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20年代的杨柳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88
颗粒名称: 忆20年代的杨柳青
分类号: K206.6
页数: 5
页码: 108-1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周宝璞1918年出生在杨柳青的一个大户家庭,您在镇上生活了十年后去天津读书。1939年,在日军占领天津后,您离开天津到昆明继续读书,并一直未回过故乡。您还提到了您父亲的经历和家庭背景,以及儿时的故乡情景和春节氛围。您还描述了您经历的三次逃难。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您的个人经历和儿时杨柳青的生活情景。
关键词: 杨柳青 逃难 天津

内容

我于1918年出生在杨柳青,学名周宝璞。在镇里生活了十年,1923年去天津读书,此后偶尔回家探亲,1939年在日军占领下,我离开天津,做为天律流亡学生辗转到了昆明,继续读书,迄今没有回过故乡,弹指问己经半个世纪了。
  周家是杨柳青一个大户,我们这支的堂号叫永兴立,早年在镇上开的一家油烟店就叫此名。据说祖辈还有些田产,由于天灾人祸,到我出生后,家道已经中落,不仅田产荡然无存,即油盐店已倒闭多年,偶尔随家人去旧店察看,打开门锁,到处是积尘蛛网,院子里杂草丛生。父亲周恒赞(字警研),青年时期在天津读书,后来随杜彤翰林去新疆督学,在新疆结识了许多经商的乡亲,归来不久,便就任安氏私立小学校校长。这所学校由新疆帮文丰泰掌柜安文忠(字荩臣)捐资兴办,校址在药王庙内。我六岁入该校读书。记得教员中有王植三、吴玉章、卢斐章、周桂南等。王植三是个多面手,国文、笔算、珠算、体操都教。他还会按风琴,教唱歌,当时所教歌曲不多,我记得的有古曲高山流水,北伐以后,唱打倒列强、三民主义等歌曲。那时,学校教育已较普及,镇上主要有三所小学,即安氏私立小学,民立十三小学,公立六十小学。另外还有一所人数不多的女子初级小学。每年春秋两季照例举行学生运动会,有时三校联合举行,由于天齐庙的院子较大,运动场多设在公立六十小学。有一次,我从天齐庙出来走迷了路,叫了辆人力车才回到家。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京津一带进步学生经常来到镇上宣传:争取民主,反对封建、反对妇女缠足等等。演讲人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景象象犹在眼前,记得有位南方口音的学生放声大呼“我们还不如鸡猫狗子啦!”听者为之动容!
  不久,父东去天津河北省立法商学院任职,我因不堪继母虐待,于1927年,跟随父亲转到天津秀山小学读书。1932午天律发生便衣队骚扰事件,学校被迫停课,我回到家乡,入公立六十小学六年级读了半年,班主任张印三,还有庞老师等。毕业生要参加天津县政府举办的统一会考,为了参加会考,家里给缝制了漂白裤褂,届时全班同学整队到了天津,住在东马路一家旅店,考了两天,取得高小毕业证书,我便考进父亲任职的天津法商学院附属中学(商职部),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市容
  儿时的故乡,市面相当繁华,街里的商店鳞比节排,旗幌招摇街头巷尾,提篮小卖的商贩也多,叫卖声此起彼伏。每逢一六集日,人山人海,四乡会集,生意兴隆。在摊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卖布头的,平日里背着包袱走街串巷,迁到集日在街上一摆,五颜六色最能招徕顾客。亲友家有在天津绸布店学生意的,每届年终岁尾,总要带回一大包袱布头,做为酬劳的一部分。大块的做布料,小块的拼凑成被褥、枕套等,布头成为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小贩中墩签(赌具,用竹木做成的细棍,尾部有骰点)的特多,傍晚在街头卖瓜子仁果的,担挑卖糕点的,提篮卖烧鸡的等等都带签筒,多挣少赔。杨柳青特产青萝卜,小铺子里当做水果切片卖,切片是一种技艺,萝卜在手心上滚动着用水果刀切割,片片匀称,很见功夫。
