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话沧桑勤奋一生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75
颗粒名称: 世纪老人话沧桑勤奋一生为教育
其他题名: 记王学泮先生办学回顾
分类号: G527.21
页数: 7
页码: 170-176
摘要: 本文回顾了杨柳青镇在清末时期向新文化教育过渡的历程中兴办小学、中学等学校的片断。虽然封建教育只有少数有钱家庭的子弟能够接受,但杨柳青的开明士绅们积极酝酿创办新文化教育,最终成立了天齐庙小学和育青中学。这些学校在困难重重的条件下逐步发展壮大,为杨柳青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文章还提及了杨柳青的教育事业在解放后获得重大发展,如今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初级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关键词: 杨柳青 教育 发展

内容

我是杨柳青镇人,出生于一八九〇年,作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老人,对亲历、亲见、亲闻杨柳青办教育的史实,做些点滴回顾,也算我对家乡文史资料献上一点赤子之情吧!我所涉及的主要是杨柳青自清末封建时期向新文化学风过渡的历程中,兴办小学、中学等学校的一些片断。由于年代已久,本人年事太高,记忆不佳,难免有疏漏、舛误之处,仅供参考吧。
  接受封建教育及个人宿愿
  杨柳青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文明古镇,它涉世几个朝代,经历了千年沧桑,几度风雨兴衰,赋予它璀璨丰富的史料。明清以来,封建教育培养的士子,出过秀才、举人、翰林,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柳青的文化兴盛,但事实上有能力受到封建教育的人为数甚少,只有少数有钱人家的子弟才右这种机缘和权利,贫苦百姓劳动人民根本念不起书。当时做为封建教育的形式是私塾,本镇当年有二十余处。但私塾也有级别之分,约分三个等级。一级塾师专教大户宅门学生,最多不过五人,也称教专馆。主家供食宿,年学费最少银三百两。如今五街高善观家族后裔,数世任教,还有王星球等。所教由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以上不开讲。从四书、五经、古文、唐诗,念熟后开讲。制艺(八股文试帖等)习作,书法,(包括大、小楷),主要培养科举人材。
  二级塾师自己开馆,教绅商富户子弟,一般不超过十五人。除启蒙书外,也讲四书、古文、尺牍、珠算等,学成后主要经营自己土地,企业,能记账,对外应酬,信扎往来等。如辛口孙子卿、本镇丁某,及后来之姚芹洲等,学费每人年约四十元上下。
  三级塾师一般为中下等户学生,课程除启蒙书三字经等外,也学四书、尺牍等,每人年学费十元左右。三级私塾学生,大多家境贫寒,上个二、三年即缀学,帮家务劳动。我本人出身在一个极贫苦的家庭,父亲靠出卖劳动力维生,赚不了几吊钱,母亲给大户人家做针线活帮助家用,我自然上不起学,看着人们上学读书眼热,非常盼望将来能有一天读书识字。后来父母总算省吃俭用,挤出点钱叫我去读私塾了,又买不起书,只好弄点纸订个本借人家的书抄着学,当然更交不起开讲的钱,所以只是跟老师学几句然后自己一知半解的去哼哼着念。但无论如何总算是上学了,认字了。通过这样艰难的苦读,打下了一点旧文化的基础。通过自身困苦的经历,暗下决心,将来如有机会一定要办教育,让更多的穷苦人能念上书,当然这只是基于自己苦读的维艰而萌发的一个朴素的、抹糊的念头,谈不上立志。后来果然如愿了,一口气就办了四十来年的教育,创建了杨柳青第一所小学——天齐庙小学,和第一所中学——育青中学。
  杨柳青小学教育的创建和发展。
  二十世纪初,清王朝摇摇欲坠,封建文化日趋没落,而开明革新之风兴起,新文化教育应运而生。杨柳青的老一代人受新文化、新事物的影响,囿于乡里的陈腐之见、科考求功名的旧习受到冲击。年轻一代,思想维新,眼界开阔。一些地主绅商有钱人家的子弟,离乡赴京、津高等学府深造,有的还东渡日本、西赴欧美留学。当时以发展教育为目的天津劝学所,是全县办学的总机构,并设有外勤人员——即视学员,指导、检查各处办学,并为各处代请教员和解决一些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地址在天津东门脸。杨柳青在劝学所的成员,第一位是齐鼎升(旭初)。他是杨柳青有名的画作坊齐健隆的后裔,这个家族思想开化的早,接受新事物较快,而且热心发展教育事业,子弟们也多受过良好的新潮教育,例如兄弟几个中长子、次子虽然在家持家,但也都是维新派。齐鼎恒、齐鼎颐等留学日本,光绪三十四年回国,回国后赐举人。尤其三子齐鼎升好学,维新,办教育最积极。北郊区的温朗宣(瀛士)也是劝学所第一任成员,而且也指导帮助过杨柳青的教育事业。第二任是齐鼎震(跃东),齐鼎升之弟。