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96
颗粒名称: 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
分类号: J218.3
页数: 22
页码: 9-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分别记述了杨柳青年画业的沿革、杨柳青年画业的沿革、年画题材历代的发展变化等。
关键词: 杨柳青 年画 史略

内容

一 杨柳青年画业的沿革
  杨柳青民间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最初这一行业的发展,是以宗教迷信的各种神像祃子和点缀节日风俗的需要用品而开始的,每年春节用的门神、灶王、天地祃子,及各行、各手工业供奉的祖师像和端午节用的天师符、钟馗像,中秋节的月宫图等,为杨柳青年画制作提供了原始素材,在北宋时期有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卷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禄马、天行帖子。”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掳徽、钦二帝,尽辇图书、珠宝及大部百工等艺人北返,为他们生产和劳动。见《容斋三笔》。这样一部分艺术人才迁往南京、杭州,另一部分转到山西、河北等地。元朝末年,顺帝失政,造成天下大乱,人民为逃避拉丁徭役之苦,大多从内地跑到穷乡僻壤寻觅生计,不久明朝朱元璋入主中原,因连年战争及蒙古族人大部分北去,烟户减少,从洪武末到永乐初,多次迁山西没有土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充实北平四郊及天津一带,二者之中有些人看到杨柳青这地方附近,梨枣成林,坑塘洼淀,又多蒲苇,都是凋刻木版、制纸的好原料,因而这里的捞纸业(运河南北岸均有地名为纸房胡同),春节民俗用品传统纸祃作坊就在本地扎根生产了,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南北大运河通航,杨柳青又北靠大清、子牙二河,很快繁荣起来,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码头,交通的便利,一些纸〓商品,便销往各县镇,从而稳定了生活,给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南方生产的颜料和精细纸张,随之传入北方,并经世代艺人的不断推陈出新,到明代末年,在杨柳青出现了套色印版、手绘加工的年画但这只是杨柳青年画的雏型,全是自家人自画、自雕、自印、自己加工描绘、自己去推销的个体户,没有商店名称,熟悉的人也只能说出这个作坊的姓氏,都是以家庭成员劳动生产方式,当然销售量也不会很多,经过漫长的岁月,到了所谓康、雍盛世至乾隆中期,戴家作坊的第九代传人戴廉增(1735-1795)始将营业扩大,画样儿也随之增多,每年秋季随着向五河(子牙、大清、南运、北运、蓟运)各口岸的杂货船进行批发,销往各地村镇,并逐步打入北京市场,还在北京崇文门外的打磨厂东口设立了门市,后又在绒线胡同成立了作坊,至此才有了戴廉增画店的牌匾,在所印出的画片左下角,也加印了出版商号的印记。随着画店的不断发展,除自家人大部分带头运营生产外,又大批雇用工人,从事雕版、印刷,另外也培训了附近的一些家庭妇女,利用农闲实践,从事加工补绘着色、开相(粉彩涂面、重勾耳、目、口、鼻)描金、加花等活计,按加工繁简计件付酬,因而形成:“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之势,与此同时杨柳青地方己出现了很多同行业,建立了大小规模不同的年画作坊,他们也先后去北京,设立了门市,据有资料可考的就有:戴廉增、齐建隆、忠兴、杨正记、增华斋、福成、三益斋、义和东、双义厚、振记、德记等,他们都以秋冬批零推销年画,春夏加工纱灯、扇面,维持营业收入。地点也中集在崇文门外至正阳门前一带,这些字号的年画,有的是从杨柳青总店运来,也有的在北京设坊自印,,主要的顾客是北京附近一带的各县客户负贩,从琢州、良乡、、涞水、易州、通州、平谷、昌平、顺义、古北口、延庆、远及赤峰内蒙等地来京,趸往家乡销售。到腊月初,商店同人也走出柜台,在庙会或繁华街市,搭棚设点展销年画,如清富察敦崇所写《燕京岁时记》(画儿棚子)条说:“每至腊月,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购之,亦所以点缀年华也。”稍后一些,沈太牟《春明采风志》记北京画棚段“画出杨柳青、属天津,印版设色,俗呼‘卫抹子’,早岁戏剧外,画中多有趣者,如“雪园景”“渔家乐”、“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年”、“他骑骏马我骑驴”皆是也。”