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药王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809
颗粒名称: 杨柳青药王庙
分类号: K892
页数: 11
页码: 118-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药王庙位于杨柳青镇,是其中五座大型庙宇之一。庙宇总面积约八千平米,建筑雄伟壮观,装饰精巧典雅。庙会在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行,持续五至九天,吸引了各地商贾和游客前来参观。庙会期间,人们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包括演戏、花会等,以祈求五谷丰登、祸患消除。花会是庙会中的重要节目,包括神轿老会、宝辇会、狮子会、高跷、秧歌等。庙会由“扫垫会”管理,受地方官员和仕绅支持。民国时期,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商贩和参观者。
关键词: 杨柳青镇 药王庙 庙会

内容

一、建筑与雕塑
  杨柳青药王庙是镇中五座大型庙宇之一,(药王庙、西关帝庙、报恩寺、天齐庙、玉皇庙)坐落在西头十一街,庙宇总面积占地约八千平米,山门左右有小门各一,外有神路,牌坊、旗杆,山门门洞六大间,上建戏楼,前台有五十平米,出入二门,装饰阁扇,雕刻精巧典雅,上悬“歌舞丹慈”木匾一方,为清乾隆年间本镇名士乔耿甫所书,面对药王正殿,巍峨壮观,此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殿门抱柱有木刻对联一付,是摘用《四书》句集成:
  援之以手,如见其肺肝,是乃仁术也;
  泽加于民,庶几无疾病,与为圣人乎。
  殿前有一排木栅栏,状如旧式衙署,内设钟鼓,这一特点,为别处庙宇所无,正殿三楹三进共九大间,上悬“佑我黎民”“妙手回春”“万代医宗”等三块大匾。北壁正中供有轩辕黄帝,冠带冕旒,挚七星圭版,高一丈五尺,左右塑唐代二药王孙思邈、韦慈藏,另东西两壁有塑像各五,东塑有与黄帝共研病理,合著《内经》之歧伯、雷公,有首创脉学、战国时之扁鹊,有《史记》曾载其辩证诊断二十五例之淳于意(仓公),作《伤寒论》之张仲景。西壁有首先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治疗手术,三国之华佗,有作《《脉诀》、晋代之王叔和,还有同期作《甲乙经》、为后世针灸施治指南之皇甫谧,及作《肘后备急方》、首先发现“天花”“恙虫病”之葛洪,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之金代李东垣,以上合称为历代十大名医。
  进殿门处有长丈余之大供桌,上有香炉、烛阡、香筒、灯碗、大罄,每件均镌有“大明万历二十二年制”字样。桌后并排两大木椅,上坐两位木雕通身贴金、四肢能转动的神像,黄袍王冠,玉带朱履,是为了迎神赛会时,乘轿或坐辇游行用的,人称药王刘爷,也就是金代名医,河间的刘完素,因曾为金章宗之母后治好顽疾,病殁被封为药王,一生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书,他根据六气过甚均能化火的理论,治疗上多用寒凉药,成为后世北方中医的一大学派,右边是他的弟弟,一生到各处采药,配合其兄为人治病,人们称他为药圣。另外还有两位站神,贴壁分立东西,有人说是护法神白龙、黑虎,因为传说孙思邈、韦慈藏曾给龙虎治过病,也有说是两位门神、尉迟恭与秦琼,连庙僧照林也闹不清到底是谁。
