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邵灵洲夫妇的一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707
颗粒名称: 西医邵灵洲夫妇的一生
分类号: K820.821
页数: 6
页码: 122-1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西医邵灵洲夫妇在杨柳青的一生。邵灵洲从小家境贫寒,并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和战乱的岁月。他通过自学和在医院的助理工作,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夫妇二人在杨柳青开办了灵洲医院,并以他们高超的医术赢得了口碑。他们为病人排除病痛,尽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他们不仅在医疗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绩,还以敬业、勤劳和朴素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关键词: 邵灵洲 医生 杨柳青

内容

邵灵洲原名庆玉,河北省安次县古县村人。生于1885年,灵洲自幼家境贫苦,六岁时死了母亲,后在家读了几年书,就跟着父亲干农业活。在他十五岁(1900)那年,夏末秋初,八国联军占领天津,进而又从北仓、杨村向北京进犯,沿途烧杀抢掠,他的家乡也遭到了残酷洗劫。邵灵洲父子和乡亲们一起,逃往京郊山区避难。战争平定后,他才跟父亲返回家乡。古县村在早本为东安县城所在地,清康熙十八年,(1679)东安发生了像前些年唐山一样的大地震。史书上说:“声如奔车疾雷,房舍倾倒,压毙无算,地裂,涌出黑水很臭。”后东安县迁往廊坊,这个小城就改称古县村了。村里人家不多,地瘠民贫,又经多次战乱,有钱的都逃往外地。灵洲爷俩个没活干,只好跑到廊坊一个福音堂里,当了勤杂工。不久又转到北京一个教会里做活,勉强解决了父子二人的生活问题。邵灵洲也得以免费进入萃文中学读书(汇文中学前身),到二十一岁(1906)时,虽以优异成绩结束了学业,但却未能象一些宽裕的同学那样,报考大学,或进协和医学院深造。而只能在教会里帮着父亲干杂务,并准备将来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为年老的父亲分忧。
  初步医学界
  当时有些考进协和医学院的走读生,住在教会里,其中有一个与邵灵洲很要好的同学叫程敬修,(顺德人,后为沧县医院医师。)对他无力深造,很为婉惜,所以每学习回来,就把学到的东东,向他讲解,并把书借给他读。后来还教给他写拉丁文,因此使他在医学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基础。1907年教会里的一位教师,见他如此奋发自学,认为将来是个人材,就把他推荐到京郊采育医院,做助理护士,实际他的工作,仍然是千的打扫医院卫生,清理病房消毒等勤杂活。但他为能到医院接近医疗,又能减轻他父亲的生活负担,深感欣慰。在采育干了一年多,因恪守教规,工作勤恳,被送往沧县“道学院”(后改称神学院)学习。因为他早在华文中学上学时,就已经是一个基督教徒了。沧县医院比采育医院大,有外藉医生四、五个人,在那里应诊,中国籍的医生也很多,大部是协和医学院毕业,到这里实习后,留任医师的。不久沧县医院,也成立了医师培育机构,造就西医人材。邵灵洲一方面在道学院学习,一方面在医院参加培训,起初他学习药学科,因为工作谨慎认真,为一个英籍外科主治医师普大夫所赏识。把他调到外科室,先去做医疗器械用品消毒,后又参加外科医疗实习。他经过几年来的勤奋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民国元年(1912)邵灵洲已二十八岁,经教会万老太太(盐山人协和专家万福恩教授的母亲)介绍,与本院女外科医生全浦洁(父亲全雨亭牧师,满族,原姓博克图氏,后在天津三义庄福音堂布道多年)结了婚。婚后夫妇二人,被派往采育医院实习,三年后又回到沧州医院。这时原医院外籍的几位老医师,如普大夫、梅大夫等,有的退休回国,有的去了北京,新换来的几位外籍医生,有的是从外国派来的,也有经过在协和医学院学习,调到这里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年轻临床经验不足,还瞧不起中国医师。他们把持了医院权势,使很多中国医师,难以和他们合作共事。而不得不脱离了医院到别处就职,或还乡自办诊所。民国九年(1920)坝县信安教会成立医院,建立之初,缺乏大夫,就向各地发出邀请,邵灵洲夫妇就此离开了沧县医院。
  落户杨柳青
  邵灵洲夫妇从沧县乘船来到了杨柳青,下船后,住进后大道的姚家店,准备在子牙河搭船去信安。与他们同船而来的有一个陈大夫,他是应一个亲戚张桂林(沧县人、在本镇尊美堂石元仕家当长请随函的),为他的家属治病的。陈大夫查看了病情。因自己假期短,就征得张桂林的同意,请邵灵洲暂留几天,代为照顾治疗。邵灵洲接受了同行教友的委托,呆在店里。从而结识了张桂林,双方在闲谈中,张桂林说:“杨柳青是一个三万人口的城镇,四乡农民还有几万人,水陆交通都很便利,这里从来没有西医,大户人家有病,需要西医治疗时,都要去天津市医院就医,很不方便。如果你们夫妇留下,在这里开个诊所,估计比去信安强的多。”经过张桂林的几次劝说,夫妇二人一商量,就决定留下来。在白滩寺大道南口(今和平路),租了农民王文涛的一个小院两间房子,开办了杨柳青第一家西医诊所,定名为“灵洲医院”。
  一件新生事物的建立,都要有一个认识过程。邵灵洲在张桂林的建议下,成立了诊所,业务一时并不怎么好,经张桂林向各大宅门揄杨介绍,收入仅堪糊口。但是他的医术较高,可以说治一个好一个,经过治愈的病家宣传,求医的有所增加。再加四乡如沙沃、王庆坨,全有福音堂,一部分当地教会教徒,来镇上赶集,知道这里有了基督教徒开办的诊所,经过回家谈论,四乡农民到这来求治的,也逐渐多了起来。
  有口皆称颂