可知那时北京搭棚销售年画的情景,同时也道出了杨柳青年画题材内容和受都城欢迎的情况。北京腊月里过去还有些京郊一带的农民,冬闲没活干,就到城里打磨厂一次买几百张,用苇帘卷起,外边再用一兰布大包皮包好,背在身上在城里城外,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买画儿来”,如有人买,他就把包袱放在地上打开,揭开苇帘,露出鲜艳多彩的年画,买画的一面看,一面听他讲解内容,当时北京妇女,大都喜欢各种娃娃画,卖画人也编了几句唱词,“大胖小,胖敦敦,大眼睛,红咀唇,不吃饭来不喝茶,红小辫,头上扎,不叫爸也不叫妈,您快买张哄哄吧!”人们随意挑选,人围多了,一会就卖些张,有的一月周转趸购几次,赚个肥年落儿。杨柳青年画,还流入清宫,过去的御花园里的戏台下,就见到贴着几幅杨柳青年画的残迹,宫门口所贴的门神像,是年画作坊特制的,一般人家不能用,也买不起,据戴亷增最后管事经理戴少臣老人讲:这类门神有4×6尺和3×5尺两种,每平方尺价银一两,每对要三十至五十两,称为“金贡笺”,门神的缨盔甲胃堆金沥粉,用的材料都用真金箔和高级国产颜料,专供皇宫和王府及各坛庙贴用,另外还有一种称“二细子”活,价格就贱了许多,是供应各衙门,行会公所等采用的,抗战前崇文门外平乐园附近,有个理教公所,即贴有这类门神,还在上面油了一遍,这洋能保持几年不残损退色,清嘉庆年间(1796-1820)戴廉增画店为了使顾客就近采购,又在丰润县的东丰台开设了作坊,招募工人、聘请画师,就地制版印刷,其产品远销唐山、滦阳、玉田、乐亭、兴隆、卢龙等县广大农村,并在关外沈阳设立了批发市场,其他几家大作坊,一般都有五十多个画案,二百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要印刷两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画五百张)。到道光年间(1821-1850)戴廉增和齐健隆的后裔们,一方面因家族人口增多分居另炊,另一方面要增加生产,提高竟争能力,戴氏分家后,又增出了廉增利记与美丽画店两家。齐氏分出建立、惠隆画在,当时人们编了两句顺口溜:“廉增、美丽、廉增利、建隆、惠隆,建惠隆”。另外一些地方上握有资金的,见年画业如此兴旺发达,也都纷纷投资开设作坊,制版印刷,年画作坊的日渐增加,互相竞争,使生意日益红火,形成了杨柳青年画艺术的全盛时期。同治初年(1862)在杨柳青市面上的作坊就有:戴廉增、廉增利、美丽、齐健隆、惠隆、忠兴、增华斋、杨正记、福成、三益斋、义和东、双义厚、振记、德记、和贸怡、玉盛、庆德厚、张义源、华茂、宪章、松竹斋、吉玉厚、荣昌、义益、亨通、福庆隆、忠义厚、李盛兴、义盛合、义盛永等等数十家,产品占领了整个华北、东北、绥蒙、陕西等广大城乡市场。光绪(1875-1908)年间,松竹斋后继无人,营业兑给了店夥王金甫,更名爱竹斋,又有博艺林函店与丰润人投资的新记·宁河人经营的德盛恒,本地人韩春圃建立的永增利等几家画店开业,虽然新开张的画店仍不断增加,销路仍然在扩展,新式新样的年画品类不断出现,如爱竹斋、戴廉增等画店打开了新疆市场,生产了适合少数民族喜爱的“洋林”画、“格锦画”(因少数民族不喜动物)。还有其他人民喜爱的讥弹腐败官僚的讽刺画,和抗御外国侵略题材的年画,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官僚们日以搜刮百姓为事,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河流水利无钱治理,致使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农民的购买力普遍下降,因之年画销路日窄。部分画店的老板们,为打开销路,千方百计的想办法,降低成本,他们一方面压低了描绘加工费用,另方面不得不大量使用进口洋货,纸张采用了从日本引进的洋粉帘,价钱便宜,但容易脆裂泛黄,远不如国产棉帘纸柔软耐用,颜料也采用普鲁士兰和禅臣洋行的“禅绿”等,而这些颜料一经遇潮或日晒,即行褪色。而压低描绘加工费用也使画面草率粗糙,失去了民间年画醇朴富丽的固有特色。也有几家仍用国产原料印刷,又因成本高,无利可图,由此市场也就停滞不前了。
  辛亥革命,创建了民国,政权的把持者,依然是一群清朝的旧官僚、旧军阀,他们对本来已呈风雨飘摇的年画业,借维护旧风俗、旧道德为名,进行甄审,不合他们意图的不准印刷,当时画店花了点钱,只批准了王绍田画的历史故事画数十张,接着不久直奉交战,政局动荡,也就不了了之。同时直隶教育司社会科发指示也着手石印了部分画片,称为改良年画。在天津有一位高荫如,他在民国初年制造假油墨卖给天津及杨柳青、炒米店等画作坊,后来因油墨质量次,销路不畅,他见到政府提倡石印改良年画,认为假油墨虽次,若印制年画,还能派上用场,同时杨柳青博艺林己试印了些年画,并取得了成功,他就到处逢人拉股,不久遇上了一位西药商财东张昆山投资,干起了德利生印刷局,后来因经营不善赔了本,这时第一次欧战早己停止数年各国全恢复了生产,天津市场上又发现了进口油墨,高荫如的产品难与竟争,只好辞职离去。经过几次筹款投资,最后将营业交由张昆山之子张钰甡主持(张钰甡老先生解放后任南开区政协副主席,文史委员会主任,于去年故去),更名为富华印刷局,他从炒米店买去各种年画研究画面特点,并雇请当地画师绘制稿样,后又由石印改为胶印,使营业蒸蒸日上,对此之下,杨柳青木版年画业,逐步退却,由大改小,有的又成为家庭手工业,断断续续的接受一些外地订货,每年再印些门神、灶王之类维持生活,有的干脆齐帐收市不干了,只有新记、德盛恒、永增利三家因东北尚有一些市场多维持了几年,到1930年九一八事变,成立了伪满政府,交通中断也就歇业了。
