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津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30
颗粒名称: 四、天津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分类号: E297.4
页数: 7
页码: 171-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之一。通过巧妙的战略布置和机动灵活的战术,中国军队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对天津的进攻,取得了重要的战略胜利。天津战役的胜利彰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关键词: 天津战役 毛泽东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

内容

天津战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大规模的攻坚战;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战例。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战役的准备、发动和进行的全过程中都贯彻和遵循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果。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从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并经过战争实践的反复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军事科学真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天津战役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就如下三个问题谈谈学习体会:
  1.坚持了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十大军事原则中明确指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⑨因为在战争中,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就必然会陷人被动的地位,而被动地位注定是要挨打的,是没有胜利把握的。要有把握,就得建立在有充分准备,和对客观事物有充份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客观事物不认真调查研究,不掌握其规律,只凭主观臆断,存有侥幸心理,那是非出问题不可的。
  当然,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实性,讲到计划和准备,较之其他事情来说要困难得多。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⑩战争虽然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也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首先,我军一方是比较确实的。敌人的一方虽然很不确实,但也并不是无朕兆可寻,无端倪可察。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孙子,曾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早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就引用了克劳维茨?《战争论》中的“盖然性”这个概念,把它作为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已经阐述的战争运动必然性的一种补充,得出了与克劳维茨完全不同的结论。他指出:“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是,“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并由此规定了一系列侦察、判断到决心、部署的互为前提的军事认识和战争指挥的罗辑路线。他强调在部署作战时,要把对付可能出现的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作为出发点,要“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在平津战役中,我军对自己的情况固然了若指掌,同时也千方百计地对敌人的情况做了详知其细。如对敌人惧于被歼,已成惊弓之鸟的估计,对蒋傅之间矛盾的分析,对敌人兵力部署情况及强点、弱点所在,都十分清楚。因此就有把握地定下了全歼华北守敌的决心,在战役中确定了先分割、包围,后各个歼灭的部署。
  只有建立在熟悉敌我双方各种情况的基础上所下定的决心和制定的计划,才是正确的,才有胜利的把握。但是,这种决心和计划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更深一步的调查研究,还会发现新的情况。譬如,在天津战役中攻打塘沽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一例。按照《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先打塘沽,这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按照计划,我军决定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左右以十个师的兵力攻打塘沽、封锁敌人海上逃走的去路。当部队进到北塘以后,再一次进行了实地勘察,发现塘沽蒋军以塘沽外面的盐滩地为防御前沿,从正面向纵深层层设防并用炮兵火力和舰炮火力支援战斗、我进攻部队以盐堤为掩护,作为冲击出发地区还可以,但发起冲击后就进入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下,将造成部队的大量伤亡。再者,敌人的军舰在海上,指挥部设在军舰上,我军不能沿海岸包围敌人,而从陆地向海岸平摊过去只能把敌人逼上军舰,从海上逃跑。这样,先取塘沽虽然能完成封锁塘沽海口,但不可能全歼塘沽守敌。从实际情况看,先攻打塘沽不如先攻打天津有利,拿下天津同样可以达到封锁北平守敌的海上逃路的日的,因此,中央军委听到汇报后决心改变原来先攻塘沽的计划,而改为先攻天津。这个计划的适时改变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在这个问题上,亦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战略战役指导的灵活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将先攻塘沽改为先攻天津后,即加速了平津战役的胜利进程,虽然塘沽守敌从海上逃跑了,但为数不多,对整个战役影响不大。
  战前准备工作,除了熟悉敌我双方各种情况外,作好战前的各项具体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事实证明,准备的愈充分就愈能缩短作战的时间,愈能减少我军的伤亡。
