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视察津西公社蛤蟆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43
颗粒名称: 毛主席视察津西公社蛤蟆洼
分类号: D630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这篇文章是关于作者在1959年陪同毛主席视察稻田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文章描述了作者所在的南开区津西公社的水稻种植情况以及参观点的准备工作。毛主席对洼地种植稻谷的增产效果表示赞赏,并对农业和园田进行了询问。文章以个人经历为主,属于回忆文学类文章。
关键词: 毛主席 津西公社 蛤蟆洼

内容

按:本刊第四册刊登了李中原同志写的“毛主席视察九一九”的文章,发表后有些不同的反映,于是我们就找到当时参加接待毛主席视察的一些同志听取意见,多数同志认为在细节上有些出入。当找到接待毛主席视察的郭发科同志时,他正好为市政府顾问委员会写了一篇“毛主席视察津西公社蛤蟆洼”的文章,我们看了认为很好,征得本人的同意收入本刊。
  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是一件事,都是记述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九日“毛主席到津西蛤蟆洼和杨柳青农场视察”的情景。从郭发科同志的文章看,他当时任南开区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接待的具体任务由他操办,接待时他一直在毛主席跟前,他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清楚,更觉准确。
  至于枝节性问题,由于年代较久,或记忆上的原因,所反映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些不同的侧面、这也难免。
  作为文史资料,应遵循“求实存真”的精神,力求〓〓实和文字上搞的更准确。一时记不准的,有争议的问题,业〓〓“多说并存”。凡是可以澄清的史实,则应“〓〓清源”期收入郭发科同志的文章其目的就在于此。
  编者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一九五八年十月西郊区与南开区合并后,我任中共南开区委农村工作部长,当时南开区委书记是张寅同志,管农业的书记是高翼飞同志。管农业的副区长是韦思襄同志。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十八日区委接到市委通知:明天上午有中央领导同志,视察你区津西公社水稻生长情况。当天下午区委商议后,由我带着几个同志协同公社的同志去蛤蟆洼稻地选了几个参观点,这儿个点都选在天津去杨柳青的公路边上,到地里去都隔着个沟,人进下去。于是我们又到邻村大卞庄找了一部分木板,在这几个点的沟上架上了木桥,以便参观时人们可以进去,到当天的晚上七点多钟才准备好。第二天就是九月十九日,这天天气晴朗,还很凉爽,南开区的主要领导有书记张寅同志、副书记高翼飞,副区长韦思襄,区委办公室主任张永三,公安局长马连理等,和我们农村工作部。农林局的同志八点以前就赶到了赵庄子村北稻地第一个参观点,等到上午九点来钟,车队就来到了,在我面前停车的是第二辆车,这个车上第一个下车的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我赶紧向前走了两步,间毛主席好并和毛主席握手,握手时不知怎么的我的手苏苏地麻到了胳臂上,可能是思想太紧张了吧。这时市委书记赵克同志也下车了。把儿个领导同志给毛主席做了介绍,并都一一握了手。我就搀扶着毛主席过了跳板,在稻地里着稻子的生长情况,这时的稻子正是发墩的时候,每墩都在十棵左右,还没有秀穗,长势特别整齐好看,毛主席看到地里的水很少(当时地里有的地方有点水洼,有的地方没有水了)时说:“怎么地里没有什么水呢?”我说;“上午给西片上水,下午就给东片上水。”。又问:“这稻子能产多少?”我说。“能收七、八百斤,好的能收一千斤!”毛主席听了点点头。正在这时候赵庄子出来十几个人,一边走一边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毛主席站起来摆手示意,不要人们喊了,我看毛主席不让喊,就顺着地梗迎去,一看是赵庄子村妇联主任李风英同志,带着十几个妇女来看毛主席,我把她们领到毛主席跟前,把李风英同志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和李风英同志握着手说好,你们这是半边天哪,大家哈哈大笑。