  二、画师来源传记
  民间画师按工艺派别不同,称为传真派和画庙派两种。传真派以摹画人物头像为主,我国在晚清以前,西洋的照像术还没有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的影像是靠画师对面摹写,主要把人的神态摄入笔底,要求不但形似,且要神似,画像有两种:一种是对活人画像,临摹后加绘背景,或坐于庭堂几椅胡床之上,或徜徉于园林山水之间,其名为“行乐图”,多为横幅画悬于壁间,供观赏;另一种属于影像,要求态度严肃,还有一种称为揭白,即人停尸在床,由画师按死人面目图写,后二者画出头像后,都要补绘特定服饰,端坐椅上,裱成立轴,供子孙后辈祭祀追念。
  画庙派属于油漆彩画工人,他们为富户园林影壁厅堂,或衙署、庙宇等处,彩画梁栋或壁画,以及为各种器物描绘图案等等,两派都是以彩笔技艺为生的,但泾渭分明,互不干扰,只是在为给年画作坊出稿样,才合二而一。但无论哪一派,生活都很清苦,活儿不可能天天有,画庙的工资低,活计到冬天就少了,传真派虽然计件要钱,还是在室内干,但也没多少活,所以在民间对于画师们当年的窘态,编了一段故事笑话,说是在数九寒冬,画师在屋内作画,因天气太冷,笔尖上的墨汁冻结成冰,画一笔要用口呵一下,被一位皇帝看见了,说他是画一笔吃一笔,因此人们戏逗的说,画画的是受过皇封的,不画就要挨饿,虽然这是一个笑谈,而挨饿却是事实,在晚明时期各地建庙之风渐戢,(从历史上看明代建庙最多,杨柳青一地就建有大小庙宇二十二座。)画工们生活困难,见木版年画兴起,便情急智生,袭用了宋代刘宗道卖画扇的故事,在一张纸上先画了底稿,勾出墨线,像小学生写仿影一样,然后由家人和自己,把薄一些的粉帘纸盖在底稿上,用笔勾画出几十张,自己再一张张的敷粉着色,成为手绘年画,拿到集市上卖,居然也能赚上顿年饭吃。画作坊见到画师们夺走了他们的部分生意,几经研究,无计可施,后来就想法收买他们的画稿,按质论价,画师们认为这样做既可免去为买纸买色筹措资金;又省工省时,而且一张好一点的画稿所得报酬,能比卖出百余张手绘画的收入不少,于是便欣然与之合作了,这样一来花样自然就增多了,使购画人有了选择的余地,生意也随之多了起来。有些画师技艺出众,同行们就以其特长加姓而称之,例如在咸丰初年画师阎玉桐的父亲擅画仕女,人们就尊称其“阎美人”,其他如佛像李、娃娃宋、娃娃李(李长泰)等等,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反将他们的真名忘却了,据知上述诸位名画师手中都握有很多传世画稿,题材也以其专长为最,如阎美人之孙阎文华(1887—1963)便从其祖父阎美人那里继承了各种仕女手稿数百幅,其中有几幅还是师承下来的康熙、乾隆时代之精品,只是因当时画师属于百工之流,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大都名小见经传,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高度重视,为挽救民族文化遗产,曾就较有影响的一些名画师的事绩、经验、配合他们的有关史料和画稿,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例如:
  高荫章,字桐轩,杨柳青人,世居西头经堂庙胡同,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这是一位自学成材的传真艺术家,在他十五岁时,外出玩耍,偶然捕获了一只青蛙,便带回家中,养在盆里,每天对青蛙的各种姿态,细心观察,对照写生,几经习作,他的画居然得到了邻里的赞誉和家长的鼓励,从此他对画画入了迷,功夫不负有心人,冬去春来,他竟成了远近知名的丹青妙手,好多人找他画像,他越画越兴致勃发,日夜苦练,进入而立之年的时候,就以画像为生了。同治五年(1866)清代宫廷召各地名画工进宫为慈禧太后画像,高也被召进京,当了“如意馆”的御用艺人,那时宫里是权阉安德海当大总管,想到养心殿去画像的人,必须先交一笔宫门费,高桐轩没有钱去贿赂大总管,当然也就难进宫门了。他在如意馆应差一年多,曾随如意馆的管事人管金安游览了几处皇家园林,并在如意馆中学会了界线画法,这对他以后的年画创作很有影响,其子翰臣自幼从父学画,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风格也颇有名望。
