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王学泮老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13
颗粒名称: 怀念王学泮老师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6
页码: 143-148
摘要: 本文是关于王学泮老师的回忆录,纪念这位教育家。王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先后创办了几所学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文章描述了王老师从小贫困到努力学习的过程,以及他创办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坚持下去。
关键词: 王学泮 教育家 回忆录

内容

我的老师王学泮,于今年一月二十日与世长辞了,他老人家生于一八九〇年,整整的度过了一百个周岁,我愿把我的记忆述录下来,纪念这位最受人敬仰的教育家。
  王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先后创办了“公立六十小学”(今三完小)“民立第十三小学”“民立第五女子小学”(均合并为今一完小)“育青中学”(今杨柳青第一中学)。在我区早期的学生,可以说桃李门墙遍全镇,他老人家是我所授业老师中最好的,受人敬重的,也是他所创造的几所学校的同学中最受人尊崇的,所以如此皆因他为人正直,品学兼优,热心教育,爱护学生,在我区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我们家乡的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学泮老师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幼时父亲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不多,靠母亲替人家缝补拆洗,勉强维持生活,不幸的是又赶上永定河与子牙河泛滥成灾,从北京到天津一带一片汪洋,灾荒遍地、一连有几年,等到他十岁时,父亲才谋到正式工作,生活有了些转机,方得进私塾读书。所说有了转机,也只是能填饱肚皮了,就其家庭景况来说还仍很拮据。书买不起,父亲用纸给他订了个小本子,替他抄写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书籍,到第二年就改为自己向同学们借书抄写了他珍惜自己读书的机会之不易倍加勤奋,白天读书,夜晚抄写,八年来从未花钱购过书,长期的勤奋学习,不但加深了阅读能力,也练就了一笔好字,博得了塾师和乡里的赞赏,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材,到了十七岁(1907),为了辅助家庭生活,他到天津北门外一家布庄去学徒,这时全国要求宪政之风很盛,有识之士,皆力促革旧制,废科举,建学堂,以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谋除旧中国颓废积弱之现状,树发奋图强之新风,光绪三十四年(1908),天津“省立体操音乐传习所”成立后,开始招生,由留洋回国学生教课,因筹备之初,规模不大,仅分配给了杨柳青一个名额,具体要求学员必须发音洪亮准确,体格健壮,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方能推荐入学,经过几位在天津劝学所的开明仕绅物色筛选,认为只有王学泮最合格,一致同意,并征求了王学泮的意见,就离开了布庄进入传习所学习。两年之后,以最优异成绩,结业还乡,踏上了办学的历程。
  克服阻力 坚持到底
  当时办学堂,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建成一所学校,都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若非毅志坚强,势必半途而废。
  王学泮老师去天津学徒以前,已经结了婚,岳父叫高振岗,在估衣街乔家疙瘩对过,开了个小面铺,为人倔强,思想保守,对王学泮辞商就学,大为不满,他的说法是:“家有三天粮,不当孩子王”,教书匠是穷酸,没有出息,高的二姑爷叫张子宾,也在天津一家商号里学徒,被派往上海庄做经理助手,相比之下,高就更不满意,极力阻挠,甚至两亲家因此险些弄翻,但王学泮却很坦然,丝毫没有动摇办教育的决心。
  在东土地祠大街东口不远,有一座天齐庙,庙里正殿中供有东岳大帝泥塑像,身宽数尺,头顶殿梁高约两丈,两边侍立有六尺高十颗木雕、全部铺银罩漆的十殿阎罗王站像,靠东北角还有一站一坐的两位神差(俗称三太爷)、鬼使(开山府李爷),庙院两廊塑有十八地狱,另东垮院有三宵娘娘殿及痘哥、痘姐等。此庙当时香火还很盛,特别是神差和鬼使,为一个神汉和巫婆假托着,为人了灾治病,诓骗钱财,“有求必应”的软幛、木匾挂满殿墙。经过天津劝学所与几位开明仕绅商量,认为办学,此庙非常适宜,他们申请天津县衙批准备案,并领了两张布告,张贴在庙前,当然占庙建校就要拆除神像,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千百年来的封建迷信思想,在一般群众内心中的潜在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一听说拆毁神像,再加上神汉、巫婆到处造谣煽动,遭到了群众的极端反对,甚至把风也吹到王学泮老师的家里来,王老师的母亲、戚族也都劝教他不要跟着“胡闹”。是知难而退?还是一往直前?王老师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是事先考虑准备的不周全,他找到了几位办校的仕绅们商量,提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以求合理解决,稳定一下群众情绪,一、庙中神像能搬走的,尽可能的迁到别的庙内存放,二、庙中住持僧照泰和一个香火道按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四吊钱,又找了几位通情达理、有些威信的群众讲明道理,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神汉也被巡检司传去训斥了一顿,事情才稳定了些,接着先把十殿阎罗木雕像和娘娘殿的众神像,一起搬到东关帝庙,腾出了西跨院内一间库房安置了娘娘像,把十殿阎罗放进正殿关帝木像的身后,鬼使像也由经堂庙的尼僧拉走,供在正殿北壁,这样就只剩下东岳大帝和神差了,神差像很牢固,搬了一天也没搬动,最后用绳子拉,还是不动,这时又有人造谣说:“三太爷不愿走,你们快焚香请求吧”,仕绅中有鼎兴张呈泰的两位公子,拿起板斧说:“我就不信这个邪,豁出去了”。说着跳上神台,几斧把泥像打碎,,原来是一
