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民致于焕文的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33
颗粒名称: 于泽民致于焕文的信
分类号: I266.5
页数: 5
页码: 190-194
摘要: 本文是于泽民致于焕文的一封信。信中,于泽民表达了对《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的感激之情,并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评论和意见。他谈到了《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一文中霍元甲的爱国精神以及对清廷的批评。他还提到了其他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病句,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了指正。信中表达了于泽民对作者的感激之情,并附上了他自己写的一首七律。
关键词: 于泽民 信件 感激

内容

焕文如见:
  承蒙惦记,并赠《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殊深感激,谢谢。
  读《霍元甲生平及其在海内外之影响》一文中,心潮不禁随着时代的浪涛而起伏,眼界也为之大开。霍公的“强国强种”之志,慑服俄、英、日狂徒之壮举,凡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能不为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爱国精神与行动所振奋,所激励?霍氏家族,并非贵族豪门,三代以保镖为业,而霍公的爱国心志及其精湛的武技,博得国内各界爱国志士与海外诸爱国华侨的崇尚,足见爱国之心人皆有之,其间并无贵贱之分,亦无限界可言。然而,霍氏惨遭不幸,赍志而殁,清廷不予追究罪犯,就等于纵贼归窟,此种表现,何止腐败!……。更可叹的是,自称来自东海的赵、张师徒,竟舍大我于不顾,宁为小我而角逐,其虽以败北告结,而设身处地思之,当今之际,亦不乏其类。
  其它诸篇,亦各领激扬,怒不赘述。
  读后赞不绝口,恭维备至者,也许非是肺腑之言。今以竭诚相见——见《津西文史资料选编》第一册之封面、插图、题字、序言以及各篇作者姓名等,料为定稿之版——仍不揣冒昧地列举篇中病句、别字及立纰漏等处,略抒已见,以作酬言。希不以吹毛求疵为见,乃为至幸。
  一、在《杨柳青年画史略》之中,第一页,第八行“……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据文献记载,元代利用隋唐以来的原有运河和一些自然形成的河道,开凿并衔接了今之鲁运河河段。此段南起台儿庄,北至临清,中间以黄河为界。因此,由黄河北溯至临清的河段,当地人称为北运河;由台儿庄北溯至黄河的河段,当地人称为南运河。而大运河通称北运河的河段,是通县至天津河段;通称南运河的河段,是天津至临清河段。文中指的不论那一段运河,都应写成“清淤”或“复开”为宜。因为鲁运河河段于元代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3和1289),已经开通并漕运了。北京(通县)——天津——临清河段的前身是永济渠,而永济渠是隋代炀帝时所凿。明代永乐九年(公元1411)命工部尚书宋礼也复开过鲁运河河段。
  二,(西郊区乡、村姓氏地名初探》篇中,以明代徙民“沿河建村”为论据,但在结论中又指出对“沿河建村”的见解,并且析为“其因有二,”。在“其因一”中所谈“……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或择淀而居”……“村落名称以姓氏得名者为多”以及“村落分布与地理条件有着密切联系”等,是合情合理,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沿河建村”结论中所谈的似乎不甚妥贴。例如。①“……故河道失修,造成河道淤塞,使其失去使用价值”既已道出河道淤塞是由于失修造成的,而失修无疑是人之所为;河道淤塞本出于自然,而人为的失修却也无可卸责。当然,这类情况不可能局限于津西河段,其它河段亦可出现。今天的黄河至临清段不就是因河道淤塞而被垦为耕地的吗!②“随着科技的发展,公路、铁路的出现,使漕运失去经济价值……”当今之际,空运、海运、水运(内陆江、河)、公路线,铁路线等是我国的庞大的运输体系,在运输上各具独特的经济价值,它们之间不能互为取代。例如,从镇江到徐州的运河河段,自修复使用以来,它的年运输吨位仅次于长江的年运输吨位,而公路,铁路又怎能取代得了呢?如果再从徐州北溯——天津——通县,不也有同样的经济价值吗?况且我国是一个贫水大国,而北方尤为严重,如能实现“南水北调”其经济价值是难以数计的。③“……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设置遍及全区。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从而也打破了沿河建村的历史规律。”我认为:(1)解放后,国家不惜重大代价,动员千百万劳动人民建水库、治河患、开河挖渠以及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是为了减少或消灭水患给人民带来的灾害,并使农田水利设施达到农作物旱涝保收的目的。这是事实,不容非议。