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图书馆
西青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西青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横贯西郊的南运河支流——运粮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78
颗粒名称:
横贯西郊的南运河支流——运粮河
分类号:
K249
页数:
5
页码:
185-1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运河和其支流运粮河在天津西郊的影响。南运河是元明两个朝代修建的一条运河,为经济增添了活力。运粮河是南运河的支流,横贯天津西郊,发挥了连接南运河与天津、西郊、南郊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运粮河已废弃,被人们遗忘。南运河和运粮河的存在促进了天津和西郊的交通运输发展,奠定了西郊的基础,形成了运输网,促进了农业发展。
关键词:
南运河
运粮河
农业发展
内容
元,明两个朝代开凿建成的南运河贯穿我国南北,奔流数百年,给几代封建帝国的经济增添了活力。然而,这条运河经西郊、过天津,倒底给天津,尤其给西郊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八三年,西郊文物普查,笔者有幸从民间了解到,有一条南运河支流——运粮河横贯西郊,经南郊入海,是它,勾通了南运河与天津,西郊,乃至南郊的发展关系。可惜这条河流已然废弃,连它的名字也已被人们淡忘了。本文赘述的正是这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
一、南运河与运粮河
南运河是元代统治者为了发展漕运,南粮北调而调集人工开凿的一条河流。到了明代,由于军事的需要,又进一步疏浚了这条运河,使之勾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域。清继明制,为解决京师(北京)皇室、贵族、官僚及大批军队的给养,仍以南运河为主航道,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的粮食运往北京。清朝以后,直至解放前夕,南运河一直畅通。解放以后,由于铁路、公路的发展,海河建闸,北方干旱少雨等多种原因,南运河的作用降低,河道逐渐淤塞,河水成为涓涓细流。
运粮河,是南运河的支流。它于静海县良玉庄与南运河分流。往东入西郊,经琉城村南,老君堂村北,中穿过付村,再经小南河东北,边村西南,杨楼村、至王兰庄,有一分支经纪庄子向北入卫津河。其主干则往南经大倪庄,梨元头、转向东,过门道口,张道口,大任庄,再往南至北口入南郊。而后经前、后三河,南羊码头,咸水沽等地入海河。
运粮河宽窄不一,宽处近百米。(如付村一带)它婉延缓流,随高就低,很象自然河。
运粮河成于何年,未见史书记载。但据传说水流一直充沛。至解放前后,由于南运河的枯竭才日渐干涸。现在,部分河段已成死水,有的已然淤平。(如老君堂、梨元头之间的河段。但仍可见河影)
二、运粮河的历史沿革
由于西郊长时期处于“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境况,究竟西郊何时成陆,何时有人居住亦未见史书记载。最近西郊地各办公室考证,西郊区的村庄大都于明代‘燕王扫北’以后建立,且有一条规律,即沿河建村。这一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试想几百年以前,由于西郊低洼多水,交通工具只能以舟船为主生计只能以渔业、运输业为主(以后、农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村庄多建立河畔。据付村的民间流传,付村原名付家湾。村民以打鱼为生,静海的良王庄原名晾网庄,是渔民们晾晒鱼网的地方。付村中有一棵老槐树,其粗细两人合围都搂不过来,其树龄大约在五百年至六百年之间,传说此槐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渔民付老的缆船橛子所长成。如果按这棵槐树树龄推算,运粮河在明代时即已存在。但付村关于付老的流传还不止于此,传说付老德高望重,带领着这一带渔民在运粮河里打鱼,反抗官府豪绅的盘剥。说他就是“打渔杀家”中的肖恩,即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的阮小二。如果此说是实。运粮河存在的年代可推算至南宋,此说如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考虑,缺乏史据。
另据八三年文物普查发现,在梨元头河边出土宋墓,北口河边出土多座元墓,这又说明运粮河确存于宋元年间。那时的运粮河或许是子牙河的支流,属自然形成。只是因元朝开挖南运河,割断了它与子牙河的联系而改属南运河支流了。
三、运粮河促进了市区和我区的发展
