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作坊的灶王像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81
颗粒名称: 年画作坊的灶王像溯源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199-2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灶王的来历和在年画中的沿革。灶王最早见于《周礼》,最初被供奉为火神。灶王的形象最早是一位身穿红衣,头上梳髻的俏丽妇女,后来逐渐演变为男性形象。在封建社会,评话艺人在表演时将纣王武将张奎称为灶王,并修建了灶君庙,有了具体的坐像形象。民间的画师们将灶王的形象摹绘并加上将农事节气表加以附印,供农民参考。每年腊月祭灶之夜,灶王像被烧毁,换上新的灶王像,销售量也因此上升。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民的耕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对灶王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祭灶迎灶的风俗逐渐消失。
关键词: 年画作坊 灶王像 传统风俗

内容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一年四季总是按照传统的农历岁时月令过活着,每月又都有各种不同的风俗活动,而这些风俗的形成,大多是与农事生产有关,也常常是带有一种积极意义的,无论是防止疾病,驱除灾害,预祝丰年,企盼生活惬意美好,并非全是迷信。笔者当年曾在年画社工作过一段时间,略知一些年画掌故,下面试举从前杨柳青年画作坊在春节印售灶王像的沿革为例。
  一、关于灶王的来历
  人间供奉灶王的历史悠久,最早文献见于《周礼》的“礼器”篇,孔颖达的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自从古代人类发现了火,可以取暧熟食,使生活得到改善,但对火这一自然现象,当时还无法解释,就认为是神的赐予,把火与灶为同一主宰的“祝融”供奉着。在四书《论语》“八佾第三”十一节:“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与其巴结宫室之神,还不如去巴结灶神。《庄子》的“达生”篇:“灶有髻”。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写《庄子注》说:“髻、灶神,身著赤衣,状如美女”。这是说在两千年前,灶王的形象,还是一位身穿红衣,头上梳髻的俏丽妇女。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在书内“微旨”篇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伏”。后来人们就规定了在每年最后的月晦之夜(腊月二十三日),做为灶王上天汇报的日子。到了唐代后期,文学家段成式有《诺皋记》一书,文中介绍了灶王姓张名单字子郭,有一妻六女。从此人们供奉的灶君形象,就又山女转男了,那时一般农民百姓也看不见灶王的画像,当然也分不清男女,干脆把自家用的灶台,当做灶神每到腊月灶王上天之日家家户户为之送行·大都准备些简单供品,用纸剪一个纸马,干草料豆一盘,饴糖瓜一盘,另外用两枚饴糖瓜烤一下,粘在灶口两旁,说是粘住灶王嘴,到天上无法“白人罪状”了。元代诗人程文海在他写的《雪楼集》里有这样一首诗:“何时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请分我胶牙饧。”
  进入了明王朝,有评话艺人常常到各地表演袍带书“封神榜”,他们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和当时流行的《封神演义》(许秉琳编),把姜子牙斩将封神的内容,加以纂改,其中又把一名纣王武将叫张奎的称为灶王。宫廷的太监们也捐钱在北京西直门外修盖了一座灶君庙,殿堂塑了一位有五络长髯,全发上束,身著官服,威仪严肃的灶王坐像。渐渐的民间画师们,照样摹绘起来,并在旁边添画了一位凤冠霞帔,装饰齐整的妇女,并排列坐,称之为灶王奶奶,用木版套色印刷,广为销售。
  二、主要还是灶王头上的节气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们在千百年的种植经验里,对耕种收割,有了一套完整的季节规定,正如农民所说:“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小暑去土叶,初伏打花头”。“芒种一过割小麦”。“立秋三日忙种菜”。“寒露要拔葱”。“霜降起萝卜”。“立冬不起菜,冻了你别怪”等等。在封建统治年代,是没有日历的,只有一种历书。元朝叫《授时历》,明朝叫《大统历》,清朝叫《时宪书》,由于都是各朝钦天监测算后,刊印,颁发的,并订有严格的法律,不准民间私印传抄。故习称“皇历”,如现存在世的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大统历》,封面是黄色纸朱印上有:“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告捕者,赏银五十两,凡无本监印信者,即同私历”。那时全国州县几万个,每县分配历书有限,远远不能普及,一般乡镇的平头百姓很难见到,怎么办?聪明的画作坊老板们,正在为每年印制的灶王像销路少而发愁,就在灶王像的上面,附印了一个简明的二十四节气表,因为属神像性质又便利农民耕种,官家也不便干预。农民们买去贴在灶头上,一年四季耕作时间,就有了这种历表做参考了。但是这历表只是当年的节气,历年的节气日期都不相同,明年呢?又有了办法,到腊月祭灶的晚上,也把灶王像取下来,在焚香化纸时一同烧掉,当然也就烧掉了那个过期做废的节气表,到除夕又重换上一张新的彩色灶王像。在以前没有节气表时的灶王像,一张可供多年,销量很少,自从附带了这个节气表,销路才大见起色,因为无论是多么穷困的家庭,除夕饺子和灶王像,也都必不可少。所以画作坊每年总是印有七位数的彩色灶王像,销往千家万户,画作坊老板们当然增加了经济效益。过去说灶王像是迷信品,从形式上看可以这样说,但它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祭灶迎灶的风俗,也更由此而广为流传直到解放后亦未绝迹。
  解放后政府关心农业生产,先后组织了互助组、农业社,播种收割有了农业科学指导,添置了新式农机具,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新农药的广泛采用,消除了病虫害,挖沟开渠,理顺排灌系统,种植技术也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粮食年年丰收。对此,灶王像已失去当初那种受人依赖崇拜的景像,这祭灶迎灶的旧风俗,也就渐渐消失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西青文史第三册》

本书记述的内容包括毛主席视察王顶堤、谢觉哉视察杨柳青、郑子江战场抢救陈老总、回忆政协委员梁振清的几点往事、地道的神威、奔袭杨柳青、天津前线指挥部的地下工事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开元
责任者
王鸿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