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镇搭棚行业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91
颗粒名称: 杨柳青镇搭棚行业沿革
分类号: F832.38
页数: 8
页码: 133-14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棚行业的形成和不同种类的棚,包括喜棚、丧棚、灵棚、路祭棚和凉棚。文章还提到了从明朝开始,棚行业在北京和天津逐渐兴起,并且介绍了棚匠和他们的技术。
关键词: 棚行业 形成 棚匠

内容

一、棚行业的形成
  棚行业就是在解放前,一些富户和官宦人家为办喜寿事,迎宾举宴,招待亲友,而在院中搭的席棚,干这行的人就叫做棚行业。
  解放后,人民生活提高了,普通人家娶媳妇,料理丧事等不用再搭席棚了。向有关单位或仓库借块苫布,找几棵杆子或竹篙,横在房上,用苫布一搭,用以遮阳避雨就行了。所以搭棚行业对青年人来说就很陌生了。
  棚行业的形成,可远溯到明朝,当时北京还不是都城。燕王朱棣和他侄子建文皇帝争夺皇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把侄子打跑了。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永乐,建都南京。
  永乐皇帝为了防止北方异族侵略,加强北疆防务,决定迁都北京,并在迁都之前,开始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营建北京城。当时北京,虽已经过金、元两代修建,但规模不大,许多地方很荒凉,加以战争的创伤,百废待兴。
  在全国征集了上百万的工人和能工巧匠,来北京搞建设,为解决住宿,存料问题,盖房来不及,就采用席棚解决,当时建筑工地到处皆有,临时性的房屋,避风雨的工棚,以及仓库,场地都是用芦席搭的,这样就兴起了棚行业。
  不久,天津建立卫所、建筑城墙,规划了城里街道,同样来了不少的工匠、营建天津卫,暂时无地容身,亦效仿北京搭棚之措施,于是棚行业就在天津卫逐渐兴起了。
  满清间,官宦或富有之家,办理喜事白事以及祭祀祖先,多在院中搭棚,甚至搭台唱戏,宴请宾客,都离不开棚行业,这样相沿成风,三百多年来,始终不衰。天津如此,杨柳青亦如此,这个解放前只有七千户的小镇,一般有些积余人家虽然不搭戏台,但凡办喜、寿丧事,莫不搭棚以示荣擢,有些人家虽然生活较为困难,但为了体面,不被人讥笑,亦强擎局面,搭棚办事,所以直到民国年间,搭棚行业同样兴旺。
  二、搭棚的种类
  (一)喜棚
  喜棚即嫁聘迎娶、寿日喜庆或中举升官,以备庆贺而搭之棚,杨柳青的风俗习惯和天津城里一样,每逢喜庆事,亲友纷至,请厨师,摆宴席,原有的房屋不敷应用,乃在院中搭喜棚,以作待客之所,所搭的棚,冬天可以保暖,夏天可以乘凉,出入方便,门窗户壁,一概俱全。冬天的叫暖棚,只要设置一两个炉子,燃煤取暖,即可保持相当的温度。夏天在棚顶或上部则有通风卷窗,随时用绳拉卷,通风透光,四周席壁镶有玻璃窗,使棚内明洁宜人。
  另外还有特别讲究的喜棚,四周都做出廊子,甚至有做成两层三层楼形的,挂檐后边,都按有垂头横楣,均为玻璃制品,绘有美丽的花纹,棚顶中心,按有天井,形似覆盆,中嵌玻璃花饰,垂心璎珞,花色美观,又可透光。棚的内项四角,按三角木框涂制的角云,(角形的云朵)按有玻璃窗,玻璃隔扇,隔扇也绘有各种花卉,棚的出入口处,都按有玻璃门,与室内建筑一样,棚内四周,有各式挂屏,挂屏上有山水、花鸟、人物或写意或工笔,和室内张挂的字画条幅一样,棚内外,凡目力能看到的木头如梁柱等,均裹以红布,棚中地面铺以地毯,置身棚中,真与室内无异。这种高贵的喜棚,价格昂贵,一般富有之家搭不起,清末只有尊美堂石家搭过,手艺人还是从天津城里请来的。
  (二)丧棚
  亦称为白棚或全棚,白棚是办白事用的棚,全棚则因为丧事所需要支搭的棚种类较多,能把棚行的手艺全用上,如搭灵台、经棚等。
  丧棚一般都挂有十殿阎君的轴画,用以宣扬因果报应,棚内另搭铺板长凳,并设经桌,为和尚或道士超度亡魂念经之地。
  (三)灵棚
  ①在丧棚中用隔扇搭灵棚,隔扇上绘松竹梅岁寒三友等图案,台围按小栏杆,台栏干下面是台裙,白色黑纹,状如石纹,台上铺地板和地毯,亡人灵案置于台上,台后放棺材,来宾致祭致奠,皆于台上行礼。
  ②大家庭院子多的仅用一个院搭灵枷,多用席和布结合,状如一个小型戏台,除按隔扇灵台栏杆另在台的四周立柱,台外,前、上、左、右三面皆用白绸子扎的条格式彩子,彩子上有各种素花,台顶上安有天花板,上绘仙鹤,取意驾鹤成仙而去。
  上述灵棚杨柳青八大家和中等户办白事都搭过,这种灵棚给人有庄严肃穆之感。当然穷人是可望不可及的,家人死了无钱料理,弄领席一卷,埋掉就完了,真是贫富两样啊!
