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中医医院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16
颗粒名称: 西郊中医医院简史
分类号: R-092
页数: 8
页码: 175-1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发展历程。该医院最早是两个联合诊所、两个联合接生站、一个镶牙所和13名单干医生组成。随着公社的成立,这些医疗机构于1958年9月合并成立了卫生院。起初,卫生院缺乏设备和房屋,分散在不同地点工作。后来,卫生院得到了大院的划拨,并在1959年1月集中了门诊部、行政办公室和妇产院。随着发展,卫生院设立了多个科室和病床,并逐渐壮大。该医院后来发展成为西郊中医医院。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卫生院 发展历程

内容

西郊中医医院是由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演变而来,始建于1958年9月,最早是两个联合诊所、两个联合接生站、一个镶牙所和13名单干医生。
  三所两站的概况
  第一联合诊所,创建于1956年2月,座落在杨柳青镇老鲜货市大街、同兴顺东临、名叫东成春堂药店旧址(今杨柳青镇八街)。所长韩少樵、刘龙文,人员12名,房屋七、八间,不分科室、不设病床,基本无医疗设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医疗。
  第二联合诊所情况,基本与此相同,它起源于1957年2月,所址在杨柳青镇后大街、魏秀升诊所旧址(今杨柳青镇四街),所长魏秀升,人员七名。
  镶牙所于1956年7月建立,所长周恒昌,地点设在杨柳青镇猪市大街26号,房屋两间,医疗设备简陋,仅有两把破旧椅子和1~2个人工脚踏牙钻,业务也很有限。
  第一、第二联合接生站,于1956年2月和3月分别在杨柳青镇猪市大街曹家胡同西边(今杨柳青镇八街)和杨柳青镇牌坊街南口(今杨柳青镇十一街)先后成立。一站站长杜文英,二站:站长肖增淑,医疗设备只有几个简易产包,接生站的八名职工,除少数人员系助产士外,其余多为旧接生婆,以出诊为主,入户接生。
  当时,尽管医疗条件简陋,但有些老中医的医术水平在全镇小有名气。一联诊所韩梦符,治疗妇女病确有一绝,一位妇女痛经数月,久治不愈,向他求医,他只按中医书籍《叶天士》和《医林改错》》中的方子,为其开三付中药服下,便病痛皆无。从此,全镇几乎所有的妇女患者,没有一个不找他看病的。该所王恒普,治疗小儿百日咳,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二联诊所王华生,不仅能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伤寒论》,正背、倒背、横背、竖背,背诵如流,并能联系实际,对治疗伤寒病很有独到之处。据说当时有位镇长,高烧五、六天不退,四处求医,不见好转,经王大夫诊治后,让其从不同药店拿齐几味药,为之煎好,视其当场服下,没过几天,患者便奇迹般的康复了。
  卫生院的由来
  1958年“大跃进”期间,随着杨柳青镇人民公社的诞生,两个联合诊所、一个镶牙所和13名单干医生,由公社党委组织起来,于1958年9月20日,正式成立了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两个联合接生站组织起来成立了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妇产院。当时,人们心情格外高兴,都觉得从联营到集体,从单干到国营,感到无尚光荣,看到了希望。
  但起初,因无房屋,卫生院暂分四处工作,将第一联合诊所改为卫生院第一门诊部,第二联合诊所改为第二门诊部,第三门诊部则设在杨柳青镇药王庙前街薛家小楼(今杨柳青镇十一街),卫生院办公处是在杨柳青镇猪市大街、三八粮店西边原信用社,临时借用的房子,实为卫生院妇产科的公社妇产院也在院内。
  1959年1月,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将石家大院对过、原天津地区展览馆旧址(今杨柳青镇六街)的三院31室近2000平方米的大四合套划拨给了公社卫生院,把三个门诊部、一个行政办公室和妇产院集中在这里,挂上了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的大牌子,任命宋万祥为院长,开始设中医科、西医科、外科、牙科、妇产科、保健科、挂号室、注射室、化验室、药房十个科室,设病床30余张,建病房13间,以又建了450平方米的地下室。并装备了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同时还招收了5名护理员。全院36名集体人员中,有大专毕业生2名,中专毕业生6名,其他均属学徒和自学成才者。日门诊量平均近200人次,住院病人很少,主要担负着杨柳青镇和部分临近村5万多人口的医疗,防保工作及上辛口、当城、小甸子、宣家院四个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从此,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初具规模。
  建院后的发展