  以上殿内共有彩塑像十五座,黄帝的威仪端肃,二药王与十大名医,有的清癯,有的丰腴,皆恣态潇洒,神采动人;木雕像的四肢捩榫,活动自如,生动地显示出,当初雕塑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这些偶像,虽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但毕竟都是曾经造福人民,救死扶伤,为人景仰崇拜的历代名医,他们的著作,直到现在还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科的重要准则,历年卫生部门,对中医考试,也以这些论著,做为问答主题,这和那些龙王、火神、阎王、土地、子孙娘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正殿前有宽阔的大月台,做为赛会时停放辇轿、仪仗、鼓乐等执事之用,月台台阶砌成犬牙溜坡形,便于辇轿上下,正殿东西各有配殿三大间,东配殿内供有蜡(蝗)神刘猛,观音;(清代曾借此里间为杨青巡检司分司办公处,民国后僧房被学校占用,做为照林和尚卧室。)西配殿供增福财神。院内有石碑四,其中有三碑记载从康熙(年代不详),乾隆十八年(1753)、同治七年(1868)几次大修及各界捐施情况,另一碑是香会碑记,留到下文详述。
  光绪十八年(1892)本镇大户天锡堂石家的女主人久病卧床,其子石作云来庙祈祷,两月后病稍见起色,即捐款鸠工,对庙宇大加修缮,又将殿内神像重新塑彩,给十大名医像做阁扇承尘,木雕像也重贴金箔,大殿内外、山门、牌坊、旗杆、全丹垩一新,并又悬挂了“保元寿世”匾额,只是戏楼还未来得及油饰,这位石老太太就寿终正寝了,所以民国后迭次庙会,戏楼之陈旧,与大殿之辉煌,成为鲜明对比。
  二、庙会
  药王庙建成后,按照各地传统风俗,都在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办五至九天的庙会,到二十八日结束,明王朝从嘉靖初(1522)到万历末(1619)近一百年的时间,正是漕运发达,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盛时代,又因水陆交通运输方便,吸引了各地商贾负贩,在庙会期间开始与本镇铺商,都来此搭棚设点,各占一席之地,将庙内东西两片空场和庙前百米长街,摆列得满满的,其中有农业铁木工具,夏凉用品,南北土特产,布匹百货等生活所需,以及各种风味小吃,游医、占卜、香料、玩具、鸡鸭雏、傀儡戏、西湖景等等,南腔北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附近各县、村、镇赶会的香客和本地居民,大多要趁此庙会之期,购买一些平时很少见到的商品,有的还为儿女婚嫁,办些时新的绸布衣料,妆奁等物。来此的香客大部分是受本地住户的邀请,串亲访友小住几日的,也有家与本镇相离不远,当天可以往返的,还有数以百计的人,是从远处乘坐车船,来进香看会的,上文中所提到院中另一石碑,就是“顺天府大兴县香会碑记”,大兴县在明清两代,是辖管北京城内外东半部的一个县(西半部属宛平),从京师组织大队人马,到此进香看会,并竖碑留念,可见其当年的繁华景象,可惜此碑已残缺不全,字迹难以辨认,现存于庙址前大街的西侧,成了夏晚群众乘凉的坐具。
  三、酬神演戏
  庙会这一期间,正是春耕已毕,距夏粮收获尚有一段时间的农闲季节,借此时机,人们自发的组织各种文娱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去病除灾,所以操办起来,无论是出钱的或出力的,都是虔心诚意。历代封建统治者,并不像现在这样,如何领导人民抗病救灾,有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无偿的提供各种传染病疫苗,计生药具,公费医疗,保护环境卫生,防止各项污染,消灭地方病等等,而是把造成人民疾苦的一切责任,都推给了“老天爷”,从而他们也有意识的支持,使庙会办得红红火火,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庙门开启后,首先是神轿老会、袍绨老会、大乐鼓吹、仪仗队等进上月台,焚香、奏乐,请驾更衣,袍绨老会送上黄缎蟒袍、珠冠绣履,由执事人脱旧换新,香案搬出殿外,将二木像奉入轿内,然后由仪仗队前导,出庙门直去外家赵氏宅(当初贡献木像者称外家,每次庙会开幕前,必须先来此行舆洗除尘礼。)