  高桐轩在六十岁以前,经常往来于天津、北京之间,出入于王公府第、富户豪门,为人画行乐图,或揭白追影,但他只画出头像,从不画朝服顶戴及满族妇女服装,需另由画师焦达安为之填画,在天津则由其徒众宋竹轩补画。在此期间他曾尽心竭力的为年画作坊画稿样。六十岁后就不再去北京,而专门集中精力绘制年画了,他曾在玄帝庙前开设了“雪鸿山馆”。他创作的年画,是在写生画像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人物形象深沉生动,形态逼真,颇有写实入画的情感,还善于用浅显易解的题诗配画,花样之多,笔法之妙,格调之新,深为人们所赞赏。
  光绪三十二年(1906)高桐轩因病殁于家,享年七十岁。从《天津县新志》第二十一卷之四所载“高荫章字桐轩,为人画像,著色无多,须眉欲活,盖别有渲染之法”。虽寥寥数语,足见己为当时士大夫所承认,打破百工不入史册的惯例。
  阎某,出身于油漆工匠之家,父长年患病生活困苦,九岁时入戴廉增画店为学徒,从师学画人物,年二十即能独出稿样,刻板印刷,尤其对仕女画,观音菩萨像更有独到处,所绘古装美人(昭君出塞),为同行所赞赏,从此人即称为“阎美人”,其大名反被人们淡忘了,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李开芳率部进驻杨柳青,征集年画艺人作宣传画,阎美人应征后,即将上述“昭君出塞”画之山石略加改动,把王昭君及护送军汉换成太平天国军的大队人马,就成了一幅绝妙的“北伐图,”因时间仓促,稿成尚未敷色,太平军即移师独流,次年在连镇被清军包围,全军覆没。阎恐因此画受累,即携妻子逃往北京,在增华斋绘画纱灯、扇面以维持生活,光绪年间,阎美人死,其子阎玉桐亦受雇增华斋,并学会传真技艺,为官宦仕商画像,光绪十三年(1887),阎玉桐复举一子取名文华,是为阎氏第三代传人,阎文华自幼对其祖父手稿,爱不释手,并经其父阎玉桐指点,很早即临摹习练,并完全继承了其祖之长,善画佛道诸菩萨神像,其观音大士像可与其祖父相媲美,因之,同行中皆称其小美人,民国初年曾受北洋政府之召,参加绘改良画稿,到一九三〇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在我国东北长春成立伪满洲傀儡政权,不久汉奸殷汝耕又在通州成立伪冀东自治政府,强将东丰台画版大小近万套,运往伪满沈阳,冒充满洲文化。阎文华为权势所迫也去了伪满,一九四五年八一五日寇投降后返回天津,又作了不少年画。一九六三年病殁于家,享年七十六岁。
  徐荣轩、徐少轩、徐恩汉也是祖孙三代从事绘画,素有全能画家之称,徐荣轩在光绪初年于天津东门里开了一个传真馆,生意一直很好,因为活计多忙不过来,徐少轩只读了四年书、十三岁时就辍学从父习画,当时西洋的照像术和放大工艺己传入我国,并进口了方格玻璃和放大尺等,徐荣轩对此很感兴趣,认为这种方法放大可以不走样,且简便易行,再有传统画技功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他买来这些工具,一方面教少轩学传统传真技法,一方面学用上述工具,果然进步很快,几年之间,就能独立作业了。不久徐荣轩去世,徐少轩把画室迁到杨柳青,在鲜果市租了一间门面,挂起招牌,担起了全家生活的担子,他是一个全能的画家,什么活计都敢应承。画室布置的很简单,除墙上有自己画的一张“黄三太卖艺”和一张杨小楼的放大剧照外,再就是一些做画工具了。一天有个人在窗前看着杨小楼的放大剧照,久久不走,徐少轩拉门向外一看,赶紧让坐,此人叫董石笙在药王庙前继和胡同住,是杨柳青大老财,在前个月董石笙去天津照了一张像,光线好、本像清楚,只是略显呆板些,徐少轩笑着说:“您这张像照的很不错,只是缺一点笑容,过三天您来取吧!”这是徐少轩第一次应的放大像片活,他中午就开始用放大尺描绘起来,当晚在灯下又修改了几次,自己认为满意,才熄灯就寝,次早天亮起来,又在眼皮眼角挫点了一番,把窗子上的剧照取下来,把这张放大像装上,自己站在街道对面仔细端详,这时有三个搬运工人从西路过,见到这像就夸说:“你们看,把董大爷给画活了,他一笑右眼皮就往下搭拉。”徐少轩很高兴,进屋把画像收起,放在画案底下架子上,这时恒通面铺王三先生进来找徐少轩要这张放大像,徐少轩说:“还没有画好,我说的三天交活,明天你再看罢。”原来这搬运工到了粮食市去干活,看见了王三少东,告诉他“我路过徐家画铺看见了你家姥爷的像,可神气啦,你快去看看罢”,王听了很高兴,进内宅和妻子一说,妻子也要看看她父亲的像,就叫丈夫到画铺去取来,徐少轩不肯给,王最后说:“这像钱我付”,徐少轩说“我要多少你可得给多少”。说笑着把画拿出来,交他拿走了,第二天董石笙叫人送来二十元作为酬谢,过了几天恒通王家拿来两张像片,请徐少轩画两张影,徐少轩接过一看是两张女像,在当年人们思想很封建,一般妇女是不愿画像的,妇女画像必须到了六旬开外,或着病重了,或着是死后揭白,因为叫一个陌生的画师死盯着面孔画像,是很难为情的,有了像片就好多了。他一年接这样的活最少二十多幅。
  石元仕让徐少轩为死去的侄媳画影,大管家张雁九安排在聿修堂院里画,(今前百)因为画的不错,张雁九拿出己画好的影说:“你把我抻扒短了,不让你画太细了,画得太细了没法给钱哪!”石元仕看了影以后也说:“给我侄媳画得这样细,我侄子配不上啊!以后你再给我侄子画一张吧!”
