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水局与迎神赛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71
颗粒名称: 旧水局与迎神赛会
分类号: P197.1
页数: 8
页码: 71-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杨柳青地区的水局组织以及其在火灾中扑灭火势、保护人民财产的壮烈场面。水局是由当地仕绅人等组织起来的社会消防组织,其成立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沿着杨柳青南北大运河建立的村镇繁荣发展,火灾成为常见的灾害。为了防范火灾,杨柳青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水局,分布于各个街道,共计十八家。
关键词: 救援 迎神赛会 杨柳青

内容

水局是杨柳青民间兴办的一种社会消防组织,清代名士华长卿(1804—1881)曾有诗云:“柴堆火起烈风干,水局传锣指顾间。十万男儿齐斗捷,火场若比战场看。”与他同一时期的名士樊彬(1796—1881)的《津门小令》中也有:“津门好,救火事匆匆,万面传锣趋似鹜,千条机水矫如龙,旗帜望连空。”的诗句。还有崔旭的在《津门百咏》中,也提到:“结社同防回禄灾,登时扑灭剩残灰。”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津门人民群众,急公好义,灭火抢险的壮烈场面。
  杨柳青自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市面逐渐繁荣,成为南北货运交流的集散地;各类店铺、作坊,货栈,以及酒肄、茶楼,栉比毗连,构成沿河各长一点五公里的南北三条长街。当初的房屋,均为砖木芦苇等结构,而且取暖、做饭,全用柴草,夜晚照明,也是油灯、腊烛,极易发生火灾。往往由与一家不慎,而火烧四邻,殃及数家,所以民间有:“时时防火,夜夜防贼”的谚语。据当年忠善水局李老先生谈:“杨柳青水局的设立,起源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736—1795)皇帝侍皇太后去泰山进香,根据日程,沿途设围站,(以苇席、毛毡搭设的简易殿堂)以供打尖休息,有一次围站搭设刚刚完工,当夜不慎焚毁,地方官员,均以玩忽不敬降罪。后仕绅人等,筹办一些灭火机具,名为“支更水会”,与每次搭设围站时,会所即派人在附近守望,做为有备无患,遇难急救的防治措施。后来又不断增添器材设备,就在围站旧址北,修建房屋,定名“天安水局”,取天子平安之意义。乾隆末年,巡幸渐少,遂为民间救灾所利用。不久地方上继续在十街娘娘庙内,建立“安离水局”,十四街平安路,立“平安水局”。奈因这三家水局矩离较远,遇灾施救,仍感不便,与是各街道热心公益之人士,陆续出头组办。到清光绪末年,(约1908)前后,共建水局十八家。现将这十八家水局名称,座落地点,组织情况,救灾章程,酬劳伍善,及开支经费来源,分述如下:
  (甲)各水局名称地点
  (1)东善助水公所,在一街小梁庄火神庙旁,(本所规模较小,工具仅有扁担、水筒,遇灾向其它水局助挑供水。)
  (2)天安水局 一街口直门大街北口
  (3)预防水局 二街天齐庙前大街北口路东
  (4)天泰水局 三街天泰大街同乐胡同北口迤西
  (5)洊德水局 四街关帝庙前大街南口路西
  (6)普安水局 六街大寺胡同内
  (7)众善助水公所 六街大寺胡同内
  (8)保安水局 六街大寺胡同北口泄水沟
  (9)六安水局 七街估衣街东口路南
  (10)忠善水局 七街靳家大场内(一部灭火机具在运河南岸草坝下坡存放)
  (11)扫垫水局 八街改善街路北
  (12)天一水局 八街后大道扫垫西
  (13)安离水局一局 十街娘娘庙内