不过,以“……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为依据,致使“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还是值得商榷的。以“旱”、“涝”保收而论,“旱”,就意味着能“灌”,“涝”,就意味着能“排”。“灌”,用井水灌,还是用河水灌?“排”,往何处排,通过什么渠道排?水是来有源头,去有方向的,总之离不开沟渠与河道的。再如,用“……大部农田已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农者依水而种,以水而运的历史已经过去,从而也打破了沿河建村的历史规律。”为论据,那么,又如何解释“……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水利工程设置遍及全区。……”呢?更何况津西郊区地处九河下稍(指天津)西部顶端,区内有子牙河、大清河汇接海河东流入海,又有大运河绕而北溯至通县,其它河系且不必说,单凭这几支河系就足以证明该文“其因一”的论断是正确的,而其结论就显得不妥贴了。
  三、在《津西掠影》中,见《以南运河故道改造建成的“杨柳青公园”》照片,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公园是舞榭歌台依山傍水,各种花木鸟虫在幽静的环境里繁衍生长的好去处,也是纷至沓来的游客宛如置身于图画之中的——美的世界。它赋于人的自然美,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消除肌体的疲劳,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并且老幼咸宜,各得其乐。特别在工作之余,于月夜中散步园内,虽然是人工点缀的风光,或许也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是:我国的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迄今已二千余年(河段的分期凿治从略),长约一千一百余公里,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运河的鼻祖。它比人工开凿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长约六至七倍。我国是个贫水大国,尤以北方最为严重,而“杨柳青公园”却座落在故运河河道之上。由于不了解情况,更不知“南水北调”工程处于何种状态,也只能说说有所“感受”而已。
  这话说得似不礼貌,但也值得反思。
  四、篇中的病句与别字
  例如:①六十九页第四行“座落在津西古镇杨柳青十一街药王庙东大街的《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是一九八二年修复并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宣布为市级保护单位的一处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这句话中“,”前的“《》”内的文字是主语部分,而“旧址”是中心语;谓语“是”的后面是宾语的定语部分,而宾语是个偏正词组(革命遗址),因此,“遗址”是中心语。根据主—谓—宾句式,宾语是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的要求,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在宾语前的定语部分内的谓词“修复”与宾语“遗址”却显得搭配不当。根据语意“修复”所修饰的并非“遗址”,而是“陈列馆”,但句中并未出现。此外,这个定语,是一个时间状语加谓词和一个以介词“由”组成复杂的介词结构,中间用连词“并”组合成为联合词组作宾语的定语的。句中的“单位”、“一处”、“遗址”,虽然名称各异,实则都是指的“陈列馆”,尤其“一处”显得更为重复。
  将近八十个字的长句,中间只用一个逗号隔开,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致使句子结构不严,语意表达得也不准确。
  ②六十九页倒数第八行“天津战役是第三次国内战争中一次最重要的、大规模的攻坚战,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和解放全华北的关键”(关键后面没有标点符号)
  这是个主—谓—宾—补句式、补语部分是一个述宾词组“关键”是宾语。如果在“关键”后面加上“性的”二字,使“关键性的”作定语,再在其后面加上数量词“一战”作宾语(即:……关键性的一战。)句子的前后关系和表达的意思就更为明确了。
  ③篇中的错别字,多为印刷造成,兹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实为一孔之见,尤恐有以偏盖全之弊,尚希指正。
  一个身处穷乡僻壤,不知忧国于何由,只知背天面地,同与锄镰共晨夕的人,何劳挂怀?且你我相识以来,虽已四十余载,而我们的相见、谈话等,如以时间计算最多不过几个小时,可你竟不以此而忘怀,特此再申感谢。
  兹将我于八七年四月所作七律一首为赠,请一阅。(见另纸)即问
  冬暖
  代问阖家平安 不另
  于泽民
  八八年元月三日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泽民
责任者
于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