  (四)路祭棚
  是出殡时在路边支搭的举行公祭的棚,多搭在交通要道路侧,棚的气派很大,借以表示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对死者的哀思,这种棚也有多种式样,有大有小,有平棚,起脊棚之分、棚内设灵堂,有亡者遗像,并设香烛供品,棚外有扛房的旗帜执事,搭这种棚纯属耗财买脸争光。据老人们说:尊美堂石元仕死后出殡时,全镇搭了十六个路祭棚。(包括到坟地的棚)路祭棚要求工精棚牢,素彩纸花俱全,好手艺手搭三至五日,然仅用十至廿分钟即行折掉,真所谓奢侈之极。
  (五)凉棚
  凉棚(棚行的通称。因较高大,要高出房顶,故名天棚。普遍凉棚占整个庭院,顶上设有可以卷拉的活席,形同卷窗。可以在下边拉绳卷放,太阳强时可以放下遮蔽阳光,太阳西下时则可卷起通风。东西两门各用席和竹竿制成斜坡形遮檐,以避东照西照。遮檐可以安装活席用以卷拉。
  凉棚的用料,有新席旧席之分,全部使用新的整洁光亮,色调美观,但价格昂贵,上年所搭之席,秋季拆下来翌年再用,俗称二水席、其价格较廉。
  杨柳青有些人家,自备木料芦席、临时雇请工人搭盖,只化些工钱就行了。
  三、棚匠和技术
  干棚行的资东,下本钱购置原料,主要是长短杉篙,芦席、各式玻璃窗框子,以及绳子工具等。
  搭棚的工人称棚匠,有专业的,有兼业的,兼业的是半工半农,他们忙时帮助主家搭棚、闲时回家种地、专业棚匠著名的有董恩荣、韩羽、韩振发、徐连发、任连发、董恩发等三十多人,他们随叫随到,决不误事,负责搭好和拆棚并运回原料,棚东现给工资,给多少是多少,从不争价,所以搭棚是一种特技行业。
  搭棚时作为主柱用的杉篙,是浮放在地而土的,一般的不挖坑埋于土中,这些负担数百斤重的主柱。全仗曳力竖立,不倾不斜,但也有非挖向坑埋柱不行的,至多半尺深。
  搭棚有的使用别棍,即用一尺多长的木棍,别在棚架的吃力处,用力绞紧,但也有些人不用别棍,用绳绑紧,但搭的棚不如别棍的牢固。搭棚的另一个特点,是讲速度和质最,富于突击性,一片空旷之地,霎时能突击大厦之峥嵘。而按时拆卸,一席一木悉捆载而去,绝无凌乱残留破茬现象,所搭之棚,结构牢固。
  至于起脊的棚,更保遇雨不漏,为了保证质量,必须用技术熟练的内行人,根据搭棚面积,需用杉篙芦席多少,用眼一看即可估出,那时估计是按饭桌计算,一桌座八个人的面积,多少桌用多少原料,绝无剩余或不足。
  棚行工人所用的工具只两种,一是鱼刀,长约六七寸,月牙形,因形似鱼,故称鱼刀。用以断绳,锋利无比。再是弯针,长约尺许,成半园形,故称弯针,用来穿绳,缝席。
  还有各种绳,如三股粗绳和二股细麻绳,二股细麻绳也叫绳精子,行话叫锯子,提前栽好约二尺许,别在腰间备用。
  登高上房不用梯子,顺杆攀登而上。搭、按缝成棚没有技术不行,所以工人们自我嘲笑说:“我们是先当走兽,后当飞禽。”走兽指拉运原料,飞禽指上高作业。
  四、棚行业经营户
  1.韩功臣
  棚铺座落在乔家疙哈,韩功臣原系赶大营的,是新疆兴泰和的股东之一,分了一大笔红利,回家来千起了棚行,以后韩功臣死了,遗下二妻守寡,孩子年幼,无人经管,便于本家韩润臣合伙经营,韩润臣联系业务,组织人搭棚,韩功臣家出原料,赚钱两家平分,这样经营十余年,到日本进中国前夕停业。
  2.韩润臣
  韩润臣和韩功臣是叔伯弟兄,他排行老六。人称韩六指。他经营的棚铺在经堂庙胡同,他在经营上很有办法,串大家揽棚活,很兴旺了一阵子,在民国初年尊美堂石元仕死办白事时,他和韩功臣两家联合在杨柳青搭了十个路祭棚。用了不少物料,赚了不少钱。后来韩润臣死了,其妻韩宋氏继承夫业,人奶韩六奶奶,独立支撑,她一女人,不顾缠足之苦,到处联系搭棚业务,支撑了廿余年,到日本时期开始走下坡路。解放前夕。国民党修炮楼,强征了她家不少沙篙,从此一蹶不起就破产了。