梳洗毕(只做样子并不真用水),仍返回庙内接受香火,地方官员、仕绅,依次拈香叩拜,又向操办人员垂询演戏和花会等情况,并派出军警来庙维持治安。酬神演戏,古代叫“社火”,每次庙会照例演唱三天,根据父老传说,在清同治年(约1866)以前,历年是白天走会(花会上街表演),夜晚开锣(演戏),后因一次燃灯不慎,引起火灾,同治七年(1868)大修后就改为白天开演了。在光绪年间,本镇河沿街东头,有一位开染房的掌柜李德全,是唱梆子剧的业余演员,工净角、擅演包公戏,常与各地剧团搭班演出,内行人都称他“直隶黑”,他嗓音宏亮高吭,在戏楼上演唱时,声音能传送到子牙河以北,人们又给他送了个绰号叫“一声雷”,从光绪二十年(1894)首次演出起,以后每年由他搭班上台表演,连续十余年,从不收取任何酬赠。民国后军阀割据,战争时起,自然灾害不断,有钱户有的没落,有的避乱外迁,庙会紧缩,舞台经常辍演,偶尔有杂耍戏法、票友清唱。北伐后还有小学教职员工、学生等上演些话剧,1936年部分天津市学生来此,与本镇演员,配合演出话剧,宣传抗日救国,以上这些活动,也只能在庙会期间;演上一个下午,三~四个小时而已。
  四、花会与管理排档
  杨柳青民间花会,历史悠久,早在药王庙建成的四十年以前,《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农历三月底,船泊杨柳青时,就留下了“落梅愁觉醉中听”的诗句《射阳手稿》,“落梅”是花会“小莲花落”词曲的尾声,可见这一传统节目,当时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应另一个庙会的前夕,进行排练时,写入诗人笔下的。庙会随着地方风貌建设的发展,民间各种花会也自发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两帝,由于多次南巡沿途迎送,和天津皇会的影响,先后出现了:“神轿老会”(重华、公议、离安共三道),“宝辇会”(大宝座、小宝座共两道),“日罩老会”,“袍绨老会”,“狮子会”,“高跷”(老、新、闹海共三道),“短跷”(云龄、鹤龄共两道),“秧歌”,“小车”,“法鼓”(永音、永善、庆善、东寓共四道),“武术队”(少林、胜舞共两道),“龙灯”(江云图、海云图共两道),“早船”,“中幡”,“花坛”“重阁”,“小莲花落”,“辘轴”,“香塔”,“跨鼓”,“大乐”,“文武戏法”,“三佛会”等‘共三十四道,上述花会,统一由一个“扫垫会”管理,“扫垫会”分两个阶层,上层是本地部分仕绅和知名度较高,遇事能压众的人士,负责筹备募款,解决会与会之间的矛盾,及官府的连系等事项;下层是天津县衙指定的“应差户”,平时平整街道、官道(公路),以备过路的达官权贵车马方便,庙会期间也由他们为药王出巡时,负责黄土垫道、净水压尘,同时也受上层仕绅的支使跑腿。光绪中期(约1890前后)扫垫水局成立,扫垫会移进官斗局,更名为万善会,民国后有几句顺口溜,“要出会,请万善,跑道办事不怵见。师爷于,副官王,官方连络张呈祥”。花会上街表演,古称走会,走会时各花会的排列前后也有一定规矩,必须是行列整齐,有条不紊,一般是开路头,千里眼,顺风耳,太师尾,最前列开路是武术队,安排少林或胜舞做先锋,表演者手拿各种武器,边走边耍,为的是打开场面,叫围观群众,让出路来,以便后边的花会顺利通行;千里眼是中幡,举起有两三丈高,人在远处就能看出花会的距离;顺风耳是跨鼓,跨鼓的打奏声,人坐在屋里就能听出远近;狮子舞是最后的一道花会,也就告诉人们,此会过去后边只剩有神轿了。只要把头、眼、耳,尾这四道会安排好,其余的花会酌情摆列就行了。