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日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54
颗粒名称: 二、抗日战争时期津西地区的开辟与发展
分类号: D235.21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天津沦陷,西郊成为沦陷区。在艰难的条件下,中共平津唐点线工委领导下的王兰庄支部进行地下活动,并成为城委的秘密联络点。另外,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各县及武装部队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也进入津西地区开展工作。
关键词: 津西地区 党史 抗日战争时期津

内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7月30日,侵华日军占领天津。随之,西郊成为沦陷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党的工作有了发展,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王兰庄支部
  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后,遵照市委的指示,王兰庄党支部立即转入地下,进行隐蔽活动。这时,市委计划在王兰庄建立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后来,因日军在该村附近设置了岗楼,未能实现。1938年9月,中共平津唐点线工委成立,王兰庄支部由点线工委大津城委书记顾磊领导。1940年春夏,先后送刘振奎、何文彬到平西根据地学习。赵普宣任工委书记后,也直接和该村文部联系,王兰庄支部成为城委在大津近郊的秘密联络点。在点委的领导下,王兰庄支部做了不少工作。1942年2月,顾磊撤离天津,王兰庄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但刘振奎、何文彬、崔建华等人仍就地坚持工作。
  (2)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各县及武装部队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从1943年起,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的津南工委、静大县委、第三联合县委、天津工委及津南支队先后进入西郊,经过数年努力,打开了工作局面。
  中共津南工作姿员会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3年春,遵照中共冀中区党委的指示,中共冀中区八地委派津浦支队(后改名为津南支队)进入津南地区开辟工作。1944年3月,冀中区党委决定津南地区由九地委组织实施,津南支队划归九地委领导。津西地区津浦铁路以东,运河以南,津盐公路两侧一带村庄,均为津南支队活动区域。1943年10月,特派员梁永泰率一个排的兵力三次深入津南,在砖垛、老君堂等村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对伪乡保长进行了教育。1944年3月,九分区武工队队长周继发率部进入津西地区的老君堂、高村、辛院、凌口一带活动,并争取了部分伪乡保长为我方工作。1944年10月,为巩固津南成果,扩大解放区,进一步领导律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九地委决定建立中共津南工作委员会,并陆续派来大批干部。律南工委下设工作组分片开展工作。王稳庄、大寺一带村庄为第三工作组的活功区域,组长李庆林,副组长傅书楷;张家窝、傅村、小南河一带村庄为第六工作组活动区域,组长宋省,副组长董征;王兰庄、梨元头、辛院一带村庄为第七工作组活动区域,组长张良。在津南工委的领导下,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村政权(或两面政权)、农会、民兵等组织,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党组织。第七工作组与王兰庄支部建立了联系。第六工作组先后在王庄子、牛坨子、康庄子、小卞庄等村发展了一些党员。第三工作组在东台子、西台子村发展了党员。到1945年8月,这一地区建立了3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36名。有党员的村10个。
  十分区第三联合县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4年5月,十分区第三联合县派陈瑛、齐平、张景信、李爱莲等人秘密进入大柳滩、白塔寺等村开辟工作。同年7月,在大柳滩、白塔寺两个村建立了抗日政权。1945年4月,武清县三区成立。大柳滩、白塔寺等村划归三区领导。
  静大县三(七)区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4年8月,静大县委派阎思欣到第六埠村工作,发展了三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1945年3月,静大县各区区划确定。县委决定开辟三(七)区,区委书记阎思欣,区长韩兴。以台头东北猴山苇塘为基地向七堡、十一堡、独流大桥,以及津西地区第六埠,水高庄、当城、沙窝、三辛口、桑园、杨柳青一带开辟工作。3月底,在第六埠、水高庄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到1945年8月,建立党支部1个,有党员的村3个,党员发展到8名。在部分村庄建立了两面政权。
  中共九地委天津工作委员会进入津西地区开辟工作
  1945年2月,为开展城市工作,中共冀中区九地委成立了天津工作委员会,在市内开展地下工作。书记阎素,委员左中侠、侯浩平、侯太和、储国恩。工委驻地在胜芳和石沟及左各庄。活动区域从胜芳到津西地区。工委通过工作,建立了从独流、下圈经水高庄到杨柳青进市的交通线,并在杨柳青镇内阎子清家建立了联络站。负责传送情报,掩护工作人员进市,护送市内学生、工人去根据地,运送物资等。同时,通过关系争取了杨柳青镇的一些士绅和敌伪人员为我方办事,并动员了数名青年参军。并派工作人员到南运河沿岸一带村庄活动,建立了联络点,开辟了从杨柳青经疙瘩村、侯台子到万德庄另一条进市交通线。日本投降后,工委即隶属冀中区天津工作委员会,为第一市分委,为天津县第六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期间,津西地区,是由中共冀中区八、九、十地委所属的各县分头开展工作。针对近郊的特点,主要通过做群众工作,站住脚跟,以小股武装活动为主,起到鼓舞人心震慑敌人的作用;对当地士绅和敌伪人员,晓以民族大义,争取为我方服务。通过工作,发现与培养骨干力量,个别地、慎重地发展党员,并开展建政工作。到1945年8月,先后发展党员44名,建立党支部4个,在近三分之一的村庄建立了秘密抗日政权和两面政权,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解放区奠定了基础。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石泽年
责任者
顾磊
相关人物
刘振奎
相关人物
何文彬
相关人物
赵普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