第三任是刘学瀛(紫洲),他们都是视学员。正当杨柳青的开明士绅们准备为新文化教育开拓一些条件时,在天津成立了“省立体操音乐传习所”。其目的是为创办有别于封建教育的,既注重智育又注意体育和文化素养的新文化人材。当时承办人是留学日本回来的维新派人物,彼时天津市还很小,分配给各乡镇一定的名额派人去学习,条件是热心教育的、肯努力学习的合适人选,由劝学所外勤各乡视学员结合当地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发掘推荐,用现在的词说就是保送。分配给杨柳青一个名额,我凭着私塾八年的一点基础,苦干实干的热情,和一颗热诚的心,赢得了家乡父老的青睐和信任,这个唯一的学习机会就送予我了。而我当时为谋生计已到天津荣华泰布庄当学徒,大家就烦人和布庄交涉,从布庄把我要回来送到体操音乐传习所。于是我自一九〇八年(上八岁,光绪三十四年)到体操音乐传习所学习两年。学习内容有两大类,音乐包括风琴、钢琴、小提琴等;体操除徒手操外还有单杠、双杠等器械。当时我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一方面不负乡亲父老的厚爱,一方面又符合自己想办教育的宿愿,所以我就扎扎实实的勤奋学习,很受传习所老师的赏识,两年后以优秀成绩毕业回杨柳青。当时杨柳青的开明士绅以及留学回乡的学子们正在筹建“洋学堂”。记得齐健隆家的三子齐鼎升,翰林院刘家的刘学瀛,还有鼎兴张家的人,都是热心办学的人。他们负责筹款,地点选在天齐庙,我负责学校设备的建设、物资管理及任教。当时庙内还有泥胎塑像十殿阎君等,而且还有人烧香拜佛。为了腾出来做学校教室,鼎兴张家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拆除庙内神像。他主动提出来“我豁出去了负责拆除”。于是由他负责并雇人推倒神像,或摔碎或搬走解决了校址,为创办第一所小学奠定了基础。学校经费就由上述诸君筹措。共筹一千五百五十七两银子,然后交我建设学校。我的宗旨是钱来之不易,一个也不能浪费,要把一个钱掰成几半计算着花,并争取邻里亲友的支持,尽量省工省料的制做课桌椅,建设教室,请老师等。杨柳青终于在清朝末日,辛亥革命前夕一九一〇年诞生了第一所小学——天齐庙小学。亦称天津县公立第一小学堂,职员五人,教员五人,学生高小六十人,初小八十人,后改为公立六十小学,解放后称三完小。当时不但经费、设备等办学条件差,而且还常遭受兵荒马乱之苦。其时有个规定天津市境内不准驻军,只能到曹庄子以外驻扎,于是对那些正牌军、杂牌军的支应杨柳青便首当其冲了。军队经常占驻学校,我就日夜看守着学校和那些来之不易的课桌椅,尽量减少损失损坏。
  其后又在西关帝庙办了天津县民立第十三初等小学堂,职员五人,教员三人,学生五十八人,经费三百三十两,约成立于一九一五年由杜彤等赞助。该校后来改为公立第八小学,即现在的一完小。此时洋学堂虽然办起来了,开明之风已兴,但毕竟多年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一些问题上还不能一下子解放出来,所以天齐庙小学、民立第十三小学还都只是男校,可是女孩子也受新潮思想的影响,也有接受新教育的要求。开始时齐健隆家因有留学的,有视学员,所以比较开明进步,就为自己家和亲友家的女孩子请了外地教员贾立清在家中为女孩子们上课。以后为了发展女校,在民立十三小学的后院准备办女子小学。一方面募捐,一方面盖校舍。在此期间不但经费困难,而且还历尽艰险。因为后院还有居民及和尚等居住,不愿搬家,有人拿着刀子扬言“谁用这房子办学,就捅死谁”。虽然当时相当紧张,但大家办学的激情鼓舞着使我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办起了女校,该校即是天津县民立第五女子小学校,职员五人,教员二人,学生三十六人,经费二百二十五两。从天津请来女老师授课。
  后来,刘学瀛之子刘毓珂(也是受过新教育的)在药王庙戒烟公所成立了县立第一女子小学,但存在时间不久。其后,天津县来了个新县长,县长的女儿也是办教育的,于是天津县又在杨柳青办了县立第一小学,是女校。此后又有安氏私立小学、万慈小学等应运而生。至此杨柳青的小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发展,终于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一统天下。代之而起的新文化,学校成了培养人材的重要基地。我个人在杨柳青各公、私立小学任教员、校长等职近四十年,办家乡教育的宿愿有幸得偿。
