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戏剧演出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665
颗粒名称: 杨柳青戏剧演出史话
分类号: J892.3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杨柳青地区戏剧演出的历史和影响。杨柳青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戏剧演出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发展。从明朝时期的昆曲、河北梆子到清朝时的京剧、评剧,杨柳青的戏剧演出形式多样。戏剧演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还促进了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如杨柳青年画和民间花会中的表演等。杨柳青的戏剧演出历史和影响深远。
关键词: 杨柳青 戏剧演出 昆曲

内容

戏剧演出,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式形之一,古已有之,并为历代统治者视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而加以提倡。其兴衰之势,与其它民间文化精粹一样,都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市井的繁荣而繁荣。纵观杨柳青的戏剧演出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杨柳青戏剧演出概况
  杨柳青是个有八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据明嘉靖卅二年《高仁斋墓志铭》载:始祖居宝,避元乱,卜武清杨柳青里居焉。”由此可知,早在金元时期,子牙河畔就有此古镇了。但那时,北方战乱频仍、民生凋蔽、民族文化屡遭摧残。元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到此时期,杨柳青的地理位置才有新的变化,成为河北、山东通往天津、大都(即汗八里)的要塞。尤其到明初,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重新疏浚了京杭运河“岸狭水浅、舟不负重”的山东地段,勾通了北京与南方各省的水上运输,杨柳青更成为四通八达的通衢。运输业和商业十分发达,镇内店铺作坊鳞次栉比,镇外帆樯林立商贾如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间文化的发展,戏剧演出逐渐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据翦伯赞编撰的《中国史纲要》中记述:“在明代杂剧已日益衰落,来自民间的南戏代之而起,各地的地方戏非常盛行……,昆山乐工魏良辅和剧作家染辰鱼合作创成了昆曲。昆曲用笛管笙琶合奏,‘听之最是荡人’,以后传入北京,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戏曲。”而后数年,昆曲艺人借助发达的水上交通,来天津、杨柳青一带演出。杨柳青镇的药王庙戏楼就是在明嘉靖49年建成的。由此可见,杨柳青最早的戏剧演出当是昆曲,其历史大约有四百多年。
  其次,是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由山西蒲州剧溶入弦素曲调,几经演变而成。此剧种大约在乾隆末年形成并传入杨柳青。由于杨柳青当时属于河北省,和河北的缘份极深,加上河北梆子乡土味浓,深受杨柳青人喜爱。
  京剧,是在嘉庆年间传入杨柳青。此剧由安徽地方戏‘徽调’在北京流行,又吸收秦腔、昆曲的优点后形成。由于京剧唱腔典雅,曲调优美,因此,在杨柳青有很多”知音”。
  评剧,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唐山落子又名蹦蹦戏,吸收其它剧种的唱腔演变成的一个新剧种,在杨柳青的演出史不过百年,
  以上几个剧种,在杨柳青的演出剧目主要有《生死牌》、《借东风》、《龙凤呈祥》、《拜月记》、《打狗功夫》等传统剧目。