每道花会都有自己的会头带队,以手中的小铜锣为号令指挥,会的行、止、演、散均以锣声为基准,每道会都有自己的人手执会旗,同万善会成员一起,沿途维持秩序。神轿会以清代末期表演,最为精采,届时天津县衙门对八班轿夫,照例放假六天,去各庙会参加神轿抬赛活动,他们都是身强力壮,技艺熟练的尖子,经过全县斟拔筛选,送到县衙来应差抬轿的,神轿比官轿轻,木雕神像也没有一般人体重,抬起来轻松自如,走舞一天也不觉累,他们的舞技有慢步、快步、小跑、快跑、换肩转身倒跑、单跳沟坎、双跳沟坎等等,但无论节奏如何,都是下肢动,上身稳,步调一致,使神轿如行云流水、不颤不颠。本来药王庙在天津县共六处,各有庙会日期,原规定只二十六日为杨柳青,(二十四、五为河北、河东,二十七日为城西,二十八日为城南,)曾载入《津门杂记》,后因天津县衙管事头儿展凤来和本地乡绅们很要好,轿夫们也因在这里吃住方便,待遇优厚,所以是花会上街演几天,他们就来参加几天,直到民国后县官不再坐轿为止。
  五、民国后的一次盛会
  民国十一年(1922)春季,军阀吴佩孚与张作霖发动了直奉战争,旧历三月初,张作霖从关外调大批军队在军粮城设立总司令部,以杨宇霆为总参谋长,派张学良和郭松龄为东路第二梯队正、副司令,率领三个旅经杨柳青、王庆坨、堂二里、文安,进攻胜芳,夺取直军阵地,张学良驻本镇官斗局内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部,主管向前线补充兵员、给养、弹药。前线指挥为郭松龄,奉军第一次进关,纪律很坏,到处拉伕抢掠,殴打百姓,奸淫妇女,特别在一战之后溃退,更是为所欲为,冀东一带的人都称为闹胡子(土匪),本镇人周香涛是杨宇霆公馆的账房、私人秘书,在他的关心活动下,杨宇霆将少帅(张学良)调回军粮城同去滦州,拆掉了杨柳青子牙河浮桥,令郭松龄由武清、宝坻、遵化绕行撤退,因此杨柳青损失不大,但经过这一兵荒马乱,药王庙会停办了,本年的农业还得了一个较好的收成。转眼是民国十二年(1923)万善会根据地方上众绅商的意见,把两年来的捐助款拿出来办庙会,旧历三月间,万善会就召集各花会会头,在官斗局内开会布置,每道会多发了一点补助经费,令他们添补各种道具服装等,又向邻近各村镇花会发出邀请,消息传出后,商店的经理们积极筹措资金,提前修饰门面,广抓货源,居民们接亲请友,前来看会,有些富裕户,或在自家门前,或在花会路过的街道宽阔处,雇工搭设看棚,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也派出保安队,弹压地方,在庙门开启的前一天晚上,镇内西头以赵富为首的众鱼贩,齐集庙门,照例在两颗旗杆顶上,挂起了串灯和黄色的长幡,这是开庙最后的一个准备。镇里大小十二个旅店,全为香客住满,运河里的外来船舶,也都靠近北岸,首尾相接,有几里地长;饮食、糕点、茶铺、浴池等服务行业,都分成日夜两班,接待顾客。外来的花会有独流的高跷、武术,大六分村的爬竿,冯高庄的吹奏乐,天津的灯伞、法鼓,姜家井的狮子等不下二十几道。在二十五日这天下午两点,各花会正式整队排列前导,药王乘黄呢大轿,药圣乘绿呢大轿,在仪仗、顶马等护卫下,压队启行,排在最前列的少林会锣声响处,各花会立刻都行动起来,(头一天上街预演,会头持名帖到各家拜客,受帖之家要赞助酬赏糕点银钱)会头对拜过客的商号、宅门、机关单位等门前,照例停留下来,打开场子歌舞演奏一番。花会的游行路线,是从出庙门后往南东拐,进入席市大街,在警察局(今七完小)前转入河沿大街,经鲜果市入估衣街,再经前大街、天泰大街至天齐庙前大街北折,入天齐庙东大街、口直门往北到天安会所前止。