  (14)安离水局二局 十五街紫竹庵后广场
  (15)公议水局 十一街公议胡同
  (16)大同水局 十三街准提庵内
  (17)平安水局 十四街平安路中间路西
  (18)公善助水公所 十四街白衣庙南
  乙、组织人选
  (1)总会头
  全镇十八道水局,设总会头一人,在过去由本镇资望仕绅管理,担任参与各水局人选,拟定修改章程;迂有各水局房屋大修,添置器械,无力者,出头向各处募捐;帮助排解水局与水局之间纠葛矛盾;划定各水局该管地段,分工合作等等。
  (2)各水局会头
  会头多是水局成立时组织者,在本地区有一定声望人士。有的世代传袭,也有的会头出缺后,在以下承办人员中挑选产生。但必须有领导能力,号令伍善队伍,能在火场上指挥灭火者为合格。除此之外,掌管灭火机具的添置维修,保护水局财产,训练伍善,计划酬劳所用财务开支等等。
  (3)承办
  承办人员各水局多少不等,多者十几人,少者两三人。职务是帮助会头工作,遇火灾发生时,传锣报警,手掣会旗,维持火场秩序,打通取水道,灭火道,保证救火工作顺利进行。
  (4)伍善
  伍善是救火中进行作业的主力军,成员全属体格健壮,热心公益,自愿参加的劳动人民。其中有农民、小商贩、搬运与车马船运等个体工人。他们闲时结合一起,以老带新,说教训练,一闻锣声,就能放下自身活计,穿上号坎,迅速集合到水局门前待命。一个水局办得是否出色,全凭众伍善,遇事不慌,机智勇敢,坚持作业,再加会头指挥有方,始克有成。
  (5)仕善
  每水局管界内聘请仕善数百家,全是界内的大小商号,与生活比较稳定的居民户所组成,仕善在水局里只有名册,没有职务,是水局的财力支持者。以洊德水局为例,每年在春分、冬至两个节气里,须各集会一次。集会的目的;一、检查机具有无残坏,二、酬劳伍善,不论本年有无灾情,都要吃一顿火饭,全局效力管事人伍善约七十人。以三十年代初支出计算,火食一项计需大米一百斤,(当时市价八元上下)猪肉五十斤,(市价十元)其它蔬菜、粉丝、调料、燃料、日用杂费等。全界有仕善三百家,每户敛钱一角,共三十元,足够全日消费。平时迂有火警救熄后,受灾事主及邻右,全是困难户,无力对水局伍善进行犒劳的,这款也由仕善出资解决。(受犒劳以抬出水机湿梢为准)
  (6)救灾程序
  一处不慎失火,附近界内水局闻知后,立刻鸣锣聚众。然后转向界外水局传锣、吹口哨、摇串鼓,按照规定路线,各水局相互传递延伸,顷刻之间,全镇铜锣、串鼓,响成一片。另一方面,会头持匙开锁,众伍善持旗,抬机、担梢挑水,各拿施救工具,齐奔火场。因平时训练有素,各司其职,故急而不乱,到达火场后,由会头或其它指挥人员,选好方位,架机施救。挑水者排成长队,轮流送水,一时各处水局,也陆续到达火场。如抢救及时,灾情不大,火被迅速扑灭,迟到的各水局,即鸣慢锣两下,先远后近,依次退出会场。如果灾情较重,先来的水局作业时间太久,主持者也应鸣慢锣,暂退场外休息,由另一水局上岗,轮番施救,直到火势被控制住为止。等到余烬渐熄,各水局也随慢锣声,整队回返,只剩下本界内的水局,暂时驻守在那里,进行监视,以免死灰复燃,火灾过后,受灾事主和邻右,没有被波及的,都要到各水局去伸谢慰问。根据自己的利量,准备一些肉米,表示酬劳,困难户只作伸谢,不行搞劳,对此也没人争论。
  (7)财务来源支出
  水局既属民间自愿组成,成立之初,必须有本地殷实户集资,或独资筹建。一般应有杠杆式的水压机,大旗、小旗、水梢、扁担、唧筒、喷枪、水龙布软管、挠勾、板斧、口哨、大、小铜锣、串鼓、灯笼等。一局成立,所费最少白银千两以上,除大寺胡同之普安水局,为本镇富户天锡堂石姓独资建立外,余者皆系集资兴办的。水局内不设会计账薄,其任何花费,全属一次性的,均本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精神,做到收支平衡。管理者为会头及众承办,他们每次报销,都就用一张黄纸,填写收款支款详细数字,粘贴在水局门前显眼处,公布于众。为了表示经办人的公平,其中没有贪污中饱等情形,在公布单的末尾,还要写上“神目如电”或“经手私吞、雷殛火焚”等誓言。