  一二、九运动后,杨柳青师范学堂的爱国学生,为了宣传抗日、反霸,曾在药王庙戏楼、天齐庙、教堂等处演出话剧(旧称文明戏)《枪毙佗龙》、《一元钱》等现代剧目,揭开了杨柳青戏剧演出的新篇章。
  二、杨柳青戏剧演出形式
  杨柳青的戏剧演出形成有三种:
  1.社戏(即庙会唱戏)
  杨柳青到解放前夕,犹有大小庙宇三十多座。这些庙宇的庙会,由东往西排,依次序兴办。如河滩寺庙会在二月十五日至十六两天举办,大王庙的庙会是四月初六至初七,大佛寺为初八初九。每逢庙会、或由施主还愿出资、或由乡里集资、请戏班、叫花会热闹一番,其中,庙会最兴盛的要属药王庙。这是因为,药王庙规模宏大,正中大殿前廊后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大殿对面的山门过道屋顶上,还建有戏台,活动面积约为五十平米。庭院内,可容纳四五百人站着看戏。多少年来,药王庙一直是杨柳青的文化活动中心。其它庙宇,除西老爷庙山门上设有戏台外,都是在庙会前现作准备、筹资、搭戏台,去外地请戏班,清理庙前空场。庙会日,群众尽可站在空场内欣赏戏班的演出。如大梁庄的河滩寺(供奉河神)庙会在二月十五和十六两天,大梁庄的船家便在初十前自发集资、雇人搭台、派人去外地请戏班、届时,连唱两天河滩戏。大佛寺庙会在四月初八,那么在三月底,“还愿”酬佛的善男信女即将唱戏的所需费用送到庙中,由主持僧安排搭台、请戏班的事宜。其它庙宇基本相同。
  2.堂会
  杨柳青的乡绅、老财为了争强比富,常在生诞之日,唱戏助兴。比较讲究的大户还在宅院内建有戏楼,逢年过节、或有喜事临门,即请戏班来唱堂会。据传,明代的张中丞宅(今桐丰面粉厂),据十五街贾家作贾耀谈:张中丞宅(旧称会元府)都建有戏楼戏院。清末,石万程(津门八大家之一)后裔新建的天锡堂、尊美堂两处宅院内均建有戏楼。天锡堂戏楼于民国十八年,为主人石耀华拆毁。尊美堂戏楼现残存,正在维修(杨柳青师范大院内)。大地主石元仕曾于一九一〇年和一九一八年在尊美堂戏楼两次庆寿唱堂会。声势最大的一次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由当时天津高等审判厅长杨以德出面,邀请孙菊仙、余叔岩裘桂仙及天津第一台高福安戏班在此唱的堂会。另外,票友王君直、窦砚峰、章小山、包丹庭等也参加了演出。堂会分内外台,内台看戏的人,尽是石家高朋贵友,族亲女眷,演出剧目,有孙菊仙主演的逍遥津,二进宫等。外台设在兰塔寺,为现搭的席棚。裘桂仙、窦砚峰等人及高福安戏班均在此演出。来观看演出的大都是杨柳青内外的百姓。
  3.剧场
  一九三〇年前后,当时的盛友书馆(旧址在十一街菜站)由单说评书改为兼接剧团唱戏。这是杨柳青第一家营业性的剧场。由于书馆内面积太小,到此演出的,多是外地来的家庭小戏班。到一九三四年,脚行把头姜树堂建起了简易的天庆剧场(现十街姚家村),舞台面积有四五十平米,容纳观众近千人。同年下半年,伪大乡长张俊喜又盖起了同乐剧场(现十一街电业新宿舍),其规模与天庆剧场相差无儿。姜、张两家为了揽座赚钱,争相到京津及外地邀请名伶。最先在天庆剧场演出的演员有大妞、二妞姑嫂俩,演出剧目有黄爱玉上坟等。尔后。陆续来这两剧场上演的有云啸天、王金城、孙宝魁、银达子、小达子,金宝环、王玉磬、宝珠钻、韩俊卿等人。
  三、戏剧演出的影响
  四百多年的戏剧演出活动,使戏剧艺术深深植根于杨柳青民众之中。并对杨柳青其它民间文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
  从至今还流传着“拉大锯呀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呀,接闺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要去”这首歌谣,即可见戏剧演出的影响之深,虽然歌谣并未作正面渲染,只是从人物心理作了透视,但戏剧演出时,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盛况还是可想而知。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不知从何年何月,有部分志趣相投者利用工余和冬闲,聚集在一起咿呀学戏,自唱自乐,已渐成杨柳青群众文化活动之主流。
  据悉,早在辛亥年间,杨柳青出了一位名票友,名叫李德全。此人天赋极好,外号“一声雷”。因其善唱河北梆子黑头,故又名“直隶黑”。平日靠开染坊度日,工余,常和几个“相知”凑在一起学唱河北梆子。后来唱得有了几分名气,就在马神庙、药王庙等处唱座前戏,也常搭来杨柳青的戏班登台演出。他不仅自己酷爱戏剧,还请人教习两个孙女学唱青衣花旦。几年后,搭班到天津第一台去演出,奈因授艺不精,又无舞台经验,两个孙女都没能唱红。李德全先生为了补台,连唱三天爆满,轰动了津门戏剧界。可终因两个孙女没能唱红,满腔希望破灭了,自此,他再没登台演出过。
