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西民间音乐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19
颗粒名称: 津西民间音乐概述
分类号: J607.221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文概述了天津西郊地区的民间音乐。介绍了吹歌、法鼓、大乐、民歌和民间歌舞这五个主要的音乐种类。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伴有笙、笛子、云锣等打击乐器。法鼓乐队由大鼓、钹、铙、铛子等组成。大乐主要使用长喇叭、唢呐等乐器。民歌和劳动号子以及民间歌舞也在当地流传广泛。这些民间音乐反映了社会背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关键词: 津西 民间音乐 吹歌

内容

天津西郊位于市区西南,共有七乡二镇,163个自然村、土地面积约54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区府所在地杨柳青是著名的木版年画之乡,它前临南运河,后依大清河,并有津浦铁路穿境而过。历史上曾是桅船涌集,市景繁华的文明古镇、素有北方小苏杭之美称。
  当年,由于文化昌盛,经济繁荣,诸多庙会随之兴盛。各村农民均在农闲之季,举办各种花会自娱自乐。当时仅杨柳青镇内就有:“狮子”、“高跷”、“早船”、“少林”、“秧歌”、“中幡”、“大乐”、“法鼓”、“小莲花落”、“香塔”、“跨鼓”,以及气功,杂技等数十道民间花会。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吹歌和法鼓。沿运河两岸西行,几乎村村都有吹歌、法鼓班子。其名称多以本会所信奉的宗教门派而定,如:“太上老会”、“金钢会”等等。其活动特点一般是在民间办丧事和各种庙会时演奏。
  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很多民歌和劳动号子等等。这些民间音乐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如众所周知的天津民歌“画扇面”就产生于年画之乡杨柳青。
  西郊流传的民间音乐,大致可分:吹歌、大乐、法鼓、民歌、民间歌舞五个种类。
  一、吹歌
  吹歌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有笙、笛子、云锣、及大鼓、板(小钹)、铛子等打击乐器。
  流传在这一带的吹歌曲牌有近百首之多,概分三种类型。
  1.宗教音乐
  曲牌有:“行大章”、“懒画梅”、“吾今悲叹”、“五方佛”、“金灯”等几十首。这些曲牌多为庙寺僧人和民间办丧事时所用。
  2.戏曲音乐
  人们将一些戏曲中的曲牌拿来作为民间吹歌演奏是常见的。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也有的是原封不动。其曲牌有:“八板”、“柳青娘”、“上字调小开门”、“六字调小开门”等等。
  3.民间乐曲
  曲牌有:“逗蛐蛐”、“猫梯爪”、“爬山虎”、“扯不断”、“两头尖”等数十首。这些曲子有很多是从西域传入的。
  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一些曲牌是由一些民歌改编而成的,如。“小车会”、“山东歌”、“送情郎”、“小南院”等等。
  二、法鼓
  法鼓是天津特有的音乐品种之一。法鼓乐队由大鼓、钹、铙、铛子、铬子(小钹)五种打击乐器组成。天津法鼓的发源地“大觉庵庙”就座落在西郊前园村(原名大觉庵村)。当年,大觉庵村的“金音法鼓会”和大、小园村的“西园法鼓会”、均是天津皇会中的重要会道之一。
  流传在西郊一带的法鼓有三种类别:
  “文法鼓”
  “武法鼓”
  “带吹的法鼓”
  其演奏风格和特点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的“法器”。另一种是由法器演变而来的民间法鼓。它们共同的表现形式又有单曲、套曲之分,如:
  法器常为庙寺僧人们做佛事和民间办丧事所用,曲牌有:
  套曲:“赞鼓板”、“重祝”等。
  单曲:“开坛钹”、“六碰点”、“五字钹”、“六字钹”等等。
  民间法鼓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之一。常用于各种庙会和节日聚会。曲牌有:
  套曲:“单打五出头”、摇鼓痛”、“叫五痛”等等。
  单曲:“二龙出水”、“龙虎斗”、“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等数十首。
  以上曲牌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大乐
  杨柳青镇的大乐,师传于天津市内。乐队由长喇叭、唢呐、古铮、箫等乐器组成。其曲目有:“水龙吟”、“朝天子”、“易得胜”等。多用于婚丧嫁娶,此乐种在这里已基本失传。
  四、民歌
  在西郊一带,除“画扇面”外,在群众中还流传着数十首从不同侧面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民歌,如:
  反映生活方面的民歌有:
  “逛花灯”、“挖地梨”、“邋遢老婆”、“妓女悲秋”等等。
  在劳动中产生的各种号子有:
  “打渔号子”、“挠秧号子”、“摇橹号子”及各种夯号等等。
  其它还有“八卦拳之歌”、“太平年小调”、“十朵花”等等。
  解放后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又为一些民歌填上了新词演唱,如:
  “农民翻身歌”、“新五更”、“增产运动十三月”等等。
  五、民间歌舞
  民间歌舞是一种有唱、有舞、有伴奏、并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民间广场艺术,一般在各种节日及庙会时出演。当年西郊一带的民间歌舞品种繁多,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
  1.辘轴会
  辗轴会是一种近于戏剧性的民间歌舞。原为淀区特有,传入此地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以布做的辗轴为主要道具,故称“辗轴会”。
  出会时,有演员四人:婆婆、儿媳、儿子(傻公子)、老翁。其情节是说有一个青年妇女,自嫁到独流曹家作媳妇后,终日轧苇席,不得温饱、并遭到婆婆百般虐待。深刻地揭露、刻画了旧社会封建买卖婚姻、给青年妇女带来的苦难遭遇。
  2.小莲花落
  小莲花落是杨柳青镇历史上最早的歌舞之一。由小梁庄、杜家庄等处渔农们所承办。据杨柳青镇史记载:“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赴京,途中船泊此地,泳有:“落梅愁觉醉中听”之句,即指此也。
  小莲花落的表演者,均由10岁左右的儿童八人组成。男女各四名,相对唱舞。每人手持“钱鞭”即用二尺左右的竹杆、两端镶有铜钱,表演时锵锵作响,故尔又称“金钱莲花落”。
  演唱的曲目,可谓是一部大型的民族声乐套曲。全曲共有唱段十余首之多,每个唱段的中间,还加有各种风趣的道白和连接部。其主要唱段有:“打金钱”、“姐在房中一枝花”、“今年十七、明年刚十八”、“葡萄架”、“拿蚂蚱”、“河湾里”等等。歌词内容多为民间风物、趣闻、曲调以民歌为主、结尾时采用了昆曲的唱腔。如:
  “河湾里住渔船,
  渔家欢乐在沙滩,
  今日在这柳荫树下,
  饮酒划拳、弹唱歌舞,鼓伴琴颤。
  你看那:云漫漫、鸟燕飞、脑上旋,
  今日在这各奔江,
  各奔渔船夜难眠。”
  上述唱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渔农们欢聚一堂,轻歌漫舞、自娱自乐的动人情景。
  除以上两种表演形式外,还有很多属于歌舞类的花会,如:“渔樵耕读”、“秧歌”、“旱船”、“跨鼓”、“云龄”、“花篮会”等等。
  总之,在西郊区这块沃土上,蕴育了无数民间音乐之花,但愿这一朵朵充满乡士气息的小花,在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大花园中,散发出特有的芳香。1988.8.5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忠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