  徐少轩还应了王硕夫先生之邀,画东关帝庙壁画,贾墨林、久连甫、久志敬都出头了,有贾墨林在,徐少轩不愿应,大家好说歹说,讲明了价钱,定的时间是二十天,不能误了六月二十四日庙会,这年天气很热,每天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难度大,汗衣尽湿,徐少轩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竣工后,观者众语纷纷,齐声称赞,但贾墨林他打算少给钱,说画的太粗,两位皇嫂连花都不戴,等等。这张画面是关公千里走单骑。徐少轩微微一笑说:庚子年从天津逃来的太太小姐怎么一个戴花的都没有呢?这一个反问,贾墨林无言答对,王硕夫耐着贾墨林的面子,好说了半天少给了五元钱。徐少轩干活,虽然有润例(价目表),但从来不讲价钱,全凭人家赏,给多了是自己的活做的可人意,给少了还能拉下回主顾,可是对贾墨林这号人就得先讲价,准知道完事要少给钱,所以讲价也得高点。贾墨林在街面上是个人物,后来张极庵、张佐武告贾墨林吃庙,盖房抢占官道两米等等十多条罪状,官司打了一年多,贾墨林败诉,他一气之下死了。在临终前让徐少轩去画影,一进门,贾墨林正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着,脸色很难看,好在平时常见面,脑子里有印象,草草的勾出面容,给全家人看了说都很像本人。问明画面要何种服装,拿回去画。
  徐少轩画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画用的颜料,都是高档的国产货,到现在徐恩汉老先生手里还存着真金箔纸、藤黄、花青、木红、赭石等等,被视为传家纪念品,所以当年尊美堂石元仕的接班人石作藩说:“我岳父家有影二十余轴(指天津河东冯家),到过年在厅房里张挂起祭祀时,那一张像都比不上徐少轩的颜色鲜明绚丽”。
  徐少轩一生画的影像,纱灯、壁挂、年画壁画都不少,每年元宵节从前大街东口到估衣街鲜果市,共有彩灯四十对,总计是三百二十张画面,画的是大隋唐,可惜今多己不存。徐恩汉从十六岁起,随父学习画画,家中存的手稿粉本很多,十年动乱期间一害怕,断断续续的烧了两个昼夜,太可惜了!。
  李长泰系炒米店年画艺人,擅画娃娃样,人称“娃娃李”,所画“横贡笺”大型坑围子(鱼龙变化),画面一大胖娃娃怀抱大鲤鱼,坐水中,从鱼口中吐出云龙,很受群众欢迎,嫁女之家在过年时尚没有怀孕的,都要买一张,随过年礼品送到男方家里,把大胖娃娃贴在女儿卧室炕头上,象徵早生贵子,幸福美满。光绪二十二年(1896)收徒张兴泽,张兴泽山东人(1886—1963),因家中灾荒流浪到杨柳青,每日拾柴卖与画作坊做饭,人很勤快,被李长泰看中,收为徒,尽传其技,时人评论说:张兴泽所画娃娃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达到娃娃表情眉弯眼翘,逗人发笑的地步。有人说他画的比师夫好,张兴泽总是谦虚的说:“我的画是师夫传教的,我严守师夫教我的技法口诀:短胳臂短腿大脑颏,小鼻子大眼没有脖,鼻子眉眼一块凑,千万别把骨头露。”我的一切娃娃画,基本上没离开师夫的几句教导,说我的好是大家捧我,不过我在调色方面,集前辈的几位长处,取得一点经验,显得画面鲜明些,如果将师夫当年手稿拿出来,无论在笔力上、结构上,我还差的远哩!”确实是这样,张兴泽在调色上是经验很丰富,我们拿六〇年以前杨柳青年画社出版的年画和现在的年画比一比,就可以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可惜这一调色的艺术没有继承下来,他是解放后杨柳青年画社创办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六三年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张祝三和高桐轩一样,也曾到北京如意馆听差,虽然他不属传真派,但他的写生画却独树一帜,他爱听戏,一场戏看完后,他要把剧中精彩处画到纸上,因此他作的戏剧画,一生中占很高的比例,每年秋季从东北来杨柳青采购年画的客商,一到戴廉增就先问,“今年刷了多少件戏出画,张祝三画的有多少?”在东北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屯子里,农民一到冬天,全家都在一个大炕上睡眠,这一大间屋住几代人,他们用布帘隔开,烧火做饭、开水、取暖,都靠一个锅台,一年的烟熏火燎,把墙都熏的很黑,他糊墙不喜欢用白纸,而是买年画糊墙,烟熏旧了也不难看。外边大雪覆盖,孩子大人全不出屋,围坐炕上,指着年画讲故事,到也其乐融融,所以年画在东北销量为最大,直到九一八事变,交通中断才停止。张祝三的戏剧画主要是以武打戏为多,他所绘的三国戏如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古城会、以及隋唐传的临潼救驾,罗成叫关、锁五龙,还有短打戏大宋八义、大五义、小五义、等题材的戏剧年画,在东北特别畅销。张祝三是一个多才画家,上自人物、仕女、娃娃,下至山川静物、翎毛花卉,无一不精,他在一九〇二年画的现实写生作品“北京城百姓抢当铺”,至今北京、天津的报纸都不厌其烦的做过介绍。本镇福源厚杂货店,有一个壁灯挂,里边有一张长六十厘米,宽四十厘米的灯芯画“冲宵楼”,同行业都认为是张祝三的最佳作品。