  2.造就了一批戏剧界的名流。
  由于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并不关心群众的文化生活,杨柳青,戏剧活动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致使很多既酷爱戏剧,又有天赋的戏剧人才没能跨入艺术的殿堂而抱恨终生。然而,也·有些家庭条件好的,自幼受到戏剧熏陶的爱好者,却也能在杨柳青开花,到外地结果,而成为梨园之秀。如:
  景凤仪,民国年间人,自幼酷爱戏剧后去天津入科学戏。学成后和雷喜福、高百岁等各演员在京津一带演出。并有一定声望。
  李春林,自父一辈就爱好戏剧。12岁去北京入科学戏。和张春山、刘春燕是师兄弟。为一流里子老生。晚年,充任梅兰芳先生的管事。
  小菊处,本姓安,原住天齐庙前通河胡同口。为河北梆子名老旦(后改唱京剧)。幼年爱好戏剧,后在天津学戏,终成名流。曾来同乐剧场演出。演出剧目有《行路训子》等。
  杜颍陶,学生时期即是戏剧爱好者,并有一定造诣。20岁入京,后从事戏剧研究工作。成为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其成就已载入《中国戏剧家》大字典及《中国戏剧志·天津卷》。
  3.促进了其它民间艺术的发展。
  戏剧演出,不仅促进了戏剧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启迪了其它门类的艺术,促进了其它门类艺术的发展。如名扬中外的杨柳青年画,其特点之一是色调艳丽,内容富贵吉祥。年画的作者通过看戏,采拮了戏剧中的喜庆场面绘成画稿,再制成画版,刷印出深受中外人民喜爱的《龙凤呈祥》、《奇双会》、《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等精品。再如民间花会中的《高跷》有《青蛇白蛇闹许仙》、《石秀卖柴》等故事。其人物扮相,表演动作都是模仿戏剧中的角色。《法鼓》音乐中的大悲调也是取材于戏剧《关公辞曹》、《张公赶子》等。
  “杨柳青”地名碑
  “杨柳青”地名碑首碑立于镇东,在西青道与津福公路交叉口的西北角。其碑文如下:
  碑阳文字:
  一九八七年十月
  杨柳青
  天津市西郊区人民政府立
  俚人 剥子恒
  碑阴文字:杨柳青原为沼泽 宋时始有渔民星聚 界于三角淀清河汇入海之地 得名流口 谐称柳口 金时兴定二年设柳口镇巡检 戍直沽寨 明初 京杭运河漕运日繁 舟楫不绝 景观杨柳成林 青翠叠嶂 故得杨柳青之名 明末清初 风格独具之民间木版年画大盛 更使巨镇享誉遐迩 清末及民国期间 外扰内患不断 百业萧条 民不聊生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解放 万民欢庆 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设于镇 中拥军支前 功绩昭著 随之百业遂举 民困昭苏 经济复兴数倍于往昔 千年古镇获新生 爰镌此石 以垂永久
  西郊区地名办公室撰文
  碑阳文字由刘子恒(紫蘅)老先生书写。刘老系杨柳青人,北京市著名书法家。碑阴文字由区政协委员、津门著名书法家郭丕承先生书写。
  (阿明)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二册

《西青文史第二册》

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关于杨柳青地区的文史资料和相关内容,包括国外杨柳青年画、杨柳青石氏家族、杨柳青近现代运输、杨柳青棉花业沿革等。此外,还涉及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如沦陷时期的砸铜风波、庆生号的发家与年鹤民的敲诈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些杨柳青地区的特色,如杨柳青公园的建设和杨柳青地名碑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安
责任者
景凤仪
相关人物
李春林
相关人物
小菊处
相关人物
杜颍陶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