言,于是带那幅绢巾赶去北京,一访得知,道士即为高宗乾隆私访化装所扮。乾隆闻听此事,不由大怒。一方面打发他们父女速速回津,一方面密谕天津道府为王女建造宅弟,置办妆奁。婚期下定时,朝臣菌集,浩浩荡荡,震惊津门。陈子见状畏惧,愧服鸩死。王女闻知,易服往祭,悲愤交加,心灰意冷,不久于人世。死后封为皇姑,建坟祀之,并籍岁出“娘娘会”之机,以昭其志。从此,“娘娘会”改称“皇会”,以寄托广大民众对王女的怀思,并为皇会的兴起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此说见于民国年间的《皇会考略》一书,却与西青区大稍子口村皇姑坟的传说不谋而合。该村确有皇姑坟一座,形如大丘,解放后坟茔尚存。
不论《考纪》一说,或《考略》一说,“皇会”的缘起均与西青区有密切关系。
在后来“皇会”的发展过程中,西青区姜井村的“捷兽会”(狮子会)、大园村与小园村的“西园法鼓”以及“大觉庵金音法鼓”等,均为皇会中的重要会目。现摘录《清光绪二十三年皇会次序摺》便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三年皇会
净街会(盐坨六局)
门幡(钱商公会)
太狮(针市街)
捷兽(即耍狮子)(姜家井)
……
西园法鼓(西园)(即小园村)
……
金音法鼓(大觉庵)
……”
此次皇会共有五十一道会参加,而姜家井的“捷兽会”排在第四位,“西园法鼓”排在第十六位。只有“大觉庵金音法鼓”稍后。对会目次序排列有极为严格要求的皇会来说,这样的安排不能不说姜家井的“捷兽会”和“西园法鼓”地位之轻重了。
下面我们再看1924年(民国十三年)的一次皇会:
“民国十三年甲子年接驾会目
六局净街会。捷兽(即狮子)。跨鼓。中幡。萃韵音乐。井音法鼓。西园法鼓。……金音法鼓。……”
在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的最后一次皇会中,上述三会不但参加,而且曾出专辑予以介绍。大会并摄有姜家井“捷兽会”照片一帧,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姜家井的“捷兽会”所以能经久不衰,与它的浓郁特色和表演技艺的高超分不开。该会俗称姜家井狮子会,成立于清乾隆年以前。每当秋后,村里的农民便组织起来开始耍练,直到来的农历三月出皇会为止。所以技艺精彩无比,堪称一绝。捷兽会的狮子共合是五个大的、四个小的,俗称“九狮图”。狮子头为藤胎,外罩以染色的珍珠绒。狮皮也为珍珠线织成,后因价值昂贵,遂改用竹麻编成。表演时,大狮子为两人,前为狮头,后为狮身。小狮子为一人。狮子又分青、红、蓝、黄、靠五彩,均用白生麻染成。狮头金睛凸露,红舌外吐,栩栩如生。其练法是按着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八六十四门,变化多端,令人眼花了乱。有一人扮武士(亦称回回),持百结绣球引狮为戏,颇为壮观。最拿手的节目有“一柱香”、“大痒痒”、“小痒痒”、“吞回回”、“大马驮象”等。而“大马驮象”最见功夫。大狮子头重140斤,狮皮重200斤,小狮子也有100多斤重。表演这个项目时,由一个大狮子同时驮两三个小狮子,可见狮子扮演者身手之壮健不凡。然而最逗趣的还算“吞回回”。这个节目往往放在最后。表演时,五个大狮子围着武士(回回)转,尽兴施展“狮子滚绣球”技俩。几圈过后,青狮子一摆头,回回顺势腾空来个张
飞骗马,蹦过狮头,一个倒猫落地,青狮把尾一甩,迅疾扑去,其余大狮一围,四个小狮分别扒在那四个大狮身边,把周围观众的视线挡住,回回就乘势溜掉,做得敏捷利落,观众还当真回回被“吞”掉了,正在四下张望,兴犹未尽,会头的小锣“当当”一敲,四面小旗摇晃,锣鼓点一打,表演结束。据说当年乾隆看完后,特赐黄马褂一件,从此“捷兽会”更是名声大噪,盛极一时。到三十年代最末一次皇会表演时,遗风尚存。据当地八十老翁介绍,1936年出皇会时,会头是当时的村长宋捷三和皮凤三、王子臣等人。耍狮子的为李德山、刘文彬、王老八、宋德山等。那年都是二十七、八岁,身高体壮的庄稼汉。出会的时候,共合有一百多人参加。经费是由津门老字号华竹绸缎庄资助,大门旗、小旗均有华竹字样,也算是做广告了。