天津、是依托南运河水运发展起来的河港城市。早在金代,天津是子牙河、大清河、卫河、北运河漕运粮食的转运点,始设直沽塞;漕运范围只限于河北、河南。到元朝,开挖南运河以后,由于山东一带岸狭水浅,漕运范围仅扩大到山东、河南,并有上海刘家港至天津的海上运输线所以,天津改设海津镇;明朝以后,南运河勾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域,漕运范周扩大到南方各省,从而使天津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设卫设县;到清朝升州置府,城市初具规模。八国联军进中国,天津沦为殖民地。遂使天津向多功能城市,和海港城市发展。南运河的存在,给天津的发展带来了转机。而运粮河,做为南运河的支流,中与卫津河相通。东经海河与海运相联,是天津河运、海运的辅助渠道。试想当年,海河集五河之水,同时,也集五河之漕船、商船、其拥挤之状况可想而知,有此运粮河入津,南下、出海,能说不更方便吗;所以,运粮河对于天津的交通运输、经济文化交流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西郊的发展,作用则更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1.为西郊(南郊)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据有关史料推断,西郊(南郊)区为渤海近岸海底,大约在汉代以前,由于地球自身的变化、渤海水平面下降,加上黄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所携泥沙的冲积,逐渐成陆。在此过程中,运粮河当有一份功劳。据文物普查时所见。付村运粮河段南岸在村南苇坑边。北岸在村中老槐树处,这样一条近百米宽的大河所携泥沙定不算少。另外,再从运粮河流向来看,在西郊境内,由西往东,到杨楼改向南,至梨元头又改向东,到大任庄又向南,而且在杨楼、大任庄两处还有回流河段。这些似可说明,当年的运粮河在泥沙沉积过高以后,又屡次改道,从低处流过。如此周而复始既促进了西郊成陆,也使整条河道随高就低,婉延而流。
西郊(南郊)成陆之初,由于地势低洼,不易耕作,人们只能靠在运粮河及沼泽洼淀中渔猎为生。付村的民间流传当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全村老小在运粮河里摇船撒网、过着“一网鱼虾-网粮”的生活。以后,随着地面的不断升高,人们才逐渐弃渔从耕,从事农业生产。
运粮河的存在可算为西郊(南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了以运粮河为主体的运输网
运粮河西联南运河,流至杨楼有一支流经纪庄子流入卫津河,到大任庄南于赤龙河相接。赤龙河,流经贾庄子,大寺、王庄、大芦北口,小孙庄,大小泊,运粮河至北口进入南郊,经前后三河、南羊码头、咸水沽、汇流于海河。运粮河在西郊境内沟通了大部分村庄,形成了以它为主体的运输网。
当年,每逢春暧河开,运粮河里舟船竞发,有由海上或南运河来津的漕船。也有各村船家新养的对槽子船。
到了寒冬封河以后,运粮河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牛车、驴车还有川棱如飞的托盘。(现已不多见)运粮河又成了天然的马大路。
提起托盘,年轻人连看都没有看见过。它的原理如冰鞋,只是两颗冰刀,其长约3-5米宽1-2米,可以用绳拉着走,也可以用撑杆撑着走。可以运送客人,也可以运载物品。
3.促进了西郊的农业发展
西郊(南郊)的农业起步较晚,这跟气候有关,也与西郊成陆的两大决定因素有关。其一,由于退海成陆的因素决定,土地多盐碱。其二,河水冲积因素决定,地多洼淀(早则为沼泽),至今,西郊还有多处洼淀。这样的土地条件,只适宜牲畜放牧和打渔。据南北里八口村流传,这两个村原名为南、北篱笆口,与养牛放牧有关。另据大小韩庄村流传,姓祖先随燕王扫北迁来。当时,韩庄子一带遍野是芦苇、并无耕地。韩姓持龙票(燕王的文书)跑马占地。所以,后迁来的人均为韩姓佃户、几十里的土地都姓韩。但在文物普查中发现,小南河一带却发现有元代耕作的犁铧,当地村民传说、小南河原名为南河寨,是元军屯田的驻所。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元明时期,西郊南部是一片鸿荒,罕见人迹,只在运粮河两岸有些耕地,到明代以后,由于大批移民迁来沿河建村,开垦荒地,运粮河和赤龙河两岸的农业才逐渐发展起来。西郊南部和南郊的农民几百年来就是依仗运粮河水来浇灌田地,懒以生活。
西郊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豆类等杂粮,亦有少量稻田,据史书中记载清朝双港,白塘口都种植水稻,面积有六万亩之多。而这两个村离西郊的北口不足十里。且都是运粮河沿岸的村庄,后来的葛沽稻、小站稻也都受益于运粮河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本书记述的内容包括毛主席视察王顶堤、谢觉哉视察杨柳青、郑子江战场抢救陈老总、回忆政协委员梁振清的几点往事、地道的神威、奔袭杨柳青、天津前线指挥部的地下工事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西青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