  另外名画作坊的后裔们,也有许多丹青妙手,可惜的是他们的名子,也同历代画师一样,都没有传下来,我们只知道清末戴廉增的十七—八代传人戴立三善画人物,传世的有四条屏“春秋配”,六条屏的“大西厢”,每条屏都是三个小方子。戴雅泉的竹兰,戴荣山的金鱼,戴吉臣是书法家工颜鲁公体,都是维妙维肖的传世佳作,其他比较著名的画家还有:周子珍、成三谢、张耀林、陈玉舫、赵景贵、韩竹樵、王葆珍、王敬斋、马子良、王少田、王润田、王润柏、张俊亭、宋竹轩、韩月波、杨续、丁子敬、赵子扬、毕子兰、张贵轩、姜先生、吕九、王少亭、王恩祜、张聋子、王金甫、王本意、张白府、潘忠义等等,他们全是继承了传统创作方法,兼有独特风格的优秀画师,在现社会他们的芳名有幸的流传下来,不然,也像前儿代一样,辛勤贡献一生,身后也就湮没无闻了。另外上海名画家钱喆生在光绪年间来到杨柳青,住在爱竹斋做了不少年画稿样,格调淡雅,颇受群众喜爱,到现在杨柳青画社仍存此版,应一并志此。
  三、年画题材历代的发展变化
  杨柳青在明代末年,从专印迷信品的纸祃作坊,经逐步改革创新,使套板印刷和手工描绘艺术日臻完善,并开始向印制画片方面发展,在题材上起初以祝寿、献福之类为最广泛,这是明代社会的一种风尚,而且明代皇帝也曾画过很多画,据《明史》与王鏊的《震泽篇》记载宣宗皇帝朱瞻基就曾画过一张“寿星图”赐给了历事三朝的宰相夏元吉。成化元年宪宗皇帝朱见深也画过一张“一团和气图”来告诫群臣,要和睦共事,不可树党营私。又据《天水冰山录》所记:“嘉靖末,奸相严嵩家产被抄没其中在书画目录中曾有:‘八仙庆寿图’、‘三阳开泰图’、‘五凤朝阳图’、‘三星供寿图’、‘七子团圆图’、‘瓜瓞绵延图’、‘高官独步图’等等,待南北大运河通,纺织业,造纸业和其他手工业应运而发,文化交流日渐活跃,民歌、戏剧唱本各种文学作品、通俗小说、大量出版,其中大部分都附有精美的插图,加之各地亭、台、楼、阁、坛庙的壁画、栋画、顶画,这些通过国家画院画工和民间画师临摹、仿制、引伸,大大丰富了年画题材。到清代康熙(1662—1722)年间,削藩之后,四海统一,社会稳定,人民生产生活得以恢复和发展,画片作坊也扩大了生产和销路,又据我国各地的房屋建筑格局不一,风俗各异,为迎合群众心理,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年画的体裁、题材、规格、档次均呈多样化格局,如有的整张一米多长、六十多公分宽的画面,作坊术语称为“贡笺”,有粗细两种,细的称为“金贡笺”,整张断开的有:“大三裁”、“小三裁”、“条屏”、“斗方”、“对屏”等等。此时印制的画面,除了祝寿纳福吉祥一类题材外,也有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仕女娃娃等图画,从前的仕女画,多为汉、唐风采,宽额广颐,长眉秀目,强调丰腴,雍容华贵,后来便渐从清宫遴选八旗秀女的审美观点,变为宽额窄颏,直鼻小口,面容清秀,体态轻盈,衣服发式也换为当时汉族妇女的装束,如“戏婴图”、“浴儿图”、“纺纱图”、“课子图”以及农妇、渔妇等劳动妇女,均具有真实感。康熙末年,清政府颁布了《圣谕像解》,教育百姓要孝敬父母、和睦乡邻、教育子女等等,之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八条屏的“二十四孝图”。大三裁的“孟母三迁图”、“断机图”、“燕山教子图”、“课子图”,还有用谐音比喻组成的翎毛花卉等题材画,如一张图上绘有芭蕉短篱,上立一雄鸡、引颈长鸣,地上有二鸡雏扇起翅膀,在款识上题为“教子成名”(鸣)。一母鸡和五只鸡雏树下啄食,题为“教五子,等。进入乾隆时代(1736—1795),国家府库丰盈,社会安定,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时的杨柳青己有多家画作坊开业,并在北京设有十多家分号,为了竞争,画面题材更为广泛,如表现农村生活的“庄稼忙”、“渔家乐”,都生动地体现了劳动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
  乾隆皇帝出于对民族文化酷爱,促成了四大徽班进京和河北梆子剧种的形成,其他民间小调,民间花会也大有进展,画师贺世魁把京腔优秀戏剧演员十三人霍六王顺等,绘成画稿“十三绝”,从此又增添了戏剧题材的年画,基于我国历史悠久,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如小说故事唱本等,为画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也是木版年画百余年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乾隆四十六年由宫廷里出现了一幅南宋李嵩画的“岁朝图”,很受乾隆帝的喜爱,并为之题诗云“岁朝宜吉语,喜看岁朝图,六百余年画,三朝景正符。门庭粹宾客,几案列樽壶,和乐盈宁象,万家俱似无。”后经送如意馆从新装裱,将诗文裱在上方。画面画的是一个方庭院落,大门上贴有大张武门神一对,里院门上贴有文门官两幅,堂屋的香案上供天地神牌位,前陈香烛供果,屋中正在饮宴,庭院中宾主相拜贺年,门外也有人在拜贺。画师们从这张画上受到启发,把北方民间过年欢度新年的情景,也画成“大过新年”、“岁朝清供”、“闹元宵”、“合家快乐过新年”等等贡笺画出版,后来这种过年的画稿,经不断推陈出新,积习成俗竟成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室内装饰品。