  从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的成立到西郊中医医院的诞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年1月~1975年7月,此间因工作需要,卫生院长五次易人。1959年3月,院长李太山。1960年初,杨柳青镇划归天津市南开区管辖,当年8月,孟宪章同志接任院长,书记(卫生院与社镇八个单位联建一个党支部),1963年5月,党政分开,公社党委任命宋万祥为党支部书记,孟宪章为院长,王玉珠同志任副院长,同年10月,孟宪章、宋万祥去干校学习,副院长王玉珠同志主持工作。1970年7月,卫生院隶属西郊区杨柳青镇人民公社领导后,院长、书记由鲍玉昆同志担任。1973年7月,院长书记由镇公社党委副书记张仁喜同志兼任。
  1974年2月,李玉发同志任副书记。1975年7月,公社党委任命边同海为院长、书记、并增任王家福为副院长。
  建院后,广大医护人员从事了大量的社会活动,无论是夏季防汛、外出河工、饮水消毒、消灭蚊蝇、打扫卫生、两管五改、培训赤脚医生,还是疟疾、麻诊、伤寒、副霍乱等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卫生院均积极组织力量,奔赴现场,昼夜奋战,充分发挥了除害灭病、保证兵强马壮、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作用。
  在医疗工作中,随着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1963年3月全院选派三名技术人员去天津市第六医院进修,专门学做计划生育手术,同年6月,在天津市总医院医疗队的技术指导下,很快独立开展了男性结扎手术,由此,掀开了本院外科手术史册的首页。
  为满足临床需要,在无供氧设备的条件下,医务人员用双氧水加入高锰酸钾的土办法制氧,通过水过滤后,用于临床,解决了缺氧的燃眉之急。
  第二阶段:1975年7月~1977年下半年,这个时期,当唐山大地震波及杨柳青时,卫生院长边同海同志带领全院职工一面坚守岗位,做好接收唐山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积极筹借木板、苇席等临建物料,在杨柳青织带厂对过、十六街打粮场上,自己动手搭起了约500平方米的防震棚,挖掘了一个近60平方米的半地下病房,冒雨拉来医疗设备,此后,除留下一个门诊组在原址过道坚持正常门诊,抢救危重患者外,其他人员全部到防震棚应诊。全院干部职工以抗灾救民为己任,不怕吃苦,不分昼夜,随叫随到,无私奉献,在防震棚一年时间,收治门诊病人70000余人次,收住院病人300余人次,还接待了南开医院组织的下乡医疗队,协助他们完成了各项调查任务,院长边同海和医师李志满同志均被评为全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三阶段:1977年下半年~1983年下半年,这段时间,房屋震损,患者增多,院长边同海和干部李恩诚同志多次呈文报天津市卫生局、西郊区卫生局、财政局和杨柳青镇公社党委,要求筹建新址。
  1978年初,经镇党委同意批准,卫生院自筹6000元资金,在杨柳青十五街(现址)征菜地12亩,西郊财政局拨款50000元,于当年6月,建平房500平方米,7月上旬,卫生院从防震棚全部迁入新址,开诊营业,当时因房屋紧张,只好在院里临时搭盖了简易药库和X光室。
  1978年下半年,西郊区战备办公室投资24万元,修建地下室600平方米。
  1979年3月,西郊区财政局再次拨款60000元,在地下室上面建平房600平方米,当年11月,门诊、科室全部迁入,之后,先建起的500平方米平房改作病房。
  1980年3月,王凤健同志担任卫生院院长,自筹资金,扩建地下室和门诊部各60平方米。
  1981年4、5月份,西郊区卫生局拨款20000元,建起20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室、会议室、传达室、食堂、库房等。
  1982年下半年~1983年下半年,刘俊涛同志开始任卫生院院长、书记,杨青海同志任副院长,西郊区卫生局拨款16000元,修建了60平方米的锅炉房、50平方米的浴池、洗衣房和50平方米的西药库,并安装了暖气设备。
  历时六年,3980平方米的卫生院建筑工程全部竣工,陆续交付使用。卫生院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逐步完善,除有赖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外,和院长边同海艰苦奋斗、精打细算是分不开的,在院址建设上,他一贯坚持能自己干的活就不顾人干,能少花一分就少花一分,他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早来晚走,自己挖槽、搬砖、卸瓦、运灰。仅1977年~1980年四年间,全院组织义务劳动日4200余个,为国家节约经费25000余元。
