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庵金音法鼓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12
颗粒名称: 大觉庵金音法鼓会
分类号: G124
页数: 3
页码: 140-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是天津法鼓会的先驱,源于天津西郊区西营门乡前园村的大觉庵庙。大觉庵庙原名三教堂,位于杨庄子与辛庄之间,庙内供奉地藏王菩萨和送生娘娘的塑像。庙会于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举行,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求神。庙地周围土质肥沃,种满了芍药花。庙会期间,大觉庵村的居民演奏佛乐敲打法器,形成了天津法鼓艺术。
关键词: 大觉庵 天津市 法鼓

内容

西郊区西营门乡前园村,原名叫大觉庵,是根据当地的大觉庵庙而得名。该村的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乃天津法鼓会的先驱。当年的大觉庵庙便是法鼓艺术的发祥之地。
  据《天津府志》(卷二十五与地七寺观)中记载:“大觉庵原名三教堂”。另在《津门保甲图说》(西南图三)中曾画有大觉庵庙的位置图。该庙位于杨庄子与辛庄的中间地带。庙里除有和尚外,还有少数尼姑居住,庙的结构有前后两殿,前殿供奉着地藏王菩萨和送生娘娘的塑像;后殿也供着几尊菩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大觉庵庙会,众多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此进香求顺。而演奏佛乐敲打法器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庙的周围是一片庙地,地处运河岸边,土质肥沃。清代康、乾年间,正是园林业发展时期,大觉庵庙地种满了芍药花。
  有诗曰:
  大觉庵看芍药 梅成栋
  花园遥归水,东风扑面香。
  千畦封暖翠,一径艳斜阳。
  蝶密红围寺,莺啼绿过墙。
  村僧解迎客,半日足倘徉。
  又 崔旭
  大觉庵前野径斜,千畦锦绣灿朝霞。
  游人漫说丰台好,百亩先开芍药花。
  当年大觉庵村的居民多为管理庙地的花匠。可见,当时一派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社会背景,加之深受佛教法器音乐的熏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因而,法器音乐应运信传民间,从而使天津法鼓艺术得以萌生。
  天津法鼓是以大鼓、钹、铙、铛子。镲铬五种打击乐器的相对音高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运用节奏、速度、力度、色彩的对比奏出丰富的节奏韵律;它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武术、雕塑及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演奏时,静如平湖秋月;动似凤舞飞龙;高潮时给人以万马奔腾之感,上擂时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生动地体现了天津人豪放、粗犷的性格。真可谓以悦目之容,悦耳之声,取人之兴乐,振人之精神。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风格。
  当年大觉庵的金音法鼓会,是由辛庄、杨庄子、大觉庵、侯家庄四村合办。参加活动的人数多达四百余众,他们平时各自分头练习,每逢庙会之际才聚集一起排演。开始以演奏文法鼓为主(即以演奏音乐为主,不加表演动作),后来逐渐形成为武法鼓。即在演奏音乐的同时加有一些表演动作。如:“缠头裹脑”、“海底捞月”、“纺车式”等等、最精彩的表演要算“飞钹”、“飞铙”了,在演奏中突然将钹或铙抛向空中,而后巧接在手继续演奏,深得围观者的赞赏。
  该会的法鼓曲牌有:《龙须》、《瘸腿》、《河东》、《河西》、《新点》及最拿手的法鼓套子《摇鼓痛》等几十种曲牌。这些曲牌很快就传遍了城乡,数十道法鼓会蜂拥而起,由于大觉庵金音法鼓会是以“音”字冠名,故后来的一些法鼓会也多以“音”字命名。如:“录音法鼓会”、“雷音法鼓会”、“合音法鼓会”、善音法鼓会”等等。当时在各种庙会活动中,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不仅名列首席,且是天津皇会中伴随娘娘出巡时必不可少的会道之一。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发展,促使了法鼓艺术的完善,并使之从单纯的酬神,敬佛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广场艺术。但由于“文革”的影响,金音法鼓会停止活动约二十年之久。
  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春风吹到了大觉庵,村民们的生活富裕了,在乡文化站及村委会的支持下,金音法鼓会才重获新生,他们制做彩服,购买乐器和道具,并为大鼓装配了一台工艺精美的鼓箱。每逢年节都应邀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八九年秋,他们还代表天津市去北京参加了全国花会表演,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衷心地希望在大觉庵庙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天津法鼓,在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谢,愿这悦耳的“金音”录绕津门。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忠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郊区
相关地名
西营门乡
相关地名
前园村
相关地名
杨庄子
相关地名
辛庄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龙须》
相关作品
《瘸腿》
相关作品
《河东》
相关作品
《河西》
相关作品
《新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