  这时赵克同志说:“另看一个地方吧。”第二个点是大卞庄子地段,毛主席下车后,向西、向南一看是一大片稻田,就问这是什么地方啊?这片稻田不小啊!这时大卞庄子的村干部说:“这是蛤蟆洼。”毛主席问“为什么叫蛤蟆洼呢?”村干部们说:“这个地方是洼底,下点雨就存水,群众就叫他蛤蟆洼,过去这里种高粱,洼底种点麻,十年九不收,这二年才开始按着方田挖沟种稻子。”毛主席说:“好啊!注地种稻能增产”。毛主席看到南边长着很高很密的林带时就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是南运河大堤。”毛主席说;“是南北运粮河吗?”我说:“是”,赵克同志又扶着毛主席过了木桥,在稻地里察看,毛主席弯着脸看每墩稻子株数,看水的深度,说这水大小?我说“正好”(当时水的深度三只左右),毛主席说:“这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说:“去年在南运河上修建了杨水站,这是南运河的水。”这时候由天津开向杨柳青的火车正在这里经过,毛主席说:“这是什么路?”众人说:“是津浦路。”毛主席点点头,并间路那边(指路北)是什么地方?我说:“那边是样柳青农场。”毛主席说:“到那边看看去”。
  原米计划在西边曹庄子村北还有一个参观点,这样就去不了啦!杨柳青农场安排了两个点,一个是稻田点,一个是园田点。这时大家就上车过铁路去杨柳青农场,过了铁路第一个点就是看稻田,因为在场的人没有杨柳青农场的人,就派一个车到场部去接赵一农同志。我们大家到了参观点后,赵一农同志随后也赶到了。他和毛主席握了手。毛主席就问杨柳青农场的情况,农场有多少土地?都种些什么作物?收成怎样?有多少职工,及职工的收入情况等,赵一农同志都一一作了回答。这时跟随毛主席的一个女摄影师,站在稻地埂上要给大家照像,她刚向后一退不小心,一只脚踩在了稻池子里,一歪差点倒下,这时毛主席看到说:“真勇敢”。逗的大家哈哈大笑,正在人们大笑的时候,咔嚓一声把这个场面照上了。(第二天这张照片就登在了天津日报上)随后赵一农同志就搀扶着毛主席过了木桥又去看稻田,看完稻田,从稻田埂上回来看到铁道沟子里长着好多苇子。毛主席就问:“那是长的什么呀”?赵克同态说:是自然生长的芦苇,一般做烧柴,好的可以打苇箔,细杆的可以做苇帘,还有一种人工栽种的,可用来织席,白洋淀的席苇就是人工栽种的!毛主席听了点点头。
  接着由赵一农同志又领着上了车去看园田,这园田是旱田改种的,大白菜刚定棵,毛主席在菜地里走出几十米远,这时天已快十一点了,毛主席走热了,把外衣脱下来交给随行人员拿着。毛主席土身只穿着一件白衬衣,看上去非常健康,当走到一个有几间土坯房的地方,就隔养窗户看里边,并问赵一农同志,里边放的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赵一农同志说里边放的是农具、化肥等。毛主席看到外边有个草垛就问赵一农这是什么?赵说:这是冬天苫韭菜用的草苫子。毛主席点点头,就开始向回走,当看到白菜畦里有一棵白菜长在畦埂子上了,毛主席风趣的说:“哈!它怎长在这里,你闹独立性吧!”大家都笑了。当走到有车的地方,大家看毛主席累了,就劝他老人家到农场场部休息休息,喝点水,吃顿便饭,但是毛主席没去,说是回去,这时和在场的人都一一的握了手后,就上车回市里去了。
  当时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愿意和毛主席在一起说说话,喝点水,吃顿便饭,遗憾的是未能如愿。杨柳青农场党委副书记、老红军刘福来同志,他听说毛主席要来视察杨柳青农场,心情激动的一夜没有睡好,早晨早早的起来洗嗽刮脸,把平时舍不得穿的好衣服穿上,等着见毛主席,可是毛主席没有到场部去,老刘同志后悔极了,责怪自己为什么总在场部傻等着呢?要是到地里去见毛主席多好啊!还有公社干部冯文光同志原计划毛主席要到曹庄子村北稻地视察,地点也选好啦!路也修好了,他带领曹庄子的干部在地里等着,结果毛主席没有去,他们也很后悔没有到大卞庄子地里去迎接毛主席。
  第二天我们农村工作部和公社的同志在一起回忆、讨论毛主席的指示,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说的“洼地种稻能增产”津西公社的蛤蟆洼过去多年来种早田,总是十年九不收,下30毫米的雨,蛤蟆洼就泡汤了,就是种高粱有的年头也不能收。经过挖沟修渠,平整土地,又建了扬水站,改种稻田,每亩能收六、七百斤稻谷,多的能收到一千斤。
  因为毛主席视察津西的时间是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九日,后来津西公社就改为九一九公社了。杨柳青农场也改为九一九农场。后来又都按着地名改过来了。
  一九九一年春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 第五册

《西青文史 第五册》

本书为天津市西青区文史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政治领导人的致信和视察记录、地区发展和历史背景介绍、文化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个人回忆和传记、反映和讨论、补充和订正、文史资料征集公告。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发科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李中原
相关人物
郭发科
相关人物
高翼飞
相关人物
张永三
相关人物
马连理
相关人物
苏苏
相关人物
赵克
相关人物
李风英
相关人物
赵一农
相关人物
刘福来
相关人物
冯文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杉木桥镇
相关地名
稻田镇
相关地名
南边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