  此间,基建任务虽艰巨,但由于“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浩劫结束,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卫生院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正轨,恢复健全了一些好的规章制度,工作管理开始走向制度化,十年动乱造成的混乱状况开始好转,医疗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技术骨干开始涌现。老西医咎启昌治小孩病有真招实法,花钱少,疗效好,许多患儿家长说:“孩子有病,不找咎大夫看一眼就不放心。”为此,卫生院专为他开设了小儿科,从市儿童医院调来一名儿科医生,因患儿都找咎大夫看病而不找她,愁的整天流泪,被迫调走。老中医陶同舫对各种大疮和瘩背坎头的治疗颇有研究,通过内外兼治,治愈率竟达95%以上。宋良治疗腰、腿疼病疗效较好,三付中药下去,多数患者能获康复。
  初具规模的中医医院
  根据中央卫生部提出的每个郊县必有一所中医医院的要求和卫生院的人员构成情况,经市、区卫生局批准,1983年12月,杨柳青镇人民公社卫生院改为西郊中医门诊部。1984年秋,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同志来院视察,在听取了汇报后,对该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1985年12月11日,西郊中医门诊部正式改为西郊中医医院。并实行了岗位责任制、院长负责制;建立了职代会、院务会;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入开展了医德教育;院内修建了柏油路、托儿所、改造了外科病房;为地下室安装了暧气和通风设备;购置了锅炉、空调、洗衣机、消毒锅和三部汽车;增设了中医妇科、按摩科、偏瘫、理疗和针灸五个科室;添置了300、500毫安的X光机、体外反搏仪、膀胱镜、胃镜、B超、动态心电;装备了化验室,西药库;更新了心电图机;充实了领导力量,任命毕连亭同志为党支部副书记;除外调人员外,自办为期一年42人参加的西学中学习班二期;选送20名医护人员先后去外地进修,其中2名护士去市中医医院专学中医护理;并多次组织参加各项学术活动,使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象肝、胆、肾、胃等上腹部手术,一般骨折和中期引产、剖腹产等一些过去根本不能做的手术,现在都能做了,尤其口腔科的镶牙技术,由于工艺考究,美观、坚固、延年,招来许多市或部队里的患者就医。
  此外,在治疗狼疮、中风、脑栓塞、糖尿病、不孕症、疮疡和针灸治疗偏瘫方面,均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各项工作指标相继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在全区组织的各项评比检查中,年年名列榜首。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院长、书记刘俊涛同志198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1988年又被评为市级先进党务工作者。
  三十二年来,西郊中医医院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组织规模由小而大。
  基本设施逐步完善。
  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胃镜、B超等增加23台(件)。
  病床开放数量,从30张简易病床发展到100张正规病床和55张家庭病床。
  门诊人次,从近200来人次增加到500人次。
  技术力量,从31名发展到143名,增加4倍多,其中: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从无到有,增加16名,增长了100%;医师从2名增加到40名,增长20倍;护士从无到有,增加22名,增长100%。
  医疗水平由低到高,诊断符合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88%,治愈好转率由63%提高到80%以上,病床使用率由60%提高到80%,死亡率由3%下降到1%。
  服务范围,从过去方园几里内的50000多人扩展到现在百里范围之外的几十万人。
  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量的逐步扩大,西郊中医医院干部职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正进一步酝酿扩建新院址,预计“入五”规划落实后,一所拥有4000平方米、300名职工、200张病床、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中医医院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广霞
责任者
韩少樵
相关人物
刘龙文
相关人物
魏秀升
相关人物
韩少樵
相关人物
魏秀升
相关人物
周恒昌
相关人物
杜文英
相关人物
王恒普
相关人物
王华生
相关人物
宋万祥
相关人物
李太山
相关人物
孟宪章
相关人物
王玉珠
相关人物
鲍玉昆
相关人物
张仁喜
相关人物
李玉发
相关人物
王家福
相关人物
边同海
相关人物
李志满
相关人物
李恩诚
相关人物
王凤健
相关人物
刘俊涛
相关人物
陶同舫
相关人物
崔月犁
相关人物
杨青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西郊中医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