  颗枯乾的槐树干,根还长在土里,这谜一被揭穿,那东岳大帝神像不屑儿斧就解决了。其它修缮房屋,打置课桌椅,一切杂物都由王学泮一人管理。到一九一〇年冬,全部准备就绪,挂起了“天津县公立第一小学堂”的牌子(后改称“公立第六十小学校”)。该校开了本地风气之先,以后又在西关帝庙(原名山西会馆)前后院,陆续建成“民立第十三小学校”和”民立第五女子小学校”,到晚年又办起了“育青中学”。每次筹建,王学泮老师都遇到很多艰难险阻,经费不足,依靠他悉心擘划,点滴节约,从以上三个小学校而论,安氏小学校由新疆帮安文忠投资一万元,而王学泮筹建了三个小学,用款仅四千余元,清末民初,物价相差无几,足见他是如何精打细算,费尽心血了。
  循循善诱 为人师表
  我是民立第十三小学的学生,王学泮老师在公立六十小学和民立十三小学两校教课,教唱歌和体操,公立六十小学有三位老师都姓王,其余二位比较年轻,我们对王学泮老师统称为大王先生,我上了七年小学,没看到他对任何学生有过体罚,也没见他对学生发过火,如果有的学生有了错,总是耐心说服,讲明道理,说起来也怪,对王学泮老师的话,学生们没有不听的,没有不服的,这说明大王先生的威望高,以理服人,不怒而威。
  民立十三小学共有六位老师,校长戴干臣,几位老师在放学后,常常聚在一起,饮酒谈心,如李春田、靳子书、张质民、陈辑五等,几年间,王学泮老师一次也没有参加过,足见严以律已的精神。
  王学泮老师,在广大教师群众中,品德、威望、都很突去,但是从不高傲,平易近人,和各位教师都团结的很好,在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博得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赞扬。
  王学泮老师生活朴素,始终是布衣微服,穿单衣时总是白卡其布的中山服,冬季就是黑色中山服,即便是节日盛典,也不穿华贵衣料,举止言谈,更有尺度,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爱惜人才 语重千钧
  王学泮老师不但在教育界有相当威望,即在社会上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如现在商业局干部许伯年同志,原是安氏私立小学校的学生,与王学泮老师并不认识,高小毕业后无力深造,待业在家。许有很多同学,在育青中学学习,其中有石杰年等在校办了一个青城半月刊,把学生们比较优秀的作文或诗歌等作品,用腊纸刻印后发表,他们刻写的字都不如许伯年,又知道许正无事待业在家,石杰年就托他代为刻印,后被王学泮知道了,当他深入了解到许伯年的家庭环境,就对石杰年说:“如果他(指许伯年)无事在家,学校可以吸收他为旁听生,免收一切学杂费,如以后考试及格。一样可以领到毕业证书。”就这样许伯年在育青中学又学习了不到半年,家人为他找到了庆生杂货店的学徒工作,庆生杂货店分内、外两柜,外柜是门市,卖些纸张杂货调料,内柜做银钱往来存放款等生意,庆生和育青中学也有银钱业务往来,有一天,有人从天津给育青中学拨来一笔钱,是天津大陆银行的支票,王学泮带着存折到庆生登折入账,进门就看见了许伯年正在打点门市,经理安承宝将王学泮老师让进内柜客室,办理手续,闲谈间,王学泮老师说:“这许伯年曾在我那里学习了几个月,字写的很有工夫,人也很诚实勤奋,将来很有前途。”王老师的几句话,在当天晚上就被破格调入内柜(一般职工到内柜都必须有殷实铺保)管理记账登折收支等工作,一直到解放后停业。可见王老师之惜才和社会影响之大。
  光辉业绩 精神永存
  王学泮老师的一生,是为家乡教育辛勤劳动的一生,他的典范事例罄竹难书,在旧社会创办学校,困难重重,特别是到了日伪及国民党时期,物价一日三涨,财经筹措,更费周折,老师年已花甲,顽强奋斗,显已力不从心,终以积劳成疾,因子女均在天津工作定居,被接往就医疗养,解放后老人家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无时不在关心着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祖国教育每前进一步,老人家就添一分欣慰,当学生故旧每次去天津登门探望时,首先话题,就是垂询家乡的教育情况如何,当陆续得知家乡小学每校均大规模的扩建,普遍增加了若干班次,发展到完全小学七所。中等学校四所。其它职校、技校、专科学校、体校、师范等,原育青中学更名第一中学,成为家乡的重点学校,天津大学还在这里设立了分校时,老人家喜形于色,倍受鼓舞,大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之势,这也是老人家得以长寿的重要因素吧。去年我有幸陪同区政协副主席于焕文同志、办公室谢玉明同志、和党史办石泽年同志(也是老人家的学生),去市内看望他老人家,老人家虽然已老态龙钟,但思维仍很清晰,言谈稳健,不意就成了一面别离成永诀,噩耗传来泪沾襟,谨拟就一联,藉伸哀挽:
  几十年创业辛勤,盼桃李芳菲,一世俱为孺子计。
  晋百岁得仁必寿,看蓓蕾普绽,九泉足慰老人心。
  愿王学泮老师 安息!
  1990.3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宋义民
责任者
王学泮
相关人物
高振岗
相关人物
李春田
相关人物
靳子书
相关人物
张质民
相关人物
陈辑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