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霜林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22
颗粒名称: 莫道霜林晚
其他题名: 记天染分厂张祖恩工程师
分类号: F279.243
页数: 3
页码: 217-2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西郊区张窝乡的天津染料分厂生产的硫化青染料获得了市优质产品称号,并赢得了全国出口创汇评比的最高奖项“飞龙奖”。该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非常受欢迎,没有其硫化青,许多厂家的产品无法通过检测。在国外,该企业打开了54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企业的领导张祖恩和全体职工的努力。
关键词: 张窝乡 天津染料分厂 市场开拓

内容

天津西郊区张窝乡天津染料分厂,这个小小的乡办企业生产的“五一牌”硫化青染料,不但获得市优质产品称号,而且在全国出口创汇评比中,又一举夺得了最高奖——“飞龙奖”。在国内,许多厂家若没有他们厂的硫化青,产品就过不了关。在国外,他们厂敲开了亚非欧美54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大门。谁能想得到!”
  厂里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都深有感触地说:“这都是张工和我们一起风里雨里搞出来的,我们感激他!”
  见到张工——张祖恩,他没有谈自己的成绩,而是动情地说:“在这儿,我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我干‘铁’了。”
  张工年近70岁,1946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原是天津染料厂工程师。1981年退休后应聘到这个乡办企业担任技术指导工作。
  一进厂,他针对职工80%是初中毕业,只会简单操作不懂生产原理的状况,办起了硫化染料中专班,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在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同时,成功地改进了11项工艺流程,使产品发展到14个品种,而且还研制出便于出口运输的双倍硫化青。他建立了一整套质量检验体系,使企业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
  全厂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和张工辛勤汗水的浇灌,使这个在一片杂草丛生、坟头遍布的荒芜土地上建起的工厂,十年巨变,产值从1979年的697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1.24亿元,成为全市乡镇企业几个超亿元产值的厂家之一,人均产值15.84万元。十年累计纳税4000万元,创汇3600万美元,是天津市染料行业第一创汇大户,1989年荣获全国百家乡镇企业创汇大户“飞龙奖”,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并跨入国家二级企业的行列。对此,全厂职工喜上眉梢,张工笑的更甜。
  “我实现了自己的梦。”张祖恩感慨万千。
  老人心中有一个梦,这梦整整萦绕了几十年,那就是用自己的技术研制出高质量的硫化青。早在天津染料厂,他就想研制优质硫化青,但是由于厂里让他负责技术管理,每天接触的不是资料就是档案。因此他进不了实验室,用他的话说:“那时我真是无用武之地。没办法,只能干着急!”天津染料厂也曾生产硫化青,由于大吞大吐,成本较高,没啥赚头,就把这一生产项目转给了这个由农民办的分厂。
  张工应聘以后,分厂为创高质量的硫化青,建起了实验室,为张工配备了助手,提供了研究经费。在这里,张工如鱼得水,他怎能不大显身手呢?如今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问起厂里对他的待遇,张祖恩直率地说:“农村人求贤如渴,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工作上大家没把我当外人,让我担任技术科长,参与厂里的行政管理。我提出的建议、制订的措施,领导都认真研究,合理的都被采纳并实施了。生活上,大伙拿我当亲人,我和老伴儿不愿住城里,厂里就为我们盖了四间大瓦房。逢年过节,领导、工人登门慰问。干了几十年的工程师,我从没受到这么高的信任和待遇。”
  有人也许会怀疑:工程师下乡,不就是图个钱嘛。诚然,张工在这个厂每月工资几百元,额外又有不少奖金。但对于一个退休金本来就很高、子女又早已成家立业的张工来说,钱并不是最大的诱惑力。
  有人也曾挖苦讽刺他:“你是不是卖给张窝了!”张工激动地说。“说我卖给张窝,就卖了。这儿有我的事业,我决不离开它!”听,老人说得多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明起
责任者
张祖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天津染料分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天津西郊区
相关地名
张窝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