  (8)民国以后的几次火灭
  水局由清代中叶建立后,对于灭火救灾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培养了人们群策群力、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增强了街道、邻居之间的友善关系。民国(1912)以后,几次大火,如四街的东当铺(忠兴)与天锡堂石家;六街的文义永粮栈;十五街的白家炮仗房(先后两次);十二街的同泰香店(先后两次);九街陈家食品店;以及子牙河畔的存柴场;戴家冰窖等等。这些火灾,都是在全镇水局奋力抢救下扑灭的。
  (9)新疆贸易商号的捐助
  清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奉命率军开赴新疆,平息安集延人阿古柏的叛乱;清政府号召内地商人殖边。杨柳青人大批涌入新疆,做随军负贩贸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赶大营”。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创业,有的人从温饱到发家致富。其中也有很多人是干过水局伍善的,他们为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如今能在新疆站住脚了,想起家乡水局灭火工具器械的简陋,且年久失修,就有人倡议发起了为水局募捐之举。光绪二十年(1894)后,每年总有上千两银子寄到家乡,各水局就利用这些汇款,翻修了房屋,添置了当时尚称较为先进的双筒杠杆压水机。所以天安、平安、洊德、扫垫等水局,压水机的水柜上,全刻有“伊犁旅新贸易同乡会捐赠”等字样。又因镇街北部,距河较远,救灾取水不便,在沿后大道修挖了二街天齐庙后、三街关帝庙大场迤东、六街大寺胡同北、八街白滩寺大道口、十二街经堂庙后、十三街周家庄下坡六口深井。
  节日的文艺花会
  水局得到了新疆捐助款,维修了部分房屋,增添了机具,更新了会旗,油饰了水梢等设备。打井减轻了救灾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水局办公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在迎神赛会的文娱活动,也有所发展,春节期间,全镇灯火辉煌,家家焚香化纸,放烟花,点炮仗。各个寺庙,也香火不断,为火灾多发期,各水局便自动的进入戒备状态。他们在水局门口,竖起大旗,将水机、水筒等擦试一新,罗列道旁,轮流守护。为使救灾队伍集中组织活动,水局供奉火神,在本镇东西各有一座庙宇。其一在一街小梁庄,称东火神庙。一在十一街河沿街牌坊东,称西火神庙。各水局利用两庙中的偶像,以会头为首,组织起神轿花会。他们以红呢彩色大轿为道具,黄铜做顶,铺缀网络,下垂流苏,四角各安装一园形平角灯盏,霞光灿烂,富丽堂皇。两会东称“离安神轿老会”,在民国后主持人为马成林、杜恩铭(花鞋)。西称“公议神轿老会”,主持人为张极庵。早在旧历正月初,双方议定,照每年惯例,在元宵节火神庙会张灯结采,接待香客。在早八点统一行动,将神轿抬入庙内,给火神更换绣花袍履,升入轿内。东庙离安神轿,须先抬往三官庙下坡黄家门口,进行净面梳栉仪式。(以专用之毛巾篦梳,做做样子,并不真用水)然后上香请驾,抬到口子门大街北口天安水局正所内,稳住轿子,在所前月台上,摆设香案五供等,接受善男信女焚香模拜。然后各路民间花会,相续在神轿前广场排演,如有东街特色的花会,小莲花落,轳轴会,跨鼓,还有少林武术会,东寓法鼓、高跷,短跷(鹤龄)小车,早船,龙灯(海云图)等等。至下午各会散去,晚到六点,各种花会复来集合,列成队伍,沿途载歌载舞进行表演,在神轿前,又有随行旗、锣、伞、扇、大乐、鼓吹、日罩提炉等仪仗队,最后才是八抬神轿。轿前、轿后又有二人扶杆,抬轿的全是各水局精选伍善参加。