西青区的另一名会,要算“西园法鼓”了。法鼓是皇会里不可缺少的一道会。其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法鼓两字,出于佛典,蜕化于僧道作法演奏的音乐。起初只是奏着简单而和谐的音乐,为着酬神活动而产生的。但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奏技巧得以丰富演变,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天津法鼓的起源,应推西郊大觉庵和尚演奏的“金音法鼓”。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天津诸多法鼓会,所演奏曲牌,多是和金音法鼓相同。因此也多标榜为“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三十年代时,西郊大觉庵村曾和辛庄村、候家庄、杨家庄四村合办过“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他们拿手的牌子有“龙须”、“新点”、“鬼叫门”、“〓腿”、“老河西”等数十种。“西园法鼓”的成立稍后于“大觉庵金音法鼓”。先在西郊大园村,由大园和小园两村合办。后来大园村无意兴办,搁浅数年,才由小园村接办。但仍沿用“西园法鼓”名目。他们的敲法,虽与大觉庵金音法鼓有一定渊源关系,但却与普通法鼓不同。无论在演奏和耍练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出名的牌子有“狮子滚绣球”、“老河西”、“新河西”、“反河西”、“鬼叫门”、“〓腿”、“反〓腿”等数十种敲法。从耍练技巧上又有“单裹脑”、“双裹脑”、“缠手腕”、“抛桃”、“拉纺车”等名目,演练起来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在演出形式上也与大觉庵金音法鼓不同。他们用的是一个鼓、四个铬子、四个铛子、四付铙、十六付钹,前面还有“茶炊子”表演。(《天津杨柳青小志》载:每会有一茶食挑子,非以茶食,乃示美也,其担之两端嵌铜龙凤担中,一铜壶镀黄金耀目,壶缘以金丝颤蝴蝶或鸟形,其座以雕花金漆,以玻璃为厨,厨分四阁,玲珑细致,备极美观,担者衣绸衫垂丝带,摇臂而行,作俏态。)起着陪衬、烘托、装饰的作用。“茶炊子”后面是旗帜和软硬对联,最后是一面大旌,杏黄缎背上写有几个大字:“西园法鼓老会”。到了晚间,那面大旌就改为一面硕大灯牌,光彩夺目,另添几分辉煌。乾隆戊申举人杨一昆(字无怪)所撰《皇会论》一文,曾对“西园法鼓”的表演有过精彩描绘:“……茶挑子,亮光光,净素玻璃片,耳边金鼓震连天,会儿多记不请,法鼓还算大园小园,一到茶棚敲的更熟练,翻来覆去离不了一二么三……”。
那时,与“西园法鼓”相呼应的还有个“东园法鼓”。在紫竹林一带,后迁至大直沽。天津有句俗话说“要听法鼓,先听东西园,后听大觉庵。”可见对西园法鼓评价之高了。“西园法鼓”当时有会员一百多人,均为村民,三十年代主事者为于文林、荆玉春、俞长顺、张宝全、杨锡元、于恩祥、蒋起发等人。他们同时还训练一批十四五岁的少年,其技艺之精湛不减于成人。真可谓“子孙会”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罗春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