  嘉庆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晏驾,禁止民间歌舞音乐,穿红挂紫,名之为“断国孝”,年画当然也不能有鲜艳颜色,作坊便应时创出了以灰蓝色为主体的“伞蓝”素色年画,由于这类年画淡雅有致,多为居丧守孝之家所购用,不久在国孝过后,年画业进一步发展,不但画作坊年有增加,附近的炒米店,不远的东丰台等小型作坊也开始印刷,炒米店乡土地脊薄,每年收成有限,家庭妇女有很多从事年画外加工,男人也有的做为廉价劳力,去画作坊扛活,但收入微薄很难温饱,当时有句谚语:“当行不如画行”(指剥削程度),后来有些人或辞或离,回到家中,把画店中的门神、灶王等画种翻刻制版自行印刷,就这样从印门神、灶王、和娃娃画、缸鱼等逐渐发展起来,并吸引了一些外地人的投资,更有了画师、雕版艺人,到清末大小作坊数十家,不过他们的画比较粗糙,只能面向内地农村,而不能占领城镇市场,东丰台的年画作坊是戴廉增画店在那里设坊印刷引起的,戴廉增的产品每年大量行销冀东的几个县和东北三省,当地人很羡慕,就有人投资召聘工人效而尤之办起了画作坊,初干的时候,画版不多,画师也少,就到天津采购各种年画,回去翻刻,(当时没有版权法规),后来买卖壮大了,自己也能制板印刷了。
  尽管东丰台、炒米店发展了不少作坊,但其产品印刷、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仍以客商趸购,所以杨柳青年画为正宗。
  这时杨柳青也有了童话故事画问世,如“小猴抢草帽”、“老鼠嫁女”、和教育儿童不要到坑塘去玩耍游泳的“螃蟹咬小雀”等等。致于历画不仅灶王像上有,还有“三年早知道”、“春牛图”,“春牛图”样子很多,有洪福齐天的,有带节气表的,也有带天子耕种的,天子耕种的春牛图还有一首歌:“二月二、龙抬头,万岁扶犁臣赶牛,九卿四相前头走,八大朝臣跟后头,正宫娘娘来送饭,五谷丰登天下收”。这是最早见到的年画题词。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门户开放,大批毒品涌入国内各地,洋人横行无忌,后之汉奸买办大肆搜刮民财,人民怨声载道,于是财迷一类的大小年画便应运而生,小张的三裁画有:“招财进宝”、“大发财源”、“宝马驮来千倍利”等等;大张贡笺有:“掘地得金”、“沈万山点石成金”、“钱龙引进四方财”,“西洋回回来进宝”、“真是活财神来到咱家”等等。
  咸丰三年(1853)农历九月底,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开进杨柳青,当时正值印刷年画的黄金季节,因受天国制度的约束,(不准画人物),某些作坊便赶制了些“南京燕子矶”,“英雄会”(鹦鹉黑熊)、“母子图”(母鸡鸡雏)、“田园风趣”等数十种新版画,应付了年画需求。次年(1854)太平军失利后市场对年画便又恢复了生产。
  此后有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一些爱国题材的作品,陆续出版,如《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刘提督即是刘永福,太平天国失败后,他在广西、云南边境组织黑旗军,曾击毙法将李威利。《火烧望海楼》系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群众打死法领事丰大业,并火烧望海楼教堂,以惩法寇,虐婴罪行。曾国藩、李鸿章完全屈从法寇的无理要求,杀死爱国者二十人,并赴法道歉,赔修教堂。据曾国藩《宝佩蘅尚书》中载:“天津民情嚣张如故,将打伤洋人画图刻版,刷印斗方,扇面以鸣得意”。还有“杨村大捷”“恢复天津”、“捉拿俄、倭奸细”等题材的年画。
  在义和拳运动失败后,辛丑和约订立,清政府向侵略军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连利息加在一起折银九亿多两,北京《京话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号召人们自发的拿出银两,早日把赔款凑齐,起名为“国民捐”,(细节见梁漱溟:《记冀仲先生》载《北京文史资料》第四辑)。当时戴廉增画店赶印了一张图文兼有的宣传国民捐的年画“爱国大扑满”。齐健隆画店也推出一幅印有文字说明的“国民捐”年画。
  此后图文并茂的年画,便大兴其道了,差不多各种年画都记有文字说明,如许多三国题材的“长板坡”、“汉江口”、“草船借箭”、“三顾茅芦”等,都摘三国演义上一小段文字加以说明,使人看画读文,颇有通俗易解之效。就连小童话的“老鼠嫁女”也加上了“正月添仓二十五,鼠女出嫁离洞府,夫婿前边押轿行,众鼠敲锣又打鼓。眼看喜轿到家门,忽听猫咪一声吼!新郎新娘吞下肚,从此仓房没有鼠。”“小猴抢草帽”的文词是“西山猿猴真奇怪,一见草帽他就戴,不问老汉名和姓,拉的拉来拽的拽,小猴只顾取个笑,苦了推车的刘老盖。”