  杨柳青中学教育的创建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风的开化,对知识的需求日益提高,小学水平明显感到不足。有钱人家子弟离乡求知,出国留学,进行深造,但这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普通人家子弟没有这种机会,只能望洋兴叹。但家长和孩子们又有殷切的求知渴望,期冀在家乡杨柳青能兴办中学,以使更多的人接受中等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开明士绅和有识之士开始酝酿创办中学,终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董绍良和董绍康兄弟积极赞助。没有校址我就向万国道德会暂借厅房做教室,没有经费就向社会贤达、八大家募捐集资,总算能在很拮拘的情况下可以购置一些教学必需的简单设备,使学校初具规模。于一九四四年成立了杨柳青第一所中学——育青中学(原名杨柳青育青商职学校)。继之而来的主要课题是解决师资来源,当时董绍康在天津上学,结识了一些愿从事教育事业的朋友和同学。就由董绍康负责请教师,并由他陪同介绍来校。再加上杨柳青本镇大学生学成归来愿为桑梓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例如辅仁大学毕业的周瑛,师范大学毕业的刘乃诚等都回到家乡在育青中学任教。我在校曾任事务主任、代理校长等职,直到一九四六年因病退职后由王幼泉继任校长。育青中学系初中校,学制三年,到一九四七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随着文化的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加迫切,一部份学生毕业后到天津报考高中以求深造。其中多数人报考公立学校,因为这些学校收费少负担轻些,当然这些学校的录取竟争就更激烈,因而育青中学第一届毕业生赴津考学的成绩,自然就成了检验该校教学质量的准绳。当时赴津考高中的学生不但录取率相当高,而且几所竞争激烈比较难考的学校如省立女中、天津师范学校、河北师范学校等都有育青中学的学生被录取,而且还是前几名。后来育青中学还以此为例总结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起码是向高中培养、输送了合格人材。从而基本上稳定了育青中学做为一个初级中学的基础和存在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随着清王朝的垮台,封建教育日趋设落,辛亥革命促使民风开化,思想维新,新文化教育兴起。顺时应势杨柳青自一九一〇年创建了第一所小学——天齐庙小学,到一九四四年又创建了第一所中学——育青中学。其后在学校数量上逐步增多,教学质量上不断提高。但在当时办学不但经费困难,师资不足,而且更受社会背景和一些条件的限制和干扰,遭受日寇铁蹄践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摧残,因而教育事业更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而不可能大力发展。只有解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学校的建设,致力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杨柳青的教育事业才可入正规并获得飞跃发展。
  我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了,现住在市内同女儿慧龄生活在一起,生活的很好。有幸同全国各族人民共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庆。亲闻目睹了杨柳青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沧桑四十年变化翻天复地。现在的杨柳青已经是具有小学十一所,各年级班一百六十多个;初中、完中、师范学校共六所,近百个班级。师资队伍上千名,学生上万名。此外还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培养工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材。另外,还有两所幼儿园和成人教育的职工中学及电大。如今杨柳青已发展成为幼儿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业余成人教育具全的教育体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今天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才能呈现出璀璨绚烂的前景。
  一九八九年国庆。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三册

《西青文史第三册》

本书记述的内容包括毛主席视察王顶堤、谢觉哉视察杨柳青、郑子江战场抢救陈老总、回忆政协委员梁振清的几点往事、地道的神威、奔袭杨柳青、天津前线指挥部的地下工事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慧玲
责任者
于焕文
责任者
潘忠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