  在天津战役中,我军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充分的。在总攻发起前,我军在政治思想、战术技术训练,器材研制和筹集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攻城前短短的十天时间内,我军指战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政治思想动员,干部反复研究地形,特别是重点突破地段,各级指挥员都亲临前沿阵地,进行实地勘察,将敌人阵地的各种设施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把敌人的碉堡都编了号码,让步兵和炮兵进行了细致分工,在发起总攻后即按照分工,将各自承包的敌人火力点想方设法迅速摧毁。
  在解决敌人护城河的问题上,我军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终于掌握了河水的来龙去脉,知道了敌人在津西三元村附近将南运河与护城河沟通,使南运河水流入护城河。还在赵各庄、陈塘庄附近堵塞了护城河通往海河的水道,使积水不能流入海河,而向天津西南部广大地区倾泻,造成了大片水淹区,这给我军攻城造成很大的障碍。根据了解的情况,我军在南运河上游的独流和马厂附近找到减河水的水闸(九宣闸)把闸门提起,使南运河水流入减河,切断了天津护城河的水源,解决了攻击天津时的水患问题。
  大面积水患问题解决了,但在发起总攻后如何渡过护城河,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此,我攻城部队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想方设法,就地取料,制作了苇子桥、汽油桶桥、双梯式活叶桥等多种形式的渡河工具并组成架桥队反复进行演习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由于准备充分,在发起总攻后,我突击部队很快就渡过了护城河,并利用预先准备好的渡河工具为后续部队铺平了前进的道路。由于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使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攻坚战仅仅用了二十九个小时就胜利结束,而且伤亡不大。花了很小的代价,取得很大的胜利。
  2.坚持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军优良的传统战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在十大军事原则的第四条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集中优势兵力和各个歼灭敌人是互相关联的,核心思想就是打歼灭战,消灭战争的物质基础;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在天津战役中,我军坚持了这个原则。在兵力上,敌人是十个师,我军二十二个师,为1∶2.3;敌军火炮约四百门,我军火炮一千一百零九门,为1∶2.7;敌军战车11辆,我军战车46辆,为1∶4.2。在总的兵力、火器对比上我军处于优势。由于我军采取了“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我军兵力在每个局部上就形成了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如主攻方向的西突击集团,在马厂——天津公路至子牙河南岸3.5公里的主要突击地段上第一梯队的每公里战术密度为:
  在这个局部上我军兵力超过敌人五倍。
  再如主攻方向的东突击集团,第八纵队在民权门至铁路宿舍1.5公里的地段上突击,该纵队之一三五师配属炮兵三个营、迫击炮一个连、坦克一个排,在民权门0.5公里地段上向金汤桥方向突击。该师集中使用了火炮62门,这是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在局部地段上造成的一次最大的炮兵密度。在整个天津战役中的每个局部,我军都是以泰山压顶之势的绝对优势兵力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
  天津战役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彻底胜利,这和我军坚持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是分不开的。
  3.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
  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天津战役的胜利,是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分不开的。
  平津战役开始后,解放区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巨大的动员和组织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支援战争。当时,通往平津的条条道路上,千千万万的大车手、推车、骡马队,汇成了一股股洪流。人们情绪高昂,不辞劳苦,将大批军需物资源源不绝地运往前方。为了保证解放军迅速挺进,广大群众积极修桥补路,使条条道路畅通无阻。为了发挥水上运输能力,冀中地区组织了五万人的破冰队,日夜奋战,将大清河二百六十里河面上的坚冰全部砸开,创造了冰封季节水路运输的奇迹。
  天津战役前,为了解决攻城时的渡河问题,津郊人民献计献策,为子弟兵制成各种渡河工具。津郊杨柳青镇的能工巧匹还为我军爆破手制成长柄带轮的炸药输送器,使突击部队在进行爆破作业时大大减少了伤亡。
  当我军某部准备通过汉沽大桥包围天津市区时,敌人放火焚毁桥梁,桥面上的木板顿时烧得精光,使部队无法通过。在这紧急关头,大桥两侧的居民,纷纷摘下自家的门板,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块接一块地铺在被毁桥面的铁架上,援助部队顺利通过大桥,消灭了守桥之敌,迅速向天津市挺进。
  天津战役前,市区人民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护厂、护校、反南迁斗争。与此同时,还千方百计将敌人兵力部署、城防工事、军火生产及敌军指挥官等方面的情况搜集起来,搞成两千多份情报,巧妙地传递到我军指挥机关,使我军指挥员对天津敌情了若指掌。如天津守敌中战斗力最强的六十二军原来部署在市中心,当我军得道这一情况后,在守敌司令官陈长捷以谈判为名,派代表和我军接触时,我军将计就计,故意制造我军主力部队和指挥部设在北边的假象,蒙蔽敌人。当那几位为了探听我军意向的“谈判”代表回到天津市区后,陈长捷立即将六十二军调到市北区,从而大大减少了我军从东、西两面进攻的阻力。
  当我军冲入市区后,工人、学生和市民在枪林弹雨中,主动带路,帮助部队迅速扩大战果,消灭敌人。
  在平津战役中,参加支前的农工达一百五十四万人;出动担架两万付;出动手推车两万辆、大车三十八万辆、牲畜一百万头、船三百〇六只;支援粮食三亿一千多万斤。这是天津战役和整个平津战役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天津战役和整个平津战役的胜利,也可以说是军民团结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在纪念天津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之际,从新总结这一战役取得胜利的经验,对我军发展、建设过程中,新的战略指导思想的确立,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绪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