他们随着锣声喊号,舞步或快或慢,慢者如“沙滩雀步”,快者如“海燕凌空”。遇到十字路口,还要跑一个串四方,无论倒行、正跑,都必须保持一个稳字,做到不颤不颠。众水局执事人等,或手掣本局会旗,或高举本局灯笼,沿途维持秩序。路线是由口子门大街西转,过天齐庙前到土地祠大街,后大街、猪市大街,进药王庙前大街,西拐经准提庵,至平安大胡同,南行走河沿大街,鲜果市,估衣街、前大街,东拐至东关帝庙,后大道,仍到天安水局所内驻跸过夜。全程约行四小时,沿途街市彩灯高照,亮如白昼,火树银花,备极热闹。是夜晚,全镇家庭妇女,大部出动街头,或由家中男人陪伴,或结邻居闺友,俗称“钻灯走百病”。平时困做家务,大门不出,难得有此传统良机,可以散除全年积郁。其中也有乘车、坐轿的,沿途看花会表演,到处摩肩接踵,熙攘往来。同日西火神庙之火神,也乘坐公议老会神轿,进入平安大胡同的平安水局内设摆。一切与天安形式相同,但它随行花会,又自有特色,如香塔老会的香塔、丝竹鼓吹,三佛会的气功表演,十五街的清音法鼓,准提庵的胜武武术,以及闹海高跷,云龄短轿,龙灯(江云图)小车、旱船等,均与东庙不尽相同。双方各按规定路线时间,东轿西去,西轿东来,各花会沿途歌舞表演,各显身手,使出浑身解数,博得群众喝采。为元宵佳节增添无比欢乐的气氛。
  民国十二年(1923)后,水灾、兵灾祸患相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迎神赛会,也时兴时辍。更因镇内热心筹办赞助之乡绅富户,多远迁外地,经费来源日窄,地方下层豪强,互相攻讦,谋取权力,使东西水局、神轿,分成两大派。西方称东庙为野火神,东方水局也不受公议水局总会头张极庵的约束。后来张极庵摭拾他事,在天津地方法院告倒支持离安神轿的后台贾墨林,自己登上了村长绅董的宝座。他深恨东轿承办人马成林等,一贯追随贾墨林,想采取手段进行报复。
  民国二十五年(1936)旧历正月初,两火神庙不动声色的召开神轿会议。商定本月十五日都各自在水局内设摆,皆不外出;十六日晚再按旧例上街表演。但到十五日下午五点西庙的公议神轿老会,就照常上街了。东边离安神轿老会承办人得到了消息,认为如不上街,就是叫西庙人戏耍了,栽了面子。但又考虑到如果上街,到了西边,肯定要闹事吃亏,大家一商量,决定由一街与本地驻军有过来往的乡绅出面,和驻防天齐庙(今三完小)的二十九军张自忠部下的徐连长联系;请他派人在路上维持秩序。这徐连长也是一个好热闹的人,听了欣然应允,自己带了两个随从兵,随着神轿花会西行,到了平安大胡同,果然在平安水局门前路上,横放着一架压水机,阻止花会通过,徐连长问是谁放:的,没人吭声,他急叫随从兵搭到路边砸烂。平安水局的人,一见有军队干预,敢忙过来,小心道歉,把机子搬开,东街抬轿的胜利了,个个趾高气扬,就加倍卖力气。由平安大胡同北口,表演了跑落儿,一直跑到了南口,然后又折回平安水局前,再向北口往东拐去。从此双方不再召开会议,全自动将游行路线缩短,东西大轿均穿过大寺胡同即行回返。
  民国三十七年(1948)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拆毁一街天安水局、东善助水公所,和火神庙的全部房屋建筑,用砖瓦木料,搭盖东门岗楼,妄图负隅顽抗,做垂死挣扎,但螳臂当车,无济于事。解放后热心公益群众,又收集岗楼物料,重新将天安房屋修盖,水局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但水机器材,经过动乱,大部破损,不久镇广场后又建立了消防队;配有新的消防汽车,灭火机具,对比之下,旧的救火工具和方法,显然不适用,乃自动宣告解体,结束了它二百年的历史使命。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子羽
责任者
华长卿
相关人物
樊彬
相关人物
崔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