  儿时经常去的商店是前街七畛斋文具店,店铺不大,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学生用品基本满足需要。在大寺胡同附近的墙上有条标语,上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的影响很深,终生成为座右铭。街上没有什么公用设施,墙上却挂着类似今天举报箱似的小木箱,上边写着“敬惜字纸”。就是说要把写字的废纸放进箱里,不要随地乱扔,以示尊重文化知识。二十年代。人力车(称做胶皮)已经不少,但是不时有轿子过街,常见的是二人抬的,供一般妇女乘坐,讲究些的是四人抬的,走在街上前呼后应,引起路人伫足。轿子由赁货铺提供,用户随时去租用,货货铺有几家,其中人和斋历史悠久,店址在老爷庙附近,比较适中。
  春节
  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名扬全国。二十年代还很兴时,一进腊月,在前街以西(街名记不清了)警察局两侧摆满了画摊,每个画摊要占十米左右的地盘,都设摊床,把年画铺在床上,贴满墙上,供人选购。把大街打扮得五颜六色,十分鲜艳。从晨到暮人流不息,当时上海胶印月份牌大美人还没有流传过米,画市上是套色印刷的木板画一统天下。有一年,几个周学凑钱买了些红纸,书写春联跻身摊贩中,也没有蚀本。买年画、砍猪肉(三九天的猪肉冻得硬帮帮,买肉都要用斧砍),就把春节气氛烘托起来。
  进入正月,重心转到三不管了。从大年初一到十五灯节,三不管总是挤挤跄跄。春节三不管最招人的是摇茶碗的,它和抽签同一类型,都属赌博性质。摊主把茶碗一罗一罗地摆在案板上,不停地吆喝招徕人,等凑够了钱数,摊主便在一只碗里摇起骰子,押对点的便可抢走一罗茶碗,当然多数人是空手而去,白白丢下了赌注。二十年代,电影还不普及,镇上没有电影院,我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三不管的蓝布帐里开眼界的。一个长方形的用蓝布搭成的小帐子,人们坐在布帐的两侧,从洞眼去看电影的片断,每场只有刻把钟,根本看不到完整地故事情节,加上影象光线暗淡,影影绰绰地景物模糊不清,看它一两回也就够了。这种电影和拉洋片不相上下,甚至还不如拉洋片有说有唱更招人喜爱。
  逃难
  我记得儿时的三次逃难:一是1923年直奉交战,战祸殃及杨柳青,我们全家逃往天津,当时年纪幼小,经过记不清了。1926年冯玉祥、李景林两军战起,李军败兵进杨柳青,烧杀抢掠,损失惨重。过两年,直鲁联军天津督办褚玉璞的部队为北伐军打夸,进镇抢劫,我家从西街药王庙附近躲到老爷庙对过的乔家疙瘩胡同。这条胡同有几家财主,如同盛和周家,鼎兴张家,李春华家等等,由他们牵头组织人维持治安,主要是筹款应付败兵,免遭杀伤抢掠。一时间,胡同两头都用砖堵砌,昼夜有人守护。我家借住亲戚家,因为人多天又热,白天在院子里铺席围坐,入夜进屋睡觉。每天饮食还可买到,有些小贩敢于冒险做生意,只是价格高昂,趁机多赚点罢了。记得北伐军曾派飞机到镇上低飞侦察,飞机掠过房顶树梢,有人说看见驾驶员向外探头张望了。
  每次出逃,我们都是倒闩门,最后走的人把门闩好,越墙而出。猫狗放走,鸡鸭关在院子里,日子一长,家禽都给饿死了,逃难回来以后,首先见到的是院子里东倒西歪的死鸡死鸭等。居民遭杀害只有认倒霉,群众抓到的败兵也没有好下场,一次在中渡口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伤兵,拳打脚踢加以报复;还有一次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一个被烧伤致残的败兵已奄奄一息,也没有人去理采。直鲁交战时,还提到一个败兵是白俄,有人用铁丝穿破鼻梁,牵着游街,这些都出于义愤,但是过火的行为显着不人道了。
  我已年逾古稀,往事多已记忆不清,唯有这段儿时生活却历历在目,永远不忘。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周雨
责任者
周宝璞
相关人物
周恒赞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王植三
相关人物
吴玉章
相关人物
卢斐章
相关人物
周桂南
相关人物
张印三
相关人物
周东
相关人物
褚玉璞
相关人物
李春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