  在本镇的大寺胡同内有一户姓张的妇女,年纪三十几岁,家境贫寒,依靠做短雇、说媒等维持生活。这位妇女右侧腹部,突然发现不适,后来疼痛高烧,腹部肿胀,吃了几付中药,病情仍不见好转,就请邵灵洲诊治,经过检查诊断,为一种不常见的肝病。他用一支空针,从右肋下刺进去,抽出了一些脓液,决定开口排脓,家属们的心情有些犹豫,一则怕病人受不了折腾,二则不知要花多少钱?邵灵洲看出了病人家属的心思,就说:“病人到了这种情况,排脓消肿可能还有一线希望,只要尽力把他治好,至于钱么,你们不必考虑,只要能使病人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就是了。”他说服了患者家属,为病人作了手术,而后又经过几天的精心护理,病人渐渐康复起来。后来这个人又活了三十多年,在那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她逢人便说:“是邵大夫给了她第二次生命。”通过这一事例,邵大夫妙手回春的声誉,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都知道了。
  有一家姓朱的,在早是新疆办货的津庄账房先生。她的老婆姓戴,上肢长了一个肉瘤,不但影响了穿衣持物等功能,并且不断的生长,压迫肱腕等末梢神经,关节处时时发现胀痛,后更延伸到肩胛不适,常常是彻夜难眠。她曾到天津河东医院看过,医生说摘除要住院,予交费二百元,如果同意治疗,五天后来院办手续。她回来正想拿钱去住院,她的妹夫石少波,向他介绍了邵灵洲给张家妇女肝病引流的事绩,改变了去天津住院的打算,投医邵灵洲,医药费只花了二十多元钱,就全愈了。
  邵灵洲的夫人全浦洁,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有很高的医技,长于牙科眼科和妇产诸科。本市猪市大街董家一位少妇临产,请了本地一位接生婆,因为产妇发生了中医学所谓的寤生(倒养),接生婆着了慌,急力地使劲往外牵引,结果把婴儿肢解了,前后头部还卡住生不下来,产妇经过一夜折腾,已处于昏厥状态。有人介绍邵灵洲医院,请来了全浦洁,全大夫用两支助产叉子,把小儿的头部轻轻拨出,产妇得救了。又缝合撕裂的伤口,打了防止产褥热的针剂,直到产妇睡稳了,方才离去。
  邵灵洲常说:“当医生的,必须不断增强医疗和药物方面的知识,总结自己临床经验,把病人的痛苦,缩小到最低限度。”他每月两次去天津教堂做礼拜,有很多属于北京协和与沧县医院的教友学友,及在天津工作如马大夫医院(今肿瘤医院)的雷振汉、王同安以及后来的陆涤环(卫生局)等等。他们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艺,互通讯息,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因此他的医疗技能,始终能赶上天津各医院主治医师的水平。他在杨柳青开业不到十年,把收入盈余,盖了一个小型门诊医院,正中是挂号侯诊室,东屋是门诊室,西屋是手术室,业务逐步发展。
  终生无憾事
  民国十五年(1926)奉军李景林部队,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子牙河南北岸对垒作战,很多子弹落在医院的后墙,并打破了窗玻璃。他也逃入了难民收容所避难,事平后回来,损失了一些衣物药品。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北伐军进入河北省,天津督办褚玉璞兵败,乱兵在镇上抢掠七昼夜。有前两年战乱的教训,邵灵洲事先收拾了一下,躲到天津避难。并在三义庄兴汉里北侧,租了三间门面,开办了灵洲诊所。第二年又回杨柳青,继续开业为乡亲们治病。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邵灵洲激于爱国热情,主动为二十九军伤病员免费医疗,事后太紧急,在天津沦陷前夕,夫妇二人随伤病员去了沧县,而后又不断转移,经德县、平原,到达了济南。在那里,邵灵洲到了教会,请求把剩了四名重伤员,由教会医院予以安置治疗,经济南教会万子卿(万福恩的叔父)斡旋,医院接收了伤员。并帮助邵灵洲夫妇经青岛乘太古客轮,回到天津—杨柳青,重理旧业。
  解放后他不幸患了脑栓塞症,左肢偏瘫。这时新华路电信局开始建设,征用了他的住房,给予房价两千元,他分一半给了长子邵祖培,另觅新居。自己留了一千元,这也是他一生仅有的一份财产。一九五四年他到北京子女处休养,一九五六年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二岁。十年后(1966),全浦洁也在北京病逝。
  邵灵洲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几十年从事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病家提出的咨询,均耐心解答,并能详述病理,预后良否,所言多有应验。他笃信基督教,恪守教规,一生自奉俭朴,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也从不涉足娱乐场所,贫者看病,施医舍药,富者就医,亦从不多取。有病家出于感激之情,馈赠礼物,难以拒却时,必设法等价报还。治病无论难易,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大小手术数千次百次,未闻有任何医疗事故发生。
  一生共有三子一女,均教育成材,长子祖培,初学兽医,七七事变时,参加战地救亡医疗队,后又护送二十九军伤病员至内地,为敌机轰炸冲散,回京又到协和药学科学习,(第七期结业)后回杨柳青,帮助父母从事医疗事业,现已退休。次子祖璋,毕业于西北工程学院机电系,在山西任电力总工程师,一九八三年在京病逝。三子祖锡,毕业于西北工程学院水利系,现已七十高龄,仍在太原“省冶金设计院”工作。女祖珍,在北京东城中医研究院工作,最近已退休,其爱人在中央卫生部供职,他们都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仲义
责任者
邵灵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