  3.韩克勤
  韩标勤是韩润臣的族侄,他的棚铺在三义庙前,解放前歇业。
  4.韩淇
  韩淇棚铺在猪市大街,他家原字号叫仁和佩,既经营棚铺又出赁花轿,日本统治时花轿房兑给了陶家,自己专营棚铺,一直维持到解放后。
  5.郑贯一
  郑家棚铺座落在镇东土地庙,他是继承了叔父老郑爷家底,老郑爷原是赶大营的,在新疆发了财,带回三万元现洋,除置房地外,还经营了一个棚铺,因无子女,交给族侄郑贯一,郑贯一接手后业务平淡,为扭转局面出寄致胜,款示豪华,花了五千元做了一套罩棚,约四十多块,每块六至九格,外镶铅板和玻璃。联接全部用螺丝铆榫,租价昂贵,一般户用不起,连有名的大营客戴华棠都不敢用,只有吉聚成米面庄资东邵善德用过一次,租价三百元,终因无人租用而转卖给天津了。
  郑贯一经营业务虽平淡,但却酷好京剧,他与裴元堂石衡甫、石宣甫,同盛和周建南,玉盛董家姑爷王迪亭、和开扎彩作的王树林共同组成业余京剧组,曾在天津市内泰康商场小梨园剧院演过。
  6.郑晓江
  郑晓江是郑贯一之族叔,即经营棚铺又经营花轿房,字号叫预顺永花轿铺,他家的杆子就存在花轿房后院,由于服务周到,待人和气,人们办喜事都用他家的花轿,连棚都叫他搭,可以说有是“娶、聘、轿、棚一条龙,所以业务很兴旺,直到解放后还经营,于1952年才收市停业。
  五、棚行的没落
  棚行业主要是为有钱人家服务的,穷人家办红白事是搭不起棚的。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时期,一些有钱的大财主迁入市内居住,再也没有象尊美堂那样办事的了,但一般有钱人家为了讲排场,还是要搭棚办事,一些小门小户用不起,所以搭棚主顾也就少多了。
  在国民党时期,蒋军为维持残局,作垂死的挣扎,借口修炮楼、建碉堡需用木料,对棚行业肆意的搜刮,强拉杉篙不给钱,只韩六奶奶一家强行拉走四十多棵杉篱,其他户亦不少。
  加之物价飞涨,置料困难,棚价只好折实计算,即搭一个棚要多少粮食。这样,办事搭棚就更少了。从而使棚行业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
  解放后,杨柳青的棚行业工人多转入建筑部门当了架子工,或当了搬运工人。加之乡风民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诸多因素促成了棚行业的淘汰。
  1991,5.1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伯年
责任者
董恩荣
相关人物
韩羽
相关人物
韩振发
相关人物
徐连发
相关人物
任连发
相关人物
董恩发
相关人物
韩功臣
相关人物
韩润臣
相关人物
韩克勤
相关人物
韩淇
相关人物
郑贯一
相关人物
郑晓江
相关人物
邵善德
相关人物
戴华棠
相关人物
石衡甫
相关人物
裴元堂
相关人物
石宣甫
相关人物
同盛
相关人物
周建南
相关人物
王迪亭
相关人物
王树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喜棚
相关专题
丧棚
相关专题
灵棚
相关专题
路祭棚
相关专题
凉棚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