值得一提的是,前大街是本镇大户石氏家族的一大聚居地,整条大街的房屋建筑,百分之八十以上为他家所有,在大街的南北两侧,早已搭好看棚,五十多道花会经过这条街,边走边演,最少须两个多小时,才能过完,天锡堂主人、二十五岁的石耀华忽然心血来潮,要亲自指挥两顶神轿,来一个双四串的跑围落儿,他派人通知了神轿会的会头,到估衣街尊美堂后门停止前进,等到前边的花会行列的仪仗队最后走出了前大街的东口,石耀华拿着一面铜锣敲了两下,神轿开始抬着跑了起来,由石耀华亲自领队拐入大寺胡同南行至和顺长油坊前,换肩返身倒跑往北,跑过了前大街口约五十步,继又折回至估衣街口,再进入前大街,一直跑到东口,轿子又右拐扎进了东当铺大胡同(今光明路西侧)往南,然后又换肩倒跑往北,再换肩返身跑回前大街东口,才向天泰大街东去至同乐胡同停止,这一段行程虽然尚不足三百米,但因多次正跑、倒跑、左冲、右突,既要抬轿人步调一致,又要一气呵成,轿伕们个个汗流浃背,湿透衣巾,石耀华也歪了脚,险些扒在地下,幸有两个仆人上前扶住,坐在路旁一块大石上,气喘嘘嘘,会头与轿伕们每人得了两块银元的额外酬劳,抬起轿子冉冉而行,到天齐庙前追上了仪仗队,赶到了天安会所前,已是下午七点了,天安会所的大月台上,早已搭好了大彩棚,挂上宫灯彩绸,各种颜色旗帜,花团锦簇,神轿被搭上了月台,在亮如白昼的灯光下,摆设了香案,在此驻跸,将各种仪仗道具,分列台下,其余各花会人等均散去休息,万善会派来值班人员,一夜香火不断,次日,由神轿、仪仗、鼓吹等人员到齐,请驾从后大道回庙。这日(二十六)为传统赛会正日子,外地香客多在此日前来进香朝参,本地男女青少年拜香的也很多,所谓拜香是一种地方上的迷信风俗,家人或自己不幸罹病,在药王像前祝告许愿,等病痊愈后,到庙会期间去举行焚香朝拜仪式,从杂货店买一张药王神祃顶在头上,用红头绳扎紧,男子用头绳再扎住裤腿、赤足,用香一古从中抽出三枝半截点燃,将香举过头;每行三步跪地磕头一次,一般由牌坊起,直拜到神案前,将香全古引燃,插进炉内,再叩首即告完成。妇女不赤足,不磕头,每行三步把香举过头,做九十度俯身鞠躬,其他一切同。下午两点各花会神轿一如昨日,只是路线不再走估衣街,而是从鲜果市走入河沿大街,走到头北拐天齐庙大街再入天安会所,二十七日又改由警察局东行入猪市大街、后大街、土地祠大街,三日之内走遍全镇各主要街道,到二十八日再接受香火一日,至下午五时关闭庙门,万善会在庙内贴出收支报销清单。这后四天夜以继日的举镇狂欢,耍会的、看会的,个个筋疲力尽,至此庙会就宣告结束。
  六、庙宇的浮沉
  清末民初,各地兴起了毁庙兴学热潮,杨柳青天齐庙、西关帝庙先后成立了公立、民立小学,直隶总督袁世凯也派周学熙创办实业,开工厂,向四郊召募徒工、进行培训,就在药王庙西配殿设立了民立第三艺徒学堂,以本镇监生姚芹洲为校长,下有技师、教职员工三十人,开办初期学生仅五十余名,后略有增加,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停办,又先后两次成立女子小学堂,但时间很短,就搁浅了,民国九年(1920)去新疆贸易返乡之安文忠,捐资万元,添置教学课桌椅等设备,将西配殿神像搬出,用木版隔开辟为四个教室,每教室可容纳学生五十人,在南面拆除原有僧房及库、膳等房屋,改建教室数间,为高小学生教室和校长、教职员等办公室,又在西配殿与大殿房山连结处向南筑大墙,中开校门,使学校与庙宇分开,另又捐出土地一顷余,以每年收入补助经费,定名为安氏私立小学校,因所聘师资高,且多进步人士,教学认真,学生学习成绩好,颇为社会所称赞,然每值庙会期间,锣鼓声喧,对教学仍有影响,需放假一周。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末,国民党军队拆毁庙中山门及戏楼,用物料修补庙北城壕建碉堡,工程未及竣工,杨柳青即告解放。解放后,大殿中神像已搬出,所挂大匾及殿中物料,均改制成小条凳,做为临时礼堂,专区第一次中苏友好协会,即在这里召开,后又改演电影,五十年代中期安氏学校早已改名第二完全小学,增加班次,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校门大墙及庙中所有建筑全部拆除,从此药王庙空有其名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子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