  进入光绪三十年代,在天津东门外成立了劝学所,是全县办学的总机构,齐健隆画店的后裔们,齐鼎升、齐鼎震都是劝学所的成员,齐鼎升到处奔走,劝捐办学,而很多乡绅思想顽固,不肯出力,齐鼎升愤慨之际,构思了一张年画,图画上一中年打扮的妇女领着一名儿童,前边有一洋式建设,上写公立学堂,儿童手指学堂校门,其他有一杂役与两老人谈话,在画面的右上角上题写“小儿怒”三字,下有几行小儿和爷娘的对话:“小儿说:孩儿爱爷娘,爷娘不爱儿心伤!孩儿想要强,爷娘不让上学堂。爷娘说:我爱孩儿不爱钱,有了学堂你争先。小儿说:“皇帝常把旨意下,为何官员不听话?爷娘说:不是官员不听,银子不现成。小儿说:官无银钱乡绅有,乡绅为何不出首?爷娘说:乡绅有钱自己用,那里肯向学堂送l小儿说:啊唷唷,中国百姓外国欺,欺来欺去去要分离,那时乡绅作不成,乡绅为何不动心!”以后在他的引导下,齐健隆还印了不少带有长篇通俗文字的进步年画,如:“女子自强”、“男女平等”、“满汉平等”、“莫说谎话”、“礼尚往来”、“一心情愿”、“不知自量”、等等,还有劝诫吸毒的:“戒食鸦片”和以当时改良戏为题材的年画,如:“女子爱国”,“烟鬼叹”、“洋烟阵捉拿罂粟花”等。这时谴责讽刺性的年画也有出版,如爱竹斋印刷的“贵妃娘娘新醉酒”是讽刺天津巡警道段芝贵买一梆子演员杨翠喜送给贝子载振为妾,并以十万金托其贿买黑龙江巡抚的事件。还有画师成三谢绘由齐健隆画店刷印的“剃头做五(武)官”,和爱竹斋王金甫的“裁缝做直线(知县)”。“裁缝做直线”,从画面上看是一个袍套整齐的官员,手里拿着线团和裁尺,腰上还挂着一把剪刀,并且还有打油诗一首,“裁缝活忙手头宽,捐了个堂堂七品官,吏部文凭掣在手,赶到省里拜抚辕”。当时这幅画印了五百多张,均为东北客商趸走,剩了十几张零头,给了本地的画贩杨如和,过了几天,杨如和又来趸画向王金甫说:“昨天西府大爷到我摊前看画,拿起‘裁缝做直线’的那张摔在摊上,看样子很生气,画我收起来没敢卖,你看是不是要退回来。”王金甫说:“行,你拿回来吧”!又过了两天,王金甫被传到杨青司,说是张裁缝把他告了,两造送到天津县衙,县官看了状词问张裁缝这画你带来了吗?张裁缝答没有,县官又向王金甫说:“到十六日再审,你把画版带来”,说罢退堂。王金甫把画拿着找到好友孙子卿想办法,孙说这画是不能进衙门的,你必须重制一版,到明天你来把画面的设想并题字再商量一下赶紧做板印几张,次日订好图上刻五位官员坐在公堂,旁边立二衙役,下站一裁缝在问答,:“县官不知何许人也,有子忽云:清水线、绸缎庄人也。有次进京被召,问曰:贵县何名?答曰土线。问案如何?答曰:案长一丈二尺、宽二尺三寸,可容师徒二人干活。我问你文章?答曰:您问蚊帐、有独穗、双麻和细纱。大人道:你这是胡话。答曰:我只会做直线活,不会糊画。上赐以唾,呸!答曰:大人先别喷,等熨斗烧热了。”此画又刷印了几百张,发往天津宫北大街画棚去卖。十六日开审,王金甫把画版交上去,县令姒锡章看过微微一笑,问张裁缝还有什么说的,张裁缝说:“回大人话,王金甫拿年画污辱小的,还牵连了大人,请求严办他。”姒大人说:“本官是正路出身,这事与我无关,我看这画也不过开点玩笑,既然你不识趣,就把他劈了吧,回去要各安生理,不准再滋生事端,退堂。”说完把画版往堂下一扔,被衙役拿走劈了。这事发生以后,各画作坊在这类画的印制上都收敛了。
  民国元年(1912)以后,各画作坊又出了不少进步年画,如纺纱图、女学堂演武,京师大学堂等等,号召女子自尊自立自强。这时日商中井洋行引进了东洋石印年画,有“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御游颐和园图”、“日露(俄)战图”、“唐儿舞”、“唐子游”等,全是用道林纸印制的,上下边还用马口铁涂上金黄漆镶轧成窄条,装订精致,引导了以后石印年画的兴起。民国十年(1921)以前,木版年画尚能维持现状,以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农村破产,生意日衰,民国十七年(1928)北伐以后,天津英商颐中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都曾印制胶版美人画片随烟附赠,虽数量不多,却引起了天津市资本家大办印刷厂,如富华等印刷局。同时上海印有“穉英”、“梅生”下款的胶版美人画,一时占领了整个华北年画市场,至此木版年画就一蹶不振了,但一些小型家庭作坊所印制门神、灶王、门童、娃娃、缸鱼、锺馗却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也没有停止。
  现在我们把道光末年(1849)宝坻李光庭先辈留下的咏年画诗作结束语:
  依旧葫芦样,春从画里归;手无寒具碍,心与卧游违。赚得儿童喜,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仿佛一家肥。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四册

《西青文史第四册》

本书收录了《毛主席视察九一九》、《解放前杨柳青年画史略》、《在坎坷中生长的民间艺术之花——天津杨柳青年画》、《精武体育会创始年月及创始人——先祖元甲公生卒年月考》、《忆北平和平解放二三事》、《回忆杨柳青沦陷时期我在小学工作中的见闻》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洪升
责任者
王开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